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剧三国戏的整理和探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晋剧三国戏的整理和探析.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三国戏的生成与发展,与小说三国演义文本有着不可忽视的紧密联系。“三国戏”的故事情节基本取材于三国演义,与小说文本彼此呼应,后来为了顺应舞台演出的发展和戏曲艺人的要求,剧作家通过许多艺术化的处理和加工将舞台效果不断美化,从而在雅俗相融的动态发展中更加鲜活生动且蓬勃发展。尽管黄河流域不像汉水流域那样作为三国故事形成的重要地理空间孕育和传播者多种三国戏,但山西地方戏由来已久,晋刷、蒲剧、北路梆子、上党梆子等剧种中都存在一定数届的三国戏。迄今为止,学术界只有胡世厚先生主编的三国戏曲集成对三国戏剧目进行了系统性的整理研究以及定型化的概括总结。目前三国戏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研究主要集中于元明时期的杂剧和传奇
2、,对地方戏的关注度明显欠缺。部分对地方戏的研究也是主要集中于京剧和川剧中的三国戏。其中京剧三国戏的研究已经逐渐走向成熟,吴海蛟的京剧三国戏考原和郑春雨的京剧三国戏研究两篇论文最为系统全面,川剧三国戏的研究也不在少数,刘英的川剧三国戏与V三国演义的关系研究、熊英的川剧三国戏的文化成因和川剧三国戏的艺术个性、中文的川剧三国戏的形成初探以及李德书的川剧三国戏汇编对川剧三国戏做了细致的整理和分析。然而,作为山西地方戏四大梆子”之一的晋剧,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时存有多种三国戏剧目,至今无人深入研究。本文参照胡世厚先生主编的三国戏曲集成第七卷山西地方戏卷一书,对晋剧三国戏进行整理、补充和分析,探究其产生
3、的源流、维承与发展以及艺术特色,希其能为“花部三国戏”的充实作出贡献。一、晋剧三国戏的源流与整理三国戏涉及的历史事件开始于汉末,一直到西晋统一,基本涵盖了三国时期的全部历史。普剧三国戏等众多花部三国戏的排演促进了三国戏的蓬勃发展。(一)晋剧三国戏的源流山西戏曲剧种数量之多,在全国首屈一指。晋剧三国戏在山西地方戏中形成一类独具特色的剧目。1 .山西地方戏的溯源山西地方戏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就出现了乐师及唱班、杂耍11,这是山西地方戏产生的重要标志。从百戏风靡的汉代到曲艺繁盛的宋代,通过一千多年的孕育演化,山西一些小乡村出现大量专供戏曲演员表演的戏台,至今保存完整。山西
4、目前现存的许多古老戏台3000余座,大都为元明清时期所建造,仅太原市阳曲县一县就数量可观,其目前可考的占戏台约93座,如庞家庄古戏台、北郁利村佛堂寺古戏台、牧角村古戏台等。发展到元代,山西平阳府杂剧的演出盛况叹为观止、轰动全国,平阳(今天的山西临汾)逐渐成为与大都(今天的北京)并列的杂剧艺术中心,其辉煌一时,名声大振。关、白、郑、马四大著名杂剧家中有三位籍贯都属于山西,山西戏曲艺术发展的高度可见一斑。尽管有过衰落与沉寂,山西仍然保存下来许多古老而优秀的剧种和剧目,既有反映当地原始风情风貌的特色剧目,又有敷演历史强调真实的历史剧,还有流传已久且广泛遍及山西各地的秧歌戏。2 .晋剧三国戏的出现魏、
5、蜀、吴三足鼎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独特而灿烂的时期,由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作为开端,结束于吴被灭亡、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一统天下。三国戏所演绎的故事正是那个群雄逐鹿,诸强鼎畤,天下英雄豪杰辈出的时代,与小说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有着密切而深刻的联系。由我国古代长篇小说进行编演的戏曲不在少数,三国戏、水浒戏、西游戏以及红楼戏等在舞台上熠熠发光。其中,三国戏进行演出的次数最多,保存下来的剧目也最多。据三国演义辞典所载录的“三国戏”数目可知,京剧居于首位,有245种;川剧其次,有99种。由河南戏剧研究所编定的豫剧传统剧目简介记载“三国戏”也不在少数,有79种之多。但查阅相关资料,山西地方
6、戏曲汇编所录的“三国戏”数珏也同样惊人,有147种之多。据王平先生统计,山西地方戏中的三国戏至少有150种,还有许多流传于民间未被收录记载的.可见,除京剧之外,其他地方戏如山西地方戏中也留存着大量三国戏。晋剧由于在山西中部产生发展,因此又名中路梆子,是山西地方戏中有名的“四大梆子之一。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晋剧最初是由清康熙年间已在太原一带演唱并盛行的U三倒腔并州腔”发展而来。晋剧与蒲剧、北路梆子有着密切联系,而上党梆子与这三种有着明显区别。蒲剧产生最早,后来逐渐被引入到晋中,在地方色彩浓厚的晋中秧歌剧目等说唱艺术影响下逐渐相互交融形成中路梆子。晋商自古有名,经过历代人的努力创造了特色商路,中路梆
7、子也由此逐渐向陕西、河北、内蒙古等全国各地传播演绎,受到民众的积极欢迎和强烈反响,中路梆子遂以晋剧称世。咸丰、同治年间晋剧的演出不绝于缕,一直发展到道光年间都雄踞北京剧坛,在山西地方戏中独树一帜。20世纪30年代,剧坛上群星闪爆,以丁果仙为代表的一大批各派名伶相继出现并形成丁派等门派,受到各地追捧,晋剧一时繁盛。随后一路向北传到晋北地区,逐渐融入厚重浓郁的民间色彩,语言、风俗、习惯、音乐等艺术交流碰撞,形成了慷慨激昂、风格豪爽的北路梆子。由于晋剧演唱方式和风格的独特,艺术家开始将三国题材的剧目进行改编和排演,慷慨浑厚的声腔为三国戏中人物形象英雄豪气的展现提供了完美条件。晋剧一部分在历史演义和古
8、典小说中汲取养分,形成了具有历史真实性的三国戏、水浒戏、西游戏以及列国戏等,另一部分取材于神怪故事和市井生活,寄寓者底层百姓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情趣。晋剧中敷演三国故事者,虽没有像京剧三国戏一样经过宫廷与无数民间艺人的整合梳理而渐成规模并聚合成独立的剧目群,但依然数量可观。(二)晋剧三国戏的整理晋剧三国戏剧目体量庞大、种类丰富,和京剧三国戏的系统性有着较大区别。根据胡世厚先生所编三国戏曲集成中第七卷一山西地方戏卷所收录的三国戏情况,再加上其他书籍著录情况和民间收集,山西地方戏中的三国戏剧目当属晋剧域多,共43种之多。如表1所示:表1晋剧三国戏续表二、晋剧三国戏的继承与发展晋剧三国戏与三国演义有着不
9、可分割的关系,大部分传统剧目均来自于小说三国演义文本,思想倾向与其尊刘贬曹的主题思想一脉相承,并通过戏曲文人较高的文学意识和素养得以流传至今。一部分新编剧目有着不同于以往的时代特色,但一些滑稽可笑的场景和曲词不免让人诟病。(一)晋剧三国戏的继承晋剧三国戏同众多地方三国戏一样,把三国演义中几乎所有的主要人物及情节故事都通过创作和改编搬上了戏曲舞台。其故事情节多取材于小说文本三国演义,并继承前代尊刘贬酉的传统,大力赞扬忠义思想,鞭挞奸佞之行。1 .故事情节的取材来源晋剧三国戏中有33部可以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找到相应回目,大部分来自现本三国演义系统,二者关系密不可分。徐慕云在中国戏剧史中指出,“戏剧之
10、取材,大率采自小说。258木子在三国戏曲与V三国演义的关系及其他一文中指出了三国戏和三国演义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确有着深厚的血缘”332.周贻白在中国戏剧史所列剧目中关于敷衍三国故事的就有48出,由此认为戏曲的创作根据多来自于小说文本。小说文本与戏曲杂剧相互推进,宋元时期三国话本与戏曲开始兴盛且并行发展,二者平分秋色。到了元明,由于小说的空前繁荣,戏曲逐渐从小说中汲取养分并向其靠近。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著作的成熟和流传促进了戏曲的长足发展。小说的成型为三国戏的搬演提供了完备的素材,大量三国故事开始融入世俗生活,同时,三国戏的多次搬演也为小说的广泛传播作出了巨大努力。前期流
11、行一些较为零散、由三国故事发展而来的三国戏,部分为小说三国演义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但大都与小说情节相异,难以在舞台上进行演出。而后期根据小说故事情节进行创作和改编的三国戏,受到了强烈的追捧和欢迎。明清时期,随着地方戏的兴起和繁荣,出现了如晋剧三国戏一类的众多新编和改编而成的三国戏,其大部分都源自于现本三国演义系统。关注并整理晋剧三国戏会发现,晋剧三国戏中多数剧目情节故事基本源于三国演义,如鞭督邮一剧,写刘备因讨黄巾而立功,带着关张一人任职安喜县尉,深得百姓爱戴。适逢朝廷派将邮到县巡查,因索贿无果便拷打县吏并令其张榜诬陷刘备盗卖粮食,百姓无不叹息,却又敢怒不敢言。张飞闻之义愤镇廊,将督邮绑缚
12、于树上鞭打,吓得督邮连连求饶。刘备与关羽二人急忙劝阻,三人上马,弃官而去,众百姓悲痛不已。这一出戏基本涵盖了小说中第二回的故事情节,并加入语气词、动作、神态的多处细节描写,一来一回、一问一答中人物形象更加突出,故事内容更加丰富。晋剧剧作家将三国志通俗演义小说作为创作的底本和素材,借助其真实可感的情节故事,并融入山西地方特色,使三国戏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相较于零散的三国故事,小说中更加曲折迂回的情节、更加鲜明生动的人物以及更加出奇引人的结构使晋剧三国戏有了生命力和长足的发展。同时,晋朝三国戏照丽华艳的曲文和通俗易懂的宾白吸引了大批观众。2 .尊刘贬普的核心主题思想从
13、上述晋剧三国戏剧本的思想内容倾向分析,中心主题为尊刘贬落,大力赞扬忠义思想,鞭挞奸佞不道不义之行,与小说三国演义创作的主题思想基本吻合。这种思想倾向的形成并不是由于作者的主观力量或者偶然因素,也1绝非罗贯中一人之力所造成的4142,与深厚豆杂的历史文化以及当时的政治理念、意识形态、伦理规范、经济形态等都密切相关。于晋剧三国戏而言,大都采用蔑视、讥讽的口吻来写普操,将曹操描写成刘备的完全对立面,狡猾奸诈又残暴无比的白脸奸臣,让人恨得咬牙切齿。如晋剧捉放酉中,陈宫问日:“无意杀死你不仁,故意杀死你不义。像你这样不仁不义,全不怕后世人叫骂于你?酋操答曰:“俺曹模出世以来,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
14、我。124再如晋剧击鼓骂普中祢衡不仅1呸”一声,而且多处大骂道:1狗奸贼故意儿将我问道,叫列公近前来细听根苗。“奸贼讲话不识羞,心想调兵压诸侯。想得荆州不能够,岂能与贼作马牛?”150-155甚至直言“朝中出了奸曹操,上欺天子乐群僚。150其对曹操的贬低丝亳不避讳。戏曲中对刘备形象的塑造与曹操完全对立,将其明德谦逊、一心为民的君主形象进行极度美化。刘备不仅有汉室血统,而且还重情重义、谦逊虚心、礼贤下士、仁德爱民,三让徐州便是最好的例证。两位主人公的冲突与对峙在读者和听众的情感中早已带上了“尊刘贬曹”的意识。再者,晋剧三国戏的唱词中,刘备一方的谋臣将士大都忠心耿耿、死心塌地、甘愿奉献,而普操一方
15、的谋上似乎逊色不少,大都以自我为中心,这是由于小说文本中刘备仁德爱民和曹操奸诈自私的尊刘贬曹意识造成的。在晋剧三国戏中,如击鼓骂曹一类,“曹贼”奸贼M奸贼小贼等恶名不绝于缕,多有出现,明确对曹操形象贬低和否定。有时甚至还直呼阿喃西瞒”,如刘备在晋剧占城会中帐下自思自叹,思念二弟,唱词中称西操为“西瞒”,曹操被定义为反面形象。同时,晋剧马跳檀溪一类中,多次称刘备为皇叔”,如“刘皇叔兵微难取胜叫皇叔主意已拿定BM因此奉了皇叔命“,*先主M皇叔”等尊称赋予刘备,其被定义为正面形象。晋剧三国戏中曹操、刘备二者的称呼差异明显,体现了尊崇刘备而贬低普操的思想观念。再者,晋剧有一项绝活翎子功”,人物插上翎子
16、后上台表演暗含褒贬色彩C曹操一方的将领均插着黑色双翎,寓意反面形象。可见,其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在戏曲艺术中同样十分显著。(二)晋剧三国戏的发展晋剧三国戏经历了漫长的时代变迁和长足发展,由艺术家整理改编,新创作出一批具有时代特色和艺术气息的三国戏。边演边改,这些经过实践的演出本使三国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更加具有时代色彩和现实意义。新编剧目在思想主题、心理刻画以及表现人物方面有了转变和创新,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 .新编晋剧三国戏的创新关公与貂蝉貂蝉轶事关羽斩子等晋剧三国戏在小说文本中并未出现,但是在舞台演出中却出现盛况。在许多新编剧H中,首先,剧目将尊汉蜀正统改变为魏蜀吴共尊,突破以往传统的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