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疾病科艾滋病诊疗常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感染性疾病科艾滋病诊疗常规.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感染性疾病科艾滋病诊疗常规【流行病学】1.流行病学:注意是否为下列高危人群:同性恋或异性恋者有多个性伴侣史,配偶或性伴侣抗-HIV阳性。静脉吸毒史。用过进口第VIII因子等血液制品。与HIV/AIDS患者有密切接触史。有过梅毒、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等病史。去HIV流行地区的出国史。抗-HIV(+)者所生子女。输入未经抗-HIV检测的血液。职业献血员(特别是有单采血浆还输入血球者)。【诊断要点】1.临床表现:潜伏期平均2-10年。H1.V感染可分为三期。急性HIV感染:发生在初次感染HIV后2-4周,部分患者出现发热,全身不适、头痛、恶心、咽痛、肌痛、关节痛、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持续1-3周
2、缓解。无症状HIV感染:常无任何症状及体征,持续时间一般为6-8年。艾滋病: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全身症状(艾滋病相关综合征):包括发热、消瘦(体重减轻10%以上)、淋巴结肿大、疲乏、腹泻、盗汗等。机会性感染,包括卡氏肺囊虫肺炎PCP、肺TB、消化道念珠菌病、带状疱疹等。机会性肿瘤,如卡波济(KaPoSi)肉瘤、非霍奇金淋巴瘤等。2 .如系高危人群,出现下列情况者,应警惕艾滋病的可能。原因不明的免疫功能低下。持续不规则发热1个月以上。持续原因不明的淋巴结肿大。慢性腹泻1个月以上。3个月内体重下降10%以上。慢性咳嗽1个月以上。反复出现带状疱疹或慢性播散性单纯疱疹感染。合并有口腔念珠菌感染,巨
3、细胞病毒(CMV)感染,弓形体病,隐球菌脑膜炎,进展迅速的活动性肺TB,皮肤粘膜的KaPoSi肉瘤,淋巴瘤等:中青年患者出现痴呆症。3 .婴幼儿感染:多系母婴传播或输血感染,大多感染后6T2个月时出现症状,首发症状出现后平均存活18个月。4 .实验室检查血WBC及淋巴细胞减少。CD4+T细胞V200个/mm3。CD4/CD8V1。抗-HIV抗体初筛实验阳性,并经确认试验证实者,方可确诊。抗原检测:HIV核心抗原P24阳性。定量PCR检测:HIVRNA500copiesm1.,【治疗原则】1 .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不能进食者,应静脉补充营养。加强支持疗法,维持水
4、、电解质平衡。2 .治疗时机:(1)成人和青少年开始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指征和时机临床分期CD4+T细胞计数(个/mm3)推荐意见急性感染期无论CD4+T细胞计数是多少考虑治疗无症状感染期CD4+T细胞计数350无论血浆的病毒载量值是多少定期复查,暂不治疗CD4+T细胞计数在200-350之间定期复查,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进行治疗1 .CD4+T细胞计数在1年内下降30%2 .病毒载量100000m1.3 .患者迫切要求治疗,并且保证有良好的依从性进行治疗艾滋病期无论CD4+T细胞计数多少进行治疗(2)婴幼儿:病情进展要比大龄儿童和成人快,对于12个月龄的婴幼儿,可不考虑病毒载量、CD4+T细胞计数
5、及是否伴有A1.DS症状,建议治疗。3 3)1岁以上的儿童:艾滋病期CD4+T淋巴细胞计数比例15%时,建议治疗:如果CD4+T淋巴细胞计数比例介于15%-20%之间,推荐治疗:如果介于21%-25%之间,建议延迟治疗、密切监测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比例的变化:无临床症状,CD4+T淋巴细胞计数比例25%,建议延迟治疗、定期随访、检测临床表现、免疫学及病毒学指标的变化;3 .抗病毒治疗:根据目前的抗病毒药物,可以组成以2NRTI为骨架,联合NNRT1.或P1.方案。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来掌握。核昔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叠氮脱氧胸音(AZT)、双去氧肌音(DDI)、双去氧胞昔(DDC)
6、、ZDV、3TC、D4T等。非核音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奈韦拉平(NVP)依非韦伦(EFV)o蛋白酶抑制剂(PI):利托那韦、即地那韦、沙奎那韦等。4 .免疫调节药物IFN。I1.-11。5 .各种机会性感染治疗。(1)卡氏肺囊虫肺炎(PCP):可服用SMZC0,2片,BidX21天。(2)口腔念珠菌感染:4%苏打水漱口;制霉菌素+甘油涂布;氟康嚏50mgqdX2周。(3)肺TB:选用药物时应考虑到与抗HIV药物间的相互作用。(4)隐球菌脑膜炎:二性霉素或氟康噗。(5)疱疹病毒感染:无环鸟背或干扰。(6)弓形体:SD+乙胺嗑咤。6.机会性肿瘤治疗:Kaposi可用长春新碱+阿霉素联合治疗,或用干扰素治疗。亦可局部放疗。【预防】1 .控制传染源:病人及无症状HIv携带者应注意隔离,病人单人居住,房间隔离。患者的血液、排泄物和分泌物应进行严格消毒。加强国境检疫,严防AIDS传入。2 .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安全健康的性行为教育,提倡使用避孕套。根治吸毒卖淫,禁止性乱交。严格血源及血制品的管理。严格消毒隔离,防止医源性感染。注意个人卫生,不共用剃刀、牙刷等。HIV感染者或AIDS患者应避免怀孕,避免母乳喂养。3 .保护易感人群:疫苗正在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