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领域齐发力助力市南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样板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大领域齐发力助力市南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样板区.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六大领域齐发力,助力市南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样板区2月17日,中国共产党青岛市市南区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开幕,市南区委书记王锋代表中国共产党青岛市市南区第十三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报告中重点部署了今后五年的重点工作。王锋指出,未来五年,要把市南区建设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样板区。这个目标,是市南站在新起点、步入新阶段的内在要求,也是全区人民的共同期盼。要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样板区,需要有力的抓手推动落实,未来市南区将围绕六大领域力争当好样板,助力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样板区。打造活力经济先行区,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样板坚持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
2、体经济上,聚焦6大主导产业。强化“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意识,开展争当创新排头兵行动,在全社会营造浓厚创新氛围,用创新破解改革发展中的难题。实施新物种企业“1532”梯度培育计划,新增省级“瞪羚”企业10家,催生集聚“哪吒”“独角兽”企业。提升创新“平台群”,高水平运营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技术转移中心等创新载体,优化海洋科技孵化器、创联工厂等孵化功能,提升青岛认知人工智能研究院、青岛智能导航与控制研究所等新型研发机构创新能力。构建创新“生态圈”,做实做强市南区产学研创新联盟,发挥科技金融作用,搭建“科技企业服务云超市”,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海洋经济等成果加快转化落地,技术合同
3、成交额突破200亿元。充实创新“人才库”,实施“菁英工程”,精准引才、科学育才、用心留才,五年引才聚才20万人。优化产业生态,突出总部经济牵引作用,巩固强化楼宇经济、海洋经济等优势产业,着力壮大“四新”经济,形成发达的服务经济体系,实现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双跨越。提升发展财富金融、科创金融。每年新增金融机构和企业100家以上,到2026年总数突破1200家,新增上市企业10家以上,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培育引进证券市场私募股权基金等各种基金,管理基金规模达到100O亿元以上。支持科创金融创新发展,设立金融科技研究院,构建风险投资、孵化贷、科技保险、科技担保等科技金融产品供给体系,金融科技企
4、业突破100家。率先推动数字人民币试点。创新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瞄准集成电路、高端软件、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赛道,建成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20个,推动“5G产业孵化平台”等项目建设,支持省智慧云脑制造业创新中心集聚上下游企业、建成百亿级产业链。加快产业数字化,实施“新基建+”行动,建成“全光网”城区,发展智慧医疗、智慧能源、智慧物流等产业。互联网、软件信息等数字产业年均增长20%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0.5%、实现倍增。提速软件园、动漫园等园区数字化改造和“腾笼换鸟”,打造5座数字专业楼宇。集聚发展高端商务。聚焦科技服务、高端咨询、人力资源、会计审计、
5、法律服务等行业持续用力,支持商务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聚集资源,打造服务半岛乃至北方的专业服务中心。实施传统消费升级、新型消费培育、时尚消费壮大工程,推动浮山湾商圈高端化升级、中山路商圈快速起势、金茂湾商圈扩容提质,加快海信广场三期等项目建设,盘活百丽广场等闲置商业载体,推动国际一线品牌集中集聚、老字号商企振兴焕新,引入迷姆科技等新零售业态,做强首店、首发经济,每年新增品牌首店20家以上,引进一批“国潮精品”,高端消费年均增长10%,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城区。优化发展航运物流。在供应链上做优航运、需求链上做大贸易,建成航运科技大厦、“E+航运科技服务产业园区”,建设航运物流综合平台,发展航运
6、保险、航运交易经纪、船舶租赁等航运服务业,强化航运物流资源配置服务能力。充分用好山东港资源,支持驻区企业发展海铁联运、跨境电商物流、无车承运、第四方物流等业态,引进平台类、供应链类企业,招引培育一批批发贸易主体。突破发展文化旅游。整合“山海湾城”优质资源,推动文化和旅游高水平融合,打响“世界最美海湾”文旅品牌。完善旅游产品体系,推出“海上看青岛”等旅游线路,加快海逸贵都时尚中心等旅游项目建设,支持青啤文旅时尚板块等企业做大,提质闽江路等一批夜间经济消费街区,让游客有看头、有惊喜、能消费。深度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二对接全市开放大势,全面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区域全
7、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务实合作,用好自贸试验区的成功经验,当好上合示范区的“国际客厅”,努力成为沿黄流域的“开放门户”和“出海口工扩大提升中欧企业家峰会青岛论坛等影响力,建成“中挪国际客厅”等开放平台,建设20处海外仓,新增有实际业绩外贸企业100O家、进出口过千万美元企业100家以上,服务贸易年均增长8%,进出口额年均增长7%、占全市比重超过10%。坚持把“双招双引”作为经济工作“一号工程”,编制“产业地图”,制定产业链图谱,细化完善产业扶持政策,面向国内外企业、人才广发英雄帖,壮大市南区“金牌合伙人”队伍,每年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00个,累计实际利用内资超过900亿元、外资20
8、亿美元以上。打造法治化便利化低成本营商环境。落实40条创新突破政策,扎实推进政务服务“双全双百”工程和“一件事”建设,实现全要素集成、全流程再造和全领域“网上办”“掌上办”;推动“一次办好”向基层延伸,建成11处标杆型“街道便民服务中心”、50处“社区便民服务站”。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强化中小微企业融资、用工、用能等政策支持,激发民营经济活力,五年培育各类“专精特新”企业350家、总数达到500家。打造历史文化保护区,在增强城区软实力上争当样板发挥历史文化名城人文优势和文化资源集聚优势,推进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保护更新历史城区,涵养城市文化底蕴。加快推进中山路区域保护更新,一体推
9、进规划设计、街区改造、环境提升、业态植入,三年完成2000户房屋征收、15万平方米建筑保护修缮、36万平方米区域协同整治和2000个公共停车位、500套租赁型人才住房建设,统筹做好美化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时尚活力街区。盘活既有楼宇,发展现代金融、创意设计、科技创新等服务业,布局特色餐饮、咖啡茶馆、休闲娱乐、时尚消费等生活性服务业,引入国际知名品牌首店,复兴中山路金融街功能,支持春和楼等老字号创新发展。丰富街区夜经济,强化沉浸式VR技术在老城区运用,推出一批文化打卡地和“网红”流量项目。加快推进老城区申遗,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利用,实施八大关近代建筑预防性保护项目,建设一批博物馆、美术
10、馆等特色展馆,争创国家级文物保护和活化利用双试点,实现建筑可阅读、街区宜漫步、城市有温度,让老城区成为新地标。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刷新城区文明高度。健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倡导全民阅读,建成50处“青文驿”站点,每年举办特色文化惠民活动千场以上。科技引领数字赋能,做大做强文创产业。发挥新100产业园、新媒体产业园等聚集效应,促进本土元素与时尚潮流融合创新,强化创意驱动、美学引领、艺术点亮、科技赋能,支持金东数字、仁甲看见等数字文化企业快速壮大,做强创意设计、动漫电竞、虚拟现实等新兴文创产业。做优文博会展、演艺娱乐等传统文化产业,积极举办承办国际小提琴比赛、国际戏剧学院奖、国际打击乐等国际级演艺
11、和赛事,打造“海誓山盟”婚庆产业链,促进高端演艺、时尚婚恋、时尚展演等业态加快发展、集聚成势,让时尚文化融入城市、植入产业、走进生活。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争当样板高起点建设城市。集中力量、集成举措,全面推进179个城市更新建设项目,攻坚突破“双十”工程,推进老旧楼宇更新改造和楼宇联通工程,完善城市功能,释放产业空间。实施小港湾周边岸线整理,加快中岛、南岛、东平路片区和远洋船员学院及其周边等开发,推动南京路1号、香港西路52号等地块建成投用。落实前海地下空间开发总体规划,推进汇泉湾广场、五四广场等大片区地下空间工程,充分连接周边地下空间。全力保障地铁4号线、5号线建设,开展地铁沿线
12、ToD综合开发。持续优化路网交通,改造提升51条市政道路、41条背街小巷,增加停车泊位1万个以上;加快“一个停车场”建设,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小区停车共享,加强泊位信息化管理,让居民出行停车更便利。高标准更新城市。加强城市景观风貌设计和管控,整治提升太平山等11处山头公园、15个口袋公园、21条林荫廊道、26处立体绿化,建设亦城亦景、城在景中的公园城市和“花海市南”,让居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重“里子”重实效,高标准改造50个老旧片区、约2500栋楼体,拆除全部存量违建、实现清零,新增违建动态清零,同步实施绿化美化、飞线整治、楼体保温、电梯加装等工作,补齐水电气暖讯等配套设施短板,统筹推进
13、老旧管网改造,持续推进“厕所革命”,让居民生活更方便。高品质优化生态。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壮大节能环保、清洁能源产业,新建充电桩千个以上。巩固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淘汰全部供热燃煤锅炉,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落实湾长制、河长制,构建海上环卫工作机制,确保近岸海域水质清洁。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分类运输体系。打造美好生活典范区,在创造高品质生活上争当样板坚持人民至上,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就业质量和居民收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开展公益性就业岗
14、位扩容行动,五年培训5万人,新增就业15万人次,创业带动就业4.5万人次以上。擦亮“最优教育在市南”品牌。优质的基础教育一直是市南最大的优势,下一步要深化义务教育“双减”、教育质量评价等改革,做优“1246”集团化办学项目,推动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体育教育融合发展,争创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省智慧教育示范区。建成连云港路小学,新建改建七中等4所学校、幼儿园,五年新增学位3800个以上。强化师德师风教育,引育10名全国级名师、省级名师名校(园)长,200名市级名师、教学能手,优化教师、校长交流共享机制,将优质教育资源向西部老城区倾斜。扎实推进
15、健康市南建设。加快补齐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短板,促进区属医院做优中医药、康复等特色专科,建成区疾控中心,形成“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抓好生育政策落实,鼓励社会力量增加普惠性托育服务供给,达到每千人4.5个托育位标准。发展健康产业,建成纺疗康养综合体,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健身等产业深度融合。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创新“中央厨房”订单式养老模式,实施空巢老人独居安全保障项目,推动社区养老服务站点全覆盖,构建市南特色养老服务体系。壮大“银发经济”,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持续提升精准化服务水平,让退役军人获得感成色更足。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健全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争创无障碍城区,完善残疾人
16、、孤儿帮扶制度。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打造现代治理标杆区,在实现高效能治理上争当样板推动城市治理手段、模式和理念创新,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市南、法治市南,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力争第三次捧起“长安杯”,打造中心城区治理的“市南样板”。提升数字化治理水平。加快建设数字政府,持续推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市域治理“一网统管”、政府运行“一网协同”,实现“一屏观市南、一网管全区:实施“5G+”新型智慧城市示范区“头雁工程”,实现全域5G基站连续覆盖。拓展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公安、智慧养老、智慧停车等示范应用,建成处“智慧警务驿站”,智慧社区覆盖率达到100%,推动数字技术全面赋能社会民生各领域,构筑全民畅享的数字生活。提升系统化治理水平。自觉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底线。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防范政府债务、互联网金融等重点领域风险。健全基层治理体系,推行网格自管模式,扩大“暖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