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美美与共”:民族美食短视频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舌尖上的美美与共”:民族美食短视频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docx(1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舌尖上的美美与共,:民族美食短视频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摘要】在短视频成为信息主要载体的全媒体时代,如何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展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成为一个亟待思考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柳州螺狮粉”的视频内容传播为案例,探寻味觉认知与民族文化的互嵌效应与认同机制,探寻其在传播中如何通过构建“文化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情感共同体”,为民族饮食类短视频赋能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广西乃至全阈构建有形、有感、有效的新型政治传播矩阵提供借鉴意义。【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美食;短视频一、研究问题的提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
2、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1,同时要求“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因为互联网已经成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2O在万物皆媒、人机共生的全媒体时代,若要在全程、全员、全效、全息的四全过程中牢牢掌握舆论场的主动权和主导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短视频是不容忽视的重要载体。根据2022年抖音用户使用数据报告,截止到2022年12月,抖音的总用户数量已超过8亿,日常用户活跃数量7亿,人均单日使用时长超过2小时。近几年,随着短视频平台的不断改革调整,它的内容产品实现了显著提升,突破单纯的娱乐搞笑无厘头的模式,在内容产品上向专业化、垂直
3、化发展,强化了分众化、差异化的传播格局。而在垂直化的内容产品中,饮食类短视频一直占据较大的受众市场,尤其是独具地域色彩和民族文化特色的少数民族美食更是受到用户青睐,产生了传播裂变和口碑效应。少数民族美食烹饪过程独特,材质用料考究,味道独特,经过短视频的展示和推广,形成了民族文化的互嵌和互动的图景。少数民族饮食类短视频在满足商业拓展的过程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辟出一条无形的“舌尖通道”,成为直抵内心深处的文化桥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集中在路径实施的制度建设、情感认同、文化传播等维度,对于铸共的宣传方式也更多聚焦在国家符号、特定仪式等宏观视域,而以民族美食类这一特定载体为切口
4、去探寻建设“铸共”传播矩阵的相对较少。在新媒体技术的机遇和挑战并存的现实面前,如何让民族美食类短视频成为拓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传播载体,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本文以“柳州螺蛔粉”的视频内容传播为案例,找到民族饮食类短视频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路径,构建有形、有感、有效的大传播格局。二、从味蕾到影像:“舌尖上的”民族文化在短视频中的认同机制俏销全球的柳州螺狮粉以其传统与现代相融、文化与流行相交、极具辨识度和社交属性的属性成为短视频平台的热搜爆款IP,也成为各民族人民舌尖上的集体记忆。这其中的奥妙引发我们的思考:柳州螺蜘粉的爆红出圈,仅仅满足的是舌尖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其所引
5、发的传播现象正是本文所要探寻的问题。(一)味觉与认同在西方哲学传统中,存在着明显的褒扬视听感觉,贬损嗅、味、触感觉的倾向。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指出,“视觉和听觉的快感就是美”,黑格尔、康德等西方哲学家也总是刻意忽视嗅、味、触觉的美学价值,而与西方哲学截然不同,中国古代美学一直高度重视味觉、嗅觉等非视听感官的审美价值。3正所谓“舌者,心之官也。”味觉思想是以味觉活动结构作为展开基本方式的思想活动、思想方法。中国思想具有明显的味觉中心主义特征。4而饮食习惯和饮食文化是高阶层面的认同,对饮食文化的认同代表着高阶文化上彻底的归化。5地域性的饮食文化是国民认同、归属感的交织场域。各地域饮食文化的统一性
6、联结、特色型展示、交融性辨明是一条构筑中华饮食文化认同基础的进路。6笠原仲二在古代中国人的美意识一书中也指出“中国人的原始审美意识一般直接起源于官能的味觉体验”。710饮食是市井百姓的人间烟火,饮食文化是凝聚各民族间情感的纽带,分布各地的中华民族美食代表了各民族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承载着民族的共同历史记忆,延续着中华文化的血脉,也是各族共享的文化符号之一。“民以食为天”,湖南好辣、江浙喜甜、重庆爱麻,五十六个民族、八大菜系,都承载着各地区独特的文化特性和地域气质,凝结的是各民族劳动人民的智慧、凸显出饮食文化里的民族味觉审美。吃的过程既是满足食欲和味蕾的生理需求,也是回归精神家园的情感需求,例
7、如在柳州螺娜粉的饮食短视频中人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民族地区的饮食文化,更是一代代民族地区民众对本民族集体记忆的构建和存储;吃的过程也是市井凡人书写的人间烟火,有美食才有家的温暖和灵魂的归属,故乡美食的味道就是让人安之若素、怡然自得的密钥。透过美食,通过民族性格、民族情感的认同以及传统文化、族群认同,让乡土认同勾连国家认同,实现对国家认同意识的传播。(二)“味觉认知”与民族文化的互嵌效应相较于以往的结构严谨、内容完备的饮食纪录片,短时频因为时间、篇幅短小,有利于让美食视频发展出样态的多样化,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既有高端酒店的满汉全席,也有街边小巷的路边摊;既有对食物的探寻、品鉴,也有对食物的解
8、构和理解;既能教授烹饪技巧,也能感受用餐体验。在影像层面,柳州螺蛔粉在国内外的走红,不仅仅引发了“吃货效应”,带火了广西地方特色美食,更引起了“舌尖上的乡愁”的共情,从而让饮食类题材的视频内容成为传播聚变中的“热动能”。观看美食类短视频的过程就是满足味觉诉求的同时身体情感得以实现的过程。美食通过视觉的影像实现文化的意义。味觉认知往往是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下实现:时间视角下重新追忆关于味觉的个体记忆;空间视角下在重新发现地域生活版图。在文化层面,味觉认知实现了中华饮食文化与视频影像的互嵌,彼此融合。原本体系完备的中华饮食文化场域被解构为短视频的离散碎片化的表达,从而赋予饮食话语场域新的内涵:在横
9、向维度上,它具有广袤的地域空间,在纵向维度上,具有悠远的文化印象。影像中的美食在拟态环境中作用于味觉认知的核心环节一一身体感官,使饮食类短视频成为可以连接感官体验的互动核心因子。当美食与民众连接在一起时,它就不仅仅是一道美食,而成为了受众产生自身认同感的源泉,受众在使用媒介的过程中,也拉进了与媒介的感情。三、从“人间烟火”到“雅正趣味柳州螺狮粉在视频传播中铸牢“共同体”意识著名传播学者詹姆斯凯瑞认为“传播的最高境界就是建构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指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8o柳州螺狮粉的短视频正是通过不同侧面,让受众从食材的选择配料加工、主食烹饪的各个环节,体会到中国人饮食生活中
10、蕴含特有的仪式、伦理、情感等。这些文化物质是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的黏合剂,让各族民众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最终形成了文化上海纳百川、经济上合作共赢,情感上彼此依存的民族共同体。从内容的传播维度塑造了“民族共同体”的形象矩阵。(一)文化共同体民族文化之美螺娜粉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柳州出现,然迄今为止不到50年的历史,但柳州人却早在7万年前就开始“嗦螺”。在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因为缺乏有效的劳动工具,柳州先民尝试过各种方法取出螺肉。正如短视频中的金句“食得螺滋味,方为柳州人。”在螺狮粉的“历史基因”里,除了柳州的“食螺”文化之外,还有作为螺蜿粉灵魂的“酸食”文化。作为螺蜒粉的主要配料之一的酸笋就来源于
11、侗族、苗族的“酸食”文化。在缺盐少食的年代,为了生存备荒,侗族、苗族百姓不得不另辟蹊径,逐渐形成将食品腌酸以便长期保存的传统,这也反映出少数民族同胞在面对困难时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而作为主料的米粉则来自于壮族的“稻作”文化。一碗粉汇聚了“食螺”文化、“酸食”文化、“稻作”文化,还借鉴了中原汉族的饮食技术,是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最佳的活态传承,更是各民族互相包容、互相学习、彼此融合的生动写照。它不仅承载着各民族文化记忆,更带动着各民族群众奔向共同富裕的道路。其火爆出圈是各民族地区不同饮食文化的深度融合碰撞,更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辟了饮食文化载体的新篇章。(二)经济共同
12、体和谐中国之美塑造经济共同体,就需要让各民族同胞意识到大家共存在一个不可分割的经济利益圈层中:彼此依赖,互相依靠,有着根本而长远的共同利益。在这个圈层中,各民族经济互惠共赢,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柳州螺蜒粉产业发展背后不是地方城市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活力的释放,更是各民族群众团结奋斗创造共同富裕的传奇。柳州周边县区各民族群众围绕螺蛔粉产业链,建设螺狮培育基地,种植木耳、竹笋、豆角等配料农作物,并同时建设酸豆角、酸笋等加工基地,全产业链创造了30多万个就业岗位,从原材料的上游生产到产品的中游加工包装再到电商的下游销售物流,创造的就业岗位让柳州各民族群众共享发展红利。柳州螺蜒粉
13、成为各民族经济互相依存的见证,是民族团结奋斗的生动实践。2021年4月26日,习近平考察柳州螺狮粉生产集聚区时强调“小米粉大产业,做到这么大很不容易。我们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党和国家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支持、遇到困惑的时候给予指导,就是希望民营企业放心大胆发展。”习近平的这番话既是对民营企业不断壮大的赞许,也饱含对民营企业未来不断实现创新发展的期许。一个大国对一碗粉的重视,背后折射的是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经济发展、创业就业等民生问题的重视,也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群众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路上锐意进取、创新有为的生动缩影,凸显一碗粉汇聚“经济共同体”的意义。(三)情感共同体流行文化之美在网民评
14、选的2020年中国对外传播的“新四大文化”中,螺狮粉位居第一。将传统螺蛔粉送入速食顶流的是年轻一代,柳州螺螂粉以独特的味道备受年轻人的欢迎。根据知乎零一数据显示,在淘宝中搜索螺娜粉的人群里,80后与90后占比最多,同时消费主力军为学生和白领,以及独居的年轻人。在“90后”至“00后”年轻人中,有46%的人喜欢宅。9目前我国正处于面临第四次单身潮:根据关于“孤独感”的研究数据得出的结论:大约有60%的人日常处于孤独状态中。“一人食”成为当地都市人的主要生活方式,这些人群更愿意个人独自完成吃饭、娱乐、消费等日常生活。10他们享受独立、自由、没有牵绊的生活。疫情期间居家隔离的外部环境要求更是促成了“
15、宅文化”和“孤独经济”的深度融合,让柳州螺蛔粉成为热衷“宅文化”的数字美食家在追求“孤独经济”中的消费首选。而与此同时,人们通过社交媒体分享烹煮、食用螺狮粉的感受,构建时尚、阳光、健康的数字美食人设形象。尤其是在上海疫情期间,不少在上海的广西学子隔空喊话“想吃螺蜒粉”,柳州当地官方媒体发布上海加油!柳州螺狮粉、柳州螺狮米板来了!一文,引来众多网友热议:“家乡的味道是幸福的味道!”此类关于柳州螺娜粉“一人食”类短视频的广泛传播,恰恰实现了在接受“影像”的过程中满足“味觉”的身体诉求,继而实现了有效的意义记载和情感表达,修正“现代”对“传统”的伤害,给处于独居都市青年群体治愈系的陪伴。这类短视频助
16、推柳州螺蛔粉成为年轻人心中的白月光,也成为形塑共同体的重要黏合剂。四、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饮食类短视频赋能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路径麦克卢汉说“媒介即讯息”1139,短视频作为当下用户使用度极高的传播媒介,在成为传播中华美食故事的重要载体的同时,也必将为赋能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开辟新路径。(一)地方政府主导,密织“渠道之网”螺蛔粉是诞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柳州街头的夜宵美食,柳州市政府恰恰是抓住了“臭”这一独特标识的美食特点,不断的培育孵化其地方美食属性。柳州螺狮粉的制作技艺于2008年入选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柳州市政府着手策划“螺狮粉进京”工程,2015年申请“柳州螺蜿粉”地理标志,2021年“柳州螺鲫粉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纵观整个过程,从普通街边的大众美食到成为“非遗文化”独特符号,螺狮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