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 2-3《用手来测量》(表格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 2-3《用手来测量》(表格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2-3用手来测量(表格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教科版一年级上册植物单元3,用手来测量教学设计及反思单元比较和测量课题3.用手来测量课时1核心概念12.技术、工程与社会学习内容及要求12.3科学、技术、工程相互影响与促进12年级初步体验利用工具可以更好地进行观察与测量。教学目标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态度责任(科学态度社会责任)科学观念知道人体的各部分可以作为一种测量工具来方便测量;知道“舞是张开的拇指到中指的长度;知道用“挂”可以量化测量来比较结果科学思维通过用手测量的活动,将科学
2、观念与事实建立联系,意识到用柞测量时首尾相连可以使测量结果更准确。探究实践能对高度差进行预测,体验用“柞”来量化比较结果,并能标记测量过程。态度责任愿意分享自己的观点,体会测量的实用性和准确性;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精确地用“柞”来测量桌子的高度。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从多个维度对于测量的结果进行分析与思考。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纸带、剪刀。学生:一条纸带、一把剪刀、一支油性彩笔、胶水。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思路教学备注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
3、,我们开始上课了。大家坐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学一学用自己的身体来当测量工具。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一、引入测量概念,使比较更准确。(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塑料青蛙1.引入:这是上节课的青蛙,今天老师再次让它们比赛一下?“哪一只小青蛙跳得距离更长?”“长多少呢?”“能用具体数字来表示吗?“可以用什么来测量?”预设1:可以用尺子量一量。预设2:可以用手比一比,右边小青蛙比左边小青蛙刚好长一个手掌。2.揭题:今天有一个新词:测量。它可以让我们的比较更准确。谁知道有哪些测量工具?除了尺子,其实我们的身体也是测量工具,比如我们每个人的手。如何用手来测量,这节课,我们一
4、起来学习用手来测量。【设计意图】承接前一课,从比青蛙跳远的距离比较引入,了解测量可以通过数据来量化结果,测量需要工具,人体的手就可以充当测量工具。继而自然引出进一步探究的内容:“如何用手测量”,揭题的同时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二、热身活动:用手测量桌子的长度。(预设10分钟)1.初步感受“推(1)怎么用手来测量呢?讨论一下:A.单手手指合并,用手掌的宽来测量。B.用“挂二张开手掌,大拇指和中指的距离称为“柞:如果实在弯曲不了食指,那么食指伸直也可以。(2)模仿老师做出“舞”的动作。(3)判断动作是否正确。课件出示:判断一下以下三幅图哪个“推”是正确的?对了,第二幅图是正确的,我们在做“柞”时,手指
5、要尽量张开!2.测量课桌的长度(1)试用“舞”测一测课桌面的长度。先猜想长度大概有多少“挂”?同学:3推;3推多;C:4推。解释:像这样的“猜一猜”,在科学上叫“预测。完成作业中活动记录表中的预测。然后,我们用自己的小手来测一测桌子的长度吧!小朋友们,测量好了吗?请几个小朋友上来展示。(预设:是呀,第一个小朋友没有从桌子的边缘开始测,起点不对;第二个小朋友的第二柞和第一柞之间空了很多,没有首尾相连;第三个小朋友歪来歪去,没有尽量在一条直线上。)(2)“挂”的计数规则。测量后要把数据进行记录,对比自己的猜想。我们测出桌面的长度有几挂呢?哦,有的小朋友说有3柞,那我们就记作3,如果有小朋友说3舞多
6、、4推多,我们又该怎么记呢?让我们统一用几“+”的方式记录吧!比如3挂多就记作:3+,4柞多就记作:4你们学会了吗?【设计意图】“柞”对于小朋友来说,既熟悉又陌生。主要是由于他们平时不会去用,老师的示范会让学生好奇“柞”为什么能计数,但实际操作后就会发现:相对于一个人来说,每次的“柞”是不变,所以才成了测量单位。三、提升活动:用手测量桌子的高度。(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一条纸带、一把剪刀、一支油性彩笔、胶水1.设疑引出问题。(1)直接测量桌子的高度方便吗?同学:老师,直接这样用手一柞一推地测桌子高度,悬空着好像不太方便。是呀,直接用手测量很不方便,所以,我们可以请第二节课比较青蛙跳远的纸带帮
7、忙!实在没纸带用绳子也可以!(2)请学生示范用纸带量取桌子的高度。2.学生操作。要求:先预测,再测量!3.讨论:测量结果不一致。即使是同一张桌子,我们的测量结果也会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4、交流汇报。A同学:也许一推一柞没有首尾相连。B同学:也许测量时歪来歪去。C同学:每个人的手掌大小不一,我们的一挂不一样。5、总结:对呀,用手测量时,除了做“一推”的方法会影响结果,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的“一推”是有大小的,这些都会导致我们的测量结果不一样。【设计意图】这里是为了解决“柞”不够用的问题,在不够用中想到用纸条进行组合“舞”,以此解决测量的困难。同时“挂”相对于每个孩子来说,手的大小就决定了测量的
8、标准是不一样的,让孩子意识到只有规范的统一的测量标准,在生活当中才会是通行的。四、比较桌面长度和桌子高度相差多少?1.那桌面长度和桌子高度相差多少“柞”?2如果桌面长度和桌子高度一样长的话,我们会看到一个什么形状?想想为什么桌面长度和桌子高度不一样长?3.学生讨论并交流。4.小结:规则物体的边有长度相差就会形成不同的形状。比如:正方形、长方形。至于需要用什么形状,这和自己的设计相关。同样,有了相应长度标准控制,我们也能做出自己需要的形状。【设计意图】从工程设计来看,一个物体的长、宽、高是有比例的,如果都设计成一样了,那么对人的生活是有影响的。所以让孩子在测量中去发现,也是对工程思维的训练。五、
9、拓展活动:用身体的其他部位进行测量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自己的手来测量桌子的长度、高度。其实,除了手,我们身体还有一些其他测量工具呢!比如手臂、跨步等。所以,你可以用“推”的方法试着比一比你和家人的身高差几挂,也可以用“舞”、跨步的方法测一测家里的电视机、客厅等的长度或宽度呢!【设计意图】不仅手指可以用来测量,身体的其他部位也是可以用来测量的,只要这个物体的长度在一定范围内是固定的,那都是可以用来测量的,即标准在一定范围内的统一。六、练一练3.用手来测量一、选择题1.用纸带和直接用手测量桌子的高度相比()A.没区别B.更省力C.更准确D.更方便2.下面哪幅图表示一祚()D.3.给下列测量
10、步骤排序,正确的是()数一数一共有几祚一祚接一(每的指尖紧紧连)地测量在相连处画线做记号从桌角开始B.C.D.最早是()国人最先发明的英国B.美国C.中国D.德国一祚是大拇指与()之间的距离。食指B.中指C.小拇指D.无名指答案:1.C2.C3.A4.C5.B判断题大人和小孩的“一”长度是不一样的。()用手测量物体时,用的手指要相同,一祚一祚要相连。()同桌合作测量纸带的长度,要你一祚我一祚,依次测量。()用身体部位来测量非常方便,但测量结果不够准确。()用祚来测量桌面的宽,每个小组的测量结果是一样的。()答案:1.J2.3.4.5.七、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培养学生使用整理材料的好
11、习惯。七、板书设计用手来测量多:多多少纸带数据展示比较:“推”八、课堂反思本课主要是让学生用手来测量桌子的高度,知道不好直接测量的物体可以借助纸带帮忙,完成从比较活动到测量活动的转变。本课有以下活动:1.认知“柞”2.测量课桌的高度材料:纸带、剪刀、蜡笔本课我采用谈话的方式进入主题,问学生要想知道课桌有多高,可以用什么来测量?很多班级最先说到尺子,再次追问,除了尺子还可以用什么方式测量?有说用手臂的,也有说用脚的一个班的孩子说到挂,给了我小惊喜。问她是怎么知道的,她说奶奶给她做衣服前都要用手量她的背有几挂长。活动一:认知“推”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明白什么是1挂。活动方法:先课件出示1推的图片让
12、学生观察,接着老师示范,学生举起手跟着做,然后小组同学互相检查是不是拇指和中指之间的最大距离。活动反思:上课前我认为这一部分学生是最不容易出错的。在巡视时发现,有的同学比划的是大拇指和小拇指之间最大的距离;还有的虽然手指正确,却不是最大的距离。后面的班级我都在小组内找到做正确的孩子,让他检查小组内其余孩子是否做正确,如果不正确就教会他。活动二:测量桌子的高度这一部分主要让学生经历“预测一一用纸带比量桌子的高一一用手测量纸带”的探究历程活动方法: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1舞的长短目测课桌大概有自己的几挂长,接着用纸带去匹配课桌的高度,做好标记,再用剪刀剪下纸带,最后用手去测量纸带的长度。活动反思:在教
13、学这一环节时,最开始我把用纸带比量桌子的高和用手测量纸带2个小活动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活动,我发现学生匹配好纸带后在测量纸带时就忘了测量的注意事项,教室很吵;后面的班级我就把这2个小活动分开,讲完一个活动要求让学生做一个活动,我发现这样课堂就有秩序多了。学生在用纸带比量桌子的高这一活动,在确定起点时,有学生喜欢把纸折一段,这种情况提醒孩子做好标记。告诉他们测量完后做好统计,写上小组测量的结果。当所有小组把活动结果贴到黑板上,各小组汇报测量的结果,引导他们发现:课桌的高度一样测量的结果不一样的原因。多数孩子都能说到手的长短不同,测量的结果不同;也有说到测量不标准,出现了误差。课后我把孩子们和课桌匹配的纸带比较了一下,发现纸带的长短有细微的差别,这不影响他们得出活动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