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处州的州治、州城与城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也说处州的州治、州城与城墙.docx(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蜒州的i读台.州城与城堵处州的州治、州城与城墙,经过丽水市广大文史工作者多年的探索与研究,己将变迁的脉络梳理得清清楚楚。新近,读到下面两篇文章的论断,反倒使人糊涂起来。其实,隋开皇九年(589)建立处州时,州治在现今的丽水城,郡衙设在小括山上。开皇十二年(592),改称梧州隋时,处州(今丽水市)改名为梧州。到了现代,“括”字逐渐不用,而多使用“括”字。本文为探讨方便,一律使用地方历史文献中的用法“括”。,是因为州治设在小括山上。卢约修筑城墙,为了抵抗唐王朝及其他割据势力的进犯,也有建筑防御设施的必要。当时的城围要比解放初期见到的大一些。它作为古代府城的防御工事,一直使用了一千多年“处州府城墙始
2、建于隋代,也就是处州刚刚建置的时候就有了。”张XX(历史学博士)介绍口。历史事实果真如此吗?为了追寻真相,还历史以本真面目,文史工作者必须遵循“写真”“存真”的原则,依据历史文献来直叙事实,并力求表述准确无误;切忌随意任性,信口雌黄,无中生有,伪造历史,去误导读者。在说及处州的州治、州城与城墙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州治、县治土木建筑的一般顺序。明万历汤溪县志中,建汤溪县治记有云:首建县衙,次文庙,次分司都馆,次阴阳医学,次市井街衢。接下来,依次才是城隍庙、社稷坛、风云雷雨山川诸坛。而城墙的竣工,则在汤溪设县十年以后2。汤溪县治建成的过程,实际也是一般县治建成过程的反映。州治的规模比县治要大许多
3、倍,但其建成的过程又何尝不是如此?它也得首建州衙“乃一方政教所自出,千里人心所由萃”;次文庙“乃一地文风所系”;次市井街衢;次社坛。它们都是州治必备的标配。而城墙的竣工,还得在州治建成多年之后。处州的州治,到底建于何时?早期的方志有载:隋开皇九年,废二郡(临海、永嘉)降为县,分松阳之东乡置括苍县,始以括苍、松阳、永嘉、临海四县置处州。十二年,改梧州3。隋开皇八年(588),隋文帝派杨广率50万大军过长江而南下伐陈。次年正月,隋大将率军顺利占领建康(今南京),俘虏了陈后主,终于结束了三个多世纪中国南北分裂的局面。全国刚统一,隋文帝就将陈地废郡建州,处州只是其中之一。唐以前州城在今府城东南七里,宋
4、以前州城在今府城西二里,各详古迹焉4o梧州,以山多括木为名。木,柏叶,松身52。处州最早的州治,既不在当今的老城区,也非在小括山上,而是在清朝府城(今老城区)东南七里的梧苍山麓,后人称为古城岛的地方。三年后,处州虽改为梧州,而州治仍设在括苍山麓,而非在城中的小括山上。所谓“设在小括山上”,当属无稽之谈。处州改名梧州的原因,引文虽介绍了由于山名或树名,其实两种说法完全可以统一起来:州治设在括苍山麓,而括苍山因多长括木而取名。隋王朝刚建立,又是晋王杨广派人来选址,难免会多从有利攻防来考虑。而古城岛位于好溪与大溪的汇合口,西、东、南三面环水。北靠山崖,岩壁耸立,高险陡绝,宛如屏障,是天然的城垣。正北
5、山凹踩出一条羊肠岭路,是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隘口。东面临溪的小山,是安营扎寨之地,至今仍叫营盘山。南面傍水,面临大溪,方便驻军攻防与居民生活。仅西面稍平缓,可以开拓与布局市井街坊。因为先前没有民众聚集,未形成聚落,而当时生产发展缓慢,新政权急需巩固,除首建州衙和分司都馆外,其他标配都还提不上日程。这有中唐诗人刘长卿的诗可证:城对寒山开画戟,路飞秋叶转朱幡。江潮淼淼连天望,旌旅悠悠上岭翻。萧索庭槐空闭阁,旧人谁到翟公门劝耕沧海畔,听讼白云中。树色双溪合,猿声万壑同69。刘长卿于大历十二年(777)赴睦州(今建德)任司马,贞元初再回吴越。虽然只是两首送别诗,却也是对梧州州治三面环山、濒临大溪
6、的地貌,州衙在岭上“萧索”冷清的氛围,而平旷处并无市井街衢的真实写照。若以为故城所在,则其地当大溪之冲,崖峻水驶,平衍者不能半里,市井街衢作何位置?且潦水时,至腾涌辄以丈计,板于垣墉(城墙)何由得立?7仅凭“平衍者不能半里”、潦水腾涌而不便兴筑城垣,就否定最早州治在古城岛,显然是无视州治是山城”孤岛的独特地理形胜。然而,上述诗文却可反映处州州治开初阶段,“有州治而无州城”。随后建置的梧苍县、丽水县都是“依州而治”,在早期也是“有县治而无县城工至于防奸禁暴、保境安民的城墙,在州治建立的前期,因其工程巨大,耗资与人工甚多,未能兴建就不足为怪了;另外,古城岛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与地貌特征,也没有兴筑城
7、墙的价值和意义。那种“处州府城墙始建于隋代,也就是处州刚刚建置的时候就有了”的论断,既缺乏事实根据,也有悖历史常识,未免主观武断。处州州治,不仅在隋代是“有州治而无州城”更无城墙,即便到了初唐、盛唐时期,州治也未能很好拓展。“平衍者不能半里”的地理环境,地势低矮而屡有水灾的地貌特征,极大地限制了州治的拓展。唐贞元六年(790),刺史齐抗以旧州湫隘,屡有水灾,北移四里高原上8。州治二徙,州衙和军府的确是设在小括山上。故图志的“北移”,实为西北移;“四里”,约为十里。古人的地理志,在方位与里数上不够准确,实属难免。州治迁移至小括山西面,齐抗势必首建州衙与军府,以及其他必须的配套设施。唐中和(881
8、-885)间,盗卢约窃据是州,而徙今地,周回十八里。约既被诛时,太守惮于迁徙,遂仍其旧。岁月浸久,颓圮淹没,旧址略存,半以为民居54。唐中和间,卢约窃据是州,而徙今城。耆旧相传:约之将徙也,访之三平和尚,云“黄牛卧处好安工因遣人视之,适有黄牛讹寝,乃迁之口。故事编得生动传奇,有板有眼,容易让人轻信,但民间传说远没有正史记载可靠;其旧州因湫隘而移址的因果关系,更让人信服。史志中提到的卢约(?-907),是遂昌人,原为唐军将领。会昌四年(844),曾参与平定潞州之乱。广明元年(880),曾与侄子卢佶一起响应王仙芝、黄巢领导的起义。中和元年(881)十一月,路经松阳而攻陷缙云、青田等县城,还占领了处
9、州城。唐末王朝“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因而天下是无地不藩,无藩不叛”。卢约乘机搞起藩镇割据,据州自立政权,且坚守28年之久。其间,唐光启三年(887)三月,昭宗李晔即位,迫于无奈,下旨认可卢约为梧州刺史及安抚副使。天祐二年(905),卢约派弟卢佶攻取温州。后梁开平六年(912)三月,吴越王钱镂派儿子领兵进攻温州,卢佶兵败被擒杀于青田腊口;五月攻打处州,卢约被迫而降,后被杀。约来,据州为刺史,自镇一方,多所建制3。卢约拥兵据州自守,为抵御唐王朝及其他割据势力的进犯而“多所建制”,确有兴筑防御设施的必要,会在小括山上兴筑城堞(矮墙),建造营房、炮台之类,在万象山下城东南修建城池。因而,民间故老曾有“
10、或谓僭伪时卢约所筑”的猜疑。但具体建制,史志记载阙略。“周回十八里”,当为州治范围,并非“城围”,因此说卢约修筑的“城围要比解放初期见到的大一些”,还“一直使用了一千多年”,不知作者据何而断?是想当然地无中生有还是夸大其词?晚唐、五代以来,州治东面城东南会有部分城池的兴建,但史志没有记载;而小括山上园林与楼堂亭阁,方志倒有翔实的记录:在州治之南的南园,自晚唐、五代以来就己成为文人墨客游赏的胜地;至北宋,更成为“名贤胜迹之所萃”的名So之后,南园周边还建起不少亭台楼堂:咸平二年(999),杨亿建起西亭(郡斋西)和凝霜阁(南园后);庆历(IO41-1048)年间,李尧俞兴建了照水堂(南园西);崇宁
11、(IIO21106)间,杨嘉言建有烟雨楼(万象山顶);元祐六年(1091),关景晖造了少微阁(南园西);政和(IlIl1118)间,钱竽造了拂云亭;绍兴(11311162)中,徐度建造好溪堂,司马饭在南园建点易亭;乾道(11651173)年间,范成大在南园内建起莲城堂与莺花亭;嘉定(1208-1224),孔元忠建起巽峰阁(南园东)。这些楼堂亭阁,并非州治的基本标配,但它们有如众星拱月,把南园与州衙烘托得更加靓丽。方志留下州治修建最早的文献,是北宋宣和四年(1122)黄裳的重修州城碑记:括苍依山为城,凭带关(岗)阜,依(傍)连火(大)溪,固险而难攻。惟东南一面,形势稍缓,下接平陆,有警得专力一隅
12、,要而易守535。严格地说,重修的是州衙及其周边建筑,其中包括城堞、兵署等。因为小括山上的州治,是“依山为城,凭带岗阜,傍连大溪”,并未形成州城。它既没有市井、街巷、庙坛,更因“固险而难攻”“要而易守”,就没有必要兴筑城墙和护城河。北宋王朝实施“守内虚外”的国策,中央集中了兵权和政权,彻底防止了藩镇割据,因而形成了国内“百年无事”的升平局面。处州也“承平日久民间不见兵戈垂二百年,东南城池因仍颓废”,“东南被贼(青溪方腊等)州郡,城壁弗完”。公乃环城按视面(地)势高下,以工筑之繁简、地理之远近,严责属官分而董之。起仲秋己亥,迄于季冬壬申,用夫四万四千,用钱二面四十有五万。今兹城也,要而易守,险而
13、难攻虽万世无可虑也535。北宋宣和四年(1122),郡守黄烈因唐旧址修筑州治与“东南城池,不管是卢约据州“多有建制”,还北宋宣和四年(1122),郡守黄烈因唐旧址修筑的州治,都没有特别必要去修筑高耸宏伟而完整像样的城池。这有当时骚人墨客方干、杨亿和叶适的诗文为证:幸见仙才领郡初,郡城孤峭似仙居。杉萝色里游亭榭,瀑布声里阅簿书618。郡斋在霄汉,石磴盘曲,策马征登,岗霭滴衣,烟霞满目9。处州不城山作堵,百嶂千峰自翔舞675。“郡城孤峭”“郡斋在留汉”,都表明小括山的州治“不城”无城,而以山作防御。二徙的州治在小括山之巅,时间约有五百年,所以明成化处州府志卷第一、第二仍说:府治,旧在小括山之巅。南
14、带大溪,西列屏障。北则梵宫,钟鱼之声相闻,东则万室,栉比错落。茂林修竹间,楼阁亭台高下隐映,一郡胜概尽在几席下。然陡绝结曲,其路为九盘,陟者病焉。大元时,列戍屯营于上,郡官吏寄治于民舍,迁徙靡定545。粤昔郡治,冠于括苍山之巅岭九盘上,官舍如蜂房,居虽有升高能赋之娱,殊乏平易近民之意。十余年来,寄治无常所,倏迁数易如传舍537。州治南有大溪作天堑,西与西山背相连做屏障,北有锦山、菱山与佛寺,三面都不必兴筑城池。小括山上有州治官署与列戍屯营,地盘不免局促。它不可能分隅与铺,开先是“官舍如蜂房”,后来只得“寄治”于山下民舍,故常常“迁徙靡定工中唐持刺史李敬仲,只得在城东洞溪边“买山筑室:自宋以来,
15、万象山“东则万室”市井街衢、文庙府学,寺庙社坛、隅铺驿站等州治基本标配已全部具备,处州己真正像座州城、县城。故我们不能再说:中唐以后仍是“有州、县治而无州、县城,城池之设,所以防奸而禁暴也。处为东南一方保障,职守御者不可不谨54o城池有御敌入侵、防洪保民的功能,又为水陆交通之要扼,是城市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标配。它一直为主政者所重视。那么,处州的城池到底建于何时?至元二十七年,处州路总管斡勒好古、万户石抹良辅议欲修筑,因旧址之半,委丽水县尹韩国宝督役。东北掘地为池,因土为城;南以溪为池,壅堤为城;西就山为城,即溪为池。城垣周围九里三十步,高阔不等,城身长计一千五百八十六丈七尺,分军守焉
16、,郡借以为固。国朝因旧,每加修筑54。处州府据山为城,因溪为池,阻西北而独守东南。城高三丈有五,周围七百九十有二丈。为门六:北日望京,东南日行春,南日南明,西南日括苍,西北日通惠。城楼六所雉堞三千有六3这是修筑城池与六门最早的两节文字记载。动议修筑城池,时间则在建州治700年之后,即至元二十七年(1290)o而真正造好,还得往后推几年;地点是“因旧址之半”,即万象山东边,而小括山上的旧州治“始在城外”,“修筑新城,始因旧址之半,南以溪为池,西就山为城,于是旧城鞠为茂草矣TI0。六门亦非一时所建,而是先后陆续兴建。2011年12月考古发现叶如孙于宝祐二年(1254)撰写墓碑,就有兄嫂“合葬于行春门城外”的记载,表明早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