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北部湾地区客家祭祖习俗探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北部湾地区客家祭祖习俗探析.docx(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广西1啕聘地区客粽祖习倒襁北部湾地区是广西客家人聚居的区域之一。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北部湾地区各姓氏的祭祖活动亦较为盛行,并形成一定的程序,从北部湾地区客家祭祖习俗可进一步探讨祭祖对北部湾地区社会发展产生的二重性影响。广西北部湾地区;客家;祭祖文化日都要祭拜祖先的习俗,有墓祭、祠祭等。近年来,清明节被定为国家的法定节日,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祭祖文化。广西北部湾是客家人聚居的区域之一,由于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状况,造就了北部湾地区客家人的祖先崇拜之情。他们有很强的宗族和血缘观念,十分注重对祖先的祭拜,为祖先修建坟墓和祠堂,举行大大小小的祭祖仪式。迄今为止,学术界多偏重于客家源流、移民、
2、语言文化等问题方面的研究。虽有许多关于祭祀文化的研究,但是从地域出发探讨北部湾客家的祭祖文化的甚少,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北部湾客家的祭祖仪式、功能及其影响加以分析。一、北部湾客家的祭祖习俗广西北部湾地区特指广西沿海的北海、钦州、防城港3个市及其所属县、市(区)。广西北部湾地区北海、钦州、防城港3市及其下辖的合浦、浦北、灵山、东兴与上思各县(市),合计有客家居民1054600人,在广西的客家人分布中,亦是一个人数较多、连接成片的重要地区。177清中叶以后,客家人大举入迁北部湾地区。至今,防城、东兴、钦州的许多客家人都是从桂南和粤西于清末民国年间迁移过去的。从广西北部湾地区客家人的祠堂或族谱记载中可以
3、看到他们祖先辗转迁移南来的足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客家人在迁移之前会把祖先的遗骸放进一个陶瓮里,以便带着祖先一起迁移。即使不能够及时带走祖先,也会在族谱上记载祖居地,以便后世子孙的“寻根问祖工就是这种情结一直引领着客家人铭记来源地、牢记老祖宗,并通过各种方式来纪念老祖宗。当后代子孙翻看族谱,了解到祖先辉煌的事迹,都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崇敬与骄傲的情感。北部湾客家人虽然祖籍不同,迁徙到北部湾地区的时间长短也不同,但长期聚居一起,都形成了比较有特点的尊祖敬宗、祭祀祖先的风俗习惯。(一)祭品与祭仪北部湾地区客家人较为重视祭祖活动,祭祖活动分墓祭和祠祭,如按时间而言又分春祭、秋祭、冬祭。按规模则有房祭、
4、族祭和公祭的形式。无论是墓祭还是祠祭,无论是简单的房祭还是繁复的族祭,都需要准备祭品,都贯穿着祭祀的礼仪,形成一套程序。1 .祭品在祭品的准备上有一番讲究,凡是进行祭祖活动“三牲”(一般是鸡或鹅、猪、鱼)、茶、酒、彩糖、糯米饭、香烛、香纸、鞭炮烟花等。除了这些祭品,在进行大型的族祭时,祭品则会更丰富,有全猪、全羊、全鱼、全鸡、全鸭、全鹅、米饭、素菜、糖果、米酒、茶水、发米壹等。全猪、全羊作为牲仪,一般摆在祭台左右两边。宗族举行族祭的时候,一般都是有一个总负责人进行统筹,族里的人便会在总负责人的安排下,准备好“三牲”,妇女们要蒸发糕和米饭,同时也要有人撰写好祭文,准备好“纸钱”“血纸”(这种纸就
5、是在宰杀雄鸡的时候,滴上雄鸡血的福纸,用来压在坟上)、香烛、“福纸”、鞭炮、彩糖、茶酒等。宗族在举行比较大型的祠堂祭祀时,除了要准备以上所说的必需品,还要准备糖方、猪首、专制的祭饼、银锭、巨烛、幡旗等物。2 .祭仪在祭祖的时候,各个环节的三跪九叩、献礼是少不了的。不管是墓祭和祠祭,都有一套严格的祭祀仪式。如合浦客家的祭祖仪式就比较注重恪守古制,设有主事、主祭、陪祭、执事等。一般主祭一人,分献二至四人,通唱礼生二人,引赞四人。这些人员祭祀时必须穿上特制的传统礼服(长袍和礼帽),以示恭敬“282其祭祖仪式的三献礼如下:击鼓奏乐一执事者就位,主祭者就位,陪祭者亦各就位致盥洗所盥洗,执事者亦盥洗复位,
6、序立。诣香案前跪奉香(执事者将点燃的香分给主祭者)进香;降酒,进酒口噌,兴跪,叩首,叩首,三叩首,兴跪,叩首,叩首,六叩首,兴跪,叩首,叩首,九叩首,兴,复位。行初献礼:诣某某之神位前跪初献酒、进酒献箸,献食,献馔,献牲仪,献羹盐,献刚鬣柔毛(猪、羊)叩首,兴,复位。行读祝礼:读祝者诣读诸位跪,皆跪喧祝文,乐止(读祝文开始时,停止奏乐)行亚献礼:诣某某神位前跪亚献酒,进酒献箸,献食,献馔,献牲仪,献羹盐,献刚鬣柔毛叩首,兴,复位。行三献礼:诣某某神位前跪三献酒,进酒献箸,献食,献馔,献牲仪,献羹盐,献刚鬣柔毛叩首,兴,复位。行侑食礼:诣侑食位跪提壶满酌酒,举箸侑食献山茗、献果品、献财宝叩首兴焚
7、祝文化财宝诣望燎所望燎燎毕,复位跪,叩首,叩首,三叩首,兴跪,叩首,叩首,六叩首,兴跪,叩首,叩首,九叩首,兴一鞠躬礼毕执事者撤馔。按照传统的族规,女性是被禁止参加祭祖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项规定有所松懈,在一些小型的祭祖上,已经可见女性的身影,但是在大型的比较正式的祭祖活动中,女性仍没有参加祭祖献礼的权利。(二)墓祭墓祭,亦即“扫墓”,客家人称“拜山”、“挂纸”或赶风水工孟子离娄下记:“齐人卒之东郭墙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3190说明战国时就有墓祭的习俗。墓祭一般是在每年的清明、重阳的前后在北部湾客家诸多的祭祖活动中,最隆重,周期最长,参与人数最多的要数清明扫墓祭祖。所以
8、有“清明大过年”的说法。重阳扫墓:一是因为秋高气爽,便于修葺祖坟,或移葬祖先的遗骨;二是重阳节是敬老节,意在祈福物阜年丰,感恩祖先。4由于宗族支系繁多,有公墓和家墓,所以墓祭也分家庭祭和族祭,像自家进行的近祖扫墓活动为家庭祭,而整个宗族一起祭拜始祖坟的扫墓活动则称族祭或联祭。类似于家庭祭这种小型的墓祭,一年要进行两次,即清明和重阳。客家人在近祖,“新坟不过二月社”,这里的新坟指下葬不足三年或重修的坟墓,此风俗梁伟光在客家古邑民俗5220也有提到。每至一个坟墓,男子给坟墓铲地培土、换新“坟帽”,并把“血纸”压在坟上;妇女们扫坟堂,并在坟墓四周撒上“围坟纸”。然后摆祭品,点香烛,便开始祭拜。祭拜的
9、仪式简单,仅是上香,烧“福纸”,燃鞭炮,对着坟墓作揖祭拜,便可结束。族祭作为全族性活动,各家都派人参加,参祭队伍浩浩荡荡,尤为隆重。全族祭祀队伍行至祖墓前,在族中最长者的带领下,大家先进行割草、培土、扫坟堂等清洁活动,相关人员准备好祭品。祭祀时先祭拜后土,后祭祖墓。摆好祭品后,由主持人主持祭祀仪式,碑前点上香烛,参祭人员以长幼年龄顺序站立在坟前列队。祭拜时,由族中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听随主持人的指令,敬奉贡品,主祭人宣读祭祖祝文,全族人行三跪九叩之礼。礼毕,则焚祝文鸣炮,一时山野烟雾弥漫。因为祭祖活动要进行一天,且没有安排午餐,所以在回祠堂的路上有一辆车停在路边专门给参加祭祖的人分发包子和
10、馒头。最后是安排“食祭”,是在祠堂或是饭店进行。席间吃的都是祭祖时候的“三牲”,大家也趁此机会促进族里各房之间的联系交流。(三)祠祭祠堂,又称宗祠、家庙、宗庙,是用来祭拜祖宗先贤的重要场所。正如段玉裁注:“尊其先祖而以是仪貌之,故日宗庙,宗庙者,先祖之尊貌也。古者庙以祀先祖。凡神不为庙也,为神立庙者,始三代以后。6152按段氏的说法,宗庙为祖先神而立是从夏、商、周三代开始的。客家人祖先崇拜观念强烈,基本上都建有祠堂,就如光绪嘉应州志卷八云:客家人“俗重宗支,凡大小姓,莫不有祠,一村之中必有家庙”。从北部湾地方各姓氏族谱来看,早在清代,钦廉四防即有各姓祠堂近百座。可惜的是,在战争年代或文革时期这
11、些代表宗族家族文化符号的祠堂建筑几乎大部损毁,存留下来的并不多。钦州那丽的黄氏宗祠,建于公元1890年(清朝嘉庆末年),至今已经历一百九十多年,是目前己知南方各省四个比较古老的黄族大联宗祠之一,1993年曾重新修缮,属钦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再如谢氏大宗祠堂位于浦北县安石镇坡村,始建于大清同治年间,是钦廉谢氏族人供奉和祭祀祖先、继承传统、商议谢氏宗族家族内重要事务、团结宗族的重要场所。北部湾地区客家祠堂的上堂设神龛供奉宗族的列祖列宗的牌位,但据长辈介绍,祠堂里的神龛是有限,只有村里共同的始祖的牌位无需争议,其他的神龛位则由各房为自己的祖先合资购买牌位。因为神龛位有限,德高望重的优先考虑,其他的要等
12、到祠堂扩建。修建祠堂就是为了让祖先的灵魂有所可归,并且也让后代子孙对列祖列宗进行统一的祭拜。由于宗族支系繁多,就不可能每一次祭拜都是集体进行,所以祠祭又可以分为房祭、族祭、公祭。房祭是以本房为单位对祖先进行祭拜,这种祭拜比较频繁,一般是在中国的传统节日进行,如春节、清明节、鬼节、重阳节。严格来说在传统节日,各房要到祠堂去祭拜祖先,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只在除夕夜和年初二到祠堂祭拜祖先,其他节日只在本房的大院中的“祖公堂”进行简单的祭拜,因此也可称之为“家祭”。在进行家祭时祭品简单,一般都是整个大院筹齐“三牲”、糖果、茶、酒等;祭仪也简单,摆好贡品、斟茶倒酒、点香之后,告知祖先并把祖先请回来,各户
13、站好对着祖先作揖祭拜,开始燃烧“福纸”,待“福纸”燃尽就开始燃放鞭炮,在鞭炮声中要给祖先添茶添酒,再对祖先作揖祭拜,鞭炮燃尽,稍等片刻让祖先享用完毕。族祭是以宗族为单位在宗族祠堂或祠堂旁边祭祀本族的历代祖先,相对于房祭更显隆重,仪式照例是三跪九叩、三献礼。届时要在祠堂祭台上摆满“三牲”、彩糖等祭品;还要请“吹打师傅”,即专门帮人举行祭祀的班子。吉时一到,捐款的族人及族里的长老都在祠堂内焚香祭拜,祠堂外则热闹非凡,击锣鸣炮、舞狮或其他表演。二、祭祖习俗文化对北部湾社会发展的二重性影响祭祖习俗是北部湾地区客家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祖的功能作用也在不断地演变。祭祖文化也逐渐显示出
14、其对北部湾社会发展的二重性影响。(一)祭祖习俗的积极作用1 .祭祖具有教化作用对于祭祖,荀子曰:“下以教诲子弟,上以事祖考。”765这说明了祭祖既对子孙后代具有很大的教化功能,又是子孙后代对祖先表达孝敬的方式。这样的教化方式比政治说教更具优势,民众会更容易接受祭祖所传达的孝顺仁爱的儒家思想,有利于北部湾客家社会形成团结友爱、尊老爱幼、孝顺仁爱的良好风气,有利于地方社会道德的淳化和提升。并且宗族内以祭祖的仪式不断引导强化儒家倡导的传统孝亲仁爱思想,亦有利于儒家优秀伦理人文精神的弘扬。2 .祭祖具有凝聚作用祭祖是在宗族中进行的集体活动,有利于形成并加强宗族的集体认同感,如北部湾陈氏祭祖在最后“食祭
15、”环节族人聚集在一起,在进餐前就有一位长者负责一一介绍德高望重的老人以及一些事业有成、有钱有势的人,并嘱咐宗族众人以后在外遇到要相互帮忙、相互扶持。这便有利于族人相互认识与交流、凝聚宗族力量。同时,自古宗族的族长就拥有对宗族内部各种纠纷和违反族规的处理和处罚权,有了这些家庭制度,使得许多问题都能在宗族内部解决,从而节约了社会司法成本,有利于缓解宗族的内部矛盾。3 .祭祖具有弘扬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祭祖活动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其一系列表演性与象征性文化活动包含音乐、绘画、食品、文学、舞蹈、服饰、礼仪等,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风俗对世界的集中展现。如北部湾客家人在举行族祭时专制的祭饼和花,
16、这些祭饼和花色彩鲜艳、样式多样且精致好看,祭祖活动的开展让这些传统的技艺得以传承。在北部湾周期性重复性的祭祖活动,使人们年复一年的重复相同的祭祖行为,接受相同的文化熏陶,从而促进祭祖中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这种循环往复中得以强化积淀并延续。极大程度推动了北部湾地区以习俗为主的民间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保护。4 .祭祖活动具有刺激民间消费的作用祭祖活动中需要的祭品多种多样,有需求就会有供应,精明的商家会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而生产产品,于是丰富多样的祭祖用品应运而生。如在北部湾乡镇的祭祀用品专卖场市场,人们可以买到批量印刷的冥币、纸糊的金元宝、精致的冥屋、姿态各异的纸制Y鬟及小厮、祭祖专制的祭饼、各类纸质的衣服鞋子以及各种祭祖专用的家用电器等。这些祭祖用品的生产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