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鸿门宴》、《项羽之死》的比较阅读整体感知项羽人物形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过对《鸿门宴》、《项羽之死》的比较阅读整体感知项羽人物形象.docx(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通过对鸿门宴、项羽之死的比较阅读整体感知项羽人物形象1 .课时教材分析:鸿门宴在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的自读课文;项羽之死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散文诗歌欣赏第六单元的自主赏析课文,新老教材的两篇课文都选自史记,且都创造了丰满的人物形象。鸿门宴的史实中,学生们大多数从项羽放走刘邦这一结局解读项羽的负面形象:刚愎自用、暴躁易怒、有勇无谋、不善用人等,学习提示“垓下歌”的补充,更加强化了项羽失败的根本原因一一性格弱点。很显然这是对项羽形象的片面解读,通过项羽之死的补充,让学生全方位感知昔日的西楚霸王项羽,为何在“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评价标准中依然被后人称为“英雄”,去发现项羽性格中的闪光点,客观全
2、面地解读项羽的人物形象。通过比较阅读,以“项羽”这个人物作为两篇课文的结合点,引导学生阅读史传作品时,要在了解史实之后,深入思考文章的现代意义,理性评价历史人物,从而提升学生的思辨力,有条理、有依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2 .课时学情分析:通过1、2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鸿门宴的字词语法,明晰了鸿门千古一宴的史实,认识了主要人物的形象。但是鸿门宴毕竟是相对孤立的章节,学生容易用个人的或现代的观点去审视古人,导致他们对于人物形象的认识产生偏差。加上高一学生的思辨力还没有完全形成,很容易形成二元对立的片面思维:刘邦仁厚、项羽无知。其实历史人物的形象是渗透在史传的细微之处的,鸿门宴只展示了部分人物的
3、部分形象,不能以偏概全。本课时结合已知,联系未知,通过结合项羽之死的比较阅读,感悟项羽性格的另一面,探求项羽复杂性格的底色,从而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考能力,引导他们能够辩证评价历史人物。3 .课时学习重点:从项羽多元的人物形象中寻求项羽的性格底色。4 .课时学习难点:从历史事件中客观评析项羽的形象,并形成文字。5 .开放性学习环境:将班级桌椅按照学生分组摆成多个圆桌,构成圆桌会议的学习环境。6 .课时学习目标:(一)语言目标通过品读项羽的语言、动作,分析项羽人物形象的多重性。(二)思维目标大胆假设项羽东渡乌江的结局,辩证解读项羽人物形象。(三)价值目标不以成败论英雄,培养学生全面看待历史人物的整
4、体眼光。7 .课时教学过程:一、学习任务:核心任务:楚汉战地时报编辑会议,为“项羽面孔”专栏撰稿。子任务:(一)“重回战场”(二)主任务:楚汉两家报项羽(三)“尊重历史Or重塑历史”:项羽是否应该渡乌江(四)”专栏执笔”:吟咏英雄二、学习过程:(一)导入情境我们的楚汉战地时报将出一则专栏“项羽面孔”,今天所有“记者”根据“战地摄影记者”司马迁留下的实况影像鸿门宴和项羽之死,为“项羽面孔”专栏撰稿,将项羽的形象全面地诉诸世人。(二)活动一:重回战场,为项羽两败归因首先跟随司马迁的镜头,共同重回这两个经典战场:没有硝烟的鸿门战场和硝烟滚滚的垓下战场。这两场战争的结局分别是什么?鸿门宴:项羽失误,错
5、放刘邦。项羽之死:项羽兵败,乌江自刎。你如何为项羽的两次失败归因?(自由发言,多角度分析)客观原因主观原因对手强大:刘邦精明老道,能屈自身弱点:项羽性格原因,能伸,樊哙临危不惧,张良足智多谋。项伯泄露军情。(三)活动二:楚汉两家报,分别报导“项羽面孔”回顾了两个战场影像,我们可以从这两组镜头里,看到项羽的哪些面孔?这些面孔分别反映了项羽的哪些性格?接下来各位记者分为楚家报和汉家报,请站在自己的“政治立场”,对项羽面孔进行研读分析。这个“面孔”不局限于脸,还有项羽的动作、神态、语言,都可以成为描摹的依据。1.活动指引:在学生以楚汉两家视角进行文本细读和分析前,展示史记和汉书对刘邦脱身这一史实叙述
6、的区别,给学生以示例和参考。史记项羽本纪汉书陈胜项籍列传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J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羽意既解,范增欲害沛公,赖张良、樊哙得免。语在高纪。后数日,羽乃屠咸阳由此可见,史记对于一个约法三章的汉朝开创者,却一定要在文末突出刘邦杀伐果决的一面,而汉书不仅隐去了这一情节,反而加上了项羽屠咸阳以突出其弑杀残暴。两本史书对于刘项二人的褒贬可见一斑。以此为指引,引导汉家报和楚家报的记者能够报道符合自己的政治立场的“项羽面孔”。2.活动开始:小组讨论后,上前书写展示楚家报汉家报年少有为,战功赫赫:项羽之死中项羽的语言描
7、写“吾起兵遂霸有天下”重情之人:“泣”这一动词,以及“霸王别姬”片段骁勇善战:“瞋目叱之”快战中的一系列动作。视死如归:临死的“笑”,表明项羽不愿苟活。忏悔意识:不愿渡江,愧对江东父老。重义之人:赠宝马,赠头颅。刚愎自用,暴躁易怒:鸿门宴中项羽的“怒”。感情用事:听到楚歌便“泣”,战败前与美人诀别,没有冷静分析战况。不听忠言,不善用人:对范增的多次劝说“默然不应”。不懂自省:语言描写“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和“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将失败归于天命。无知幼稚:“籍何以至此”可以看出项羽被谎言蒙蔽。3.升华主旨:寻项羽复杂性格的底色汉家报和楚家报的记者们都站在自己的立场对项羽的面孔进行了各方面的描摹
8、,满足了汉地和楚地读者的阅读需要,那么我们楚汉战地时报作为一个客观的战地时报,还要以一个全局立场对项羽面孔进行描摹,我们能不能从各家记者对项羽面孔的零散描摹中,发现项羽诸多性格的底色?一个久经沙场,能征惯战,见惯鲜血与尸骨,甚至得一城屠一城的西楚霸王,临死前先泣,泪别爱妾、再战、最后笑着赠头赠宝马,这是他诸多性格里的什么底色?重情重义,当我们发现项羽性格底色是重情重义后,他的这些面孔我们都可以理解了。虽然率直重义但感情用事,错信友情被刘邦谎言蒙蔽放虎归山、错信亲情被项伯出卖而不知、执着于乡情而拒不过江选择自刎、执着于义气献头给吕马童因为项羽年轻气盛,过于重情,酿成了他的性格弱点,但也恰恰是他重
9、情,也成就了这位末路英雄的可敬之处,也让后世文人为其泼墨,如李清照“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赞其英雄气概,说明项羽是一个不可否认的悲剧英雄,所以虽然自古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但我们对一个失败的项羽的评价却永远是英雄。(四)活动三:“尊重历史Or重塑历史”:项羽是否应该渡乌江“改写历史派”杜牧:“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尊重历史派”王安石:“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你认同哪派?“改写历史派”:胜败乃兵家常事,忍辱负重才是男子汉。且项羽之死中,项羽听见四面楚歌的第一反应是逃,说明他有保留实力,卷土重来的想法,在被田父欺骗后才选择“快战”结束,而且取得了一次小胜利,说明项羽作战能力
10、足以等他起兵再战。“尊重历史派”:项羽败局已定,不是偶然失败,而是性格造成的。成就大业非人事所定,不是项羽一厢情愿就可以改写历史。项羽的性格注定了结局的失败,渡江也无济于事。(五)读写结合任务:撰写“项羽面孔”微专栏,不限文体,不限字数。总结:历史结局已定,之所以一个失败的项羽仍被人称为英雄反爱咏叹,正是因为他的盖世豪情中有柔情交融,千载之下,让我们敬仰惋惜,让我们再次重读垓下绝唱,敬怀项羽。(齐读垓下歌)8 .课时教学板书设计:刘邦(放走)朋友之义:吕马童(赠头)乌江亭长(赠马)爱人之情:虞姬凄美诀别重情重义舍生取义:愧渡乌江,自刎而死亲人之情:亲项伯、远范增;9 .课时教学反思(实施后填写
11、):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作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本课时是鸿门宴的第三课时,在前两课时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充分理解了文意,但仅靠单篇课文,容易对项羽产生“匹夫之勇”的片面解读,这很明显不是深度学习的目标。深度学习的过程是鲜活有张力的,不是为了寻求一个标准答案,而是通过营造一个真实的“报刊编辑”情境,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阅读,通过对于两篇文本的深入挖掘,巧妙统合,发现项羽性格的正面形象,再异中求同,找到项羽性格的底色重情重义,从而产生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英雄观”,实现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