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望烧香祭祖礼仪考源.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173196 上传时间:2024-04-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3.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朔望烧香祭祖礼仪考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朔望烧香祭祖礼仪考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朔望烧香祭祖礼仪考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朔望烧香祭祖礼仪考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朔望烧香祭祖礼仪考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朔望烧香祭祖礼仪考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朔望烧香祭祖礼仪考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朔望烧香祭祖礼仪考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朔望烧香祭祖礼仪考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朔望烧香祭祖礼仪考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朔望烧香祭祖礼仪考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朔望烧香祭祖礼仪考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朔望烧粉祖礼仪考源朔望烧香祭祖礼仪在我国传统社会普遍存在,其历史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其形成与先秦以来的礼仪传统及道教、佛教有密切关系。一方面,先秦时期就已出现的“烧香”祭祀礼仪随着汉代以来香料的传入发生演变,后被道教所吸收。至南北朝时期,道教将烧香仪式运用于每月朔望为亡故先人祈愿等活动,使得朔望烧香祭祖礼仪得以形成。另一方面,自佛教传入后,烧香礼仪在我国获得推广和实践。南北朝时期,佛教烧香与先秦以来的朔望祭祀传统相结合,亦推动了朔望烧香祭祖礼仪的形成。朔望烧香;祭祖礼仪;道教;佛教;南北朝每月初一、十五烧香祭祀祖先是我国传统社会普遍存在的礼仪活动,我国古代典籍对此多有记载。例如,明朝人白悦所撰

2、白洛原遗稿便提道:“凡朔望,必诣家庙,焚香展拜如生状。”*(明)白悦:白洛原遗稿卷八,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96册,齐鲁书社,1997年,第186页。皇明书亦载:“朔望,具衣冠带再拜,焚香献茶而退。”*(明)邓元锡:皇明书卷四一,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9册,齐鲁书社,1997年,第558页。此外,清代的家祭也是如此,“月朔望日,献茶,然香镜,行礼告事”*(清)阮葵生:茶余客话卷五,续修四库全书第113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9页。;“每月初一、十五,焚香献茶(朔望(清)黎庶昌:拙尊园丛稿卷四,续修四库全书第156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58页。可见,朔望烧香祭祖在

3、我国传统社会广为流行,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礼仪。甚至直到今天,这一礼仪传统在我国许多地区依旧盛行,为人们所熟知。尽管如此,人们却并不熟悉它是何时、如何形成的,学界对此也鲜有讨论。因此,本文尝试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不当之处,还请方家批评、指正。一、朔望烧香祭祖礼仪的本土渊源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已经出现了焚烧祭品(牲畜)祭祀神明的“烧香”礼仪。随着汉代以来香料的大量传入和使用,焚烧香料开始取代焚烧祭品,真正意义上的烧香礼仪出现,并被此后兴起的道教所吸收。从此,史书、道教经典及小说等古代典籍中屡屡出现关于道教烧香礼仪的记载,反映出烧香礼仪获得了广泛的实践。至南北朝时期,经寇之谦改革,天师道又进一步

4、发展出每月初一、十五为亡故祖先烧香祈愿的斋仪,从而使朔望烧香祭祖礼仪最终得以形成。(一)先秦时期的“烧香”祭祀我国“烧香”祭祀神明的仪式可追溯到先秦时期。仪礼觐礼记载:“祭天,燔柴。”*(清)毕沅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094页。尔雅释天亦有记:“祭天曰燔柴。郑玄注曰:“既祭,积薪烧之*(清)毕沅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2609页。礼记祭法进一步指出:“燔柴于泰坛,祭天也。”*(清)毕沅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588页。关于燔柴祭天的具体做法,唐孔颖达疏曰:“燔柴于泰坛者,谓积薪于坛上,而取玉及牲置柴上燔之,使气达于天也。”*(清)毕沅

5、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588页。由此可知,燔柴祭天是用柴火燔烤祭品(牲畜)发出的香烟进行祭祀,与后世的烧香仪式一样,都强调利用烟火沟通天界与人间,从而达到向天神传递信息的目的。除仪礼尔雅礼记外,先秦时期“烧香”祭祀天神的这一礼仪亦见于诗经周礼等经典之中。诗周颂维清记载:“维清辑熙,文王之典。肇座,迄用有成,维周之祯。”*(清)毕沅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584页。郑玄对“肇座”两字注解为:“肇始槿祀也,笺云文王受命始祭天而征伐也。”*(清)毕沅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584页。可见,号里”即“座祀”,是祭天的礼仪。周礼春官大宗伯对此记载

6、“以座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樵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清)毕沅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757页。郑玄注:“禅之言烟,周人尚臭,烟,气之臭闻者。樵,积也。三祀皆积柴实牲体焉,或有玉帛,燔燎而升烟,所以报阳也。”*(清)毕沅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757页。可知,此处提及祭祀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司中司命等天神,其做法与“燔柴祭天”一样,都是将祭品置于柴薪之上,通过燔烤所升起的香烟沟通人神,从而达到祭祀的目的。由此可知,诗经周礼与仪礼尔雅礼记关于祭天礼仪的记载虽在表述上有所不同,但在具体做法上其实是一致的。综上可知,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已经出现了“烧

7、香”祭祀神明的礼仪。不过有几点值得注意。首先,这一时期所谓的“烧香”祭祀并不是后世通过焚烧香料来产生香烟,而是通过焚烧祭品(牲畜)散发出带有香味的烟气来祭祀。其次,此时期的“烧香”是用来祭祀天神,而不是用来祭祀祖先。第三,祭天一般由“天子”主持,非常人所能实践。这些都与后世烧香祭祖礼仪有别。尽管如此,这一礼仪却为后世朔望烧香祭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二)汉代以来香料的传入与道教烧香礼仪汉代以来,随着香料的大量传入,祭祀神明逐渐以焚烧香料替代焚烧牲畜,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烧香祭祀。与此同时,道教兴起,继承和发展了烧香祭祀神明的礼仪。在这两方面影响下,汉代以来烧香祭祀得到了广泛的记载和实践。据文献记载

8、,我国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了用香文化,兰草、香蒿等香草香木己被用于佩戴、沐浴、治病、熏香,而考古发掘出土的各种陶制、瓷制和铜制熏炉亦证明我国用香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参见傅京亮:中国香文化,齐鲁书社,2008年,第118页。但需注意的是,当时使用的是香草香木,而非香料。这是因为我国并非香料的原产地,香料是后来从域外所引进。关于香料的传入,学界主要有两种看法。一是认为西汉中期汉武帝通西域、平南越后,西域和南亚的香料就已传入。*参见Bedini5Silvio,A.,TheTrailofTime:TimeMeasurementwithIncenseinEastAsia.CambridgeUnivers

9、ityPress,1994,pp.26-29;傅京亮:中国香文化,齐鲁书社,2008年,第1-18页;石云涛:丝绸之路与汉代香料的输入,中原文化研究2014年第6期。另一种看法相对保守,认为西汉武帝时期的举措为香料传入奠定了基础,但西汉时期未见香料传入,东汉开始才有相关记载。*参见陈连庆:汉晋之际输入中国的香料,史学集刊1986年第2期。相比而言,西汉中期说更符合历史事实。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番禺亦其一都会也,珠矶、犀、璘瑁、果、布之凑。”*(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二九,中华书局,1982年,第3268页。韩槐准通过研究指出,此处“果”、“布”二字实为一词,不应断开,“果布”是马来语龙脑香Ka

10、pur”的对音。*参见韩槐准:龙脑乡考,南洋学报1941年第2卷第1辑。转引自石云涛:丝绸之路与汉代香料的输入,中原文化研究2014年第6期。由此可知,最迟在西汉中期,南亚一带的香料就己经传入我国。东汉时期,西域和南亚香料的传入更为普遍,包括迷迭香、丁香(鸡舌香)、苏合香、安息香,等等。*参见石云涛:丝绸之路与汉代香料的输入,中原文化研究2014年第6期。由于香料传入的增多,汉代社会生活用香广泛,室内熏香、服饰增香、宴饮娱乐、祛秽治病等都离不开香的使用。在这一大背景下,焚烧香料亦开始运用于祭祀神明。成书于西汉末东汉初的易林记载:“秦失嘉居,河伯为怖;还其御璧,神怒不佑;织组无文,烧香不芬。易林

11、,道藏第36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85页。关于易林作者和成书时间,历代多有争论。有的认为是西汉焦延寿所著,有的则认为是东汉崔篆所撰;成书时间有的认为是在西汉末,也有的认为是在东汉初。综合而论,易林成书不晚于东汉初年,大致成于西汉末东汉初。相关讨论可参看汤太祥:易林作者及其归属研究回顾与展望,兰台世界2014年第5期。易林是目前所见关于汉人烧香祭祀最早且较为可信的记录,虽然汉武帝内传汉武洞冥记海内十洲记等也都曾提到过“烧香”,但历代多有学者指出它们实为后人托名所撰,并非西汉时期的著作,故其记载不足为信。这是目前所见我国文献中第一次明确出现“烧香”祭祀神明的记载

12、。由于此处是汉代人对秦朝祭祀神明的一种追述,所以秦朝是否有此举措尚难以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西汉中期香料的日益传入,迟至东汉初年我国在神明祭祀方面己开始用焚烧香料来替代焚烧牲畜,由此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烧香祭祀礼仪。这一礼仪也为后来道教所吸收。三国志就有关于东汉末年琅珊道士于吉“立精舍,烧香读道书”,以及南阳张津,“鼓琴烧香,读邪俗道书”的记载。*参见(晋)陈寿:三国志卷四六,中华书局,1959年,第1109页。关于中国烧香祭祀的起源,吴焯认为,交趾是佛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地区之一,而且在东汉末年就有“胡人”烧香,因此推测汉末张津(交州牧)以及道士于吉(曾活跃于吴、会一带)的烧香活动受到佛教影响

13、,并得出汉人烧香祭祀源于佛教礼仪的结论。参见吴焯:汉人焚香为佛家礼仪说兼论佛教在中国南方的早期传播,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4年第6期。但他并没有注意到,最迟成书于东汉初年的易林就明确有了关于烧香祭祀神明的记载。因此,简单认为我国烧香祭祀源于佛教礼仪这一看法并不全面。魏晋时期,烧香仪式更是被道教经典广泛记载和传播。太上黄庭内景玉经便提到“烧香接手玉华前,共入太室璇矶门。高研恬淡道之园,内视密盼尽见真”*太上黄庭内景玉经,道藏第5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911页。关于该经,学界多认为是魏晋时期天师道女弟子魏华存所撰*参见杨立华:黄庭内景经重考,陈鼓应:道家文化研究第

14、十六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261-293页。,詹石窗进一步指出该书与易学有着密切关系。*参见詹石窗:黄庭经的由来及其与易学的关系,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年第4期。又如前所述,易林早有烧香之记载,所以魏华存将烧香仪式撰入内景经很有可能是受到易林的影响。而魏华存又被奉为道教上清派第一代宗师,所以早期上清派经书中也多有烧香仪式。例如,上清大洞真经记载:“毕,又烧香,心拜经前,微叩齿二七通,祝曰:太一帝尊,帝一玄经,五灵散景,郁彻三清,玉童玉女,烧香侍灵,上愿开陈,与我合形,使我神仙,长享利贞。”*上清大洞真经,道藏第1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515

15、页。又如上清太上帝君九真中经记载:“又以甲子日夜半沐浴,毕,烧香于左右,向本命心再拜。上清太上帝君九真中经,道藏第34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33页。再如皇天上清金阙帝君灵书紫文上经记载:“学仙者,开视灵文皆当起拜,盥手,烧香也。皇天上清金阙帝君灵书紫文上经,道藏第11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381页。此外,东晋葛洪的抱朴子内篇也提到“或举门扣头,以向空坐,烹宰牺牲,烧香请福,而病者不愈,死丧相袭,破产竭财.,一无奇异,终不悔悟”*(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卷一四,王明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第233页。,可见烧香在当时已颇为普遍。除上述各书以外,道教烧香礼仪也多见于两晋时期的传记、小说当中。例如,神仙传中就有两位道士与烧香有关。*参见(晋)葛洪:神仙传卷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59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269、296页。一位是东汉王远,潜心修道,临终前嘱托他人在其死后“具棺器,烧香,就床上,衣装之”,结果三昼夜后成仙而去。另一位是汉末葛玄,死后“弟子烧香守之,三日三夜”,亦成仙而去。神仙传成书于东晋,故其所讲述的东汉人烧香故事未必可信。尽管如此,这两个故事至少可以证明道教烧香礼仪己深入东晋人的观念之中。更为重要的是,同时期的神搜后记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人力资源 > 劳动合同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