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设与城市宜居度——基于智慧城市试点的准自然实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慧城市建设与城市宜居度——基于智慧城市试点的准自然实验.docx(1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第41卷第1期2024年1月Vol. 41 No. 1Jan.2024经济经纬ECOnOmiCSlliVey智慧城市建设与城市宜居度一基于智慧城市试点的准自然实验金祥义(兰州大学经济学院,甘肃兰州730000)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摘要:基于2005-2019年全国地级市面板数据利用多时点DID方法对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宜居度的因果关系进行识别.研究发现:智慧城市建设可以显著提升城市宜居度,在经过安慰剂检验和PSM匹配的稳健性检脸后,核心结论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智慧城市建设可以通过资源配置效应、创新驱动效应和创业
2、促进效应来促进城市宜居度的溟升;异质性检验显示,城市区位、地理特征、人口规模和发展模式对政策反应有显著区别,东部城市、沿海城市、人口规模更大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受政策影响的效果更为显著。研究结论证实了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改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城市宜居度.因此,加大创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平衡发展,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推动现代化城市建设和完善数字中国体系的现实有效路径.关键词:智慧城市;城市宜居度;多时点DID;数字经济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72203083);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22YB022);甘肃省基础研究计划-软科学专项(23JRZA
3、37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23XJC790008)作者简介:金祥义(1992-),男,浙江温州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数字经济、数字金融与企业数字化转型研究.中图分类号:F290;F2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096(2024)01-0042-15收稿日期:2023-06-15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引言城市作为人口的聚集区,其繁荣发展可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并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和高效的社会管理,从而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近代工业化进程中,城市取得了重
4、要的发展成就,但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城市的过快和过度膨胀也带来了许多负面效应,环境污染、人口膨胀、交通拥堵、能源短缺、社会治安混乱、城市贫困等问题逐渐显现,并对城市发展产生了严重阻碍。这一系列的城市病”问题,也是城市经济、生态、社会等发展失调的反映(石忆邵,2014).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这种失调和失衡表现得尤为明显。在粗放发展阶段,我国城市曾单方面追求经济的增长,忽视居民生活质量提升、民生改善和生态环境保护进入新发展阶段以后,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已不适合时代的发展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并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奋进目
5、标。那么,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兼顾数字经济体系建设水平和民生福祉的进一步提升,便成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建设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o伴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作为与时俱进的城市发展模式,智慧城市应运而生。在城市问题不断凸显的当下,智慧城市这一新的城市发展模式为解决城市发展难题、明确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新的思路,这意味着合理评价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践成果对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建设乃至实现数字中国战略目标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探究智慧城市发展对宜居度的影响成为当下理论和政策层面均不可回避的一个关键研究课题。一、文献综述本文将从智慧城市的概念
6、和发展、智慧城市建设的经济效应和对城市职能的影响三个方面来梳理与本文研究相关的文献脉络。学者们对智慧城市内涵的理解大体上经历了一个从技术主义到人本主义的发展过程(郭杰等,2022)传统技术中心主义视角强调信息通信技术(ICT)、数据计算等硬件基础设施网络和数字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孟凡坤等,2022),有学者基于此将智慧城市概括为物联网与互联网的集合体(巫细波等,2010)但近年来,学界多从结合技术、制度、文化等更全面丰富的视角看待智慧城市,把智慧城市建设视为综合的、跨部门、跨系统的整体工程(王思雪等,2013),涵盖经济、产业、社会、文化、法律等方面,智慧城市越发成为一个跨学科和学
7、科交叉的概念;相应地,其侧重点也从单一的智慧技术发展和运用,转向智慧城市建设中技术、人、制度三者的结合。智慧城市的核心是服务于人,以人民为中心”是智慧城市的“元价值(方卫华等,2022).智慧城市的前身,是由IBM在2008年提出的智慧地球概念,最初旨在寻找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但随着理论的不断发展,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在具体环节上,智慧城市就城市居民生活所面临的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提出智能化的解决方案,以实现公共服务便捷化、城市管理精细化、生活环境宜居化、基础设施智能化、网络安全长效化五大目标(傅荣校,2019)。智慧城市即基于新型信
8、息技术解决城市问题,实现上述目标。智慧城市依托广惹盖、细精度的数字基础设施网将城市的各个职能部门联系起来,实现信息的快速共享和交换,并借助云端平台对海量数据进行智能化的存储、计算、分析,提供决策依据,由此实现城市设施的自动化控制(李德仁等,2014),从而降低大量人财物成本的投入,在城市治理、政府监督、社会服务等方面促进城市的高效运转,这是智慧城市解决城市问题的基本路径。具体而言,从不同的应用角度出发,智慧城市对城市发展有其具体作用方式。例如,在环保领域,智慧城市以动态智能环境监管、智能移动执法和监控、智能环境应急管理等方式提高城市绿色发展绩效(杨学军等,2014);在民生服务领域,基于物联网
9、终端和信息平台的智慧养老、智慧医疗等智能化的服务手段,为居民提供及时迅速的专业帮助,提升居民生活满意度和舒适度(向运华等,2016;倪明选等,2013)。从不同应用视角出发的智慧城市建设,仍落脚于促进城市发展、保护城市环境、提高居民福祉等城市发展目标。总体上,智慧城市以新型信息技术作为技术支撑,在经济、社会、生态等领域帮助各项城市功能更好发挥,以最终实现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近年来,基于对智慧城市内涵和评价体系的研究成果,学界对智慧城市建设也开展了相关定量研究,采用双重差分法、系统GMM回归等方法研究了智慧城市建设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智慧城市建设可以促进城市创新,其作用在不
10、同城市等级水平、不同人力资本水平和不同区域存在异质性,并具体体现在技术、产品、市场运行方式、企业组织形式等方面(石大千等,2018)。智慧城市试点作为制度创新的体现,有利于改善城市运行效率、优化城市管理模式和促进服务提升,从而更有利于城市吸引外资(何凌云等,2021)同时,智慧城市建设能够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提高微观企业经营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并通过人力资本聚集效应推动行业改善企业人才困境,促进企业生产率提升(赖晓冰等,202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智慧城市建设还可以通过吸引外资、优化资源配置等途径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赵建军等,2019),由此通过技术创新效应和产业升级效应推动地区经济
11、增长,提高经济效率,提升区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申洋等,2021;宣扬等,2021),进而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赵华平等,2022)。此外,智慧城市还能够通过提高数字普惠金融和城镇化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张万里等,2022);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地区对外出口(周记顺等,2022);通过产业升级和提高信息化水平促进地区金融发展(石以涛等,2019).总体上,学界认为智慧城市建设对提升城市各方面经济职能均有正向促进作用,但大多研究注重对于政策效应的识别,较少关注智慧城市试点的政策效果随时间的动态变化效应城市职能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除经济
12、功能外,现代城市的职能还体现在生态、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居住等多个方面。在生态功能方面,智慧城市建设可以减少工业废水、二氧化硫、PM2.5等污染物的排放(石大千等,2018;Ga。etal,2018),减少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黄和平等,2022;Gu。etal,2022),最终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Aaketal,2018)在社会治理方面,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教育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有促进作用(董宴廷等,2021),并在运用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等问题上应用前景广阔(Ilietalr2022)此外,信息通信技术的普及提升了智慧城市的治理成效,智慧城市建设能通过提升公共政策执行
13、效率来促进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促进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张蔚文等,2020)在公共服务方面,智慧城市建设可以通过智慧的服务主体和服务内容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公共服务供给的精准度、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式推动城市公共服务供给创新(张毅等,2012).城市的另一重要职能在于容纳人口,智慧城市可以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Wangetal,2022;Zhuetal,2022;CaPra,2016)总体而言,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职能影响的定量研究更多集中在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社会治理等的促进方面,对于城市公共服务方面的定量研究较少,且有关研究也更侧重公共服务理念在智慧城市发展中的地位
14、、作用、促进机理等定性研究方面。本文可能的边际贡献在于:(D结合已有的城市发展理论,从智慧城市这一崭新视角出发,通过智慧城市试点政策对提升城市宜居度的影响,评估智慧城市对建设以人为本宜居城市最终目标的积极作用,丰富了对智慧城市试点政策效果评价的有关研究;(2)从经济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三大方面,结合数据可得性,构建城市宜居度的新型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城市宜居度进行评价;(3)尝试基于以数据信息、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要素驱动理论对原有的城市发展理论进行拓展,以有别于以劳动、资本、土地等传统要素来解释城市发展的路径,以期剖析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同时,本文提出智慧城市建设通过优化资源配置
15、、驱动创新和促进创业,从而有效利用城市各类生产要素,实现城市总体绩效提升,最终实现城市宜居度提升的作用机制。二、政策背景和理论分析(一)政策背景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起JDIk技术和产业之间的融合加快,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各种“城市病加剧,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0在这一背景下,我国政府也注意到智慧城市这一发展理念对促进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义,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举措。2012年,住宅与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正式开始全国智慧城市试点工作,三批城市陆续进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2014年,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八部委联合印发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
16、见,提出加强智慧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智慧城市建设得以推广。到2015年,中央政府首次将智慧城市建设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将国家层面对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视提到一个新的高度。2016年,国家发改委等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组织开展新型智慧城市评价工作、务实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健康快速发展的通知,正式开始了对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成果的评价。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主要从加强城市智慧基础设施(如智能给排水管道、云计算中心)建设,开展电子政务、智能物流等创新应用方式以及发展物联网产业、大数据产业等相关产业三个方面进行。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了许多成就。到2020年,住建部公布的我国智慧城市试点数量已经达到290个,再加上相关部门所确定的智慧城市试点,智慧城市试点数量累计近800个,我国正式成为全球最大的智慧城市建设实施国。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与城市建设息息相关,而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