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端在韩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曹端在韩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万川明月一心通曹端在韩国曹端是理学家,号称明初理学之冠。曹端生平,大体在港池、开封、洛阳、霍州、蒲州,足迹不到辽东,何况朝鲜半岛?此处所谓曹端在韩国,意思是作为思想家的曹端,其事迹、文章、思想也传播到了韩国。近读柳希春眉岩先生集,该书卷首录有朝鲜宣庙十年即万历五年(1577),朝鲜王朝给柳希春的祭文。柳希春官至弘文馆副提学,是朝鲜王朝世宗、宣祖朝博学的大儒。精通汉学,著述多种,世人说他“上溯孔孟,下稽程朱”,也算一代大儒。因为给皇帝讲经筵,说到唯李白能于众人中识郭子仪,无巨眼难荐宏才。国王感叹其学问之厚,不可测量。今逢中秋暇日,录柳氏问中秋月四首,可以侧面见其才学:为问中秋月,曾明洙泗傍。回琴
2、鸣至乐,参唱动清商。教雨三千子,文风亿万霜。圣人不可见,空对尔扬光。为问中秋月,曾明浩气翁。规模三代上,雄辩七篇中。王道齐梁隘,原泉泗洛通。大贤不可见,空对尔腾空。为问中秋月,曾经伴五星。濂溪图太极,关右揭西铭。龙德辉千古,琴弦续六经。大儒不可见,空对尔晶荧。为问中秋月,曾明建兴徽。武夷千圣会,云谷众贤归。玉宇包无外,天阳照尽微。至人不可见,空对尔依依。试想这样一个人,站在汉工边上,朝鲜宫中,怀想张载西铭,怀想周敦颐太极图说的人,百年前的蜗居拙巢之内,皓首穷经,详注西铭太极图说两部名作的曹端,岂非对月兴怀,心心相印?曹端的书,他曾读过;曹端的事,他也熟悉。观其经筵日记,记录1568-1577年
3、公私经历,从丰富的史料中,我们发现有明显的曹端的影子。经筵,就是给小皇帝上课。明朝的万历是个小皇帝(八岁登基),而朝鲜王朝的宣祖也是个小皇帝(十五岁登基),而此柳希春,是给宣祖讲课的老师。他读到了曹端,就会皇帝讲了曹端。讲的内容是曹端的夜行烛,讲的目的是劝诫皇帝不要迷信佛老,而崇信儒家理学。原文如下:圣上洞照异教之虚伪,无一毫崇信。凡在臣子。孰不知之。第两上殿留难。故未能革罢。此固不可遽也。然曾子以谕父母于道。为孝之至极。尹煌之母临殁。令煌每于无事时。必读金刚经一遍。此是平日阙却谕父母于道。大明醇儒曹端之父嗜佛。端作辟佛说。名夜行烛。恳恳晓谕。其父终解惑。圣上于两殿。苟能委曲陈达。渐渐开悟。则
4、革罢净业不难矣。盖浮屠之说。诳诱愚俗以取利。坐享其奉。事佛无利而有害。历代史牒。昭昭可见。愿以此意。开陈于两殿。又陈弘文馆经筵进讲书册校正。最为紧急。日记中所谓圣上,即宣祖,所谓两殿,即宣祖的父母亲,宣祖是以侄子的身份继承伯父的基业而上大位的,在位时亲生父母尚在,称为两殿。宣祖看透了佛教的虚伪,而两殿却崇信佛教。朝鲜当时还是明朝的藩属国,深受中华文化影响,自然是尊敬儒学、崇尚孝道。经筵师以曹端劝诫父母为例子,用儒家的谆孝,以劝诫王朝之君。正面的例子是曹端,成功地劝谕父母,反而的例子是尹煌,不能成功劝谕父母,反而对从与不从母亲的临终遗言造成两难。从思想史的角度看,是李氏王朝的儒家与佛家之争。整个
5、朝鲜李氏王朝,佛教较前是越来越衰落的。儒家文化渐渐深入人心。一事两见,崇儒而贬佛,谕父母于道,一题两用,不说政治原因,但说教育手法,经筵官可谓善于作帝王师。曹端去世百年后,其精神影响通过中华走向朝鲜,通过大臣而走向宫廷。影响一国之君,影响国家信仰,再从宫廷到民间,影响民间信仰。韩国于是有了曹端,曹端于是乎有了朝鲜之行。这一行并非走马观花式,而是深长驻足,余音悠长。又二百多年过去了,中华进入清帝国全盛时期,朝鲜出现一个正祖的圣君。作为国王,作为儒家及汉文化崇拜者,正祖有弘山全书,是朝鲜藏汉籍的集大成。编纂的目的近似于乾隆朝编纂四库全书借以夸耀自己文治武功。正祖是由古代向近代转折的里程碑式领袖,是
6、朝鲜历史上大政治家兼大思想家、李氏王朝最后一位明君。不细说其生平履历和政治思想。单说他的名字。他名李算、字亨运、弘斋,谥正祖,自号“万川明月主人翁”。正祖自号“万川明月”,我们油然想起曹端自号月川先生,还有曹端所作的那首月川图诗。天上一月映万川,万川各有月团圆。有时川竭为平地,依旧一轮月在天。其诗表达的正是“万川月明”所揭示的原理与境界。他自号的深意,有政治的含义,有中庸哲学的含义,有诗经诗学的含义。也是弘斋全书编辑出版的目的所在。弘斋全书卷十有万川明月主人翁自序(戊午):万川明月主人翁日。有太极而后有阴阳。故羲繇以阴阳而明理。有阴阳而后有五行。故禹范以五行而哲治。观乎水与月之象。而悟契于太极
7、阴阳五行之理焉。月一也。水之类万也。以水而受月。前川月也。后川亦月也。月之数与川同。川之有万。月亦如之。若其在天之月。则固一而已矣。夫天地之道。贞观也。日月之道。贞明也。万物相见。南方之卦也。南面而听。向明而治。予因以有得于驭世之长策。革车变为冠裳。城府洞如庭衢。而右贤而左戚。远宦官宫妾。而近贤士大夫。世所称士大夫者。虽未必人人皆贤。其与便嬖仆御之伍。幻焦晰而倒南北者。不可以比而同之。予之所阅人者多矣。朝而入。暮而出。群群逐逐。若去若来。形与色异。目与心殊。通者塞者。强者柔者。痴者愚者。狭者浅者。勇者怯者。明者黠者。狂者狷者。方者圆者。疏以达者。以重者。初于言者。巧于给者。峭而亢者。远而外者。
8、好名者。务实者。区分类别。千百其种。始予推之以吾心。信之以吾意。指顾于风云之际。陶铭于炉辅之中。倡以起之。振以作之。规以正之。矫以错之。匡之直之。有若盟主圭璋以会诸侯。而疲于应酬登降之节者。且二十有馀年耳。近幸悟契于太极阴阳五行之理。而又有贯穿于人。其人之术。廷楹备于用。凫鹤遂其生。物各付物。物来顺应。而于是乎弃其短而取其长。扬其善而庇其恶。宅其臧而殿其否。进其大而容其小。尚其志而后其艺。执其两端而用其中焉。天开九阍。廓如豁如。使人人者。皆有以仰首而快睹。然后洪放密察以待通者。优游宽假以待塞者。柔以待强者。强以待柔者。明亮以待痴者。辩博以待愚者。虚旷以待狭者。深沉以待浅者。干戚之舞以待勇者。戈
9、甲之容以待怯者。沏沏以待明者。侃侃以待黠者。醉之以酒。所以待狂者也。饮之以醇。所以待狷者也。车轮所以待乎方者也。圭角所以待乎圆者也。疏以达者。示我堂奥。以重者。奏我和銮。切于言者。戒以敏行。巧于给者。吁以退藏。峭而亢者。包之以山薮。远而外者。奠之以衽帷。好名者。劝以务实。务实者。劝以达识。如仲尼之徒三千。而扣之则响。春工之化群生。而著之则成。以至闻言见行。则大舜之沛然若决江河也。予怀明德。则文王之照临于西土也。寸长不让于人。万善都归于我。物物太极。罔哓其性。性性存存。皆为我有。自太极而推往。则分而为万物。自万物而究来。则还复为一理。太极者。象数未形。而其理已具之称。形器已具。而其理无联之目。太
10、极生两仪。则太极固太极也。两仪生四象。则两仪为太极。四象生八卦。则四象为太极。四象之上。各生一画。至于五画。画而有奇偶。累至二十有四。则为一千六百七十有七万馀画。一皆本之于三十六分六十四乘。而可以当吾苍生之数矣。不以界限。不以遐迩。揽而归之于雅量己分之内。而建其有极。会极归极。王道是遵。是彝是训。用敷锡厥庶民。而肃乂哲谋之应。五福备具。而康而色。予则受之。岂不诚渊乎远哉。夫子著易系。首揭太极。以诏来人。又作春秋。而遂明大一统之义。九州万国。统于一王。千流百派。归于一海。千紫万红。合于一太极。地处天中而有限。天包地外而无穷。飞者之于空也。潜者之于川也。蠢动之自蠕也。草木之无知也。亦各荣悴。不相凌
11、夺。语其大则天下莫能载。语其小则天下莫能破。是盖参赞位育之功。为圣人之能事也。予所愿者。学圣人也。譬诸在水之月。月固天然而明也。及夫赫然而临下。得之水而放之光也。龙门之水洪而驶。雁宕之水清而漪。濂溪之水维而碧。武夷之水汩而褫。扬子之水寒。汤泉之水温。河淡海咸。泾以渭浊。而月之来照。各随其形。水之流者。月与之流。水之淳者。月与之淳。水之溯者。月与之溯。水之涧者。月与之涧。总其水之大本。则月之精也。吾知其水者。世之人也。照而著之者。人之象也。月者太极也。太极者吾也。是岂非昔人所以喻之以万川之明月。而寓之以太极之神用者耶。以其容光之必照。而傥有窥测乎。太极之圈者。吾又知其徒劳而无益。不以异于水中之捞
12、月也。遂书诸燕居之所日万川明月主人翁以自号。时戊午十有二月之哉生明。序中所谓之“昔人”,即淹池曹月川。正祖之对曹端,是月川境界的实履者与契悟者,是几于完美的继承人。同是弘斋全书,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场合,正祖多次讲述月川的理念。他是把这种精神当作儒道的本质而加以宣扬的的:如卷十之雅诵序(己未)中,就是渊乎博哉的诗经妙义,孔子之光归结为万川明月。先王教人。诗之教为大。诗者。由于心而形于言。心之所感者正。则其言可以为教。舜命夔曰。诗言志。周之官日。学乐诵诗。此诗教之本乎乐而依于声音也。故二南造端于三百篇。用之闺门乡党。以及邦国天下。为化民成俗之道。而皆被之金石。领在太史。恭敬齐庄。以发
13、先王之德。欢欣和说。以尽群下之情。虽列国下里之谣。采而登诸王朝。以劝惩之。先王既远。希音不振。温柔敦厚之治。不可得以复见矣。于是孔子乃删诗。以代观风之政。垂之为天下万世法。盖孔子之删诗。祖于太史之采诗。太史之采诗。宗于典乐之教胄。此又诗教之由文王所以兴。由孔子所以明也。及夫千六百年之后。又得朱子之诗。而复明三百篇之义于三百篇之后。其辞庄而严。其旨而奥。存之也静。发之也果。譬如舜殿韶音惟升歌。不以第弦乱人声。夫子之诗。日闻于四方。而闻夫子之风者。莫不有感发兴起之思。其功化之及人。几与二南相上下。于孔子有光。渊乎博哉。先王治与教之盛。舍此何求。欲知其造道成德之迹。则观乎远游。欲验其体用显微之妙。则
14、览乎棹歌。无极太极。两仪五行。以至百王千圣。肇纪修道之原。则徵之于斋居感兴。仁山智水。莺飞鱼跃。以至春风和气。瑞日祥云之容。则考之于武夷杂咏。遏人欲存天理。有水口之行舟。尽精微道中庸。有鹅湖之次韵。元元本本。率普涵育。有西阁之句。战战兢兢。夙夜儆戒。有题真之篇。而论启蒙者。羲文之精蕴也。送林熙之者。乾元之善长也。观书有感者。大而极乎道体之全。而细而析夫理窟之微也。寄胡籍溪者。千古心法。夫子既仪刑之。而又将万川之明月。要与人各明其德。以示任道自重之义也。由今之时。造今之士。莫如学夫子之诗。而咸有所得于咏叹淫液之际。消融查滓。动荡血脉。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而非辟惰慢之志无以作。迩之可以事父。远之可
15、以事君。可以兴于斯。可以观于斯。可以群于斯。而先王之诗教。庶几窥其万一。予乃编夫子之诗。列之学官。发凡立例。各有所仿。辑以选之。所以仿其删经也。类以汇之。所以仿风雅之分篇也。铭赞以系之。所以仿三颂之附下也。雅诵以命之。所以仿圣人之雅言也。朱子序孔子之删诗。而孔子之道章焉。予选朱子之著诗。而朱子之学尊焉。则义窃有取。予不敢辞。故日先王教人。诗之教为大。自今以往。师无不立。士无不习。名行体清明之象。德量法广大之义。文化之畅。虽系于天。道统之传。实由于人。予于夫子之文章也。书而有百选。奏劄而有节约矣。又因诗而约而选之者。诚以轮翼之不可偏废。而小学大学。规模虽殊。其归则一耳。时予方策士。思闻起予之言。
16、仍以告于多士者。诵以书诸卷首。(卷之始印。在十五日。即夫子岳降之辰。不会而然者。若有待也。时己未九月二十有四日也。)监兹引发之于言。见之于行。措之于事。可以为法于天下。则日法语也。故传云。言不中法者不听。行不中法者不高。事不中法者不为。多识前言。羲易之象也。默而识之。孔子之圣也。须要博识。程子之贤也。杂记于篇。名之日困学恐闻者。朱子所以自晓晓人也。予于机务之暇。窃尝有契于斯。手钞传记中法语。多而不嫌其博。少而不拘其寡。遂成一篇。仍取日监在兹之义。颜其篇以监兹。徒法不能自行。况言以为法。可不法乎。诗曰。及尔游衍。诏我墨卿。司戒监之于兹。又如卷六十四载“辛丑春,经筵诸臣对正祖问近思录学问要旨及太极图说开卷第一义”其中有浩修对。君臣对话里共同研讨定何以静,然后把太极之理归于万川明月。浩修对:象数可图。理不可图。而周子取圆圈图之。盖天下之万形。多有亏欠。而唯至圆者。充满无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