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药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方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中医药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方案为深入贯彻中医药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精神,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促进开放合作,促进中医药现代化转型和推进中医药强城建设,结合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统筹协调各方力量,着力解决重点领域、重要环节的瓶颈问题,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全产业链推进中医药发展,运用新技术、新模式,赋能中医药种植生产加工、贸易服务、研发创新、人才培养,促进中医药现代化转型,强化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投入机制,加大服务供给,提升服务水平,推动中医药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二)主要
2、目标。到2026年,中医药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综合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中医药强城建设取得重大成效,建成覆盖全民全周期的中医药服务体系,中医药医疗服务水平、防治能力进一步增强,中医药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进一步提升,中医药文化传承进一步加强,中医药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医药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中药工业主营业务达到千亿元,中医药强城建设迈上新台阶。二、重点任务(一)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行动。1 .持续完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各县、区全部设置公立中医医疗机构,100%的公立综合医院和开展医疗服务的妇幼保健院独立设置中医科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示范中医馆比例达
3、到35%以上。拓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65岁以上老年人和03岁婴幼儿的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覆盖率均达到80%o加强区域协同,打造中医医疗服务集群,组建区域性中医医联体,建设5个中医特色突出、临床疗效显著、示范作用明显的中医特色医院O2 .建立健全中医药应急体系。完善重大事件中医药防控和应急机制,建立中西医协同和中西医联合会诊制度。将中医药机构和人员纳入应急体系,健全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结合和中西药并用的卫生应急处置机制。有条件的县级中医医院设置疾病科,100%的中医医院设置病区,依托中医医院和其他医疗机构推进中医防治基地建设,布局建设35个区域中医药防控中心。(二)建设中医药创新服务高地。1 .优
4、化中医医疗资源布局。鼓励县级市综合医院转型中医院或中西医结合医院,支持工业园区设置中医医院或者中西医结合医院,实现公立中医医院全覆盖。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均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加快县区中医医院建设提档升级,指导推进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异地新建。指导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创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推动中医医院中医药服务内涵建设,新增3所三级甲等中医医院,3所三级中医医院。2 .推进高水平中医医院建设。加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指标和公立中医院绩效考核核心指标的监测和督导,强化公立中医院内涵建设,加强运营效率,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提升疑难危重治理能力,统筹推进各级各类公立中医医院高质量
5、发展,在公立中医院绩效考核争先进位。搭建中医医疗资源平台,积极布局中医药领域的科研平台、重点科研项目、人才项目,推动中医类医学中心创建工作,带动发挥高质量发展试点医院的先行先试作用,坚持以名医带名科,以名科铸名院的发展战略,争创建设高水平医院。(三)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行动。1 .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水平。推进中医治未病纳入家庭医生团队服务,发挥中医药在孕产妇保健、儿童保健和慢病防治中的作用,大力普及起居调养、药膳食疗等养生保健方法。推进县、乡、村三级中医药服务建设,95%的市级中医医院达到三级甲等、90%的县级中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新增一批按三级医院管理的县级中医医院。90%的市级、县级中医
6、医院建成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中心。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80%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基本的中医药服务。2 .打造中医医疗服务龙头。加强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能力建设,打造有影响力的中医名院。支持中医医院构建紧密型医联体,培育区域中医医疗中心,积极争取中医医学中心。建设中西医结合示范基地创建10个中西医协同科室,争取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项目,产出一批可推出的诊疗方案、科研成果。(四)建设中医药人才队伍行动。1 .发挥院校人才培育。支持中医药大学“双一流”建设,推动中医学长学制教育改革,试点开展中西医结合教育,打造中医药重点高校。建立中医药院校、医疗机构双导师”人才培养体系,将师承教育贯穿
7、临床实践教学全过程。加强中医临床教学基地、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和教育平台等建设。大力发展中医药职业教育,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医药中等学校提档升级,打造一批高水平专业化的中医药产教融合实训基地。2 .优化人才成长途径。实施人才培育工程,加强中医药学科建设和高层次复合型中医药人才培养。完善中医师承教育制度,鼓励高年资中医师带徒。加强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逐步增加中医住培招录人数。鼓励中医药机构引进中医药大师共建工作室,建设100个国医大师、名中医、岐黄学者、中医大师名师传承工作室,培养500名以上学术经验继承人。3 .强化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农村定向中医大学生培养
8、使用政策,县级以下医疗机构定向招中医药高校毕业生数量年均计划不少于30%o支持中医执业医师和中医药专业毕业生到基层从事中医药服务。加大中医全科和助理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转岗培训力度。增加全科医生特设岗位、“县管乡用”和大学生村医的中医医师比例。建设100个基层名老中医工作室,鼓励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在基层服务。(五)强化中医药科技赋能行动。1 .建设一流科研创新平台。以中医特色信息系统为重点的中医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中医药综合统计制度,创新发展“互联网+”中医药监管,推进服务全流程化。大力发展互联网中医医院,推进“一码就医”,建立中医医疗协同管理平台,打造具有中医特色的“互联网+”示范
9、中医医院。依托现有各类中医药科研平台,引领中医药科技创新。2 .打造一流科研创新团队。培养一批中医药教学、科研、临床、产业骨干和老中医药学术经验人、技能工匠、复合人才、实用人才,加大中医药紧缺人才团队培养力度,加速集聚、重点培养一批跨部门、跨行业、跨体制的多学科交叉科研创新团队,实施科研产业双链融合发展。强化科研攻关引导、学术辐射带动和绩效管理,打造100个以上一流团队,培养100名科研骨干人才,产出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六)推动中医药产业增效行动。1 .大力扶持优质中药材生产。支持建设产道地中药材组培中心,加强优质种苗选育培育不少于10家中药材种苗示范企业。实施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工程,推进道地
10、药材“一县一品”建设,将中药材生产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支持道地中药材发展,建设一批良种繁育基地、生产基地和中药特色乡镇,初步形成中药材重要产区。2 .发展规模化种植养殖产业。建立健全大宗道地中药材和区域特色中草药种植、炮制、采收等标准体系。培育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种植养殖基地,确定中药材种植养殖示范县,新增10万亩级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种苗繁育、生态种植、科技示范等基地。加强大宗、道地药材先进种植、采收技术研究,每年遴选公布一批先进种植、采收技术,加强推广应用。3 .培育中成药制造骨干企业。以发展名企、创新名药为目标,加大院内制剂转化、中药新药、中医药器械研发力度,研发一批优
11、势特色名品,培育一批创新型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制药龙头企业。实施中药骨干企业培育计划,加强精准指导和政策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实施中药产业+工业互联网工程,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支持工业互联网发展若干政策范围。4 .加快中药产业数字化建设。建立中药产业大数据平台和中药材网,打通中药材产业数据链,运用数字化精准管理、精准引导中药材产销,鼓励市场主体发展新型贸易。推动中药材质量分级管理,推广运用中药材从种植养殖、饮片加工、工业制造、医疗用药为一体的溯源体系。(七)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行动。1 .加强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加强中医典籍梳理和挖掘,开展中医药知识调查,
12、对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和技艺实施数字化记录。持续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加强中医药科普宣传。完善中医药知识和学术制度,对具有重要价值的中医药诊疗方法、制作技艺加强保护并加快推进活态传承。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建好一批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推进中医药文化教育进入中小学。2 .大力发展中医药旅游康养。依托中医药文化旅游资源和知名风景区,打造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精品路线,开展中医药体验、养生保健、药膳食疗等服务。编制中医药康养产业发展规划,促进中医药与康养深度融合,建设一批康养小镇。支持有条件的县级中医医院发展多形态医养结合服务,争创医养结合示范机构。3 .加快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制定并实施中医药
13、科技创新计划,加大中医药科研支持力度。加强中医药研究院和重点科研室等研发平台建设,落实知识保护制度和科技创新措施推进企业、高校、医院、科研机构等协同创新,研发中药新药和中医药诊疗设备。开展中医药防治等新发科技攻关,发挥好中医药临床优势。三、组织保障(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中医药会议作用,统筹协调做好中医药发展工作。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强化督办落实。建设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鼓励在管理机制、服务模式、产业发展、质量监管等方面先行先试。(二)健全保障机制。建立持续稳定的中医药发展多元投入机制,统筹安排中医药事业发展。落实公立中医医院投入责任。在空间规划中统筹考虑中医药发展需要,保障中医医疗、养生保健、健康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用地。(三)强化清单管理。建立行动计划重大项目、重大事项清单闭环落实机制,强化支持项目的建设运营和目标效益完成情况督查。加强评估结果应用,建立评估调整机制,对评估发现的问题,立行立改。(四)创新体制机制。对医疗机构按照规定炮制使用的中药饮片、中药制剂实行自主定。落实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倾斜政策,鼓励提供和使用中医药服务,推进中医方式改革。(五)营造良好氛围。加强政策解读和协调调度,及时总结提炼好的做法和经验,大力宣传中医药振兴发展成效。要将中医药文化宣传和养生保健知识普及,纳入媒体和宣传的重要内容,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支持中医药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