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淮安府盐商与文学活动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代淮安府盐商与文学活动研究.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清僦安府盐商与文学活三究淮安府是京杭大运河上的漕运重镇,位于大运河中部,扼守江淮咽喉,是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由于便利的交通环境,淮安府在清代发展为商业重镇,淮盐贸易十分繁荣,大批盐商涌入淮安。盐商的到来不仅繁荣了当地的商业,也有力地推动了文学活动的开展,使得淮安府文学活动繁盛一时。一、淮安府盐业繁荣的背景清代淮安府商业繁荣,其中盐业尤其值得重视。淮安府盐业繁荣并不偶然,而是有着特定原因。首先,淮安是中国运河城市的典型1,处江淮之间,京杭大运河中部,有着优越的交通条件。从公元前486年吴国开凿祁沟以来,淮安在漕运史上一直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到明清时期,淮安更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享有“七省通衢”
2、“南船北马”之称,这主要是因为政治中心的转移和贯穿南北的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明代都城起初建在南京,明成祖朱棣掌握政权之后,移往北京。政治中心转移,大量物资需要依靠江南富庶之地的供给,但由江南到北京,路途遥远,在此背景下,永乐九年(1411),明成祖下令疏浚洪武二十四年(1391)淤塞得会通河,史称:“(永乐)九年春正月己未,工部尚书宋礼开会通河。”289后来,又命平江伯陈镇开清江浦。续纂淮关统志载:“明平江伯陈瑁开凿运渠,建堤置闸,以司蓄泄。两岸沿堤居民万户,触胪丛聚,为南北之咽喉。万历十六年,因伏秋水溜,漕舟上闸,难若登天。于是,沿各闸旁俱开越河一道,置小闸口,水涨则分其势,水小则堵塞以归正闸
3、。其制甚善。”357清江浦的开凿大大改善了漕运的环境,也更加强了淮安的地位。两千多年的改造治理,运河运输能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京杭运河的全线贯通,大大地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又由于运盐的需要,淮安境内形成了主要的运盐通道盐河。盐河有两条,一为“治北大河故道也。明弘治后,河、淮交会,下清江浦,冲相家湾西桥,绕过新城北门,经仁义礼智信五坝长二十余里,自钵池山抵新城北门外东坝止,为今盐薪要道,土人呼为盐河”4854。另一条在清河境内,“雍正九年,大挑盐河。又嘉庆十七年,接上自旧钳口坝至旧盐闸,挑河长一千四百二十丈。道光八年,新建钳口坝,又自新坝至旧坝,挑河长一百八十丈”5894。盐河的开通为淮盐的输出提
4、供了保障。由此看来,运河在历史上不仅担当着漕粮的运输,也是淮盐外销的重要通道,所以史称:“国家岁漕东南粟数百万石,悉由江入淮,溯沁、沂、泗、汶,自卫以达京师,而漕渠称国脉焉。而两淮正盐课岁额凡百五十余万引,当东南粮饷强半,亦由漕渠以供南畿,散入于江、湖、陈、汝诸省郡州邑,是河渠之系盐粮,厥重均矣。”6136其次,明清两代所采取的盐业政策有利于盐商的利益。明朝初期,由于国家初定,边境需要大量的粮食供给,政府采取“开中法”的实边政策。所谓“开中法”是商人可以直接向边境输送粮食,然后可以到官方指定的地点兑盐引,再到指定地点销售。这种方法可以减轻政府直接向边境输送军粮的难度,又可以让商人得到部分利益,
5、繁荣商业。史称:“有明盐法,莫善于开中。洪武三年召商输粮而与之盐,谓之开中。”01935这种盐政对靠近边境(例如山西)的商人有着很大的优势,所以明初盐商中的晋商十分发达。明成祖朱棣时,为了解决京师粮食问题,曾暂停其他地方中盐,专门在京师中盐。京师粮食充足后,又改如原来中盐政策。21935随着边地稳定,盐法逐渐由原来的输粮实边兑盐改为纳银兑盐,史称:“成化间,始有折纳银者,然未尝著为令也。”01939只要有钱就可以进行盐业贸易。随着盐业竞争的进展,拥有雄厚资本、精明能干的徽商就成了盐业中的后起之秀。另外,淮安本身就是淮盐的重要产地,当时江淮间有两大盐场即淮南、淮北盐场185,淮安主要承担着淮北盐
6、场的管理、生产与销售。为了对淮北盐业进行管理,扬州下设分司,淮安即为其一,并设有批验所。明代曾一度将盐运分司与批验所设在安东(即现在淮安涟水),“明正德十年,开支家河接涟水,建批验所于此”7145。又史称:批验所,一在仪真,“一在安东县东南六十里支家河头,淮北诸场盐必榷于此。始货之庐凤河南旧所基在淮南岸,当河冲流。弘治间再圮于水,费币藏七千金筑之。正德辛未复圮焉,史绎乃以商议移于北岸”5183。但由于安东水患严重,屡受大水侵扰,明中叶以后批验所便迁往河下。随着盐署移到河下,大批盐商也汇集河下。清代大批盐商涌入两淮地区,其中有一批就进驻淮安的河下镇。这些商人来自不同地方,主要有安徽、山西、河南以
7、及西南地区等。但是最为发达的还是徽商。其中较著名的有程氏、吴氏、曹氏、黄氏等。其中程氏又最为强大。程氏为安徽望族,后迁至淮安府河下镇,有功、亘、大、仁、武、鹤等数支,皆为豪富。他们还都有自己的店号,讷庵杂著五字店基址记记载:“当时族人业盐居淮,有所谓公字店、班字店、大字店者,皆就主人名字中略取其偏旁用之。如亘字店则用朝宣公宣字之半,吾家五字店,盖用慎吾公吾字之半也。8478此处的慎吾公就是河下著名盐商程量越的父亲。淮安河下志卷五第宅程莲渡先生宅记载:“莲渡公,讳量越,字自远,生于明天启六年丙寅,卒于国朝康熙二十六年丁卯,捐职行人司副。生平好仁乐善,两淮盐法志有传亦尚有一两房仍居老宅。”8137
8、又云:“莲渡公诸兄皆居扬,公一支来淮,为淮北商,居河下,其所居之宅为五字店,五字乃旗名也。”8137除程量越以外,还有大批的程氏徽商,程增“父朝聘,业盐”8377。程鉴“字我观,地族人。世为盐商。父阶,官绍兴同知,归卒。鉴方髯批,年十七补安东诸生,己,弃举子业,踵事盐策,致巨富,遂为淮北大商”8382。程铺“歙人,业盐淮北”网382。程易“世居歙之岑山渡,后迁淮,治盐业”8386。程固安“字存斋,先世歙人,业献于淮”8388。另外又如程朝宣、程晋芳、程巨函,等等,都是著名盐商。除了程氏以外,还有汪氏,“家世故业盐,号巨商”网354。山阳河下园林记载:“先外祖汪公隐园宅,在相家湾路。汪氏自尧仙公
9、由徽迁淮,三世至隐园公,卜居于此。”8546-547所谓的尧仙公就是汪廷珍的曾祖父。还有侨居清江浦的汪氏,也非常富有,“汪氏在乾嘉间为清江巨族,广厦千间。已山员外好宾客,座上常满。有质库在所居之南,曰字号萱,其息本乃太夫人钗钏之余,故曰萱字号,太夫人误呼之,遂有是名。道光中叶,汪氏家中落,字号萱已闭歇,其簿籍犹有以万金购之者。闻其盛时,鳌山灯为天下冠,浦上人之今能道之”9625。另有吴氏“先世分运食盐,以金家桥为马头”9535。还有曹氏,曹家山就是其产业,“曹家山即黄园故址,山有美人峰,高三丈,曹文正公祖锡侯先生,购归安徽”9527。可见,大批徽商是支撑淮安盐业的基础,为河下创造了繁荣,所以史
10、称:“自明改运道,径指城西,贾舶连橘,云集湖嘴,繁滋景象,俶落权舆。继以献商纷然投足,而后人文蔚起,甲第相望。志乘标扬冠冕,阖邑称鼎盛者,垂三百年。今则风会虽迁,地形未改。综凡隶官者,十有三坊东襟新城,西控板闸,南带运河,北倚河北,舟车杂还,夙称要冲。沟渠外环,波流贯中,纵横衢路,东西广曰五六里,南北袤曰二里。方隅虽隘,屹然巨镇也。”821-22再者,淮盐自身的优良品质与高额利润,吸引了大批进行淮盐贸易的盐商。淮盐于众盐之中最为优质。古代产盐的地方很多,盐的种类也各不相同。天工开物将盐分为六种:“凡盐产最不一,海、池、井、土、崖、砂石,略分六种。TIO163而明史食货志四载:“盐所产不同。解州
11、之盐,风水所结。宁夏之盐,刮地得之。淮、浙之盐,熬波。川、滇之盐,汲井。闽、粤之盐,积卤。淮南之盐,煎。淮北之盐,晒。山东之盐,刮地。山东之盐,有煎有晒。此其大较也J21935大体来讲,盐主要可以分为海盐、池盐和井盐。海盐主要产于沿海一带,如山东、江苏、浙江等地;池盐主要产于宁夏、山西一带;井盐,主要产于四川、云南一带。于此三种盐中,海盐质量最好,而于海盐中,淮盐最为优质,元代马端临曾指出:“论禁榷之利,惟是海盐与解池之盐,最资国用本朝就海论之,惟是淮盐最资国用。TII163到了明清两代,淮盐又分淮南与淮北,大体淮南盐又好于淮北,所以有称:“盐品以散为上。淮南之盐,熬于盘,其形散。淮北之盐晒于
12、池,其形颗。盐有五,而淮盐之色三:曰青,曰白,曰黄。青白者,盐之正色也。五行水性润下作咸,故盐味之厚者曰咸蛙。淮南之盐,其味咸,淮北刮地而晒者稍苦焉。至若地力不齐,而出产多寡随之,其最上者六场凡五等,其育法以天时为本而成之以人力。6198-199又云:“品天下之盐,以淮南之熬于盘者为上。12311但是,两淮常常并称,也可以看出它们皆为盐中上品。祭祀祖先在古代是极受重视的,所用祭品也要最优质的,淮盐的质量优越也可从其作为祭品看出来,史称:“两淮密迩南畿,且盐自熬波而成,其形散,其色青白,可奉祭祀。”265所以淮盐会成为重要的商品,并且成为众盐中很有竞争力者。淮盐之所以能够吸引大量盐商来淮贸易,还
13、在于淮盐价格高,盐利重,符合商人逐利的本质,史称:“天下之盐利,莫大于两淮。l3516又乾隆淮安府志载:“两淮当南北之中,幅员千里,水陆都会,舟车辐辕,四方豪商大贾鳞集麋至,侨户寄居者不下数十万。其煎盐之场较多,食盐之口较重,销盐之界较广,故曰利最夥也。自北宋以后,边储孔亟,诏商人入中刍粟于边,以券至京师,给江淮盐以偿,明代遂为定例,淮盐八分,浙盐二分,故曰关于国计最重。”7470两淮水路交通远远优于其他地方,利于盐的转输。所以吸引了大量的盐商,创造了丰厚的利润。据黄钧宰记载:“每引三百七十劭计之,场价劭止十文,加课银三厘有奇,不过七文,而转运至汉口以上,需价五六十不等,愈远愈贵,盐色愈杂。T
14、478从历代的税收也可以看出淮盐的利润,因为只有在商人获利多的时候,国家才能征税多。否则,一旦国家征税超过了盐商应得利益,盐业的运行就会出现问题,盐商与政府就会两败俱伤。唐代时,“天下之赋,盐利居半T54456.宋代盐税更胜过唐代,成为重要的国家财政的收入,而且淮盐的地位更加突出。元祐年间,淮盐等已经相当于唐赋税的三分之二了。而绍兴末年,仅泰州一地盐税就己经足以与唐代赋税持平。154456元代则出现了“国家经费,盐利居十之八,而两淮盐独当天下之半T1644O1的状况。到了清代,光绪淮安府志载:“由康熙迄乾隆年间递加至六百六十八斤,两淮商纳引加共三十五万二千五百两有奇。余课共五十二万八千九百两有
15、奇。淮南每引课银八钱,淮北六钱,又加带割没盐二十斤纳银一钱,共征银七万一千八十两有奇,以足余课六十万之数,引价、余课通共额银九十五万二千五百九十两为定数。”17105由政府的税收可以看出,淮盐的利润是十分丰厚的。大量盐商来淮经营淮盐也就不足为奇了。二、盐商的文化素养与文学活动的开展在淮盐商很多是儒商,他们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在从事商业活动的同时,他们与当地文人交往,积极组织文会,起到了领导者与组织者的作用,他们的参与活跃了淮安府的文学活动。所以史称河下盐业兴盛的时候,诸商汇集,大有晋代石崇等人的气象,由于生活富裕,盐商有闲暇时间进行文学活动,“每当元旦、元夕、社节、花朝、端午,中元、中秋、蜡腊,
16、街衢巷陌之间,以及东湖之滨,锦绣幕天,笙歌聒耳,游赏几无虚日。而其间风雅之士,倡文社,执牛耳,招集四方知名之士,联吟谈艺,坛站之盛,甲于大江南北”823。(一)盐商的文化修养。盐商中很多文学修养很高。当时在淮安河下的盐商程氏,是当时最大的盐商,同时也是拥有很高文学修养的群体。其中程嗣立、程崟、程梦星与程晋芳最负盛名,即是袁枚所说的“前后有四诗人”18413。除了程梦星居扬州以外,其余三人都居河下。程嗣立“少负异禀,喜读书。既未能有所表见,则戴黄冠,挥玉JS,弃一切如嚏唾。惟生平翰墨缘,芟除未尽,或吟小诗,或据案作山水,以破岑寂”8380。可见其身上的名士气。其工文章,并且擅长绘画,并精书法。为当时文人仰重,风流当代,极为好客,交游满天下。当时文人路过淮阴,“必下榻斋中,流连觞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