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苏教版(2017秋)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植物与环境》每课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苏教版(2017秋)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植物与环境》每课教学反思.docx(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2017秋)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植物与环境每课教学反思5不同环境里的植物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能够灵活应用各种方法,寻找证据,发展思维,建构概念。本课教学体现了以生为本、真实探究的理念。1.紧扣目标,以学定教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决定着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起着导向作用。本课教学目标很明确,要求学生知道植物能够适应其所在的环境,能举例说出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的外部形态具有不同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维持植物生存的作用。课前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平时见过一些植物,但并没有认真地观察过,有的甚至叫不上名字,更谈不上了解植物生长的环境。结构典型的植物,由于
2、人工培育、物种迁徙等原因,有的也脱离了原生环境,造成了学生认识上的误区。基于以上学情,围绕教学目标,本课以有结构的材料引导学生开展了有效探究:一是在教学中提供了大量的水葫芦、仙人球等植物,指导学生有序观察,分组实验,还现场解剖了一个直径为12厘米的大仙人球。和观察图片、听他人介绍相比,学生对实物观察兴趣更浓厚,观察更细致,发现更多,认识也更深刻。二是对于不能采集的实物,如莲、骆驼刺、梭梭树等,利用图片或者视频的形式呈现。所采用的图片是生长在原生环境中的植物图片,将植物和生长环境同时呈现给学生,可以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教学反馈的情况看,本节课紧扣教学目标,选取典型的探究材料,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
3、趣,促进了他们的主动探究。2,优化设计,以生为本本课的教学设计有三个特点:一是保证了充足的探究时间。本课用了33分钟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实践探究。学生通过对水生植物、沙漠植物和其他环境中10多种植物的研究,有效地建构了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生长环境相适应的这一核心概念。二是设计了有层次的探究活动。对于“水葫芦里面可能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的探究,学生先掂一掂、摇一摇、捏一捏,通过外部感知来验证猜测,修正认识,然后进行解剖。这样由表及里的观察和验证,符合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三是强化了实证意识的培养。在学生发现葫芦里面的海绵状结构,说出里面有空气的情况后,教师继续追问:有办法让我们看到里面真的有
4、空气吗?引导学生通过“通气实验”观察现象并发现葫芦的内部结构,为后面分析、推理这些结构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提供事实依据。3真实探究,培养思维本课以海南旅游为背景,用照片呈现芭蕉树生长的环境,提出问题:在我们宜昌能见到这么多的芭蕉树吗?如果到我国北方,这样的景观还会常见吗?学生在由南向北环境变化和由多到少数量变化的对比中,思考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将植物的形态结构与生长环境建立联系。进而引出本课的研究主题: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长环境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通气组织主要作用是通气,为了引导学生探究植物的通气,设计实验:将去掉叶子的葫芦放在水中轻轻挤压,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到葫芦的茎和叶柄处均有气泡
5、冒出,认识到水葫芦的“葫芦”里面有通气组织。6沙漠中的植物这是我的第二次公开课。我的课堂有诸多的不足,尤其是把握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方面急需改进。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这节课内容简单,与生活联系紧密,本节课应重要把握,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兴趣,可通过多种途径达到此目的。要多让学生做,多让学生说,以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进来,教师可以少讲。提问方式也应多样式,除了一般的随机抽查之外,还要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学习的知识迁移非常重要,教学中逐步渗透给学生有利于知识迁移的方法,课堂的语言表达要力求高效、简捷,符合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语言习惯,使学生容易接受。对于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对科学探
6、究一般步骤已比较熟悉,同时学生具备定分析和归纳的能力,所以该节课应尽量把课堂还给学生,启发学生自己来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得出结论。这样学生经过自己思考得出的结论更容易被接受而且印象也更深刻。小组的合作,探究学习是必要的。课堂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合作学习容易耗时过多,对课堂时间的把握和调控,这点教师一定要做好。7水里的植物学生有了前面几课对陆生植物大树和小草的观察,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方法。但是相比陆生植物而言,学生对水生植物的认识就比较少了,这就需要老师的精心引导。在上课之前我就已经带领学生初步认识了几种常见的水生植物,并且试着让有条件的学生去准备水葫芦、水花生、金鱼藻、浮萍等水生植物,并且做好安全
7、教育,一定要在家长的陪伴下去准备这些材料,危险的地方不能去。学生在自己准备材料的过程中,已经对这些植物有了初步的探索,激发了学生学科学的兴趣。令我感到比较满意的是,学生的材料准备的还可以,水葫芦、水花生、浮萍等水生植物都有,带得多的同学匀一点少数没带的同学,基本能做到每两个同学有材料。我们主要选取了其中的两种水生植物:水花生和水葫芦进行细致观察,这两种植物比较普遍,得来也比较容易,而金鱼藻是生长在水底的比较难弄到,只能让学生稍微感受一下,不能每个小组都进行仔细的观察。而我们重点研究的是水葫芦为什么能够浮在水面上,学生分别作出了猜测,并且进行了仔细的观察,还剥开了水葫芦的叶柄膨大处,用实验验证了
8、自己的猜测,这是三年级学生上课以来的第一次动手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学生的热情是很高的,他们也体验到了这种科学探究的乐趣。8石头上的植物一、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本节课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本节课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课,表面看起来是在研究石头上的植物,但不能把它当成一节新授课,而是整个单元的总结课。这节课不是来研究石头上的植物如何生长的,而是通过前面几课的内容(不同环境里的、沙漠里的、水里的植物)认识植物生长必需的条件一一水份、养份等,最后通过没有水份和养份的石头上也能长出植物进行升华,总结出了整体的植物生存环境。本节课开始时出示很多张石头上生长的植物的照片,让学生认识到石头这样的环境也能长
9、植物,激发兴趣,引发思考。从青苔这个共性讲到卷柏这个特例。二、不要给小学生过早、过多得使用书面语,要用他们能理解的语言。如“卷柏的耐寒本领对他们的生存有什么意义呢?”中,意义这个词对孩子们来说比较宏观,思考和回答的效果可能不好。所以在课堂上除了最后的总结和概念性词语句子外,多用一些孩子们常用的口头语,能让孩子们更快更好得思考出问题的答案。三、科学课要让学生去多发现。青苔是一个主导,很多概念要从对青苔的研究中发现,比如假根这个概念,提出问题“为什么其他根不能生长在石头上,让学生用工具(显微镜、放大镜)去观察、发现青苔根的特点(细、短、有绒毛)o而且,既然要研究就研究透彻,学生观察不到的部分,教师应该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将高倍显微放大图、视频等资料呈现在孩子的眼前,便于理解。而对于其他不是本节课主流的部分就一带而过。四、科学课要注重培养孩子们科学阅读。科学课不是语文课,齐读可能达不到我们要的效果。给孩子有限的时间,提出要求,让孩子带着问题慢慢阅读,学会阅读。总结:上完这节课要让孩子认识到:不同的环境会有不同的植物生存,植物的特点对应所属环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就是达尔文的进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