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培育科技强国建设新动能新优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党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培育科技强国建设新动能新优势.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党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培育科技强国建设新动能新优势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党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实践经验,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对生产力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对于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乃至我国生产力水平跃升,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可以看出,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主导,以科技成果转化为抓手,以
2、培育新兴产业为依托,以科学技术为内核驱动,与科技强国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深刻领会新质生产力在科技强国建设中的形成发展(一)新质生产力术语在科技强国建设背景下出场。马克思曾说:“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生产力的每一次迭代升级,都会不同程度增强综合国力。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国家的综合国力越强大,进而在世界百年变局中越能更好地把握历史主动权、掌握发展主动权。当前,人类社会正经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变革,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促进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在关键领域占据了新的制高点,甚至在一些“卡脖子”技术上正在制约着我国
3、发展,使我国的安全与发展受到严重威胁。我国必须回应挑战,以科技创新撬动生产力发展,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孕育和促使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诸多矛盾,破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依靠传统生产力推动速度较慢甚至不能解决各领域中的发展难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传统生产力进行迭代升级形成新质生产力,以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还须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新质生产力形成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既是推动科技强国建设的历史必然,又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质生产力这一术语在科技强国建设的背
4、景下出场。(二)新质生产力内涵在科技强国建设进程中形成。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生产力发展是衡量社会发展的带有根本性的标准。”纵观社会生产力发展历程,生产力的每一次进步都是由科学技术助推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从手推磨到蒸汽机,从手工到机器人,从遗传编码到量子信息,无一不是科技革命推动的,这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深刻阐明了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有力支撑。科学技术及其创新程度,促进生产力在先前生产力水平上实现了由低到高、由劣到优
5、、由弱到强的跃迁升级。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和科学进步的有力牵引。新质生产力的“新质”与传统生产力的区别就在于科技创新上,其价值内核就是科学技术及其创新程度。当科技创新融入作为生产力要素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时,它们就发生T“化学反应”,结合成新的生产力要素,即“高素质”的劳动者、“新介质”的劳动资料、“新料质”的劳动对象,这三者相互作用共同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发展,在有力推动科技强国建设的同时,也为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形成和迅速发展注入驱动要素。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正是在科技强国建设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的。(三)新质生产力特征在科技强
6、国建设实践中彰显。生产力作为社会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动力不只需要依靠其自身运动,还需要由社会有机体的各个要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合力推动。新质生产力所呈现的“新质”特征,正是科技强国建设实践所必然要求的。从动力来源看,新质生产力主要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量,超越了传统生产力主要依靠大量自然资源、大量劳动力等发展的方式。从发展速度看,新质生产力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实现了加速度跨越式发展,超越了传统生产力发展相对缓慢的速度。这正体现了科技创新对生产力快速发展和迭代升级所发挥的巨大推动作用。从发展模式看,新质生产力是低耗能、低投入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可持续型、代际和谐型发展模式,以新发展理
7、念为价值引领,回避了传统生产力高耗能、高投入、攫取大量自然资源能源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道路。从价值目的看,新质生产力是以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共同发展,以统筹当前和长远、国内和国际、发展和安全等相统一为价值旨归的高质量发展,超越了传统生产力只顾经济不管生态、只看当前不看长远、只管局部不管全局的局限。因此,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相比较,在动力来源、发展速度、发展模式、价值目的等方面具有鲜明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质生产力所彰显的“新质”特征,正是在科技强国建设的伟大生动实践中得以充分彰显。二、切实理清科技强国建设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逻辑
8、科技强国建设内在要求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又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孕育于现代化产业体系,由高素质劳动者所创造,因而科技强国建设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形成和发展。(一)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纵观生产力发展历史,其的每一次迭代升级,都是由科技革命引领和推动的。依靠科技创新快速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是一条普遍规律。每一次科学技术的全局性根本性变革,都促进了生产力迅速发展,都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都变革了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及二者间的关系,从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马克思在汲取古典经济学理论基础上提出,生产力是由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科学技术在工艺上的结合程度等多方面
9、决定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生产力也包括科学这一科学论断,指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O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全面考察时发现,社会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也以知识形态存在。在马克思生产力视野中,科学技术就是以知识形态存在的一般社会生产力,并且是“直接的生产力”,社会生产力首先是科学技术的力量。恩格斯对马克思这一观点表示赞同,他说:“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可见,科学技术不仅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升级,而且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动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们党提出的“四个现代化”中包括“科学技术现代化”。改革开放后,党提出
10、“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时代以来,党把科技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创造性提出“科技创新是第一动力”,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科技创新既推动科技强国建设,又在科技强国建设中引领新质生产力形成发展,因而科技强国建设对科技创新这一内在要求指向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科技创新促使传统生产力迭代升级、实现“新质变”,使新质生产力更具有创新性、融合性、引领性,更符合新发展理念要求,更适应新发展格局要求,更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二)现代化产业体系孕育新质生产力。历史已经证明,科学技术进步催生了新的产业变革,每一次产业变革都催生了生产力新的进步升级。生产力的进步,催生了产业
11、变革;产业的再造、重塑、升级,也孕育了新的生产力。现代化产业体系既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科技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如果没有坚实的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强国。现代化产业体系既为科技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支撑,又对加快新质生产力形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新质生产力深度融合了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导,以实现产业从传统向现代升级为方向,以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为目标,孕育、形成和发展于现代化产业体系,激发生产力的竞争能力。因此,新质生产力以现代化产业为呈现载体。从传统产业到新兴产业再到未来产业,当前新的产业变革与强国建设
12、、民族复兴有了历史性交汇,必须要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探索出一条投入产出比大、资源配置效率高、生态环境成本低、经济社会效益好的科技强国建设道路。必须加快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把握科技革命历史机遇、系统性重构产业体系、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加快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三)高素质劳动者创造新质生产力。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既创造物质财富,也创造精神财富。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进行的,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而劳动者又在生产力要素中起决定作用,因而人民群众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社会生
13、产力的发展最终要借助于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来实现。纵观百余年奋斗历史,党取得的一切成就、创造的一切奇迹,无不是从广大人民群众中获得前进动力。从群众路线到人民至上,从“四个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现代化到全面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强国,无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慰和力量创造的。科技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是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战略资源。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归根结底要靠高素质的劳动者。推动科技强国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区别于传统生产力要素中的劳动者,是在科技创新作用下成为“新质”的劳动者。新质劳动者通过把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作用于“新质”的劳动对象和“新质
14、”的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创造性变革,对劳动资料进行创造性激活,使生产力从原有形态向着更高级形态跃迁。只有提高劳动者素质,才能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才能提高新质生产力效能。高素质劳动者在科技强国建设中不断创造新质生产力。我们必须塑造新质劳动者的科学思维,将劳动者的科学理论思维、知识体系、创新能力作用于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形成等全过程全链条,以科学思维支撑突破新质生产力发展障碍,增强新质劳动者在科技创新进程中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创新性,实现新质生产力的迭代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构建新质生产力形成发展的生命依托,必然需要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的劳动者。科技强国建设是一项
15、复杂性系统工程,必须充分发挥劳动者的知识智慧,形成创新创造合力,产生优势互补效应,以此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三、准确把握在科技强国建设中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选择在马克思生产力理论视野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各要素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我们要坚持系统观念,构建新型生产关系以适应和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在加强党对科技事业全面领导、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扩大国际交流合作中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一)在加强党对科技事业全面领导中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是领导一切的,也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坚持党对科学事业全面领导,本身
16、就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同时又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强政治保障。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依靠成熟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关乎多方面的生产力要素,需要借助于大量的人才、资金、政策等要素投入,因而迫切需要一套完备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资源体系为其提供坚实保障。新质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力,党要始终把握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使新质生产力为民族复兴、国家安全、经济发展、人民福祉、生态良好服务。以党的建设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平台,成立研发小组、攻关团队、创新集体、创业联盟等组织,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斗堡垒,从而以新质生产力的跃升促进科技强国建设。(二)在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中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型举国体制体现为依靠国家政治力量和行政资源,有效组织动员全国力量实现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特定目标的体制安排。新型举国体制为新质生产力形成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当前世界百年变局正在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以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强国建设,必须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