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剧文武场乐器简论.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189449 上传时间:2024-04-2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23.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晋剧文武场乐器简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晋剧文武场乐器简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晋剧文武场乐器简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晋剧文武场乐器简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晋剧文武场乐器简论.docx(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晋三文武t加需简论晋剧是山西省的主要戏曲声腔之一,是梆子腔腔系向北流传的一个重要支脉。主要流布于山西的中北部地区,受地理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影响,其音乐风格高亢激越、粗犷京放。在伴奏乐器上,须由文场乐器和武场乐器共同完成,以此呈现不同的音响特质与音乐效果。一、晋剧文武场乐器及规制晋剧乐队,同众多梆子腔一样,由文武场不同乐器组成。传统的晋剧乐队有相对固定的模式:文四武五共九人,即所谓七紧八慢九消停。文场分别由呼胡、二股弦、三股弦与四股弦构成,简称四大件。其中,二股弦与三股弦兼奏口员呐(海笛)或曲笛.武场则由板鼓、马锣、晓钺、小锣和梆子组成,仍需兼奏战鼓、堂鼓、饺子、碰钟、狗娃子等乐器,5人共操卜余种

2、打击乐器。经过改良后的乐队,各种乐器个性凸显并彼此相融,其形制独特并形成相对固定的组织法则。鼓师、琴师被称为上手”,余者为下手”。演奏中,鼓师犍了是乐队的核心,承担着指挥作用,而“下手”服从“上手”,皆听于鼓师。山陕梆子时期,文武场演奏员坐于舞台最后而,充当文武一家的临时场面人,行话名“文武场面人,(一)晋剧文场乐器呼胡,弓弦乐器,即是民族乐器中所称的板胡,也写作呼胡,习称葫芦子,由蒲州梆子主胡改良而来,学界称为晋胡,是晋剧的领奏乐渊,居文场乐器之首。形制上粗下细,呈画柱形,长约7278厘米。音域范围:e1-g2,屈中音乐器,内外五度定弦(63弦)。演奏时左手戴指帽,不倒把演奏,以演奏旋律为主

3、。其音色清脆、细腻、柔和。二股弦,弓弦乐器,行内也称二股子、二弦。同底座共长约53匣米,由原生梆子衍生继承而来。音域高于呼胡个八度,音域范围为e2-a3,属高音乐器.内外定弦或5-2弦,或63弦。演奏时左手食、中、无名指戴金属手帽,不倒把演奏。以奏色彩性副旋律为伴奏特点,善用滑音、大跳、断音等技巧。其音色尖亮且穿透力强。三股弦,系晋剧特制小三弦,行内也称三弦。长约90厘米,背圆而面平,此面由桐木板所制。三弦由低到高依次定弦为5-15,音域范围d1-g2,是补空加花的中音弹拨乐器O三弦的定弦无一致要求。其音色流利、富有颗粒感。四股弦,也称四弦,琴箱由八块硬木与两块厚桐木板制成,为八角形,又名八棱

4、月琴,长约53厘米。音域范围:a1-b2,属高音弹拨乐器。四根弦每两根同度,25定弦。演奏时左手食、中、无名指戴不锈钢指帽,右手持骨质拨干扫弦)其音色短促透亮,声脆有力。文场四大件各有特色,但能够协调融合。行内人称:呼胡立杆子,二弦穿眼子,三弦补窟子,四弦掌尺子。表现为呼胡奏主旋律,二股弦加花穿插,三股弦弹奏补空,四股弦扫掌节奏。除传统四大件乐器外,晋剧中还有一些吹奏类乐器,主要作为伴奏或演奏曲牌。哽呐,习称喇叭,簧管乐器。形制由“芯子”1木管碗子哨子”等构成。根据尺寸大小,分为喇叭、大吹、海笛等。啖呐音域宽广,高音区热烈,低音区浑厚,多用于宴会、庆功等场面中,亦可模仿马嘶、鸟鸣等声响。常作为

5、吹奏类曲牌的主奏乐器。曲笛,俗称梅笛,属笛子乐器中的一种,传统吹奏乐器。常用于吹奏类曲牌中,以伴奏昆曲和吹腔为主。音色柔润、清远。晋剧中以正宫调与小工调曲笛多见。(二)晋剧武场乐器晋剧武场由不同的打击乐器组成,但自成体系。其气氛喧闹、节奏畅快,能极大地带动剧情发展并起到贯穿全剧、塑造人物、渲染气品等作用。尤其与舞台上的赞笑打闹结合紧密。打击乐原由5人组成,但需兼操碰铃、堂鼓、狗娃子等乐器。其形制与演奏方式如下:板鼓,又名司鼓、鞭鼓、单皮鼓。鼓心约6.5厘米,由水牛皮制成。其音调高亢清亮。击打鼓犍长约19厘米,直径0.5厘米,由竹杆端头圆形处理后作敲击头,二者可双击亦可不击。双击结合时善于轮奏滚

6、奏,颇具动感且声音脆亮。手板,亦称磕板,由二块黄杨木或紫檀木板制成。长约27厘米,上宽下窄。三块板子厚度不同,底板(阴板)厚约1厘米,中板厚约1.2厘米,面板厚约0.8厘米。击打方式为底板底中部磕于阳板下中部发响。手板与板鼓由同一人实操,左手挂板,右手打鼓,合称“鼓板。此者为乐队核心,统领全员。亦可兼奏堂鼓、大鼓等乐器。马锣,响铜乐器,圆形凸面,直径约60厘米,厚0.3厘米,重约7.5公斤。马锣为固定音高打击乐器,晋剧多用D来发音,即六字锣”也有乐队少用工字或上字锣。它的击打鼓槌由硬木制成,直径约3.5厘米,全长21厘米。演奏时需将马锣悬于铁架上,用槌直击锣心,可弱击亦可强击,演奏中以强位出现

7、居多,发出“光光”之音。其音色浑厚、敦正、粗犷,泛音不绝,韵音悠远,需用熟音手段制其泛音时值。马锣演奏者仅须敲击锣面中心以保证声音的纯正与标准,同时也兼奏钦子、狗娃子等乐潺。晓镣,别称二钱,同属响铜类乐器。圆形身形,中部碗状突起,外部直径约24厘米,中部直径8厘米,整体重约1.5公斤。镜铁无固定音高,但泛音较长,需做特殊熟音处理。演奏多见于弱拍击位。此演奏者同兼较子、碰铃等乐器。在全局路径规划过程中需选取合适的适应度函数,即将目标函数作为评价群体中路径优劣的标准和依据。6适应度函数的建立应综合考虑安全性与经济性,需满足以下条件:与障碍物无干涉、路径长度尽可能短和各转向角要尽可能小。这里综合考虑

8、3个条件作为适应度函数的评价标准。小锣,亦称手锣,响铜类困形凸面乐器。总直径22厘米,中心平面直径约10厘米,总重约1斤。敲击板子由花椒木制成,圆尖形端。小锣在晋剧中发音为G,偶在激烈状态时也用A调锣,其音质清脆响亮。小锣属晋剧中小家具乐器,多击于弱位。因演奏中运用较多,故不再兼奏其他乐器。梆子,梆子腔典型乐器,习称木头,击打性木制乐器,由紫檀木或枣木制成。下木呈扁圆形,长18厘米。打木呈圆柱型,长18.5厘米。其发音脆、高且亮,击拍明显,以强位为主。击奏时与手板节奏相吻合。敲梆者常兼较子等乐器。较子,也称稣镶,响铜乐器,形制与钱钱相似,但明显大于晓钱。外形直径25厘米,中部突起直径4.5厘米

9、,整体重约0.7千克。其质感轻薄,音色响亮但柔和,发音似皮皮声,以强位击拍为主。狗娃子,学名小音锣,行内人也称狗娃娃,因其音色灵脆似小狗鸣吠而得名。狗娃子锣面直径9.5厘米,重约0.1千克,为敲击乐器,常用于啖呐曲牌中于反节奏击打。由乐队马锣手兼奏。碰盅,形制极小的响钢乐器,也称碰铃。它们互为一对,旅相互撞击发声,音响尖且脆,但颇为悦耳,多用于弦乐曲牌的伴奏中。武场乐器中,马锣与镜钱组合演奏,被称为大家具,由其伴奏的板式中被称为【大流水】【大介板】等;小锣与较子相结合,被称作小家具,板式被称作【小流水】【小介板】等。大家具更善于表现气氛激烈、紧张之感,小家具则相对柔和,常表现轻松安静的状态。这

10、些打击乐的不同组合方式,呈现了不同音质色彩,再加之乐器所用位置的不同与音色的差异,以及在不同拍位的击打等都表现出了不同的音响效果,二、晋剧音乐文武场乐器的衍变发展在晋剧形成之初,晋中艺人“尊蒲为尚,视蒲州梆子为正宗腔调。清道光、咸丰年间,中路梆子(晋剧)艺人开始根据晋中人的欣赏习惯改变唱腔调门,调整乐器调高,下移调门,迎合晋中地区百姓的审美趣味,吸纳当时兴盛的晋中秧歌小戏,音随地改,创新腔调,随之形成并建立了中路梆子形制独特、声响繁盛的乐队场面。上下聚梨园对中路梆子乐器改革的实践,首先应该提到彭根和宋兴儿师傅。据晋剧百年史话记载:“金财主在观赏当时名声鹊起的四客班演出之后,认为戏唱得不错,造诣

11、很深,就是文武场面比较陈旧,于是他决定与琴师高彭根、鼓师宋兴儿一起对晋剧文武场乐器进行改良。这场乐器改革主要在三个方面。笫一,对文场的改革。高彭根的改革重心是丝弦主奏乐器一板胡(习称呼胡)o呼胡由蒲州梆子传承至中路梆子时来用的是细杆、小郴壳、可上下倒的高音板胡。彭根师傅认为这样的呼胡运用起来不够方便,他将传统小呼胡改为不倒把、大壳粗杆的大葫芦子,并将桐木面板贴于半圆榭子壳音箱外,用红木做潺杆,竹片制琴弓,这样一把胡琴便可解决演奏和演唱的问题。调整后的呼胡音域降低至中音,在配合演唱时演员声音趋于平稳且不再声嘶力竭,更适合于男角占舞分主导的音区与音域,对中路梆子来说尚属首创。这也是改革后中路梆子与

12、蒲州梆子最典型的区别之一。第二,对武场的改革。传统中路梆子演奏时司鼓与眉齐福,打鼓的人需要双手举过头顶方能奏之。这阻碍了演奏技巧,也影响了鼓的发音与音色。宋兴儿师傅不满其声音力度,遂将高架鼓改为平腰鼓,解放了打鼓者的眼与手,这样直视鼓面,鼓心便可缩小,配以长槌击打,声音变脆,音量升高,力度也更强劲,司鼓的声音像响炮一般,遂后人称之为“打鞭鼓:此外,郭三蛮与宋兴儿共同改制马锣,将原来的手提高音锣改为吊打工音十三斤鱼的响铜中音大马锣,解决了左手提锣,不便掌握音效的弊病,更与改革后的文场乐器和谐统一,同存并茂。第三,文武场分家。这是改革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聚梨园首创。早期的中路梆子演出文武一家,场面一

13、体,同坐一处。彭根与宋兴儿研究商议,将文武场面分开,文武各居,各显音响,还可彼此照应,相互鼓劲、渲染。其采取文左武右,分工处作。即“四股弦、二股弦居中。四股弦坐上场门左角,二股弦坐下场门右角。呼胡与打板对面坐工其改变使文武场演奏方法相应变化。由原来鼓师不举健子到垫上犍子,节奏感增强,加上伴奏拖腔保调,深受观众赞赏。这一次较大规模且成功的变革,可谓是中路梆子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演出条件与设备都得到了较好的改善,乐队配置渐次丰厚。为适应乐队变化,文武场座次也多次进行了调整。有“将乐队安置在下场门一侧,或将舞台一侧分为两层,也有将乐队安置在乐池中,又或者将乐队安排在舞台两侧,形式

14、层出不穷。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乐队也有了一定规模的编制,一为民族管弦乐队,除传统文武场外,另加入二胡、中胡、革胡、扬琴、琵琶、喷呐、曲笛等。同时,出现了中西混合乐队,除武场不变外,文场又添加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小号、圆号和长号等管弦乐器。这种较为成熟的模式被应用于1955年晋剧首部戏曲舞台艺术片打金枝中,其还加入了竖琴与钢琴,建制丰厚,音响饱满。20世纪60年代开始,晋剧乐器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太原市戏曲学校张一角首次对晋胡之“弦”进行变革。早期呼胡的弦为丝弦与革弦,音色虽柔,却无力、粘连。经张一角试用钢弦后,音色柔中带刚且力度颇强,与晋剧高亢跌

15、宕的特点交相辉映。这一改革成果很快为广大晋剧乐队所接受,大家纷纷效仿.20世纪80年代初,为避免昔胡共鸣箱体壳子较小,直接接触腿部而产生音色的改变,有创新者对呼胡壳子下方加上底座,以防音质的变化。80年代中后期,呼胡的弓子也由之前的“竹片制”弓换为杆子粗且较硬、类似大提琴的木制弓子,当它与呼胡的钢弦产生摩擦时,声音更有力,音色也更醇厚。乐队中的各种变化都使乐器的音色、音质得到了优化,并尽可能发挥了各乐器的技能技巧,座次安排使乐队声向更加科学,更符合听觉与观赏习惯。1984年,郭做、庞万峰、程龙三人在前人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研制了晋剧新型板胡一指板普胡。这种板胡采用提岩的纸板,倒把自如,它可以丢

16、掉手帽,解放左手,充分发挥左手的多种演奏技巧,扩宽演唱音域。最重要的是,它可以转换多种调性,解决晋剧中男女同腔同调的问题,大大扩展了晋剧音乐的创作范围。但遗憾的是,没有推广展开。19851986年雁北戏校武艺民试用四项电声乐器:电子琴、电子鼓、电子音响合成器和弦乐器无干扰增音装置组成了一种电声戏曲乐队,以减少戏曲乐队人员配置。但由于使用局限,此两种模式未能得到广泛地推广应用。20世纪90郎代中期,对呼胡的改良更精细地投射到弓子的使用上。经多次试验,选用了最接近于现在使用的八棱弓,长度适中,便于提握。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晋剧乐队从初期的尝试探索到成熟固定的模式建成,历经不同年代反贪改进与尝试,反映了晋剧乐队整体的进步与创新。支撑和推动着晋剧的技艺发展与审美革新。三、结语文武场乐器各具特色,并富含不同美学特质。化用于作品中,以表现弦乐韵味与吹打欢畅,叠加打击乐器,喧天闹地,气丸盎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