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体育旅游示范区行动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建体育旅游示范区行动计划.docx(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创建体育旅游示范区行动计划为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印发“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的通知文件精神,按照体育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有关体育旅游工作部署,加快创建体育旅游示范区,打造文化旅游新地标、文创科技新高地,推动体育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结合实际,特制定本行动计划。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创体育旅游示范区的任务目标和发展定位,充分发挥优势,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产业培育为核心,以深度融合为驱动,持续完善体育旅游产品供给体系,整合优势资源、优化空间布局、推进项目建设、丰富产品供给、完善系统功能、促进产业升级、强化实施保障、拓宽消费空间、提升服务质量,全面提升体育旅游服务
2、水平,培育壮大体育旅游市场主体,优化体育旅游营商环境,推动体育与旅游深度融合、相互促进,不断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运动休闲旅游需求,推动建设体育旅游示范区。(二)基本原则坚持需求导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作为创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优化组合体育旅游产品,加快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推动体育旅游融入群众的美好生活,不断满足多层次、多元化的体育旅游需求。坚持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构建绿色体育旅游产业体系倡导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动体育旅游产品生态化,依托资源开发建设绿色、科技的创新型体育旅游产品。坚持多元参与。不断优化空间布局,整合优势资源
3、,创新政策制度供给,统筹推进体育和旅游的融合发展,以“产业的创新融合促进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全面推进体育旅游示范区建设。坚持突出特色。发挥山水和文化资源优势,依托现有体育产业发展基础,充分挖掘各地发展潜力,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运动项目产业,培育具有特色的体育产业集群。(三)创建目标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等优势,以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体育活动为要素,通过体育旅游化”和“融体于旅两大路径,重点打造体育旅游示范项目。到2027年,体育旅游发展体制机制不断优化,形成特色体育旅游产品体系,体育旅游产品多元化发展,体育旅游市场主体更具活力,逐步扩大体育旅游产业规模,推动体育旅游成为全市体育
4、产业发展的增长点,全面夯实体育旅游示范区创建质量。实现创建体育旅游示范基地5个以上,体育旅游精品项目20个以上,建成级户外露营基地或复合型户外运动营地数量10个以上。二、主要任务(一)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积极融入重大发展战略,优化体育产业功能布局,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质量。依托体育特色资源、体育场馆设施、重大活动等,因地制宜打造一批以体育产业为导向,具备一定基础、规模和特色的地区、企业、活动或项目,培育50家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支持有条件的城市打造体育特色项目名城、赛事名城。完善政策措施,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形成以健身休闲和竞赛表演为龙头、特色产业为支撑、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体育产
5、业体系。积极参与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强在体育产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支持体育企业“走出去、引进来”,拓展发展空间,提升竞争力。(二)构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布局1 .创建体育旅游试点工作。编制出台体育旅游试点城区评定规范,在范围内开展市级体育旅游试点工作,确定一批体育旅游试点城区,充分挖掘和发挥试点地区体育旅游资源优势,以提升体育旅游品质为着力点,以户外运动项目为突破口,培育体育旅游新业态、打造体育旅游新品、激发体育旅游新消费、提升体育旅游服务品质,通过试点期建设,形成具有较强示范作用,推动体育用品制造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和美誉度,支持体育用品制造业形成集聚优势。2 .推动市级体育旅游示范区建设。推动构建
6、市级体育旅游示范区体系,全面提升全域体育旅游示范区服务供给。充分发挥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建设一批体育旅游设施及公共配套设施完善、服务功能完备、体育产品和服务丰富多样且全年持续供给的体育旅游集聚区。按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的评定标准,推动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展开规模化、规范化、品牌化提升打造。3 .推动打造体育旅游精品。按照“产品特色、设施完善、服务规范”的发展要求,以体育旅游基地为连接点,建设徒步、骑行、自驾等多种类型的体育旅游,鼓励和引导开发沿线体育旅游产品,经营体育旅游线路。鼓励各区县推出一批与农特产品产地、销售点和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等串联的自驾、骑行。持续开展体育旅游精品线评选,鼓
7、励各区县每年推出3条以上体育旅游精品线。(二)加强体育旅游场地设施建设1 .推动基础性体育旅游场地设施建设。鼓励各区县建设健身道、骑行道、登山道、自行车驿站、户外露营基地等兼具承载健身休闲和专业赛事功能的基础性户外运动场地设施,不断完善停车、供水、供电、环卫等配套设施,为城乡居民创造条件。支持新建或改扩建体育公园,鼓励公园增配体育设施。鼓励社会力量建设运营一批复合型户外运动营地或基地。重点推动训练或赛事基地建设。2 .着力打造特色化体育旅游场地设施。鼓励依托可利用的水域、空域、森林等资源,在符合相关规定前提下,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山地户外运动、水上运动、飞行营地、汽车越野等特色户外运动项目场地设施
8、,形成一批特色体育旅游载体。推动建成一批特色水上运动场地设施,推动休闲运动中心建设;推动充分利用山地资源,建设一批山地运动场地设施。利用地理位置、体育设施、赛事影响力等方面的综合集聚优势建设城域类户外运动项目场地设施。3 .创新体育旅游场地设施运营模式。支持推广企业运营等模式,强化要素保障能力,保障企业市场化运营灵活度,提高场地设施的建设及服务运营效率。紧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体育与农业、商业、旅游、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产业深度融合,探索建立参与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可行路径,带动村民就业创收,为乡村经济赋能。(三)增强体育旅游赛事供给1.不断完善体育旅游赛事体系。以市场主导、全民参与为定位,
9、建立特色户外运动赛事体系。推动各区县户外运动赛事活动从“一地一品”向“一地多品”转化提升,加速培育自主品牌赛事活动,推进赛事活动量质齐升。打造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户外运动赛事,季季有赛事、月月有活动。依托乡村绿水青山的自然生态优势,以“美丽乡村”为主题,打造“体育赛事+乡村旅游+传统文化+全民健身多元融合发展的品牌体育赛事活动。鼓励创办或引进与体育旅游、户外运动相关的主题活动。2升级打造重点品牌赛事活动。支持发挥区域资源优势,持续提升现有户外运动赛事规模和质量扩大赛事辐射力、影响力,力争纳入文体旅融合活动。依照体育赛事活动管理办法,做好赛事活动工作,营造户外运动竞赛组织环境。支持社会力量办赛,鼓
10、励其以依法引进、举办户外运动赛事活动。加强赛前、赛中、赛后服务与监管,建立赛事活动“熔断”机制。充分挖掘文化体育旅游资源,打造特色的体育项目,提升体验性、观赏性和娱乐性。(四)培育壮大体育旅游市场主体1 .培育和壮大体育旅游企业。强化分类指导和因企施策,支持拥有创新能力强的体育企业做大做强,实现优势企业、优势项目连锁发展。大力发展中小微体育企业,鼓励各类中小体育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支持报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不断完善体育旅游产业名库,着力培育一批在体育旅游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的体育旅游骨干企业。促进体育旅游资源和生产要素向优质企业集中。支持体育企业与旅游企业结合特色户外运动
11、项目设计开发体育旅游特色产品和线路,引导旅行社推广体育旅游线路。2 .招引知名体育旅游企业。积极引进知名体育企业和项目连锁发展。支持体育企业上市和再融,培育5家体育领域上市公司,建立体育旅游项目库,每年推出一批重点体育旅游项目,鼓励各体育部门加强对当地体育旅游资源的挖掘,包装策划一批具有当地特色的体育旅游项目,加大优质体育旅游企业招引力度,推动重点体育旅游项目落地。3 .培育体育旅游社会组织。推动体育社会组织发展,重点扶持一批运行良好、积极作为的体育组织,推动建立权责明确的现代体育组织。支持体育组织参加各级各类体育赛事活动,发挥体育社会组织在营造氛围、组织活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区县
12、成立本级体育旅游协会,促进体育旅游市场主体的交流合作。(五)营造体育旅游优质发展环境1 .加强营销宣传推广。整合户外运动产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湘结合的营销策略,多渠道、多途径推体育旅游产品,拓宽体育旅游营销渠道,建立健全体育旅游宣传推广体系。通过线上下媒体,对体育旅游进行专题推广扩大市场认知度和美誉度。支持体育旅游企业积极参加体育旅游展会活动。2 .加强市场监督管理。建立体育旅游社会体系和评价体系,制定和发布体育旅游市场主体红黑榜。建立便利畅通的线上下处理平台,及时有效地反馈和处理体育旅游者的问题。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制定体育旅游相关标准,推动体育旅游行业规范发展,引导体育旅游项目广泛开展业务。
13、(六)夯实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要素1 .加强数字科技应用。大力推动体育产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鼓励体育产业单位采取互联网+”模式,增强体育产业发展动力,促进效率提高、成本降低、生产力提升。以数字化赋能为手段,支持智能、大数据、5G等技术在户外运动场景中的应用,打造户外运动智能化、个性化场景,为户外运动及赛事活动提供特殊视角和效果的画面镜头,加强户外运动场地设施智慧化运营管理,打造沉浸式户外运动体验空间项目,实现户外运动场景感知化、运动体验数据化、运动展示互动化、运动社交情境化。完善落实相关产业支持政策,推动科技成果市场化和产业化,培育体育领域科技型企业。2 .加强政策支持。统筹用好体育产业发展专项
14、金,对经济效益好、示范作用强的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市级体育旅游试点城区实施奖补。鼓励有实力的设立市场化运作的体育旅游产业金,引导多元化积极投入体育旅游产业项目。积极保障体育旅游项目供给,保障体育旅游发展新增建设用地指标。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支持高校开设体育旅游专业,鼓励高校依托旅游管理、休闲体育、社会体育等专业设立体育旅游方向或增加体育旅游课程,加大体育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将体育旅游内容纳入户外运动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导游培训体系,加强体育旅游从业人员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建立体育旅游实习实训基地。三、保障措施(一)体制机制保障。成立体育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领
15、导小组,完善社会办体育和市场办体育的体制机制,对体育旅游发展进行重大决策、工作部署,持续激发体育产业发展活力。深化体育社会组织管理改革创新,提高体育社会组织的规范化水平。(二)夯实政策保障。鼓励体育旅游试点城区编制体育旅游专项规划、政策等文件。鼓励各区县体育部门结合实际,共同研究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强化政策间协调配合,形成政策合力。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由体育产业发展引导金,吸引带动社会发展体育产业。(三)加强数据监测。积极探索建立体育旅游统计制度,加强体育旅游产业统计与调查,建立体育旅游数据定期发布机制,及时、全面了解体育旅游发展情况。对重大体育旅游赛事活动开展常综合效益评估。(四)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各类媒介,通过展示体育旅游案例、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展示、宣传等途径,进行广泛而有针对性的宣传,打造体育全媒体传播矩阵,多方位、多渠道进行体育旅游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