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从生命教育开始主题班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育从生命教育开始主题班会.docx(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德育从“生命教育”开始开化县北门小学陈红英摘要:要做好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教育,使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教育真正取得实效,就要从“生命教育”开始。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体验,认识自己,发现自己,超越自己,让自我在不断的进取历程中,感知生命的全部价值和意义。关键词:德育生命教育心灵成长近年来,在学生群体中接连发生的人格扭曲、道德沦丧的现象,向全社会敲响了警钟。从浙江金华的中学生徐力杀母,到中央音乐学院的大学生陈果自焚,再到北京的14岁男孩残忍地杀害同学的妹妹面对这些令人痛心的事件,人们不禁要问:我们多年的教育究竟有没有深入到孩子的心灵?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教育,如何才能真正取得德育效应?人最可宝贵的是生命
2、,生命最可宝贵的是质量。人活着并能健康成长,生命的其他意义才能有所依附。而维护有价值的生命质量首先要推崇人的精神生活的品位,继而是全面提升人的综合品德素养。现在社会只讲权力利益,金钱、名利成了青少年崇尚的目标。无数生活在充裕物质条件下的未成年人不再为生存而自强,不再为他人着想,及时享乐成了他们的人生态度。无数惨痛的事件一再告诫我们珍惜生活,珍惜生命的重大意义。寻根溯源,品德教育还应从“生命教育”开始,从“认识自我”做起。1968年,美国著名的演讲者、作家与人生导师杰唐纳化特首次明确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生命教育是在生命活动中进行教育,是通过生命活动进行教育,是为了生命而进行教育。从事生命教育的肖
3、敬认为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首先担当起“生命教育”的职责,及时发现未成年人心中,渴望成长的特定因素,通过“心灵对话”来启迪学生的成长愿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爱的怀抱中“感知成长”,让生命的每一进程,都能够闪耀人性的光芒,让生命在这样温暖、这样滋润的情境中蓬勃生长。记得我们班级李全同学,有一次课间与同班的杨效同学玩耍,不小心把杨效摔倒在地,李全同学非常害怕。我得知此事后,并没有指责他,而是摸摸他的头,说:“在老师的眼里,你一直都是一位好学生,今天你
4、把杨效摔倒了,老师知道你不是故意的,是吗?”李全同学胆怯地点点头。接着我又说:“但是玩耍也要注意安全,不能伤害到别人。”听了我的话,他转过身,真诚地向杨效同学说了声“对不起”,两个人又开心地在一起玩耍。这次品德教育的成功,是师生共同协作的结果,也是人与人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和关怀的结果,本质上就是对生命成长过程的充分肯定。德育教育是在润物细无声中进行的,是在教师和学生平等的心灵沟通中进行的。上海著名的特级教师冯恩洪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淡化教育痕迹”的德育理论,认为过去的德育过程角色分工太明确,认为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其实,在知识方面,教师也许会比学生丰富些,但从道德的角度看,教
5、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的。学生们最不满意在课堂上和办公室用两种声音说话的教师,最不满意用那些连自己都不相信的东西来征服学生的教师,最不满意那种盛气凌人,以教育者自居的教师。他们欢迎没有教育痕迹的交流,欢迎没有心理距离的对话,欢迎促膝谈心的气氛。他们希望教师成为自己的朋友,而不是自己的“先生”。这实际上是学生对“生命教育”的呼唤。对绝大多数未成年人的人生教育,更需要一种贴近生活实际,能时刻给予人生激励,富于生活启迪的教育。因此,开辟道德教育的新天地,没有什么比“生命教育”更为合适的了,对于生命的倾注与关爱,能够使每一位学生都可以真正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和高尚品德的人,并且担负起未来高素质
6、文明社会的建设职责,教育的过程,也就是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体验,认识自己,发现自己,超越自己,让自我在不断的进取历程中,感知生命的全部价值和意义。反思过去我们对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德育目标太高。如要求小学生做共产主义的接班人,至于什么是共产主义,小学生一无所知;要求初中生热爱社会主义,要求高中生发扬集体主义,然而,到了大学却连基本的公德都做不到。要求孩子像黄继光、雷锋、孔繁森等学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样的教育是可行的,但是这些“楷模”、“英雄”多半是成年人的形象,只是作为某种信仰或真理的化身,并不能真正成为满足青少年生理和心理上体验模仿的需要,并不能真正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渴求
7、与向往。而一些具有亲力的歌星,影星这时候却填补了他们心灵的空白地带,使缺乏辨别能力的学生受其感染。一些低俗文化侵蚀着学生的心灵,有着“自我中心”取向的未成年人,普遍存在着不尊重他人与自我张扬的行为倾向,缺乏成熟的人格尊严,以致心理扭曲,行为偏激乖张。这些问题学生频频引发各类校园的恶性事件,已经不是个别学校的棘手问题,而是各类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所幸的是,近年来在学校中间蓬勃开展起来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阻止了来自社会各方面,特别是虚拟网络及追星族对未成年人心灵造成的消极影响。现在已经有部分教师开始用“生命教育”的理念来开展思想教育工作,这对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和人格养成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这种从“
8、人本”的高度认知品德教育的做法,要求现代的教师不能光叫学生“向谁看齐”或“以谁为榜样”,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自己,开发自己优良的品性,让自己成为有健全思想,懂得生活,有高尚人格的人。只有关注“心灵成长”的教育,才能真正关爱生命,塑造富有朝气的一代新人。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蒙台梭利也认为“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J一个好的德育标准,无论从哪个角度衡量,只有真正维护与尊重未成年人自我认知,自我发展的生活权力,一切行为道德准则才能得以确立。只有这样人才能活得有尊严、有品格、有生气。由此可见,未成年人的思
9、想品德教育,只有从“生命教育”开始并正确引导,才能起到德育效果。胡锦涛总书记要求当代少先队员一定要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争当热爱祖国、理想远大的好少年,争当勤奋学习、追求上进的好少年,争当品德优良、团结友爱的好少年,争当体魄强健、活泼开朗的好少年。这“四好少年”的每一项教育目标都与“生命品质”有着直接联系,是青少年在成长阶段最重要的学习任务。由于历史的原因,过去的教育不是片面强调德育就是片面强调智育,现在的教育改革还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旧路,生命的价值还是“一试定终身”,究其原因还没有真正重视“生命教育”,没有考虑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如今是到了辨证地处理好“德、智、体、美”等方面关系的最好时机了。要想做好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离开了“生命教育”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德育需要3从“生命教育”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