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国演义》中袁绍的人物形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三国演义》中袁绍的人物形象.docx(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论三国演义中袁绍的人物形象摘要:正如杨慎笔下写到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样,三国演义中无数英雄如流星般逝去,而令我们最为之叹惋的,便是雄踞四州、拥兵十万、良将千员的袁绍了。刻画人物对小说有着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更成为了后代人领略古人风采、品味历史教训的路径。关键词:人物;形象;塑造一、罗贯中对袁绍的人物性格的塑造罗贯中对袁绍性格的塑造,主要分为正面直接塑造与通过侧面描写来展现。在正面塑造中,写到了洛阳献计、与董争执、汜水关之战、官渡之战等历史事件,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袁绍既是一位名气血性兼具、求贤若渴的雄主,也是一个优柔寡断、外宽内狭、的庸才。而在侧面描写中,郭嘉称袁绍有十败,河北
2、集团交相内江,子嗣之间互相争斗,体现出袁绍无能与软弱的一面,最终官渡功败垂成,令人为之心塞。(一)一生思召,锋锐渐钝终折断袁绍,字本初,汝南郡汝阳县人,家族有“四世三公”之称。而思召是袁本初的配剑,“古今注袁绍在黎阳梦神人授一宝剑,及觉,果在卧所,铭日思召,解思召为绍字。”袁绍的一生与剑的一生一样,先是锋锐,而后渐钝,最终折断。在三国演义第二回中,大将军何进本欲立外甥刘辩为帝,而宦官集团想要以刘协为帝,双方争执不下。正在这时,袁绍站出来了,“愿借精兵五千,斩关入内,册立新君,尽诛阉竖,扫清朝廷,以安天下!”此后袁绍反对董卓另立新帝,“今上即位未几,并无失德。汝欲废嫡立庶,非反而何。”最终与董卓
3、决裂,将符节挂于东门,奔赴冀州。“心不义卓,投袂而起,则有英雄之志矣,于是山东讨贼推为盟主,河朔服义让以方州。”自此以后,袁绍的盟主地位得以确立,领诸侯讨董逆成为众望所归。前者云云,本初少年时热血方刚,是威武不能使之屈服的大丈夫。而在此后袁绍便受惠于名望,依靠谋士为其献策,于是韩馥为其献上冀州,袁绍继续进军,于白马之战攻破公孙瓒,进而占据幽并青三州,四州霸主俨然确立。在此后袁绍便由盛转衰,与曹操多次的争斗中错失良机,先是大将颜良、文丑被曹操帐下关羽所斩杀,后是刘备、许攸弃他而去。最终在官渡之战中彻底的败给了曹操,霸图难继,空留遗憾。而身后子嗣私斗不断,袁氏基业自此破灭,不复存在。(二)十胜十败
4、,名士终离业难续袁绍身边最不缺少的便是人才,谋土有田丰、沮授、审配、郭图、逢纪、许攸,武将有颜良、文丑、张郃、高览、韩猛。这与袁绍自身“四世三公”的属性有关,“带甲百万,文官武将极多”三国演义中的记载便是他最好的写照。然而,“好贤而不能用,固奇士去之”荀或、郭嘉离去,田丰下狱,沮授被冷遇,而许攸更是在两军对垒之际,由于遭受了袁绍苛责转而投曹,成为了袁绍官渡之战失败的导火索。因此,袁绍固然拥有四州人才,也不过是纸做的老虎,一吹即散。在郭嘉的十胜十败论中,“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慑。”“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袁绍御下不严,任由他们争斗,对下不能产生威慑力,从而下属分为两
5、党,最终袁氏集团分崩离析;袁绍用人多疑,重用的大多都是他的亲友,度量过小。“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绍因累世之资,高议揖让以收名誉,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袁绍优柔寡断,无法做出迅速、正确的决策,这使得帐下谋士往往各抒己见,争论不休,无法齐心共事;袁绍喜欢高谈阔论,结交的都是名门望族中喜欢装裱自己的人,自然无法成事。正如罗贯中诗中写到的“空招俊杰三千客,漫有英雄百万兵。”纵然袁绍坐拥如此雄厚的人力资源,可是不会运用,最终也只落得失败的结局。(三)家业难继,袁氏一门终破灭袁绍不是一个合格的君主,同时也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他独宠小儿袁尚,而选择走上了“废长立幼”的不归路。本来,按照传统礼制,应是大
6、儿袁谭继位,可是袁绍认为“长子谭,为人性刚好杀;次子熙,为人柔懦难成;三子尚,有英雄之表,礼贤敬士。”因此袁绍帐下谋士被分为两派,分别支持袁谭与袁尚。官渡之战后,即使袁氏集团失败,也只是伤其元气,并未动摇根本,可是袁家双方对立争权,同室操戈。“袁氏废长立幼,而兄弟之间,权力相并,各自树党,急之则相救,缓之则相争,不如举兵南向荆州,征讨刘表,以候袁氏兄弟之变,而后击之,可一举而定。”结局与郭嘉设想的如出一辙,曹操利用袁谭袁尚之间争斗的矛盾,逐个击破,最终一统北方。袁绍“废长立幼”的举措终究招致后嗣颠蹙、社稷倾覆,最后落得袁氏破灭的结局。二、浅谈袁绍人物形象的意义三国演义的成功之处正在于其对人物生
7、动形象的刻画,并结合了历史事实,使得人物性格饱满的同时也具有真实性。文中对袁绍人物的刻画于前半部常常出现,在起到对重要角色陪衬的同时,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袁绍的悲剧也为我们带来了警示作用。首先,袁绍与曹操在文中多次出现过矛盾,追击董卓时袁绍的犹豫不前与曹操的英明果敢形成了衬托;而郭嘉的“十胜十败论”更是将二者的对比鲜明的罗列出来。其次,曹操放刘备归徐州后,选择攻打刘备,而不在意袁绍的侵袭,“(刘备)乃人杰也,今若不击,待其羽翼既成,极难图矣。袁绍虽强,事多怀疑不决,何足忧乎。”通过曹操对待二人不同的态度,通过袁绍更加体现了刘备卓尔不凡的特质。最后,袁绍曾经多次延揽赵云,却始终被赵云拒绝
8、,最终赵云投靠了刘备,“亦非用人之人,因此未往。”而郭嘉荀或也是弃袁投曹,通过贤才的归附体现了曹操与刘备的英雄特质。袁绍虽然次要但是不曾多余,为全文人物的塑造起到了陪衬作用。袁绍的行为无一不与情节息息相关。起初献计何进入宫讨贼,为董卓进京做了铺垫。后来成为讨董盟主,汜水关之战、虎牢关之战中,他都为重要人物的出场起到了铺垫作用。而在最后的官渡之战中,袁绍的失败也成为曹操成功的重要一步,击败袁绍为曹操称霸北方奠定了基础。袁绍成为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结语袁绍最终的失败也启示了我们诸多道理,要避免铸成袁绍这种外宽内忌、优柔寡断的性格。只有这样,我们无论是居身于领导层,还是在平日的生活中,为人行事才不会步袁绍的后尘,才能实现人生价值,能够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为其增砖添瓦,增添亮色。参考文献:1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出版社,2011.03.01.版次:1印次.2蔡大东.三国那些人儿.时代文艺出版社,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