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与茶道审美(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陆羽与茶道审美(上).docx(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陆羽三三审美(上)今天来跟大家讨论讨论陆羽与茶道,特别是从唐代起通过饮茶所发展出的审美观,涉及了非常有意义的文化现象。关于茶的历史资料,我是很偶然进入的。我一直在美国教书,一九九一年我回到我的母校台湾大学教明代文化意识史,探讨社会经济演进与人们心理意识变化的关系。那个时候台湾发展茶室文化,提倡品茶,希望借着喝茶审美,从中体会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位朋友说,日本人发展茶道,我们中国人也可以发展茶艺,我就说,道和艺之间是有区别的,道涉及形而上的思考、文化价值的思考;“茶艺”,只会引向技艺方面的提升,层次是比较低的。他说,你学历史的,请你去找点茶文化资料,整理整理,让我们知道中国历代到底是怎么喝茶的。给
2、他们这么一激励,我就去整理了有关茶的历史文化。我做的这些研究,是研究茶的历史文化,研究茶饮文化的历史进程。本来只是为了厘清历代饮茶方式的不同,解释茶道发展的原因,说明为什么其中出现了审美意识,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美学。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出了很多跟茶有关的书,有的大陆出了简体字版,有的大陆没出版。在二。年左右,我跟南京农业大学的朱自振先生一起做中国历代茶书校注,包括散佚的,一共有一百一十四种,做了全面的、世界性的普查,校注了各种存世的版本,在二。七年出了中国历代茶书校注本上下两册。这个工作我们带着一个团队,整整做了六年,需要一些助理去全国各地图书馆查一些孤本,或者是秘而不宣的珍本,再进行校对。这
3、套书到目前为止,应该是资料最好用的书。很可惜,在大陆不是很好买,因为是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的。时常有朋友说,可不可以帮我买一套,我又不好意思,只好买了送他们,很贵。后来我就跟香港商务印书馆说,你们还是应该跟大陆出版社安排安排,在大陆出,结果因为版权及版税没谈拢,到目前还没出大陆版,只能网购。去年朱自振先生通知我,广西有一对父子剽窃了这套书,删削改编出版了简体版,气得他要到法院提告维权。这套书涉及很多学术、校注的问题,立论比较审慎,而且编辑得体,删削了大量重复数据,又标明重复引述的来源,很好用,最近印行了第三版,虽然算不上畅销,倒是本长销书。茶书隽语这本书就把历代跟茶有关系的精粹语录摘录出来,是从中
4、国历代茶书校注本里面选出来的;茶道的开始这本书大陆出版了,原先是我为台湾出版社写的,价钱不菲,后来他们把版权卖给了海豚出版社,出了简体字版,很便宜,才二十块钱;香港艺术馆的分馆茶具博物馆,收藏了很多历代茶具,我帮他们办了一个展览,出了茶饮天地宽这一部书,基本上是带有说明的图录;茶与中国文化是一本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分成三大部分:一部分是茶的历史文化;一部分是茶科研,是研究茶的生物学、生化学,研究茶多酚、氨基酸等等东西,我不是很了解,有一位农业科学院的陈宗懋院士负责那个部分。还有一部分就是茶产业,现在茶叶生产销售成了一个很大的产业,在二。七年的时候,茶产业才刚刚开始起飞,
5、就有一些论文探讨茶产业发展的前景;茶香与美味的记忆这本书,是我为台湾出版社写的,最近好像是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了一个简体字版。内地出版这些书的情况,我不是很了解,都是出来以后朋友告诉我的,也就是说,是我被人“转卖”之后,才有人来通风报信,说给人“卖掉”了。我们讲茶文化,讲到头来,最了不起的,在人类历史上开创了茶文化深刻内涵的,就是陆羽先生,因为他写了一部茶经。这部茶经是在唐代写的,其中特别说到:“茶之为用,味至寒,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他讲茶的功用,先讲了茶的药用。从古代一直到唐朝,茶作为一个可以解毒的药物,是大家都认识的。可是,再下一步,陆羽提出的东西就很特别,说,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这完全是精神
6、境界的价值判断,给茶赋予了道德意义,这是陆羽提出,并且一直强调的,从此之后,我们就发现,许多喝茶的人,都跟陆羽一样,不断讨论茶跟人品的关系,使得茶不再是简单的饮料。现在我们总不会说喝可口可乐,最宜道德高尚的人;或者,你现在写一部可口可乐经,千年以后的人都听你的话,变成了一个文化传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陆羽创造了历史文化的一个新的脉络。喝茶,本来是喝饮料,或者是喝药,对身体比较好,他却引出了精神境界与品格的考虑。一般都说,陆羽姓陆,名羽,字鸿渐,其实这并不是父母给他的名字。陆羽、陆鸿渐,大概是他长大以后自己命的名,就跟他自号桑芝翁的情况相似。陆羽是一个弃婴,他的父母是谁,我们不知道,他诞生在湖北
7、竟陵,生下来以后被丢在寺院旁边的水滨,老和尚把他收养了。他应该有他的法名,后来没有真的受戒,跑掉了。他的名字来自易经第五十三渐卦,“鸿渐于陆”,说是鸿雁降落在陆地上。然后,他就把陆变成他的姓,羽毛的羽,变成他的名,字鸿渐。你真要问陆羽到底姓甚名谁,我们只好说不知道,只能说他是竞陵人,因为寺庙在湖北竟陵。这个弃儿真的很了不起,从唐朝到现在,一千多年,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审美取向都被他所影响。现在全世界人都喝茶,而且有各种各样的喝法,喝茶被赋予了很多修养与审美的意义,不单单是口感享受,还有另外的丰富文化意义,这都跟陆羽有关。陆羽说:“茶之为用,味至寒,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
8、、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形容茶像醍醐,好到这个地步。醍醐是什么东西?现代人都不知道了,但是唐朝人很知道的,这是佛教从印度传来的词。在印度,浴佛的时候在佛头上浇酥油,那就是醍醐。现在写武侠小说的不懂,大谈醍醐灌顶,是说老师父按着年轻人的头顶,像输液一样,把毕生功力灌注过去。其实醍醐灌顶的本意,是用醍醐敬佛,醍醐是用牛乳打出奶油,奶油再打出Cream,就是醍醐,最精华的东西就是醍醐。陆羽的贡献,就是把原来只有物质性作为饮品的茶,提升到带有宗教联想的玄思领域,像佛教的醍醐与道教的甘露,成为精神境界的导引,给人类提供了一个茶道的开始。茶道的意义就在此。日本人经常讲的茶道,也是从中国
9、学来的,有学问的日本茶道大师都知道。可是一般人,尤其是欧美人士,说到茶道,就说是日本文化的精髓,以为与中国文化无关,真是莫大的误会。日本学习中国茶道,主要是唐宋时期。唐朝就开始学,到宋朝的时候,是非常系统地把整个仪式学过去了。日本学了之后,有一些在地的独特发展,形成日本茶道的特色,可是,万变不离其宗,基本的茶道精神和仪式是陆羽创造的。陆羽茶经很有意思,把种茶、制茶、喝茶、茶具、品茶,都当作学问,写得清清楚楚,有很多规矩是他自己总结创造的。唐朝中叶的时候,喝茶的习惯己经相当普遍,不仅限于西南、华中、江南地区,甚至从中原传到了塞外。陆羽总结了历代喝茶的经验,提升了喝茶的道理,写了这本书。他最了不起
10、的,是创造了二十四种茶具,规定了喝茶的仪式,并且赋予其文化与审美的意义,使得饮茶成为一种愉悦的文化修养过程,可以提升饮者的精神境界。自古以来,喝茶大概有三种方式。远古的时候,应该是生煮羹饮,把茶叶摘了,煮成汤,喝茶就跟喝菜汤一个道理。古人发现,茶有药用,有提神的作用,喝了之后,让人比较舒服等等,但是苦涩,所以称之为“荼”,就是一种苦菜。生煮羹饮这个习惯,到了隋唐时代就慢慢消失掉了,但是不代表没有,很多偏远的地方,依然有这个方法。第二种就是制团研末,为了保存摘下来的茶叶,就制成茶饼、茶团,有点像今天的普洱茶的制作法。古代保存的方式,还糊上米膏,或封上蜡。喝的时候,把外层刮掉,研成粉末,然后是煮,
11、或者是调成茶膏,打成茶汤。我们发现,日本茶道的主流,还是所谓的制团研末。他们现在制茶,干脆就研成茶末,称之为抹茶。制团研末之法,大概始于魏晋南北朝时,隋唐大盛,宋朝走到顶端。日本在唐宋时期向中国学习佛法、茶道,抹茶就是这个时候传到日本去的,变成日本茶道的主流。日本茶道传统,继承了宋代的寺院茶道,基本上没有变,沿用至今。第三种饮茶方式是芽叶冲泡,把茶叶从树上摘下来,晾干,杀青,炒青,揉捻,烘干,用开水冲泡,这是我们现代中国人最主流的喝茶法。芽叶冲泡法成为主流,而备受文人雅士欣赏的时期很晚,是明朝建立以后的事。陆羽的茶经大约是在八世纪中期出现的,茶经的出现是划时代的。以文献的有无来划分,茶经划分了
12、茶的史前史和历史期。陆羽之前,没有这样的系统调查研究与记录,没有通盘探讨饮茶文化意义的专著,只有零散的文献记载,就是所谓的史前史。讲到喝茶的史前史,人类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喝茶的,我们并不知道。茶经说茶是神农发现的,当然是引述传说。神农是传说人物,你说是神农发现的,就等于说,我不知道是谁发现的,反正是了不起的文化英雄发现的。传说神农尝百草,乱吃,吃了毒草,后来吃茶,才解了毒。我们讲历史,没有历史证据,就不好这么说,只能说,传说神农发现了茶。而茶的原产地在哪里,这是古生物学家可以告诉我们的,野生茶原产地是在中缅印这一带。在中国西南、滇缅边境,以及孟加拉国的东北角,有野生的古茶树。不过,野生茶与喝茶
13、的历史是两回事。我们知道,所有的植物,包括五谷杂粮,都有野生的物种,远比人类出现要早,你总不能说,饮茶的历史要追溯到恐龙时代吧。讲茶文化、茶饮历史,重要的,是在于人工采集、种植、栽培,人怎么发现、怎么驯化、栽培。我们发现,全世界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国人这样,最先把茶种植、驯化、栽培,变成一种饮料,成为经济作物。人工栽培的最早产地,可能是在巴蜀。近来浙江有一个考古发现,在新石器时代的遗迹中有一种植物很像茶,到底是不是茶,还在争论。日本提供的初步检测,认为很像茶,既然在人类居住地区发现,会不会浙江在远古时期也有茶呢?按照现有的考古资料以及上古文献,我们觉得可能性不太大,不见得就是人工栽培作为饮料的茶
14、。有很多历史资料说到,茶成为作物,是从西南地区开始的。也有考古分布资料的迹象,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发现了墓葬里面陪葬了“横一笥”,就证明墓主人是会喝茶的。湖南地区在西汉的时候,在贵族中喝茶已经很普遍了。一直到魏晋南北朝,都是南方人喝茶,北方人不喝茶。茶的历史传播轨迹,显然是从巴蜀,一直沿着长江而下,繁衍到太湖流域。这也就是陆羽茶经开篇就讲的“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唐朝皮日休曾说,唐朝以前喝茶,都是生煮羹饮,跟喝菜汤没大区别。制作茶饼,应该始于三国时候,但不是很普遍,到了隋唐的时候,才蔚然成风。陆羽写茶经的时代,饮茶己经成为全国风尚,有些明显的迹象。第一,不但北方人开始喝茶,饮茶习惯还传到塞外,
15、包括青藏高原地区。唐朝与吐蕃人有许多来往,吐蕃人也喝茶,而且有明确记载,说吐蕃赞普懂得喝高档名茶。第二,茶马贸易的发展,显示了茶作为大宗经济商品,在国防与外贸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中国不大产马,马都在塞外,就用茶来换马。第三,唐朝设立了专管茶业的机构与制度,有茶政,收茶税,显示茶有重要的商品经济价值,已经纳入政府税收。另外一个很重要的迹象,是禅寺普遍饮茶,也成为民间宗教生活习俗的组成部分。佛教在中国发展出禅宗,可算是中国式或中国化的佛教,特别讲究开悟与坐禅。禅教大兴是在唐朝,特别是唐朝中叶的时候,禅宗已经遍布全国。禅宗打坐,最重要的是灵台空静,但是,不想什么事情,坐在那里,很容易就睡着了。禅师发现
16、,和尚打坐经常打瞌睡,特别是小和尚,叫他打坐,过一会儿就睡觉了。打坐而又不能睡觉,那怎么办?禅师发现,喝茶可以提神,打坐就不至于昏睡,所以禅宗寺庙一律喝茶。寺院喝茶还发展出一些寺院仪式,所以禅宗的传播,使得饮茶在全国传播,还连带散布一些宗教的规矩与仪式。茶叶变成经济贸易大宗,饮茶成为人们生活的日常习惯,至少在唐末己经出现“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样的说法。陆羽写茶经的时代背景,就是喝茶已经是很普遍的社会生活一部分,而陆羽的重要性,就在于他总结了历来一切喝茶的经验与规仪,创造性地转化成一套文化审美系统,开创了茶道。根据陆羽自传及新唐书陆羽传,我们知道,陆羽是个弃婴,是湖北竟陵龙盖寺智积和尚在寺外的水滨捡到的。他在庙里长大,却不喜欢读佛经,喜欢读“儒典”,显然与老和尚的预期不同,有点离经叛道。我觉得,陆羽说的“儒典”,可能不只是“儒家经典”,而是佛典以外的中国典籍。他从小在寺院里面长大,不喜欢读佛经,看来是不想当和尚,就跟老和尚有很多冲突,冲突就使他逃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