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融入生活》+小学科学教育教学论文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科学融入生活》+小学科学教育教学论文论文.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让科学融入生活摘要:让科学融入生活,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将课堂中、书本里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来,二者其实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尽管你花了大量的精力、将自己所知道的科学知识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学生,可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甚至会让学生产生枯燥厌烦的感觉。关键词:科学教学、生活。我们常常说道科学源于生活,的确,在我们的生活中科学现象无处不在,就像空气一样,时刻围绕在我们的身边。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小学的科学教师,我们要善于从生活中取材,并使之成为我们的科学教学的强大助力。由于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儿童,因此日常的教学开展必须符合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只有这样我们的日常教学才能为学
2、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细细研读小学科学最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不难发现,科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一批高素质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科技创新人才。尽管科学教育在孩子们的小学生涯中占据的比重不大,但科学教学的任务是非常重大的,它对学生日后的个人发展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初次萌生写一写有关让科学融入生活的一些个人思考还得益于一次科学研讨交流。我清楚的记得当时研讨的主题是同课异构,两位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学历的老师给我们展示了同一课题的科学研讨课。虽然时间有些久远,但我至今印象深刻。两位老师给我们展示的课题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年轻的男教师是研究生学历,个人知识储备是非常扎实的,我
3、记得其中有一个环节是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发现斜面可以省力,而这位教师在上课时课件中出现了一个复杂的表格,里面细致的罗列了斜面角度和物体运动状态以及摩擦力大小的关系,作为同行的老师,大家看完之后都是一脸诧异,而他丝毫没有察觉,自己在讲台上认真细致的讲解。可想而知才三年级的小学生对老师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丝毫不买账的,更不用谈什么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了,除了厌烦枯燥,我想学生一节课下来收获甚少。而另一位年长的老教师在处理这个环节时,并没有长篇大论,而是出示了几张生活中有关斜面场景的图片(从滑滑梯上滑下来,大石头从山坡上滚下来,轮椅在斜坡上停止不动),这些图片学生并不陌生,结合它们在斜面上的运动不同,教师引出
4、课题,并鼓励学生们通过实验寻找答案。整节课下来老师很轻松,学生也很开心,大家都在认真的进行实验探究,很快一节课结束了,学生在依依不舍中结束了本课的学习。我想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是快乐而有收获的。同样作为一名科学老师,在听完两节课后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之中,的确,人们常说要交给学生一碗水,老师最少得有一桶水,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仅仅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是远远不够的,还得懂得如何更好的让学生掌握接受。同样的例子在我们的科学教学中比比皆是。比如说二年级上册观察月相一课,二年级的学生对“月相是变化的”是有一定感知的,他们知道夜晚星空中的月相有时会出现像圆盘那样的满月,有时会出现像镰刀那样的弯月只是在日常生活中
5、他们很少去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月相变化的周期是一个月,月相有时会因为天气的原因而看不见,因此为了让学生获得完整的月相变化规律的认知,可以提前布置学生在家和父母一起观察并记录月相,这是一件耗时不长却十分有意义的一件事。这种结合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去教学比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月相变化规律会更加直观,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加的牢靠。我想这种形式的教学,使得学生对月相的学习探究会持续下去,不会因为这节课的结束而结束。如果没有组织学生提前观察,短短的一两节课时间很难让学生真正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教师一味的说教反而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生活中充满了科学知识,充满了科学乐趣,孩子们对生活中有趣的科学现象充满了
6、好奇和疑问,而正是这种疑问和好奇给了我们良好的教育契机。科学老师在孩子们眼中是知识小百科,他们常常会拿着“奇怪”的东西跑来问你,“老师这是什么?当你解答了他心中的疑惑时他们又是那样的开心和满足。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我们的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更好的去生活,书本知识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实践中来,让自己所学的知识更好的运动到我们的生活中来。教育要杜绝培养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作为一名教育工作我们首先要有这样的思想觉悟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为孩子的成长奠基。从2017年开始教科版小学科学16年级的教材用书在逐年改版,有些老师说改来改去不都差不多嘛,但是静下心来仔细研读新版教
7、材你会发现,书中教学内容的设置更加的贴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了,也更加的生活化了。翻开不同年级段的新版教材,书中的配图变多了,而这些图片并不是多么的罕见,大多数都是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场景,我想这些篇幅的设置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更好的开展学习之旅。在执教一年级上册起点和终点一课时,由于在第1课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有了初步确定起点与终点的意识。学生把恐龙模型的头对齐就是在确定起点,然后比较恐龙模型尾部长短就是在确定终点。为了公平比较与准确测量,我们必须给每一次比较与测量确定起点和终点。学生在生活中也会有一些确定起点和终点的经历,比如体育活动中的跳高、跳远、赛跑等。本课借助
8、这些学生熟知的体育活动引导学生通过纸蛙跳远比赛学会确定起点与终点,通过研讨让学生理解确定起点和终点的重要性和公平性。通过学习也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一些运动比赛时运动员们为什么要站在同样的起跑线等生活常识。二年级上册有一节叫做不同材料的餐具,二年级的学生对于生活的餐具已经非常熟悉,但他们却极少关注做成餐具的材料以及这些材料的特点。在教学设计时我设计了几个小游戏,先是呈现生活中常见的餐具,接着让学生借助不同感官深入观察找找这几种不同餐具的不同点以及在使用时有哪些优缺点,通过这种形式的层层渗透,让学生逐步感知原来这些餐具除了外形材质不同之外,还有着各自不同的功用。进而让学生感叹人类智慧的伟大以及不同材
9、料的特性,这种知识的积累有利于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的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材料做成的物品。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杠杆类工具的研究,每次在任教这一节课之前,我都很苦恼,多次的执教经验让我在撰写教学设计时很纠结,往年在执教这一节课时,每次我在上课时不管如何费劲心思,哪怕讲的大汗淋漓,可教学效果却和我的付出完全不成正比,而且每次课后往往会出现这样的一个极端的现象,学得好的学生往往会认为这节课好简单,而另一部分学生却认为特别难,连杠杆是啥都不会判断,更别提区分什么是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了。出现了这样情况之后,只能进行自我反思。由于任教的班级多,我可以多次将自己的想法慢慢实践下去。
10、好在经过多次的尝试之后,我找到了一个相对不错的策略,给我的教学效果增添了些许助益。我在执教本节课时带来了一些我们生活中常用常见的杠杆类工具,比如筷子、锻子、剪刀、订书机.先是请学生自己在课堂上再次用一用,然后说感受,进而让他们试着找出他们的支点、用力点、阻力点,慢慢的经过我多次的鼓励,结合生活中孩子的初步认识,他们能够区分杠杆的类型,也能深刻理解为什么有些杠杆虽然是费力的可我们仍然在一直使用着。纵观小学六年的科学教学这样的教学事例实在是太多太多。小学科学的学习并不像大家想的那么高大难懂,其实科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也不需要刻意去找寻书本上的知识点和生活中哪些现象有密切的联系以及我们可以怎样去引用。因为只要你留心观察,这些所谓的“灵感就会出现在你的脑海中。因为任何一门学科的教育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现实生活中来,为孩子们的成长奠基。而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在学习自己专业知识的同时,我们需要更多的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只要这样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在学科学的同时,指导怎样更好的用科学,最终才能慢慢培养他们爱科学、研科学的能力。【参考文献】1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o2科学教师教学用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