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卫生经济发展中若干问题探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时期卫生经济发展中若干问题探讨.docx(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新时期卫生经济发展中若干问s三讨所谓卫生经济学,主要是指对卫生领域内相关经济活动、经济行为和经济过程等进行研究的科学,它以经济学方法与原理对卫生事业内部问题分析与研究,它属于经济学的研究范畴。我国和发达国家相比在卫生经济发展方面还较为落后,通过近年来经济迅速发展以及卫生体制持续改革,促进了特色化卫生经济体系的形成。公共卫生事件的爆发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也体现了中国卫生体系的长足发展和进步,但与时代的发展还存在差距。我们发现,尽管我国卫生经济已经取得长足发展,但卫生事业仍然面临着重重压力,如社会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矛盾、城市与农村发展的不和谐、各区域之间的发展冲突、卫生政策的不完善、医
2、疗资源短缺、卫生资源投入的不足、区域城乡配置的不均、基础设施的落后等,这些问题使得中国的卫生事业无法满足人民的卫生需求,阻碍了卫生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对外开放以及全球经济国际化发展进程中,在促进国家经济水平提升的同时,也需要面临诸多成本风险,如公共卫生和公共疾病等方面的成本。而展望未来,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也将进一步扩大,这对国内的卫生体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继续深化改革来实现经济增长以及全球经济国际化发展潜在成本风险的控制。结合新时期所提出的“健康中国战略”,中国领导人明确提出了今后时期中国政府新的发展观和发展思路,那就是“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满
3、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的必由之路”。这预示着政府将更加重视卫生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健康的改善。我们应该抓住十九大带来的新时期的机遇和挑战,从卫生经济学视角剖析卫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促进卫生经济健康、协调发展。一、卫生经济学的概念、形成和发展在经济学研究中,卫生经济是重要的部分,围绕卫生经济研究也逐渐形成了卫生经济学,它是诸多经济学科应用于卫生领域的成果体现,不仅涉及卫生学,而且还和人口学、医学和社会学等存在密切关联。卫生经济学在发展过程中又产生若干分支,包括医疗经济学、保健经济学、卫生计划经济学、卫生技术经济学、医院经济管理学、医学经济学等。在卫生经济学的研究中,以卫生服务过程相关经济活动为对象
4、,探究卫生领域内生产力以及卫生生产之间存在的关系;以卫生活动与经济关系间存在的特点与规律为研究内容,以此达到对卫生资源的最优化开发、应用,促进卫生领域内最大化经济效益的实现,发挥卫生经济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积极效应。通过对卫生经济学的发展综合分析,其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其一,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卫生费用呈现急剧增长的状态。在二战后,各国医学科研水平以及技术水平快速提升,同时医疗手段逐渐丰富,卫生设施的功能越来越强,加之人口的老龄化趋势、民众对医疗服务需求不断提升等因素,促进了医疗卫生活动中费用显著增多。而高额费用势必增加政府部门、企业和劳动者等群体的经济压力,这就需要客观上要求寻求方法对卫生费
5、用的增长进行控制。其二,卫生事业朝着社会化发展。随着卫生事业规模的扩大,专业化水平日渐提高,卫生经济方面的问题逐渐受到经济学的关注。此后,美国分别在于1962年、1968年进行两次卫生经济学研讨会的开展;且1968年的6月份,WHo进行第一次世界性的卫生经济学研讨会召开。上述三次会议极大地推动了卫生经济学的发展,促进其成为独立学科并受到学术论坛的关注。在20世纪80年代时,我国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后的需要,逐渐产生与发展卫生经济学。此阶段研究中,主要内容涉及:中国卫生事业的性质、宏观卫生经济政策、健康投资与疾病经济负担、卫生总费用、卫生服务筹资、医疗服务市场、医院产权制度、医院成本
6、核算、医疗服务、卫生资源的配置和利用、城乡基本卫生服务和医疗保障制度、医疗费用的支付与控制、社区卫生服务、卫生服务的公平和效率、卫生投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大量的卫生工作专家学者应用卫生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在各项卫生事业的研究中,做出了丰富的探索,也为卫生的发展贡献了力量。二、卫生经济中的存在的问题分析(一)卫生制度尚未健全,卫生服务和管理体系不够完善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机制转轨改革,市场经济逐渐替代了原有的计划经济,此进程中,逐渐建立与优化了市场经济的秩序,国家的经济体系也以此秩序开始运行,同时新的变化、情况和问题也逐渐产生,而现行卫生经济体制还处于经济转轨的过渡期,落后于社会与经济的发展
7、。卫生经济体系是一个综合性系统,它不仅包括全民医疗、公共卫生管理、疾病防控等制度,还包括医药管理、卫生监督、突发卫生事件管理等多方面内容。虽然政府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对卫生体系,如医保、医改等进行了部分调整,但整体卫生经济框架仍然是建立于原有的计划经济基础之上,卫生经济各领域的新制度、新管理、新服务规则尚未建立起来。这导致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矛盾,制约了卫生经济的发展。(二)卫生资源投入总量不足,卫生经济增速较缓我国在经济发展中,主要的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与发展,使经济保持持续、稳定的快速增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7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经济增长速度平
8、均达到9.8%(人均GDP年均增长率超过8.6%),而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只有2.8%,是世界同期经济增长速度的四倍。中国高速增长期持续的时间和增长速度都超过了经济起飞时期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2020年,中国GDP达到了14.73万亿美元,经济总量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世界总GDP大约为84.68万亿美元,中国占世界总量17.39%。党的十九大以来,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到80亿万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到2021年,中国经济强势反弹,GDP有可能提升2万亿,甚至3万亿美元。
9、在世界GDP的占比可能超过20%,成为继美国后近百年第二个占世界GDP总量超过20%的国家。相比中国GDP的增长,中国卫生经济增速较缓,卫生资源投入总量不足。中国原卫生部部长陈竺曾公开表示,“中国卫生费占GDP比重还有相当的增长空间”,而且低于与中国同在金砖国家中的巴西和印度,这两国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分别达到了9%和8.9%。据2021年7月,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发布的2020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全国卫生总费用预计达72306.4亿元。其中:政府卫生支出21998.3亿元(占30.4%),社会卫生支出30252.8亿元(占41.8%),个人卫生支出20055.3亿元
10、(占27.7%)。人均卫生总费用5146.4元,卫生总费用占GDP百分比为7.12%o(三)卫生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资源配置不合理由于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促进了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但此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资源分配差异、两极分化现象等,卫生体系以大城市和大医院为主,在农村、乡镇、山区等地仍存在医疗设施落后、医疗资源缺乏的现象。同时,城乡经济发展速度的差异大幅扩大了城乡卫生经济和服务水平的差距。在财政分配大格局下,对卫生经济的投入主要来自地方财政预算拨款,中央调剂的比重较小,因此各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和财政能力的差距直接影响和制约了对卫生经济的预算分配,这也导致各区域政府的卫生支
11、出差距不断扩大,财力雄厚的区域,当地人民享有的卫生服务较多,财力薄弱的区域,能提供的卫生服务就十分有限。一方面,许多省会、中心城市和沿海经济开发区的大型三甲医院拥有大量的卫生资源,高端的医疗器械、顶尖的医疗技术和丰富的医学人才,吸引了大量患者前来就医,使这些医院人满为患,超负荷运转,患者的增加又进一步促使卫生资源更加集中到此类大型医院,两方面因素相互促进,加快了城市大型医院的发展。另一方面,许多中西部的农村乡镇卫生资源贫乏,一些一、二级医院或县镇卫生所医疗设备简陋,医疗人员技术水平不足,致使这类医院门庭冷落,无人就医,或者由于地区偏远,相当多的贫困人口没有医疗保险,看病费用需自己负担,因此穷人
12、和弱势群体生病时不能得到基本的医疗服务,两方面因素的叠加,使农村乡镇卫生院的生存难以为继,以至于不断裁撤合并。三、卫生经济的发展策略(一)规划卫生经济政策顶层设计,加快卫生领域立法进程当前,卫生经济政策仍存在着各种问题与不足,相应的公共卫生服务和管理体系也不够完善。为了实现卫生经济的健康发展,政府应当结合各地区卫生经济的现状和医疗政策,制订完善卫生经济管理制度,从内到外逐步优化卫生系统。首先,政策的制定要以解决卫生经济领域中的某些问题为依据,通过方法的合理选择与使用,实现卫生政策相关问题的有效解决,从而使卫生经济的效能达到最大化。其次,卫生经济的发展要关注公民的健康权益,且在卫生经济的政策中重
13、视人文关怀体现,所以这就要对我国卫生经济政策的核心价值和目标追求重新调整,明确卫生领域内各个利益主体间的权责,且以立法形式实施固化与落实,以法律层面对中国卫生经济政策的主体内容、政府责任,以及公民的权力和义务等相关问题规定,实现卫生经济立法和卫生体系改革的一体化进程。最后,想要推动卫生经济稳定增长,进一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则需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在卫生经济的增长管理方面,虽然要以国家发展的大前提为基础,但是这种卫生经济的发展决不能通过破坏环境、捱苗助长的方式所得到,这种情况下,即便卫生经济迅猛发展,但是对人民的生命健康却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因此要尽可能减少环境和健康破坏,应用可持续
14、、绿色环境的卫生经济发展理念,规划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卫生法律法规与行业制度,发挥政策工具的功效作用。(二)拓宽融资渠道,构建内涵式卫生经济增长模式要推动落实国办发(2021)20号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1年重点工作任务所确立的政府办医责任,明确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和投入主体责任。政府直接投入应当占卫生筹资的主要部分,这也是当前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在目前中国政府对卫生事业投入总量不足的情况下,卫生经济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此,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卫生经济的投入,在一定时期内,提升卫生投入在GDP中的增长占比,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要深化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合作,通过放
15、宽准入条件,健全价格机制和政府监管机制,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卫生经济,投入卫生机构的建设和运营,鼓励多元化办医模式。在拓展社会办医发展空间的同时,要提升社会办医的发展水平,积极推动医疗集团,鼓励探索医疗机构的连锁经营。(三)加强区域卫生规划,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在进行区域卫生规划时,政府应统筹考虑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健康状况等因素,采用科学的大数据方法测算出该区域在一定时间里的卫生需求,并据此对区域内的卫生资源进行优化布局和调整。一是要通过区域卫生统筹规划,优化卫生经济供给侧结构,利用资源重组,合作办医等多种形式,鼓励和引导大中城市医疗资源向周边和薄弱区域延伸和转移。二是要全面推进乡镇卫生院
16、和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形成定位明确、分工合理、运营有序的农村乡镇和社区卫生网络,实现村级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三是要积极探索区域间的密切合作,构建高端医院与农村基层卫生机构之间的协作和帮扶,加大高端医院对基层医院在人才、设备、技术、服务等多方面的支持力度,实现共赢发展。四、结束语总的来说,本文虽然探讨了卫生经济的若干问题,但需要思考的问题仍有很多。我们应该抓住十九大带来的新时期的机遇和挑战,从规划卫生经济政策顶层设计,加快卫生领域立法进程;拓宽融资渠道,构建内涵式卫生经济增长模式;和加强区域卫生规划,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等层面入手,按照“政府主导、统筹协调、市场运作、融资推进、滚动发展”的原则,更注重服务水平、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提升,转变当前人力、物力、财力的管理模式,切合时代要求,推动卫生经济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