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99 学前游戏论 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0399 学前游戏论 复习提纲.docx(32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概念(本质与特征)(参考教材:丁海东编著学前游戏论)第二章一、建立科学的儿童游戏本质观(一)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化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化历程(一般演化趋势):儿童游戏本质观在看法上由不自觉到自觉,在内涵上由生物性到社会性。1.游戏概念的非自觉化理解:游戏一词在其意义的渊源上是从古汉语中的遨”“嬉”等词义发展而来,而在现代词语系列中与“玩”“玩耍”等特别相像。其含义与动作或运动有关,其活动特点是轻松自由。英文中的游戏“play”作为名词所指向的行为特征是:不要求沉重的工作;使人开心和满意。2 .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在大约19世纪中期及其后,游戏起先真正成
2、为理论探讨的对象,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游戏理论。人们对游戏概念的理解上升到自觉的木质化阶段。表现为受4次文生物迸化论思想的干脆影响,人们对游戏本质的理解建立在生熊迨的基础上,即初步建立起了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德国的邈逊女是教化史上系统探讨游戏的价值并为儿童尝试创立游戏实践体系的第一个教化家。他认为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是儿童内心世界的反映,通过游戏可以表现和发展神的本源。席勒、斯宾塞把游戏看做是剩余精力的无目的的消耗发泄。鳏指出游戏是种族的过去活动习惯的持续和再现,将儿童对游戏的爱好和参与理解为生物进化复演规律的被动适应。拜敦代克提出游戏游戏成熟说,指出游戏
3、不是本能,是个体适应环境,寻求自由和和主动的欲望的表现。【生物性本质观始终深刻地影响着后来人们对游戏概念的理解和游戏理论的探讨。例如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认为,游戏是儿童潜意识中的本能和欲望在活动中的宣泄或补偿】贡献:游戏的本能论及生物性的游戏本质观,第一次以抽象的思辨方式,充分确定了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关注了游戏对于个体的生物学意义和价值以及游戏活动的生理性特点。局限性:它尽管强调了游戏是人在童年的重要活动,却仍旧不能变更人们对儿童游戏不屑一顾的习惯性思维方式和看法。3 .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游戏是一种社会性活动的观点是前苏联心理学家和教化家首先提出来的。坚持游戏社会性的本
4、质观,是前苏联游戏理论探讨的典型特征。继柴斯塞认为游戏是在真实的实践之外,在行动上再造某种生活现象,在这种活动中儿童凭借语言,以角色为中介,了解、学习和驾驭基本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王也指出游戏是在真实条件之外,借助想象,利用象征性的材料,再现人与人的关系。【我国的游戏理论探讨,长期以来始终受到前苏联探讨者的影响,也坚持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活动的观点】金献:把游戏的本质归结为社会性,一方面强调了游戏制约于儿童的社会生活状况和儿童对前辈阅历的驾驭,确定了成人与教化影响在儿童游戏的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这种作用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它主见游戏是生活的反映,关注游戏本身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和生活规则,确定了游戏作
5、为儿童驾驭社会文化、生活阅历的手段或途径的有效性。局限性:见下(二)建立科学的儿童游戏本质观1.儿童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的局限性:仅仅将游戏的本质定位于社会性活动这一层面上,掩蔽J游戏活动的自由自主的基本属性,否定了游戏作为一种自发、自由的活动的意义和价值。2.儿童游戏的主体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与客体相互作用而表现与发展起来的功能特征,包括主动性、独立性与创建性醇。游戏是主体性活动,而且也是因为主体性的本质特征,游戏才百观具体地表现为是儿童的主体性、独立性和创建性活动:(1)游戏是儿童的主动的活动:游戏是儿童主动而非被动的活动。游戏活动的动机来自
6、于儿童本身,而非来自外部的吩咐或要求。(2)游戏是儿童的独立性活动:游戏是儿童独立活动的基本形式。在游戏活动中,儿童依据自己的主体地位,确定对活动材料、伙伴、内容的选择,确定对待和运用活动材料的方式方法,自己确定玩什么,和谁玩以及怎么玩。(3)游戏是儿童的创建性活动:游戏中,儿童拥有考虑手段与目的联结的多种可能性的自由,儿童可以依据自己的愿望与想法来运用玩具与游戏材料,表现与整合自己的生活阅历,体现个体独特的创建性。3.确立儿童游戏的主体性本质观的意义:把游戏的本质概括为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1)把游戏看做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强调了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内部的主观体验即主体
7、性体验的确定性地位,有助千深化对游戏活动结构的整体和全面的相识。(2)把游戏看做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深刻揭示了游戏本身所固有、区分其他活动的本质特征。(3)把游戏看做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促进儿童主动性、独立性与创建性发展,有益于对儿童主体性的培育,从而实现游戏活动的独特功能和价值。(4)游戏的主体性本质观是对游戏社会性本质观的发展,游戏的主体性是前提和基础并确定着游戏的社会性。(5)必需以敬重儿童的主体性为其根本前提和基础。有助于实践中对儿童游戏的科学化指里二、学前游戏的基本特征(一)我国对学前游戏基本特征的相识1 .对游戏特征的一般表述:(1)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自主性是游戏本质的是
8、基本属性的表现。(2)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四周生活。(3)游戏没有社会的好用价值,没有强制的社会义务,不干脆创建财宝。(4)游戏伴随愉悦的心情。2 .与非游戏活动进行对比的特征论述:(1)游戏是由内部动机所限制的行为。(2)游戏中儿童留意的是活动的手段而不是活动的最终目的。(3)游戏区分于探究行为。(4)游戏区分于工具性行为。(5)游戏不受外部强加的规则的束缚。(6)游戏要求每一个参与者主动主动地进行活动。3 .儿童游戏与成人游戏的不同:(1)游戏在各自生活中的地位不同。(2)游戏中主体的状况不一样。(3)游戏的内容不同。(二)国外对学前儿童游戏基本特征的分析1.纽曼的游戏特征”三内说”:
9、纽曼提出,用限制(control)真实性(reality)和动机(motivation)这三种指标来确定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游戏的特征是内部限制、内部真实、内部动机2 .克拉斯诺和佩培拉的游戏四因素论:他们1980年提出了游戏行为的四种特征或四种因素:(1)敏捷性(flexibility)o指游戏活动在形式与内容上的多变性。(2)确定的情感(POSitiVeaffect)0指游戏者的心情体验总是欢乐的,笑容是这种确定情感的标记。(3)虚构性(nonliterality)。指游戏总带有想象的因素。(4)内部动机(intrinsic!motivation)o指游戏不受外部规则或社会性要求的制约,游
10、戏者是为游戏而游戏,玩即目的。3 .加维对游戏特征的分析:1982年提出了游戏行为的五个特征:(1)游戏是令人开心、好玩的活动,即使有时并非不确定表示出欢乐,但游戏者仍旧作出主动的评价。(2)游戏没有外在的目标。游戏的动机是内在的。游戏更多地是一种获得开心的体验的手段,而不是为了某种特殊的目的而努力。(3)游戏是自发自愿的。(4)游戏包括对游戏者的主动约束。(5)游戏与非游戏活动之间有着某种系统性的联系。4 .克罗伊斯对游戏特征的分析:指出游戏活动具有六种特点:(1)自由(2)松散(3)易变(4)非生产性(5)由某种规则和玩法所支配(6)虚构的。5 .鲁宾对游戏特征的分析:1983年,他对游戏
11、行为的特征归结为六个方面:(1)内部动机(2)对手段的留意(3)我能拿它做什么。(4)想象或虚构(5)规则来自游戏的须要,而不是来自游戏之外(6)游戏者主动参与。另外,他认为游戏的情景具有五个方面的特征:(1)游戏者熟识的环境(包括人与物)。(2)儿童能够自由选择。(3)成人的干预削减到最低限度。(4)舒适、平安、友好的心理气氛。(5)身心放松、机能状态良好。(三)对学前儿童游戏基本特征的辩证分析1.开心与肃穆:游戏是开心的活动,游戏不是非肃穆的活动,孩子们进行游戏时,至少一时带有一种专注,种陷入痴迷的献身。所以很多游戏活动都以种肃穆的看法来进行。游戏是伴随开心体验的肃穆表现。不能将伴随着外部
12、心情表现与内部情感体验混为一谈,游戏中的惊慌、仔细的肃穆表现是游戏者处于自我须要的满意而自发的,是被开心的后效支持的。可见,开心和肃穆对游戏来说是统一的,但开心是主要的。2 .手段与目的:游戏无外部强加的口的,它的愉悦正是源于它不受外部强制目的的限制,是内在动机的促动而导致的自我表现;游戏是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游戏行为的目的性越显明,意味着游戏越成熟;游戏是手段重于目的的活动。作为每个具体的游戏行为,是有目的的,这一目的是指游戏活动本身的结果,它可以用游戏的手段来说明;而作为整体的游戏是没有目的的,它可以用内在动机来说明。正是这内在动机强化了过程,淡化了目的。3 .自由与约束:游戏是自由的;游戏
13、是有规则约束的;游戏规则的遵守是自愿的。4 .假象与现实:游戏是假想的活动,假想的情景是把游戏从其他活动中区分出来的标记;游戏活动源于现实又从属于现实;游戏用假想改造现实,它对现实的概括反应,通过想象将现实改造成符合他们意愿的假想情景。5 .练习与探究:游戏是已有学问技能的练习,是探究的后继活动;游戏水平在探究中提高;游戏是在力所能及范围,里的探究,游戏创建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6 .活动与幻想:游戏是活动者的主动参与;幻想状态是内化了的游戏,幼儿的游戏随着年龄的增长,外显的行为会逐步内化为幻想,从而用一种思想在游戏。假想性与现实性8游戏是假想的活动,假想的情景是把游戏从其他活动中区分出来的标记
14、;游戏活动源于现实又从属于现实;游戏用假想改造现实,它对现实的概括反应,通过想象将现实改造成符合他们意愿的假想情景。三、学前游戏的结构要素(一)游戏的外部可视察的行为因素1.表情:是人们常常用来推断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的一项外部指标。皮亚杰曾经用微笑作为游戏发生的标记,用以区分探究和游戏。游戏的表情特征生气哭厌烦无聊然呆茫发专注仔细平和轻松似发嬉笑夸张变形放声大笑2 .动作:游戏动作是儿童游戏活动中置以4立互的部分。游戏动作具有特别规性、重复性和个人随意性的特点。游戏动作的基本类型:(1)探究:对物体性质的探究、物体之间关系的探究、动作效应的探究。(2)象征:以一物假装代替另一物来运用;以言语、
15、动作来代替或标记另一事物和动作的意义。(3)游戏:是有意做“坏事”或某种动作来取乐,带有幽默、逗乐、玩笑的性质。顺应同化探究象征游戏认知性成分增加一一游戏性成分增加探究、象征与游戏性动作之间的关系3 .角色扮演: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动作,是儿童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看法的仿照,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性动作。游戏扮演的角色类型:(1)机能性角色:通过仿照范例或对象的一二个最富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来标记他所仿照的对象。(2)互补性角色:以角色关系中的另一方存在为条件的角色扮演。(3)想象的或虚幻性角色:角色常来源于故事、电视等文学作品。4 .言语:留意倾听幼儿的言语,也可以推断儿童是否
16、在游戏。游戏中的言语类型:(1)伙伴之间的交际性语言。这种语言具有提议、说明、协商、表达、申辩、指责他人等功能。(2)角色之间的交际性语言(或称游戏性语言):这种语言对合作性的角色游戏起到维系与支持的作用。(3)以自我为中心的想象性独白,表现为儿童一边玩一边自言自语:这种语言是儿童在游戏过程中思维与想象的外化。.5 .材料:儿童的游戏往往依靠于具体的游戏材料或玩具来进行。儿童年龄越小,对游戏材料的逼真性程度要求越高。有无玩具或游戏材料也常常成为人们推断儿童是否在游戏的一个指标。(二)游戏的内部主观心理因素:动机与体验1 .游戏的动机:游戏活动在动机系统上具有以下特征:(1)内部动机:儿童游戏的动机是内部动机,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儿童游戏是“我要玩”。(2)干脆动机:游戏的动机是干脆动机。玩即目的,游戏是目的在自身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