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口蹄疫的特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口蹄疫的特征.docx(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动物口蹄疫的特征1病毒类型据农业农村部统计,目前已知口蹄疫病毒在全世界有七个主型,即A、0、C、南非1、南非2、南非3和亚洲1型,以及65个以上亚型。0型口蹄疫为全世界流行最广的一个血清型。2流行病学口蹄疫病毒侵害多种动物,偶蹄动物最易感,家畜中以牛最易感,猪次之,羊更次之,性别与易感性无影响,但幼龄动物较老龄动物体弱动物易感性高。该病的主要传染源为患病动物和带毒动物。通过水泡液、排泄物、分泌物、呼出的气体、叮咬病畜的蚊蝇四处飞奔等途径向外排散感染力极强的病毒,污染饲料、水、空气、用具和环境。屠宰后通过未经消毒处理的肉品、内脏、血、皮毛和废水而广泛传播。尤其是病猪和潜伏期猪的淋巴结、骨髓内含毒
2、量最高,可成为猪口蹄疫的主要传递因素。该病通常经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亦能经伤口甚至完整的黏膜和皮肤感染。精液、奶汁亦含有大量病毒并能传染。在特定的条件下,空气也是一种重要的传播媒介,病毒能随风传播到1060km以外的地方,人与非易感动物(狗、马、鸟类等)均可成为该病的传播媒介。口蹄疫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疫病,流行迅速,一旦开始流行犹如燎原之火,并呈跳跃式传播,在新疫区发病率可达100%O猪感染口蹄疫病毒后,首先在其咽喉部及肺部上皮细胞中贮存并不断增殖。病猪经呼吸排至空气中的病毒量相当于牛的20倍,因此在猪舍内迅速传播的主要途径是气源性感染。口蹄疫的暴发流行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一般每隔23年或35年
3、发生一次较大规模的流行,但随着养猪业的快速发展,其周期性已不再明显。该病的发生没有严格的季节性,但其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规律,我国大多以深秋至来年的初春较易发生流行,随着气温的升高,逐渐减缓和平息。易感动物卫生条件和营养状况也能影响流行的经过,畜群的免疫状态则对流行的情况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1999年春夏之交,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官方兽医在土桥镇某养殖场监管时,发现该场有3头牛,口大量的流涎,口腔粘膜有溃疡,蹄冠有泡并破裂,牛有跛行,疑似口蹄疫症状,立即向县农牧局上报了疫情,省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立即派人到疫点采血化验,经实验室诊断为口蹄疫,并向国家口蹄疫参考实验室进行了确诊,县农牧
4、局随即向旬邑县人民政府、咸阳市农业局、省畜牧兽医局上报了诊断结果,旬邑县人民政府发布了封锁令,立即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口蹄疫强制免疫接种、消毒、深埋、对染疫动物扑杀、限制动物流动等防控措施,有效地控制了口蹄疫的传播和蔓延。随后,旬邑县每年都对猪、牛、羊等偶蹄动物进行春、秋两季常规免疫,建立免疫档案,加施免疫耳标,实行可追溯管理,至今没有发生一例口蹄疫疫情。3症状由于多种动物品种、年龄、性别和体质有差异,其易感性不同,也由于病毒的数量和毒力以及感染途径不同,潜伏期的长短和病状也不完全一致。牛:病牛体温升高至4041七,潜伏期24天,精神萎顿,肌肉发抖,特别是心跳加快,节律失调,反刍停止,食欲减退或废
5、绝,闭口,流涎,开口时有吸吮声,在唇内面、齿龈、舌面和颊部黏膜发生蚕豆至核桃大的水疱,如有细菌感染,则糜烂加深,发生溃疡,愈合后形成瘢痕;趾间及蹄冠的柔软皮肤上表现红肿、疼痛、迅速发生水疱,并很快破溃,出现糜烂,或干燥结成硬痂,然后逐渐愈合;乳头皮肤有时也可出现水疱,很快破裂形成烂斑。羊:羊患口蹄疫的症状与牛大致相似。潜伏期17天,绵羊的水泡多见于蹄部,山羊多见于口腔。羔羊有时出现出血性胃肠炎,但常因心肌炎而死亡。猪:病猪以蹄部水疱为主要特征,病初体温升高至4041,潜伏期12天,精神不振,食欲减少或废绝。口黏膜(包括舌、唇、齿龈、咽、腭)形成小水疱或糜烂;蹄冠、蹄叉、蹄踵等部出现局部发红,微
6、热、敏感等症状,不久逐渐形成米粒大、蚕豆大的水疱,水疱破裂后表面出血,形成糜烂,严重者造成蹄叶、蹄壳脱落。病猪鼻镜、乳房也常见到烂斑,尤其是哺乳母猪乳头上的皮肤病灶较为常见;哺乳仔猪常呈急性胃肠炎和心肌炎而突然死亡。病死率可达60%80%,病程稍长者,亦可见到口腔(齿龈、唇、舌等)及鼻面上有水疱和糜烂。本病成年家畜一般呈良性经过,病死率不超过3%。4病理变化患病动物的口腔、蹄部、乳房、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胃黏膜可见到水疱、烂斑和溃疡,小肠、大肠黏膜可见出血性炎症,心包膜有弥散性出血点,心肌纤维变性、坏死、溶血,恶性口蹄疫剖检后观察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或条纹(虎斑心),心肌松软似煮熟状。5诊断根据口蹄疫发病迅速的特点,呈流行性传播,主要侵害偶蹄兽和一般为良性转归以及特征性的临诊症状可做出初步诊断。由于口蹄疫的病毒具有多型性,必须对一个地区的毒珠作定型,以便正确使用疫苗。为了与类似猪口炎、水疱疾病鉴别及毒型的鉴定,须进行实验室血清学检查,常用的方法是反向间接红细胞血凝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