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神的爱与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茶神的爱与痴.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公元8世纪,也就是唐代的中叶,世界上的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在天目山脚下的湖州写成。作者陆羽,被他的同时代人誉为品茶之仙,更被后世的人们尊奉为佑茶之神。这部中国古代关于茶的百科全书,己传遍百国千邦,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出版。陆羽的先人是谁?他自己也并不清楚自己的身世。他是个弃儿。或由于家贫,或由于子女过多,或由于灾荒。他刚一落地,就被父母扔在湖北天门县龙盖寺的庙门口。积智禅师收容了他,但和尚无法抚养婴儿。庙外不远处,有一位弃职隐居的官员李儒公,是位有佛学修养的居士。积智和尚便将这弃婴,托付李儒公夫妇代为扶养。他们有一位出生不久的女儿名叫季兰,李儒公便把这个弃儿,视为自己的养子,按排辈,给
2、他取名季疵。被父母遗弃的婴儿,是不幸的孩子。这不幸,便成了他人生道路上瑜中的瑕疵。季兰、季疵,从小在一起游戏、读书,在一起作文、做诗。无忧无虑,两小无猜,欢乐充实,情同姐弟的少年时代过去了。直到他们十来岁的年纪,李儒公因母亲病故,急忙赶回湖州老家奔丧。临行匆匆,让积智禅师将季疵领回庙中。僧人日夜念经,坐禅,需要以浓茶来解消困乏。唐代喝饼茶,有一套繁琐的制茶、煮茶技法。庙内饮用的茶叶,是僧人自己上山采来野茶树上的嫩叶,经过蒸煮、烘焙等多道工序,制成饼茶。古人沏茶,十分讲究茶汤的水质。先要取来碧清的泉水,或清洁的溪水、河水。再将茶饼碾碎,加上盐、姜、葱、鲜花等等多种调料。在木炭风炉上,猛火、文火地
3、煮沸。经细筛过滤后,再斟入杯中。季疵在为师傅们侍茶的劳动中,学会了一套采摘、蒸饼等制茶技法,也学会了精巧的品饮沏茶技艺。季疵聪明好学,老法师很欢喜他的灵性,要收他为徒,命他剃发为僧。但这位已经读过了许多诗书的青年人,很向往儒士,不愿为僧。他愿意读儒书,不愿诵佛经。季疵多次不听老和尚剃发的劝告,便被罚做苦工。他不堪忍受寺庙中的苦役,逃出山门,加入了唱戏的流动班社,四海为家,到处流浪,以唱戏为生。季疵是勤于刻苦学习的青年,唱戏的余暇,读书,做诗。这种四海飘流的生活,使他拓宽了视野,增广了见闻。流浪中,时常经过一些茶山。他在寺庙里原本己对茶艺有浓厚的兴趣,这时便十分留意各处茶山上茶叶品种的优次,比较
4、各地制作方法的异同,了解各处不同的茶艺习俗,品尝、分辨各山泉水的水质、水味。读易时,季疵偶起一课,得爻辞“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似乎命运注定他要成就为一个超凡脱俗的隐土。于是,这位不知自己家世的青年,便以陆为姓,以雁翼为名。取名陆羽,字鸿渐。在陆羽二十四岁那年,爆发了安禄山的叛乱。长安陷落,戏剧班社解体,他只好随人流向南方逃难。陆羽原是飘荡的浮萍,无根无叶,逃往何处?他想起了幼年抚育过他的李儒公夫妇,想起了童年青梅竹马的游伴季兰。陆羽千辛万苦,跑到了湖州。一打听,李儒公夫妇都已去世,季兰无依无靠,只好投身道观中,做了一名年轻的道姑。陆羽无处栖身。季兰对他说,她在湖州有许多诗友,不妨去见见
5、他们,也许可以找到一处暂时托身之地。季兰领陆羽拜访了湖州妙喜寺的高僧皎然,这是中唐时期一位有名的诗僧。陆羽和皎然初见面,便感到志趣相投,谈兴浓,诗意更浓,很快便成了真挚的忘年之友。陆羽本来就熟悉寺庙生活,从此便寄住在湖州杼山妙喜寺。季兰还介绍陆羽认识了另一位湖州诗人张志和。张志和有学问,但不愿做官,隐居在乡。他那首“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鳏鱼肥。青箸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更是流传千古。张志和诗意飘逸的心态,深深地感染了陆羽,使他沉醉。一见如故,张志和也成了他密切交往的诗友。此时湖州的最高行政长官,州刺史颜真卿,是一位诗人兼书法家。他的书艺,被认为是王羲之之后,继往开来的一位大书家。他原
6、任吏部尚书,因性情太过梗直,得罪了皇帝,被下放到了湖州当州刺史,降为地专司厅级干部。颜真卿豁达大度,不介意官场得失,以写字、吟诗为乐。这位湖州刺史,毫无官架子,他和湖州城乡的几十位官民僧俗等诗人,都有非常密切的交往,同游乐,同酬唱。颜真卿非常赏识陆羽这位青年茶仙的才华,并在陆羽长期居住的妙喜寺旁边,特地为他建造了一座亭子,供他休息、赏景、会友。这亭子,是癸年癸月癸日奠基的,颜真卿便将此亭命名为三癸亭,并写了亭匾。当时的湖州文友们,常在此亭聚会,饮茶、赋诗、联句。包括颜真卿、皎然、陆羽在内的湖州诗侣,有官员,有僧人,有布衣。不拘形迹,经常举行以文会友的盛大诗会。即席赋诗,常常形成十几人、二十几人
7、,甚至三十人的大联唱。这批社会身份各不相同的诗友,僧道官民共聚一堂。有一次在湖州开元寺集会,诗人们不拘形迹,谈笑讽喻。刘长卿因为有阳痿病,坦荡豪爽、落落大方的青年女道姑李季兰,居然当众用一句陶诗开他的玩笑:“山气日夕佳。”刘长卿也笑着以陶诗反讽:“众鸟欣有托。”这批襟怀坦荡、毫无城府的诗友,常有这类文士间的雅谑。在诸多的诗侣中,和陆羽感情最深的友人,是童年的游伴季兰。她名叫李冶,字季兰,是唐代四大女诗人之一。李冶对陆羽纯洁的深情,由诗而外溢。李冶生病,陆羽去看望她。这位不以道规自束的女道姑,以诗相答:“昔去繁霜月,今来苦雾时。相逢仍卧病,欲语泪先垂。强饮陶家酒,还吟谢客诗。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
8、之。”李冶是位十分旷达的才女,天涯芳草,不拘形迹。和陆羽感情深挚,又很纯洁。两人都是散澹的个性,以天地为家。聚时恬淡,散后又不绝绵绵情思。心远浮云知不还,心云并在有无间,狂风何事相摇荡,吹向南山复北山。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李冶才貌出众,又精通音律,善弹琴,艺名远播长安。唐明皇李隆基闻名召她去宫中,她不愿去,但又不能违抗圣旨,临行时曾留诗给友人:“驰心北阙随芳草,极目南山望旧峰,桂树不能留野客,沙鸥出浦谩相逢。”她讨厌金丝笼式的富贵生活,屡屡要求南归,待了不过几个月,终被放回到自由的湖州。这种白云悠悠,绿水澹荡的生活情趣,正是李冶、陆羽、皎然、张志和这
9、帮文友们共同的心态。李冶因文字狱,被唐德宗李适处死后,陆羽不忍再住在这个伤心之地。将李冶掩埋后,他便离开湖州,流浪湘浙赣。途经绍兴时,曾写过一首对季兰怀念的诗:“月色寒潮入刻溪,青猿叫断绿林西,昔人己逐东流去,空见年年江草齐。”后到江西上饶的一座寺庙里,长住达十余年之久。直到六十多岁以后,才又回到他口夜思恋的湖州。陆羽是个十分淡泊自守的人,决不羡慕世俗荣利,无意仕进,从未参加过科举考试,没有任何学历和职称。他那部开天辟地以来的第一部茶经,人们辗转传抄,流传到京都,有人呈送到皇帝的龙案前,皇上大为赞赏,特地恩赐给陆羽一个官职,但他不肯去就任,后又赠送一个更高点的职位,他仍旧拒绝领受。他过惯了寺庙
10、中粗茶淡饭、绿水青山的恬淡生活,他不需要奢侈豪华的享受,更不需要吓人的权势,那么,他要官位做什么。陆羽厌恶官场的污浊,向往自然界的清淳。他曾写过一首六羡歌,表明心之向往。“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竟陵是他的故乡天门县。陆羽既无家室之累,又无俗务缠身。作客天涯,散漫悠游,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借住在寺庙里。但又不愿剃度为僧,是个隐于禅的居士。吟诗和作文之外,他独特的爱好是种茶,制茶,饮茶,研究茶,写茶书。茶和诗文,是他毕生的追求。后人有幸,读到了他那部茶经。诗文可惜留下来太少。茶经是陆羽花了二三十年的时间,在湖州写成的。这部作品在此天目山麓完成,不但因为湖州有秀山碧水,出产好茶叶。陆羽到过的风景美的名茶产区多矣,但别处都不能使他永驻足。山水茶之外,彼时的湖州,更有一个志趣相投的文土群体,有一个很好的人文文化的环境。茶叶和文友,是这部旷世奇书茶经根植的土壤。茶经一经问世,历代许多嗜茶的土人,也忽然想起,应该把自己的品茶经验写出来,公诸同好。于是品评茶叶,品评泉水,体会饮茶乐趣之类的精彩作品相继问世。皇帝,大臣,诗人,和尚,包括宋徽宗赵佶,诗人温庭筠,皮日休、卢仝,书法家蔡襄,纷纷著茶论,议茶经,吟茶诗,写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