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祖祈福礼仪中的仫佬族依饭舞与道教文化研究.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174474 上传时间:2024-04-1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祭祖祈福礼仪中的仫佬族依饭舞与道教文化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祭祖祈福礼仪中的仫佬族依饭舞与道教文化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祭祖祈福礼仪中的仫佬族依饭舞与道教文化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祭祖祈福礼仪中的仫佬族依饭舞与道教文化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祭祖祈福礼仪中的仫佬族依饭舞与道教文化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祭祖祈福礼仪中的仫佬族依饭舞与道教文化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祭祖祈福礼仪中的仫佬族依饭舞与道教文化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祭祖祈福礼仪中的仫佬族依饭舞与道教文化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祭祖祈福礼仪中的仫佬族依饭舞与道教文化研究.docx(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祭祖祈福礼仪中的1么佬族依饭舞与道教文化研究彳么佬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山地民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侬佬族舞蹈与道教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对侬佬族依饭舞与道教文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依饭舞”的典型动作有“朝圣罡”和“三步罡”;“依饭舞”的舞蹈风格体现在脚实身飘、程式规范等;侬佬族舞蹈所蕴含的道教文化无处不在。从审美的角度上来看,“依饭舞”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崇尚自然的和谐、遵循“五行”“八卦”、以圆为美。彳么佬族;依饭舞;道教文化侬佬族处于我国南方地理位置相对偏僻、交通相对阻塞的地方,所以侬佬族人民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相对较少,他们习惯把希望寄托在一种神秘的世界上,以寻求心灵上

2、的安慰。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承载了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是一种具有鲜明民族性和历史性的宗教1。侬佬族舞蹈与道教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们相互融合,相互影响。侬佬族依饭节的祭祀活动中表演的“依饭舞”就是道教文化的最佳体现。1 “依饭舞”概述“依饭节”是侬佬族传统的祭祀活动。在“依饭节”仪式上表演的舞蹈统称“依饭舞”。“依饭舞”的形式主要分为单人、双人和三人舞蹈,不同形式的舞蹈穿插在仪式的礼仪行为和念白之中进行展示。其中最为典型的单人表演是第五项唱神中的“引光神”舞段,“引光”是“依饭节”仪式所请来第一位神灵,由他再去请并引导众神降临此地。这段舞蹈表现了“引光”上路、请圣、入堂等

3、敬请神灵的过程。“白马姑娘”“鲁班”“牛哥”是连续出现在唱神中的舞段,舞蹈内容表现了多位神灵高超的神功以及对百姓的护爱之心。第六项合兵中的“血祭”舞段是仪式的高潮和最重要的部分,这段舞蹈是一段单人舞,由单人在地面一长方形竹席上进行表演,舞蹈动作与仪式的内容密切相关。这些舞蹈部分都属于祭祀舞蹈,从整体风格及动作来源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气氛庄重严肃以行礼叩拜动作为主的舞段,该类舞段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并富有极强的仪式感,其自娱及娱人成分不明显,以“引光”“合兵”等舞段为代表;另一类是动作风格相对轻松及富有生活气息的舞段,以“白马姑娘”“鲁班,”牛哥嶙段为代表,但这三个舞段也存在区别,白马姑娘与哥哥双人

4、习武,鲁班砍树、架桥等动作大多来自于日常生活,而“牛哥”舞段是全场唯一出现的表演者在松散、自由的节奏中全身呈现微微颤动的舞蹈动作形态,与其他舞段有着明显的区别。这类舞蹈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和观赏性,并且始终保持与仪式整体的密切关系。侬佬族“依饭节”祭祀仪式是由多种内容构成的,其中主要组成部分是由师公头戴面具表演的“依饭舞工“依饭舞”通过人体动作语言,将“神界”不可见的无形信仰神的意志,转化为有形的、具体直观的、生动可感的形象,传递给“凡界”百姓,使这种祭祀仪式成为人们表达信息的方式与载体。然而,除了师公通过舞蹈的方式来传达“神灵”的旨意或取悦“神灵”之外,同时还需要考虑百姓的视觉需求能否得到满足

5、,其娱乐自身的目的能否得到实现,这也是为什么在中国的祭祀仪式中会包含有大量乐舞活动的原因之所在。对于广大百姓来说,祭祀需要庄重的同时也需要唯美的装点和展示,而舞蹈行为正是可以满足此项需求的行为。“依饭节”仪式包含七个程序,每一个程序中都有依饭舞贯穿其中,其中“唱神”“合兵”两个程序具有较强的舞蹈性,也是整场仪式的主体部分。由此可知,“依饭舞”在传统仪式中已成为同时具有祭祀性和观赏性的重要组成部分。2 “依饭舞”的典型动作与舞蹈风格2.1 “依饭舞”的典型动作“依饭舞”中最具有特色的动作形态要数“罡步”了。在道教中,有“步罡踏斗”一说,其中“罡”指位于北斗七星勺柄上的魁星,“斗”即北斗星,“北斗

6、七星”是信徒崇拜的自然神之一。道士在地面上铺上画有二十八星宿的“罡单”,以青云为履,跟随着道教的乐曲按照星宿曲折的路线在“罡单”上行走,走出来的路线被称为“履迹”,行走方式主要分为“礼拜星宿”“神飞九重天”“召遣神灵”等。这是一种强调“履迹”的舞步,在中国的巫舞中不乏其见,多半寄予神秘意义。这也是道教法师平日习练功法的一种基本步法,后成为师公做“依饭舞”时使用的基本动作与步态。在“依饭节”“安坛”仪式中所表现出的主要形式有“朝圣罡”和“三步罡”。2.1.1 朝圣罡“朝圣罡”的基本动作是师公右手拿着三炷香,左手拿着一面纸做的小彩旗,从祠堂门外起舞至供台方向。其基本步法是:在第一拍时,先迈右脚,大

7、约迈出30cm,与此同时双臂向后摆动;第二拍时,左脚跟上右脚;第三拍时,双臂向前摆动,并竖立划圆;第四拍时,保持左手在上、右手在下的姿势鞠躬作揖;四拍结束后,身体直立,双臂自然垂落在身体两侧。整个过程中动作庄重、扎实,以表示对神灵的敬畏。2.1.2 三步罡“三步罡”的基本动作是师公右手持小彩旗以类似于四颗北斗星排列的图案为行走路线。其基本步法是:师公从“禄存星君”(即“天矶星”)的位置开始,第一拍时,右脚划一弧线在身体左前方的“贪狼星君”(即“天枢星”)的位置落下,此时右脚支撑左脚屈膝并离开地面,同时左臂自然垂落在身体左侧,右手持小彩旗在身体的右侧画“8”字的前半圆;第二拍时,左脚落在“巨门星

8、君”(即“天璇星”)后方,重心在左脚上,右脚放松,右手持小彩旗划“8”字后半圆;第三拍时,右脚从左前方“文曲星君”(即“天权宫”)位置收回,左脚保持在原地,左臂向前摆动,右臂向后摆动;第四拍时,左脚跟上右脚,双臂自然回落至身体两侧。此套动作跟随锣鼓伴奏反复进行,伴奏结束,则动作停止。对四把镇中寨屯村“依饭舞”中的“罡步”进行考察,并根据罗城县博物馆拍摄的视频录像和文献资料的描述,针对“罡步”动作的功能、风格及形态目前是否发生变化这一问题,可以这样理解:这种源于道教法师平日习练功法的基本步法,一旦融入到“依饭节”仪式中,其“敛伏鬼神”,引领“神兵”“神将”降临的主要功能没有发生改变。正如师公粱殿

9、甫所说:“走这个步(罡步)是为了带着神兵跟你走,像发号施令一样,如果你的步伐错了,神兵跟不上你就带不来神兵了。现在跳的动作与原来我们学的一样,祖传就一直是这样跳。祖传下来的东西你是不能变化的,你变化就变味了。如果说到变化,就是年轻人视力好一点,动作就会利索一点,老人家就要慢一点,像我爸九十多岁的老人家就不能很快地旋转了。”2.2“依饭舞”的舞蹈风格“罡步”动作相对比较简单,属于内刚外柔型。内刚,指师公在做“罡步”时动作力量需气息下沉,脚下踩实,步步稳健,而上身却随步伐飘动。特别是在“三人舞”配合中,更凸显肢体转动时的轻盈与灵活,游刃有余,掌控自如,这种功夫并非一朝一夕能练就的。但在做下蹲动作时

10、,又突出动作沉甸甸的下坠感。从总体上讲,师公作舞时脚下步伐稳健、刚柔并蓄,上肢动作张弛有致、庄严肃穆,既透出对神灵的尊敬和虔诚之情,同时还将古朴、圆润、浑厚的民族舞蹈风格体现得淋漓尽致3。2.2.2程式规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将自己长期坚持的传统思想和生活习惯作为指导他们生活的最高原则。传统文化是一种经过长期历史沉淀后形成的对人的思维意识、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风尚等产生影响的文化形态,并且被整个民族所接受和认同。“依饭舞”这种侬佬族的传统舞蹈就是在长期的历史沉淀后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因此它的舞蹈动作有着严格的程式规范。对于这种固有的程式规范,师公不得擅自改动,否则就是对神灵的不敬

11、,同时在“双人舞”和“三人舞”中还会导致场面的混乱从而影响祭祀整体的庄严和肃穆。因此在师公教授“依饭舞”的过程中十分谨慎小心,极力避免出现步伐不准确的情况,致使“罡步”在多年的传承过程中功能及形态没有发生变化。当然,导致没有发生变化的原因还包括信仰、禁忌、环境及心理等诸多因素。2.3“依饭舞”中蕴含的道教文化道教对中国古代民俗的影响广泛而深刻,在依饭节整个的祭祀礼仪过程中,无论是供奉的神灵,还是进行的法事,其中都蕴含着浓厚的道教文化。而作为依饭节重要组成部分的“依饭舞”,其表演所用到的服装、道具以及舞蹈动作都将道教文化的精髓融合在其中。师公头上戴的帽子上绣有“日”“月”及八卦图案,身上穿的衣服

12、是过膝的道袍,使用的法器是七星剑、长柄大刀、狗头拐杖等。可见,侬佬族舞蹈中所蕴含的道教文化无处不在。从审美的角度来看,“依饭舞”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崇尚自然的和谐、遵循“五行”“八卦”、以圆为美。2.3.1 崇尚自然的和谐“依饭舞”的内在审美意识就体现在自然和谐之中。自古以来,道家都主张道法自然和无为自化,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放在核心地位,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道法自然”体现了老子对自然和谐的追求,“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体现了庄子以自然为美的理念。在道教文化中,认为人与天地是同根的,人类应当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状态。“依饭舞”简约的步法就是

13、对道教这一宗旨的最佳体现。从形式上来说,“依饭舞”摆脱了传统的束缚和繁琐,在简约之中流露出自然之美。在每一个完整的“依饭舞”段落中,师公脚下步伐及上肢动作并无大的变化,“依饭舞”追求的不是繁琐的华丽,而是简约的和谐,用简单、自然的肢体动作将深刻的内容表现出来,用朴实、单一的“罡步”来表达对神灵的崇拜与敬仰。例如“三步罡”,就是将舞蹈与生活相结合、抽象与具体相结合的方式来对祭祀的主题进行阐述。再如立圆、平圆、“8”字圆的身体运动轨迹始终贯穿于“依饭节”舞蹈当中。这些简约的圆形线条所组合成的动作形态,似在太极阴阳流动的世界中以朴素的自然之美进入人神交融的境界。总之,“依饭舞”以其精简、准确的主体动

14、作呈现出道法“自然”的观念。2.3.2 遵循“五行”“八卦”在“合兵”仪式中,师公在祭坛前地面铺放的草席上,左手紧紧抓住一只活公鸡,右手捏住鸡冠,用悬空的鸡头按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写“超生度命”四个字,随后,按照从东北向西南的方向用地滚翻的方式进行翻筋斗,到西南方向时会从鸡脖子上拔下一撮毛压放在草席下,此时会听到公鸡的一声大叫,然后再以相同的速度分别从西南至东北、东南至西北、西北至东南、南北至中、北南至中五个方位进行相同的动作。在“依饭舞”中,翻筋斗这个动作有特殊的含义,表示镇压鬼怪、驱除邪恶,而东西南北中这五个方向代表五行俱全、吉祥如意之意,这与道教中所谓的五行恰有契合之意4。而南北对称代表乾

15、坤,东西对称象征八卦,可见“依饭舞”与八卦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3.3 以圆为本在老子看来,“道”是万物之源,所有的天地万物都是由“道”所生的,这个观念就是“圆”的概念的形象化解释。在“唱神”中,“白马姑娘”舞由两位师公进行表演,这是“依饭节”祭祀仪式中的主要舞蹈之一。其中一位师公用粉色长布缠头装扮成武功高强的“白马姑娘”,手持长柄刀;另一位师公扮演“白马姑娘”的哥哥,手持长柄斧。该舞表现的是白马姑娘”与哥哥练武时的情景。在前四拍时,两位师公一同抬脚朝同一个方向走去,并各自使用法器道具在身体前画“立圆”;在第五拍时,哥哥做180度转身,两人一同将右臂伸直、左臂弯曲,将道具在圆心下方碰击;

16、后三拍时则保持静止的姿态,随后两人按原路线返回,继续做相同的动作,如此重复,直到唱段结束。该舞动作形态平稳大方,两人持法器相互作舞交换位置,始终处于或对峙或和谐的圆形路线中,呈现出流畅圆润的构图特征。在“合兵”中,由三位师公共同表演,也体现出了“圆”的概念。三位师公分别持晓、钱、单面鼓表演,节奏由慢至快,脚下“罡步”路线略显复杂,但基本上都在“8”字形上变换。三人行走的路线相互交织,每一次相遇之前都先走一个下弧线,在他们相遇时,身体到达弧线的最高点,在太极外圆及内圆路线上进行立圆运动,并由这些立圆运动轨迹构成一个球体而不断地反复。三人脚下按照严谨的“罡步”井然有序地舞动,随着鼓点节奏的加速,师公的肢体及手中的道具形成眼花缭乱的视觉效果,极富艺术感染力。除唱神”“合兵”两段舞蹈之外,在其他舞蹈中出现的“朝圣罡”都是以立圆为主的上肢运动。而出现的“三步罡”是上肢运动在反向交替的情况下同时完成的两个&字构图。这些“圆”形动作形似“八卦”图,将有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历史 > 民俗传统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