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docx(2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工程力学专业(080102)一、培养方案(一)本科学制基本学制:四年(二)学位授予工学学士学位()专业简介工程力学专业是大连交通大学轨道交通办学特色的骨干支撑,长期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主动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和交通运输行业重大需求,坚持“立德树人”和“宽厚基础、通精结合、强化实践、突出创新、特色鲜明”的专业人才培养理念,以培养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工程技术应用和开发能力、创新思维能力、项目管理与协调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建设形成交通土建工程和交通装备工程两个专业培养方向,行业特色优势突出。1956年,力学学科与大连交通大学同步设立,初期主要承担机械工程、车
2、辆工程、材料工程等本科专业学生的力学系列课程的教学工作。1980年,开始研究生培养工作。1990年,获批教育部第四批“工程力学”硕士学位授权,成为我校较早具有硕士学位授权的学科之一。2010年,获批力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2011年,获批工程力学新增本科专业。2012年,开始本科招生。经过几年的办学实践,已形成较为鲜明的专业特色,专业建设达到预期效果。工程力学专业依托力学一级学科,建成了拥有辽宁级教学名师、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辽宁省一流本科课程、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优质教学资源。(四)培养目标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
3、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与健康个性相统一,具有家国情怀、国际化视野、批判性思维、创造创新能力,懂交流、善合作,掌握工程力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试验技术方法以及相关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学生毕业后可继续在相关学科领域继续深造,或在车辆工程、机械设计与制造、道路与铁道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建筑工程等各工程领域中,从事与力学相关的工程设计、工程技术开发、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本专业培养的学生毕业后经过五年左右的自身学习和行业实践,能够达到以下目标:1 .能够考虑社会和行业发展形势,综合运用工程力学专业理论和方法、试验技术以及相关专业知识与工程技术,设
4、计、制定复杂工程中工程力学问题的解决方案,能有效解决实际工程问题;2 .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发等方面的政策和法津、法规,遵循相关行业标准与规范;3 .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强的团队协作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4 .具有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查询文献资料及获取新信息、新知识、新技术的自主学习能力。(五)毕业要求1 .思想健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优良的政治思想、社会公德、品德修养、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和科学精神,身心健康,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1 热爱祖国,政治立场正确,具备较高的思想品德;1.2 具备良好身
5、体和心理素质,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美学素养。2 .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交通土建或交通装备等领域的复杂工程中的工程力学问题。2.1 掌握解决交通土建或者交通装备领域复杂工程中的工程力学问题的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及其应用;2.2 掌握解决交通土建或者交通装备领域友杂工程中的工程力学问题的工程基础知识及其应用;2.3 掌握解决交通土建或者交通装备领域复杂工程中的工程力学问题的专业基础知识及其应用;2.4 掌握解决交通土建或者交通装备领域复杂工程中的工程力学问题的相关专业知识及其应用。3 .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
6、文献研究分析交通土建或交通装备领域的复杂工程中的工程力学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3.1 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交通土建或者交通装备领域的复杂工程中的工程力学问题;3.2 能够对交通土建或者交通装备复杂工程中的工程力学问题进行条件假设、模型构建和知识表达;3.3 能够综合工程原理和文献检索,对交通土建或者交通装备领域的复杂工程中的工程力学问题进行分析与评价,以获得有效结论。4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制定交通土建或交通装备领域复杂工程中的工程力学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能够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4.1 了解并掌握工程设计的基本方法,
7、能够对交通土建或者交通装备领域的复杂工程中工程力学问题提出解决方案;4.2 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能够对交通土建、交通装备等特定需求的工程中的工程力学问题解决方案进行设计;4.3 能够在设计过程中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5 .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交通土建或交通装备领域复杂工程中的工程力学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试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5.1 熟悉工程材料和工程结构等方面的主要力学试验测试方法和技术;5.2 能够针对交通土建或者交通装备相关复杂工程中的工程力学问题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5.3 根据试验方案构建试验系统,进行试验
8、,并能够运用数学方法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获得合理有效结论。6 .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交通土建或交通装备领域复杂工程中的工程力学问题,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中的工程力学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6.1 能够使用信息检索工具获取相关知识;6.2 至少会用一门专业数值模拟软件(ANSYS、ABAQlJS等)对交通土建或者交通装备领域复杂工程中的工程力学问题进行分析;6.3 能够对交通土建或者交通装备领域复杂工程中的工程力学问题进行预测与模拟,并理解其局限性。7 .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工程实践和复杂工
9、程中工程力学问题的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7.1 熟悉土木工程领域、机械设计与制造行业相关的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7.2 能够合理分析和评价土木工程领域、机械设计与制造行业工程实施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8 .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工程中工程力学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8.1 理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意义;8.2 能正确认识并评价轨道交通装备或者交通土建行业的工程力学行为对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所带来的影响。9 .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
10、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9.1 尊重生命,关爱他人,诚实守信,具有人文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9.2 恪守轨道交通装备或者交通土建行业的职业道德和规范。9.3 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身心健康。10 .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10.1 能够主动与其他学科的成员共享信息、互通有无、合作共事;10.2 能够胜任团队成员的角色,独立完成团队分配的工作。11 .沟通:能够就复杂工程中的工程力学问题与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11.1 能针对交通土建领
11、域或者轨道交通装备领域力学相关问题向社会公众撰写可行性报告和技术报告,发布陈述报告并倾听大众意见并及时回应;11.2 了解轨道交通装备或者交通土建领域中的力学问题研究的前沿动态,能与国际同行进行有效交流。12 .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12.1 理解交通土建和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中经济决策的重要性;12.2 能够将工程管理原理、经济决策方法贯穿力学分析、力学设计问题的始终,协调力学学科在系统工程中的位置。13 .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13.1 理解社会发展,科技发展对知识和能力的影响和需求;13.2 能针
12、对个人职业发展的需求,采用合适的方法,自主学习轨道交通、交通土建以及其他领域相关的力学新知识和新技能。(六)主干学科及核心课程主干学科:力学核心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塑性力学、断裂力学、振动力学、流体力学(八)、有限元方法(七)培养方案基本框架课程体系及学分分配课程性质课程类别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合计必修选修小计必修选修小计通识教育文科列程人社系课思想政治系列课程15.5-15.52.5-2.518外语系列课程6282-210军事系列课程2-22-24体育系列课程-4-44综合素质系列课程4610-10数学与自然科学系列课程29-292-231小计56.5864.512.5
13、-12.577专业教育学科基础课程17-173.5-3.520.5专业基础课程16-160-016专业与专业方向课程5.517.5232.513.526.5学科基础实践课程-4-44专业实践课程-931212毕业设计-16-1616小计38.517.5563543995合计9525.5120.547.5451.5172学分分布必修比例:82.8%选修比例:17.2%理论比例:70.1%实践比例:29.9%(八)指导性学时安排计划学年第一学年第二学年第三学年第四学年学期IIIIIIIVVVlVlIVID教学周2020202020202017课周数171918171417131程教学时440410
14、34044024031424816学周学时2622192617181916实践教学周数2-1252616学分2721.52027.5231719.516.5注:第IV11学期最后1周为考试周。(九)综合文化素质培养与第二课堂(1)综合文化素质完成综合素质类必修课程4学分、选修课程6学分。必修课程包括职业生涯发展与创新创业教育2学分、大学生健康教育2学分,共计4学分。选修课程由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公共艺术、环境保护、创新创业五个模块组成,最低修读6学分。所有学生须至少修读“社会科学”类中的“四史”教育课程1学分,“公共艺术”类课程2学分,其中美学和艺术史论类、艺术鉴掂和评论类课程至少取得1个学分,鼓励学生跨学科选修课程。(2)第二课堂学生应修得第二课堂学分不少于8学分。第二课堂学分不计入总学分,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计入学生的学习经历中,学生达到自主发展学习要求可获得学校颁发的学习合格证书。第二课堂包括德育活动、文化素质、劳动教育、创新创业、职业训练、学术讲座、文体活动7个类别,其中文化素质、劳动教育每类至少修得2学分;德育活动、创新创业每类至少修得1学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