《中国原子能:构建核燃料双循环新发展格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原子能:构建核燃料双循环新发展格局.docx(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中国原子能:构建核燃料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随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圆满收官,中国原子能工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原子能)交出改革成绩单:优化布局结构,提升“造血”能力,推进提质增效,经营业绩逆势强劲增长,连创新高。2022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3%,2023年实现集团外收入同比增长12.69%,核燃料主业产品产能跻身世界前列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以来,中国原子能聚焦“国之大者”,锚定“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核燃料企业”的战略目标,不断破除制约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搭建动态平衡核燃料供应体系,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核燃料产业发展新格局,筑牢核工业发展基石,增强我国核电“走出去”的
2、竞争力和综合保障力,为中核集团实现新时代“三位一体”战略目标贡献力量,全面支撑我国建设核工业强国。破局:守初心、强改革,坚决履行新时代责任使命中国原子能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的核工业“五厂三矿”,历经几次改革重组,一直承担着保障我国核能安全的神圣使命。作为我国核燃料循环产业的核心关键主体,中国原子能承担着我国大部分压水堆,以及重水堆、高温气冷堆、实验堆等核燃料元件生产任务,是国内唯一的核燃料生产商、供应商及贸易服务商。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确定,能源结构持续推进转型升级,核电发展迎来战略机遇期,核燃料产业也面临更高要求。中国原子能作为核电粮仓,肩负“以国家战略导向为己任”的使命,为我国核电发展提
3、供了稳定、可靠、安全的产品供应,从而保证整个核工业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的重大决策部署,在中核集团党组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原子能加快推进战略转型,集全系统之力,筑牢国内核燃料市场的基本盘,跳出产业规模已经“差不多”的舒适圈,以“敢为人先”的胆气、“敢立潮头”的锐气、敢拼必胜”的志气,扭转内外部对公司业绩将大幅下滑的悲观预期,经营业绩持续攀升,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实现在全球核燃料产业中从“跟跑”到“并跑”,并逐步迈向部分“领跑”的跨越式发展。亮剑:动真碰硬,推动取得丰硕成果,厚植发展优势随着按下改革快进键,一场空前的深刻变革在中国原子能拉开帷幕一一改革三
4、年行动全面铺开,“科研院所改革”“科改示范行动”“综合改革行动”等专项改革工程蹄疾步稳、协同推进。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须系统谋划、整体推进。面对这场历史性的“自我革命”,中国原子能动真碰硬,以系统思想统筹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强化问题导向,开展了一系列行动举措:重温老一辈核工业人的奋斗历程,以红色基因为文化滋养源泉,激发改革内生动力;解放思想,坚定深化改革信心决心;调整结构,打通循环改体质。中国原子能提出“优化结构、集聚资源、畅通循环、高质量发展”的经营方针,聚焦全产业发展的弱项和短板,开展多项全局性改革,确立83个行动项和125项举措,完成率100%,取得多项标志性成果,成功成为中核集团首家
5、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方案获批的专业化公司。一是完善管理制度,优化管理机制。紧紧抓住三项制度改革“牛鼻子”,以上率下深入推进三项制度改革。坚持选贤任能,推动管理人员选聘任机制市场化转变,着力提升管理者“牵引力”。中国原子能本部率先开展经理层任期制与契约化实践,从公司领导到公司本部所有中层竞聘上岗,16000名干部职工都是改革的参与者,本部16.7%的中层干部退出行政管理岗位,正职平均年龄降低4岁,副职平均年龄降低近8岁。二是定责定岗定编定员,系统推进核燃料企业标准化改革。以核燃料产业行业定编为突破口,以“更优质的质量、更高效的管理、更幸福的员工”为导向,以“控规模、压职能、调结构”为重点,在5家
6、企业启动新时期定责定岗定编定员,逐家审核确定机构编制和2025年定员,既确定了目标,也明确了路径。全系统一级内设机构压减17%,岗位总数压减率41%,减少管理层级,有效提升组织决策效率。三是推进瘦身健体,实现降本增效。突出主责主业,协同推进亏损企业压减和“两非”剥离,完成10万户家属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多措并举持续实现降本增效,10年来主要产品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成本领先战略初步达成。四是稳住产业链、拓展服务链、升级创新链。始终强化使命担当,首责任务全面完成。以对标管理、精细化管理为契机,全面增强产业链的自主可控能力。持续加强国内国际市场开拓,于危机中寻良机、变被动为主动
7、,助力核电“走出去”推动相关项目落地。开路:立足国内、融入国际,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核燃料企业当前,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原子能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不断深入,这也对中国原子能提出了新要求。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优化创新机制,激发创新活力,探索建立成果转化机制,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协同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数字化核燃料产业链建设,推动我国核燃料产业智慧化升级;完善“揭榜挂帅”机制,建立长周期科技人才培育体系,使产业发展保持旺盛生命力。加快构建产学研协作新模式。依托核燃料全产业链优势,加强与国内外企业高校等合作,构建发挥优势、分工协作、深
8、度融合的产学研协作新模式,进一步探索形成体制机制,协同提升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深化改革,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以提升发展质量效益为主线,以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为抓手,推动完善价值创造体系,提升价值创造能力,切实发挥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持续巩固核心竞争力,奋力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全面支撑核强国建设。新时期、新任务、新发展。重新奔赴新征程的中国原子能将一如既往地担起中国核燃料产业“国家队”的使命,以实际行动践行好“两弹一星”精神和新时代核工业精神,始终保持毫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全力书写核工业发展新华章。(作者系中核
9、集团副总工程师,中国原子能工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薛小刚来源:学习时报精心打造“泰山四堂课”着力提升干部素质能力近年来,山东省泰安市围绕锻造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坚持平台思维、系统观念,高标准打造“泰山四堂课”,不断提升干部政治素养、专业能力和实践本领,为加快推动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提供坚强保证。建强凝心铸魂“泰山主课堂”。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干部教育培训首要任务。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统筹课程设置,在主体班次开设党的创新理论专门单元,内容占理论课程一半以o针对不同班次、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学员,开展分众化、差异化学习。坚持不懈用党的
10、创新理论凝心铸魂,以理论上的清醒确保政治上的坚定,用理论力量激发奋进力量。2023年以来,已举办主体班次、专题班次23期,培训各级干部1300余人。开办前沿高端“泰山大讲堂”。贯彻新时代发展要求,打造具有泰安特色的高端讲坛“泰山大讲堂”,放眼全国优选名师名教,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学者来泰授课,着力推动党员干部开阔视野、更新观念、解放思想、提升能力。坚持按需选题、精准施教,围绕新旧动能转换,贯彻新发展理念,邀请清华大学教授以创新驱动发展与新旧动能转换为题来泰授课。围绕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聘请中山大学教授担任泰安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家顾问,开展文化旅游强市建设等方面培训。目前,“泰
11、山大讲堂”已举办13期,每期采取现场直播方式,让全市各级干部同上一堂课、共享高端资源。拓展线上高效“泰山云学堂”。瞄准干部履职需要,灵活采取“互联网+培训”模式,搭建线上干部教育平台,让学员线上接受与外出培训同质同效的培训项目。一方面,建立与上海等地知名高校和培训机构合作模式,依托云平台开发定制精品课程,让高层次专家学者通过在线授课、在线互动或视频录播等方式进行远程授课,实现线上线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近年来,平台开设了“双碳战略:政策要义与实施路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讲堂。另一方面,依托“灯塔一山东干部网络学院”,开办了水旱灾害风险管理与水资源刚性约束、市县党政正职应急管
12、理、公共卫生管理等11个网上专题班,组织发动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参与网上学习,推动线上培训常态化长效化。搭建力学笃行“泰山实践堂”。坚持把实践锻炼作为干部教育培训重要内容,强化一线历练。一方面,充分发挥地域特色优势,用好用活泰山“挑山工”教学品牌,开展体验式教学。先后开辟泰山桃花源等5条“挑山工”体验式教学线路,充分运用专题讲授、现场体验、论坛研讨等方式,激励党员干部挑担不畏难、登山不畏险、坦途不歇脚、重压不歇肩。2023年以来,先后组织14个主体班次500多名学员沿挑山工现场教学路线开展体验式教学,通过理论教学和现场体验,使学员更深层次感受泰山“挑山工”品质和内涵,激发干事创业热情和建功新时代的责任担当。另一方面,开展企业管理者、机关干部“双赋能”行动,选调全市工业领军50强和科技创新50强企业的管理者100名,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核心市直部门单位主要负责同志、13个重点产业链专班专职副组长100名,采取“集中讲授+专项辅导+经验分享+标杆企业游学+龙头企业把脉问诊”等方式开展实践培训,帮助干部提升专业素养、补齐能力短板,进一步提高领导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能力水平。(作者系山东省泰安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市委党校校长)刘泮英来源: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