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机智少年”书写的域外渊源及本土演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庸小说“机智少年”书写的域外渊源及本土演化.docx(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金庸小说“机智少年书写的域外潮瘁土寅化金塘小说机智人物”类型大致有两类:一是耍小聪明的市井趋利型,如韦小宝等;二是大智慧的真理追求型,如杨过、郭靖等,亦有兼得者,如黄蓉。其本质区别在于,前者是形而下的生存之道,后者是形而上的生命皈依之道。耍小聪明可以暂时获胜,再次使用则难以奏效,但可以更换施展对象。非道德的一次性彻底消费,蕴含农耕民族无法把握命运的恐惧心理,亦有赌徒投机心态。金庸小说中“机智人物”有少年化倾向,是武侠小说娱乐化趣味性特征使然,也与域外故事的影响有关。对“童心”的留恋、侏儒丑角以及矮将等狂欢效果的向往,使得母题得以反复运用。同时也因行为主体的年龄体貌特征,强化母题的狂欢效果而消解
2、了反讽意味。“内秀型”少年英雄的设置,是这类形象的理性补充。本质上看,机智人物的行为模式与利益最大化及江湖伦理有某种内在关联。金庸小说:机智少年;佛经故事;工具伦理;主题学在金庸武侠小说中经常出现机智少年形象。少年行走江湖有多重原因,要么家生变故,要么随同长辈游玩,又或者赌气出走。不管怎样,因其体力柔弱与阅历疏浅,要想在江湖中生存,光凭武力是远远不够的,智慧与谋略则显得尤为重要。这与普遍存在于世界各族的“机智人物”形象颇相似,但金庸小说机智人物”又有其自身特点与价值:一是少年化”倾向,突出形象的稚嫩特征。二是正面人物也耍小聪明,三是更多关注外表愚钝的内秀”型少年的描写,两相对照,寓意自现。值得
3、探讨的是,创作主体在母题建构中,动态化开放性的域外文化借鉴过程:故事的行为主体趋利思维惯性的集体潜意识:文本传播过程中,强化娱乐倾向消解反讽意义的工具伦理倾向。一、“耍小聪明,“技不如人”时的自保谋略金庸小说的聪明伶俐少年形象,较早露出头角的是黄蓉。在射雕英雄传第九回调皮又聪明可爱的黄蓉出场了。创作者的一个目的,是将其穿插在一个特定场面中,推进与舒缓叙事节奏。但小说在写她与郭靖在完颜洪烈府中与彭连虎、沙通天等人交手,趁完颜洪烈在旁观看,她随机应变用赌胜服人招数来脱身,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层的意义。黄蓉道:我爹爹的名字说出来只怕吓坏了你,不说也罢。当时他教我闯门的本事,他守在门口,我从外进来,闯了几
4、次也闯不进。但似你这般微末功夫哪,我从里到外虽然走不出,但从外闯进来,却是不费吹灰之力沙通天冷笑道:“从外入内,跟从内到外还不是一样?好!你倒来闯闯看。”当即让开身子黄蓉闪身出门,哈哈大笑,道:“你中计了。你说过的,我一到门外,你就认输,不能再难为我。现下我可不是到了门外?沙龙王是当世高人,言出如山,咱们这就再见啦!1显然沙通天一般化地看待了这位少女,低估了她的“机智”,黄蓉的脱身之法,当来自古代佛道斗法的智慧。旧有母题运用,又符合与武侠“有诺必诚”的江湖规则,而黄蓉违规也凭借、契合其年少的活泼与可爱,表现了江湖人对生存智慧既守成规又可通变的灵活态度。难怪台湾罗贤淑试论金庸笔下的黄蓉与赵敏认为
5、,这是一种“智能表现:黄蓉不但美,也十分冷静聪明,2可见,金庸小说对于民间笑话蕴含的智慧与幽默,非常感兴趣,并在其小说创作中予以创造性地运用。首先,有意模仿。金庸首部小说书剑恩仇录第十九回就演绎了佛家宣讲大乘法的百喻经夫妻赌饼”的笑话:陈家洛道:从前有一对夫妇,有三个饼。每人各吃了一个,剩下一个。两人约定,谁先说话,谁就没饼吃。天虹听他也在引述百喻经,点了点头。陈家洛接着道:两人僵住了不说话。不久有个贼进来,把他们家里的财物都拿了。夫妇俩因有约在先,眼睁睁的瞧着不说话。那峨见他们如此,大了胆子,就在丈夫面前侵犯他的妻子。丈夫仍然不理。妻子忍不住叫了起来。贼人拿了财物逃走了。那丈夫拍手笑道:好啊
6、,你输啦,饼归我吃。E陈家洛的对话者少林寺方丈天虹禅师,亦为百喻经故事接受者。说天虹禅师知陈家洛决意为生民解除疾苦,就指点一二:“从前有个老婆婆,卧在树下休息,忽有大熊要来吃她。老婆婆绕树奔逃,大熊伸掌至树后抓拿,老婆婆乘机把大熊两只前掌捺在树干之上,熊就不能动了,但老婆婆也不敢放手。后来有一人经过,老婆婆请他帮忙,一同杀熊分肉。那人信了,按住熊掌。老婆婆脱身远逃,那人反而为熊所困,无法脱身。陈家洛知他寓意,说道:救人危难,奋不顾身,虽受牵累,终无所悔。”此为百喻经故事。佛经故事传播过程中,时移世易,明清以降又为民间笑话所吸收,故事确蕴含着普世性寓意。其次,借机表现童心不泯的少年情怀,以满足武
7、侠小说接受者的期待视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创作的笑傲江湖第五回则巧妙地演绎了百喻经故事,说仪琳见令狐冲笑得欢畅,就再说个“医与王女药,令率长大喻”故事:从前,有一个国王,生了个公主。这国王很是性急,见婴儿幼小,盼她快些长大,便叫了御医来,要他配服灵药给公主吃,令她立即长大。御医奏道:“灵药是有的,不过搜配各种药材,再加炼制,很费功夫,现下我把公主请到家中,同时加紧制药,请陛下不可催逼。过了十二年,御医禀道:“灵药制炼已就,今日已给公主服”于是带领公主来到国王面前。国王见当年的小小婴儿已长成为亭亭玉立的少女,心中大喜”金庸对佛经故事母题是长期持续且能与时俱进的偏爱,这在后来的系列作品中又有更
8、为突出的衣现,将少年的机智与成年人的狡诈,集于韦小宝一身,几乎成为箭垛形象。纵观金庸小说中机智少年母题的来源,佛经故事仅是其中之一,但故事的狂欢意味、寓意及其宗教皈依精神追求,确是有启发引领作用。二、“技能与智慧域外“机智人物”的价值取向及本土化技能与智款是主体行动的两个层面,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就接触到的相关佛经故事,“机智人物”也主要是在这两个层面上,展示存在价值,并借此表达宗教精神与文化寓意。其一,智脱强敌之手模式,突出弱势群体的生存智慧。这一母题在佛经故事的譬喻叙事中早已存在。中阿含经说某大猪为五百猪王,行在艰险道中遇一虎,见虎那瞬间猪王就有了主意,对虎说:“若欲斗者,便可共斗。若不尔者
9、,借我道过。彼虎闻己,便语猪日:听汝共斗,不借汝道。猪复语日:“虎汝小住,待我披著祖父时铠,还当共战。”彼虎闻已,而作是念:“彼非我敌,况祖父铠耶?”便语猪日:随汝所欲。”猪即还至本厕处所,宛转粪中,涂身至眼已,便往虎所,语日:汝欲斗者,便可共斗。若不尔者,借我道过。”虎见猪已,复作是念:我常不食杂小虫者,以惜牙故。况复当近此臭猪耶?”虎念是已,便语猪日:我借汝道,不与汝斗。”猪得过已,即还向虎而说颂日:“虎汝有四足,我亦有四足。汝来共我斗,何意怖而走?3这真是20世纪初鲁迅笔下阿Q那“精神胜利法”的一个较早来源!以猪这种动物角色,行使这种不大讲究的逃避策略,当然无可厚非,但真正有身份的对手可
10、就不屑为之了。然而,我们能轻易否认后世小说中那些品位较低下的角色,在对手强大、力不从心的情境时,以这种臭猪策略巧妙脱身甚至转败为胜的么?韦小宝即是。其二,“后发制人”模式,神力较量中的心理科学知识运用,是形而上智慧较量的形而下技能显现,可观可感,世俗世界普通大众的兴趣点。论者曾以舍利佛与劳度差比斗神力为例:“舍利弗与六师的斗法是变文最好的材料,因为斗法和这一文体都要构造形象的对象及情态。附带提一下,我们须注意印度有一悠长的传统,理论或宗教上的争议往往以神艺的比试来描绘或者伴以这类描绘。这类敌对双方比试魔法的主题在后来的中国通俗文学中也很常见。有图的舍利弗卷子上的六幅图很好地与变文中相应的故事叙
11、述相配(S.5511,胡适旧藏卷;S.4398,罗振玉旧藏卷):魔法六师舍利弗山持杵的金刚力士水牛狮子水池白象毒龙金翅鸟黄头夜叉毗沙门天王树风不用说,舍利弗在这场不平等的斗法中战胜了敌手。因他总是后发制人,才能轻易地超于对手之上J4至于“诳师”等相关母题,也是针对着对方所提出的“难题”,在解答中抓住了对方的特点心理,应对时他是先退让,后来才揭出谜底,也当属于“后发制人工后世有些笑话居然也旧事重提,说起有关比武斗智的老话。明人赵仁甫听子称:虎谓众猱日:“吾与子斗力,可乎?”日:“可。”虎遂跃而上大树,抱树而震之。猱日:吾诚服子之力矣,敬设羊豕于洞中以劳子。虎信而入其洞,众猱亟运石塞洞门,虎不得出
12、,乃大吼日:欺我!欺我!众猱笑日:“吾且与君斗智矣。可见,中古汉译佛经叙事母题,对于机智故事及其审美精神的开创性建构,功不可没。其实,蒙古族民间故事中也有这一母题,如著名的巴拉根仓故事即讲述,一次王爷路遇巴拉根仓:”都说你最有本事,今天你能把我从轿子里骗下来吗?”自以为难住了他,巴拉根仓却说不敢:如果王爷下了轿,我倒有办法马上请你上轿。”王爷心想:我偏不上轿看你怎办。等王爷一下轿,巴拉根仓笑着问:“聪明的王爷,这不是把你骗卜.轿了吗?5可能佛经东渐,也可能经中原转授,明代活跃在汉族地区的同母题故事,传播到了蒙古族地区。而金庸非常喜欢机智人物代表阿凡提,书剑恩仇录第十八回出现了这一大胡子、身手敏
13、捷的同名人物,展演了他的不少口才与幽默。不过,对于晚近的一些故事的内容原生态程度的判定,较为复杂,切不能忽视特定时代任务化的采集整理中,采集人(整理者)既定主观倾向性的介入:主题的单一化、固定化,人物的脸谱化。在这里,故事听到了开头就知道结局的,其主动者、胜利者必定是长工、穷人、雇工;被动者、失败者必定是地主、富人、雇主等。“正面人物”的表现是突出的,他的一方是奚落、恶作剧、破坏者,对立一方则是被奚落者、受损失者。如果列表,例证鲜有例外。“为阶级斗争服务”的宗旨,决定了民间故事采集的总体取向、编写过程中不能不主题先行。毋庸讳饰,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对于中原汉族故事母题的传播、附会,在周边一些地
14、区其实免不了有不少就是依样画葫芦而已,基本上没有什么创新成分在。与其说是流传的民间文学作品,毋宁说是一种批量制造的“宣传品”。对于这类机智人物故事的所谓“喜剧性、笑声,是否有自娱自乐的取笑成分?其意义价值是否真的有那么大?具有能缓解劳动者疲劳的功能?有着为穷人百姓出气的实际作用?这牵涉到能否从还原民间故事的实效来说,霜要进一步的调查采样,而不能仅仅凭着今人主观判定想当然。所谓很好的社会效果”只是笼统而言,具体究竟有哪些,牵涉到人民性”命题中被曲解、片面的东西,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更加审慎地来看,恐怕也不能回避下层游民仇富心理”发泄的考察,未必都是应该肯定的。机智人物母题显示出行为主体价值取向的内部
15、一致性,大体有四:一是故事的行为主体间有等级差异性,要么是地位差异,要么是能力差异,往往弱势群体”展示存在价值与生存力量的一种有趣形态。二是更具娱乐性与狂欢艺术效果,以嘲笑奚落地位显赫者的“愚钝,宣泄生存艰辛的恶劣情绪,缓解彼此间的对立冲突,求得暂时的和解、合作与社会生态平衡。三是关注“游戏规则”设定者的不合理性,但又以消极对抗表达正当诉求,交织进中土农耕民族的聪明与狡诈。四是故事富有一定成分的社会秩序合理性反思的深层寓意,虽无年龄特征,但年轻一代的“弱势群体”摆脱秩序压力的意义指向比较明确稳定。可以认为,这是东方多民族普遍存在的生存心态与思维惯性的艺术化表现。三、狂欢反讽:母题的功利取向与本
16、土化相比较而言,明清小说中“机智人物”母题不仅广泛存在,而且更能体现农耕民族的思维习惯,以及实用性利益追求目标。对于这类故事,在获得阅读乐趣的同时,可以感受得到行为主体间普遍存在的囚徒困境”状态,而博弈的双方在追求利益最大化时,伦理道德的行为模式就发生了某些微妙的异变683o而机智人物之中诳师母题叙事的结果,则往往是走向了趣味性狂欢化的反面,反讽的意味为之更加深长。第一,“诳师”母题(也往往泛化为诳年长者等)的师道解构。佛经“机智人物”故事母题伴随着佛教中国化,被世俗大众广为接受传播,融入了更多的世俗精神内质。如明代小说孙庞演义写鬼谷仙师测试孙膑和庞涓的聪明,如何把师父赚出洞门,孙膑则说:“弟子愚钝,无什见识,师父把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