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至宋代墓葬出土地轴的考古学探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朝至宋代墓葬出土地轴的考古学探讨.docx(1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摘要:在系统梳理北朝至宋代墓葬出土地轴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考古类型学与分区分期研究,可知北朝至唐代,地轴主要出土于山西、河北、天津、辽宁等北方地区,集中发现于山西长治,即唐代潞州与河北道地区;五代至宋,地轴主要在南方地区发现,集中出土于成都附近地区,浙江、湖北、福建亦零星出土。地轴传播的背景,是与唐初建国元从、五代时河北河东军人等政治文化集团与人群的迁徙密切相关。一、引言神煞俑之一的地轴,与墓龙形制相近,两者极易相混。本文在对地轴进行定名与学术史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北朝至宋代墓葬出土的地轴,重点对北朝末年至五代墓葬出土地轴进行考古类型学的研究,辅以两宋墓葬加以论述。有关神煞俑名称、功能,王去非
2、、徐苹芳、白彬、张勋燎、齐东方、沈睿文、张松林、谢明良、崔世平等已有不少研究。白彬、张勋燎等据广东海康元墓阴线刻砖题铭的两人首共一龙(蛇)身的“地轴”形象,推测唐宋时期的地轴应是两人首共一龙(蛇)身,蛇身平卧之明器。唐五代墓随葬品中两人首(兽首)共用一龙(蛇)身,龙(蛇)身平卧之明器为地轴,而两人首(兽首)共用一龙(蛇)身,龙(蛇)身圆拱起者则为墓龙。据上述定义,对北朝至宋墓葬出土地轴梳理如下。二、北朝至宋代墓葬出土的地轴地轴,北齐时仅见于山东淄博;唐代主要集中出土于山西、河北、天津、辽宁等地,即唐代潞州与河北道;五代至宋主要发现在四川成都附近地区,浙江、湖北、福建亦零星出土。(一)山东地区仅
3、见山东淄博武平四年(573年)前后崔博墓。(二)山西地区集中出土于长治、襄垣、太原三地。襄垣地区出土地轴的墓葬有永徽四年(653年)张氏与其夫合葬墓、久视元年(700年)李石墓。长治地区出土地轴的墓葬有显庆四年(659年)乐方墓、显庆五年(660年)范澄夫妇墓、上元三年(676年)前后云步街唐墓04CTM2、文明元年(684年)乐道仁墓、永昌元年(689年)崔孥暨夫人申氏合葬墓、天授二年(691年)冯廓夫妇墓、长安二年(702年)王义墓、大历六年(771年)王休泰墓。太原地区出土地轴的墓葬有7世纪末太原金胜村三号唐墓。(三)河北地区河北地区出土地轴的墓葬有咸亨元年(670年)孙建墓、咸亨三年(
4、672年)董满墓、高宗武周时期威县侯贯镇后郭固村唐墓、672年前后献县东樊屯村唐墓XM1。(四)辽宁地区集中出土于辽宁朝阳一地。出土地轴的墓葬有咸亨四年(673年)左才墓、上元三年(676年)张狼墓、仪凤二年(677年)韩相墓、679年前后朝阳市双塔区中山营子村唐墓(1994)。(五)江苏地区江苏地区出土地轴的墓葬有贞观年间隋炀帝皇后萧氏墓、南京李鼻钦陵。(六)陕西地区陕西地区出土地轴的墓葬仅见乾封元年(666年)唐太宗贵妃、纪国太妃韦珪墓。(七)河南地区河南地区出土地轴的墓葬有安阳上元二年(675年)杨偏暨妻李氏合葬墓。(八)天津地区天津地区出土地轴的墓葬有高宗武周时期军粮城刘家台子唐石棺墓
5、。(九)福建地区福建地区出土地轴的墓葬有胡西畲族乡苏溪村五代墓。(十)四川地区四川地区出土地轴的墓葬有彭山后蜀广政十八年(955年)宋琳墓、治平四年(1067年)邛睐宋墓、蒲江五星镇熙宁五年(1072年)王氏史氏合葬墓、成都元祐八年(1093年)张确夫妇合葬墓、广汉元祐年间(10861094年)三妹墓、邛蛛市临邛镇蒋庵子北宋晚期M6、彭州市天彭镇二龙村北宋墓、成都二仙桥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任氏与夫人卫氏合葬墓、绵阳杨家南宋墓。(十一)湖北地区湖北地区出土地轴的墓葬有南宋湖北罗田宋墓。(十二)浙江地区浙江地区出土地轴的墓葬有桐庐象山桥南宋墓。(十三)江西地区江西地区出土地轴的墓葬有进贤县政
6、和七年(1117年)吴愿墓。三、地轴的类型学研究地轴,双人首蛇身,两端各有一人首。除山西长治显庆四年乐方墓与文明元年乐道仁墓,未见图版或实物,暂不归类,其余地轴,以蛇身的形状可分为三型:A型6件。蛇身呈弓形,人首朝向近乎同一方向。山东淄博武平四年前后的崔博墓M12:5,头略残,上身挺立,双手下垂按地,下体成弧形连接在一起,似蛇体着地。残高10厘米(图一)。扬州隋炀帝皇后萧氏墓(图二:1)、辽宁朝阳市朝阳镇东南咸享四年左才墓、上元三年张狼墓、议凤二年韩相墓出土地轴亦属此型。山西襄垣久视元年李石墓M3:21,手制。通体涂白彩,大部脱落。为双人首连体蛇身,人首头戴帽,五官端正,作微笑状,蛇身呈弓形,
7、两端粗,中间细。长29、高12厘米(图二:2)o除左才墓外,其余地轴人首均戴帽。图一崔博墓A型地轴(M12.5)(枭自考古学报1984年第2期)IIW场帝曼后菅氏(M2)地轴2.李石夫妇合葬篁M3:21(1采自考古2014年第7期;2来自文物2004年第10期)B型蛇身呈略向下弯曲,或呈平直状。根据蛇身下方有无台座,分为两个亚型。Ba型蛇身下方无台座。根据蛇身缠绕痕迹的演进,可以分为两式。I式6件。蛇身缠绕痕迹不明显,人首写实程度较弱,头顶尖角或戴尖帽。显庆五年范澄夫妇墓地轴,蛇身人面,兽耳独角,涂红色。长58厘米(图三:5)。长治永昌元年崔孥暨夫人申氏合葬墓地轴,蛇身弯曲,两端各有一人首。两
8、头间距34、头高12厘米(图三:2)。长治天授二年冯廓夫妇合葬墓地轴,两端为人首,下有双爪前伸,中为弯曲的蛇身,上有细小的锯齿状突起。长41、高14.5厘米(图三:3)。长治长安四年王义墓地轴,鸟喙尖角,全身涂红色。长35厘米(图三:1)。长治大历六年王休泰墓地轴,灰陶胎,外施白粉一层。人面蛇身,体屈曲。长25厘米(图三:4)长治云步街唐墓04CTM2:3,人面,头戴尖顶风帽,大耳,圆目,兽蹄双足,蛇身弯曲。高8.6、身长33厘米(图三:6)。以上墓葬均位于山西长治地区。图三Ba型I大地轴1.王义禀地触2.崔孥暮地轴3.玛席富她轴4.王休秦墓地轴5.苑澧夫妇墓地轴6.长治云步街唐墓04CIW:
9、3(1果自考古1962年第2期;2呆自文物1987年第8娴;3、5来自文物1989年第6期;4枭自考古1为5年第8期;6采自文物世界2005年第5期)图四Ba鬟11式地轴1.朱琳墓地轴2.张确墓左:23.彭州市天爵缜二龙忖北宋墓地轴4.任氏与夫人卫氏墓Ml:315.桶声象山桥南宋墓M左:5(1枭自考古1958年第5期;2录自文物1990年第3期;3果自彭州文物掇珍,第115页;4果自成都考古发现(1999),第217页;5来自浙江宋墓,图版八:4)II式8件。蛇身缠绕痕迹明显,人首近乎写实,或着幔头,或散发。标本彭山955年宋琳墓地轴,两首分别为一男一女,男者着幔头,分两巾以束发髻,女者法界扁
10、平高起,两鬓下垂高耸抱面。长41、高14厘米(图四:1)。标本成都1093年张确暨夫人杜氏合葬墓左:2,二蛇身交缠伏于地,两端各有一人首。人首戴褐色蟆头,巾子较高,脑后有小带向上绕于巾子根部,二垂足呈八字形垂于领下。脸同向,目略下视。左侧者为黄色身躯,右侧者为红色身躯。长33.5高13.6厘米(图四:2)。标本彭州市天彭镇二龙村北宋墓地轴,两首皆为男性,头戴幔头,脑后系带垂于两肩,左首平视前方,右首微向左侧斜视。长29.3、高11.3厘米(图四:3)o标本成都1152年前后下葬的任氏与夫人卫氏墓Ml:31,披发,脸同向,双眼正视。长22、高11厘米(图四:4)。标本桐庐象山桥南宋墓M左:5,出
11、土于墓室正中的地龛内,维持着入臧时的原状,两人首共一蛇身。长29.4厘米(图四:5)oBb型蛇身下方有台座。除胡西畲族乡苏溪村五代墓出土地轴图版不清楚、治平四年邛蝶宋墓未见图版外,根据蛇身缠绕痕迹的演进,可以分为两式。I式8件。蛇身缠绕痕迹不明显,头戴尖帽。标本襄垣张氏与其夫合葬墓地轴,两人首反向,饰戴黑色尖顶帽,方面大耳,留黑色胡须。身体细长,蛇身饰红色。长27.5、宽8.6、通高17厘米(图五:5)o标本清河市孙建墓Ml:13,两人首共-龙身,龙身下有四肢,爪前伸,下为长方形台座。长19.5、高16厘米(图五:Do标本文安县董满墓地轴,身体呈S形,两端各有一人首,昂首,头戴尖顶护颈帽,长眉
12、细目,前肢平伏,有利爪,卧于中空的底座之上。通长30.5、高18厘米(图五:2)o标本邢台威县侯贯镇后郭固村唐墓标本132,头向左扭,戴尖顶风帽,圆脸阔嘴,两体扭曲相连,中空。长25.4、高15.5厘米(图五:6)o标本安阳上元二年杨偈暨妻李氏合葬墓地轴,双首龙身,两首相背,头戴风帽,龙身通体红鳞,身下有四爪,匍匐在长方板座上。长27、宽10、高11厘米(图五:4)。标本献县东樊屯村唐墓XMl:30,龙身两端各有一人头,戴尖顶护颈帽,面方圆,双眉紧皱,二目圆睁,胸、背满披鳞甲,前肢利爪外露。高12厘米(图五:3)。用五BbaH大地触1SM1:312JI清4地轴3河北做县东美电忖庸XXMl:30
13、4%体皇塞李氏合葬“地轴5.张氏/箕夫令地*6那台威县供交修后郭因材唐1快本132(1采自文物1泯*第7用;2来自文物184年第I斯;3枭自文物IXO年第5期;4来自文物资科丛科6.图版伍8;5*6文物203年第K)则:6枭6河北畲才古文集(三).影版三三:5)由六Bb型11式缭*1.罗田县法家林*5K4M4382.王氏史氏合葬Ml:353.邛竦邛慎谷庵于北宋吏崩M6左*:364.广双口三*M1:2、3、4(I*ftitS1985M2Ji2采向与古今文物1986年第3期;3采Dl成群考古发现(2014).R版三一:44果白考古1990年第2窝)II式4件。蛇身缠绕痕迹明显,头戴幔头或束高髻。蒲
14、江1072年王氏史氏合葬墓Ml:35,花斑纹蛇身,两端反向人头各1个。长28.5、高10.2厘米(图六:2)。广汉口三妹墓,Ml:2、3、4,男女二俑分左右平卧于床上,左女右男,面朝天,头枕于凹腰鼓形陶枕之上。男者,头戴圆结幔头,身着圆领衣;女者,头挽高髻,裹巾,额前饰花,耳下垂坠,身着交领服,身体以宽带形物包裹其体。长34.4、宽9.2、高7厘米(图六:4)。邛味临邛镇蒋庵子北宋晚期M6左室:36,红胎,俑表施绿、黄等色釉,两人首,均为男像,束髻,裹巾,圆脸,头偏右后,昂起作仰望之状,长鼻,双耳硕大,身穿右衽交领上衣。长15.8、宽7.8、座高1.2、通高9.2厘米(图六:3)。罗田县汪家桥
15、南宋墓M4:38,双头蚕身人面,直卧于底座上,全身刻划环节。长14厘米(图六:1)。C型2件。蛇身离地。双人首蛇身,面似天王,身躯矮短,侧臂有翅,二俑相同,背部以一陶棒相接。标本乾封元年纪国太妃韦珪墓出土的地轴,立于不规则黑色踏板上,兽头相背面朝外,均抬头挺胸、平视。连体呈筒状,与踏板平行,仅有两前肢,好似没有后半身的怪兽胸部相连。两端为人面,头发向上呈山峰状,蹙眉怒目、阔鼻、闭嘴,堆塑八字须、络腮胡,耳贴于头两侧。除头发、眉毛、眼睛、胡须、胸部局部涂黑彩外,通体原粉红彩脱落严重,多处呈土黄色。翎翅涂蓝绿相间单色,翅尖及边缘贴金。高48厘米(图七)。图七韦珪慕C型地轴(来自昭陵博物馆陶俑珍品集第5册韦珪墓,第42、43页)至此,可作出北朝至宋代墓葬出土地轴的分布图(图八)。ASlBa或tteKmfll!AC未分式BA出生*鼻分/手各酣I博博23R求才4。RlIr聚5FRllf*6*看7长手夫伯&4修M夫人氏合9.长10.崔,王义Ud/王体12来的企夕街唐(MCTM2B14育,易做MIS16,男天二怠H戈家114K1It*AAil19”例北山霞21“修依氏与宾央21Jtff423XOlAt24Arta2S安阳4野叁9氏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