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有君子风范&村改居工作汇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应有君子风范&村改居工作汇报.docx(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教师应有君子风范世界上有丰富多彩的文明形态,观察文明样式的角度有很多,其中一个维度是一种文明致力于塑造怎样的人,国之教育铸造怎样健全的人格。中华文明对于人的塑造,体现为培育君子人格。人民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立君子之志,行君子之德,应有君子风范。教师作为具备专业技能的灵魂工程师,传授学生各类专业技巧,掌握生产物质产品技能的同时,也要立足于学生的人格教育,重视德性滋养,弘扬博大精深的君子文化。专业知识的学习具有专业性、特殊性、工具性,人格的培育具有本根性、普遍性、思想性。求知先学做人,做人先立其德,掌握君子文化这门大学问,就是扎好中华文化的德性根基、人文根基,在物质水平日益提升、物质资料日益丰
2、富的时代不断充实精神滋养,修学人生真、善、美的德性伦理大学问。古之教师有君子风范。师者志在传道,以传习君子之道为教学使命。唐代韩愈有师说之名篇,专为嘉奖弟子李子蟠聪颖好学、通习六艺经传而作,其文专论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o不论贵贱、贫富、长幼,传道、行道者为师,“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春秋时期,孔子收徒讲学著书立说,为后世师表楷模。夫子以好学自称,相传六经为孔子整理,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子一生学而不厌志在求道,“朝闻道,夕死可矣”,诲人不倦教诲学生成为君子,“女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孔夫子教授弟子由知入行、以行促知实践君子
3、之道。人的生存境遇多种多样,德性伦理贯穿其中,是人立身处世的准绳,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由贫。”君子谋的是什么道呢?概而言之,是正义之道、仁义之道、信义之道,面对各种各样的生存境遇,物质财富的贫富、人生境遇的顺逆、职位身份的高低,均以道义为价值标准,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素其位而行”,无论是处于富贵、贫贱、夷狄、患难何种境地,都能够得到行道的快乐,“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高尚人性的自我发掘、自我觉醒、自我修炼,是君子教学的基本内容
4、。礼记中庸篇提出了智、仁、勇“三达德”,孟子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的仁义礼智“四端”之说,彰显人区别于禽兽的先天性德。从人格塑造的角度观中华文明,这一文明的高度表现为“人”的德性高度,成人就是率先天之性德,在日常生活中理解好、运用好德性伦理的行事尺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就君子人格。今之教师应有君子风范,传授各科专业知识的同时培育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扎牢中华文化爱国、为民的德育根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君子之学博大精深,非学无以成其道,教师承担起传承君子之道的当代使命。全球化时代,人民教师肩负着讲好中国故事,树立民族文化自信的职责和使命。伴随科技革命的推进,互联网走进千
5、家万户,不同文明的沟通交往实现了同频共振,同时,越来越多的学子走出国门,接触到不同地域的文化形式。中华儿女要以文化之基作为立身之本,与不同文明进行交流之时,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彰显中华文化的博大风采,那么君子人格的培育、君子文化的熏陶就显得至关重要。君子之学阐释了中华文明的基本形态。君子文化有精神和物质两个层次,论语论君子:“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说质地和文采同样重要。从文明的角度,把人的精神文明建设看作“质”,着眼于个体君子人格的养成;把人创造的物质资料看作“文”,表现为可见的物质形态,比如物质生产方式、经济建设等,君子文化结合“质”与“文”,“质犹文也,文犹质也
6、”,两者同样重要。“君子不器”,君子博学多才,并非像某种器物一样只限定于特定的形态和功能。新时代人民教师应有君子风范,既要教有专长,精研一门技艺,也要博学多才触类旁通,具备丰厚的知识储备,开启当代学生开阔的学习视野,培育德学兼优的综合型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作为物质支撑,也需要强大的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深厚的人文底蕴,人民教师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在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育人事业上绽放绚丽的职业光芒。作者:任俊华来源:学习时报村改居工作汇报*县实施“村改居”工作*年*月启动,*月底结束。“一、主要做法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彻底解决城市村居分设面临的责任不明晰、
7、体系不健全、服务无保障等突出问题,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城市社区治理“一体化”。结合农村“两委”换届,成立专门领导机构,印发实施方案,定期调度推进,保证了改革工作圆满顺利。(一)着力完善治理体制。随着城市化建设和发展的推进,城中村已基本无耕地或耕地很少,农村劳动力主要从事二、三产业,加之居住人口的继续增加,城乡二元结构与城镇化建设矛盾日益突出,农村现有的体制使政府在管理和服务方面无法投入更多的资源,原有村委会的管理体制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这种管理方式严重制约着城市建设整体规划和发展,急需进行转型。一是有利于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新建城区内村民的各种生活需求日趋多样
8、化,社会管理领域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越来越突出,实施村改居有利于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和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更加有力地协调辖区内各个利益群体的关系,促进全民共享平等发展机遇,缩小收入差距,消除城乡差别。同时,新建城区内暂住人口、流动人口不断增多,社会治安形势日趋复杂,实行村改居后,有利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促进一方平安。二是利于构建精神文明“共同体”。农本观念的根子在文化教育与生活形态,村改居打破了固有的生活空间,加大了人口的地域流动,促进居民全面融入城市主流社会。社区居委会也可以多渠道多途径筹集资金,组织辖区内居民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培养居民形成健康向上、平等互助、融洽
9、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从而促进居民素质、社会环境和城区管理水平的同步提高。三是有利于构建公共服务“共同体”。村改居的实施,进一步推动政府公共服务体系调整,居民在就业方面,自主创业可享受城镇创业扶持政策,就业困难人员还可享受一对一就业帮扶和公益性岗位的安置政策。社会救助方面,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可按规定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住房方面可申请廉租房和公租房。养老保险、优抚补助、子女上学不再有农户和非农户之分,新建城区居民在发展经济、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享有更多的公共资源,从根本上消除城乡二元结构,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的整体水平,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二)着力统筹资源配置。坚
10、持“三个突出”,扭住关键环节,确保布局科学、程序标准、改制到位。一是突出科学规划。坚持以地域性为特征的原则,结合便于服务管理、便于社区资源开发、便于社区居民自治和地域板块型、小区整体型等要求,按街道重新划分社区区域,村改居后,所有的改制村按城区规划统一编制路、街、巷门牌号,使其与城区自然融合。新社区冠名充分尊重原住居民意见,具体名称经县民政局核准,县政府批复后,依法办理挂牌。二是突出程序规范。“村改居”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县委把此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村改居”工作领导组,统筹负责各项工作的组织协调和任务部署,各成员单位严格按照工作的整体安排部署以及各自所确定的职责分工,
11、各司其职,协调配合,经过宣传引导、调查研究、征求意见、动员部署、建章立制等各环节,共同推进“村改居”工作的顺利开展,圆满完成了“村改居”工作。三是突出重点工作。做好清产核资,全面清理核实村集体资产,将经营性资产净值转为股份资本,按照“依据法律、尊重历史、公平合理”的原则界定所有权,量化到人,充分保障村民利益。完善工作力量,妥善安置原村“两委”干部,公开招聘*名社区专职工作者,建立完善“三岗十八级”薪酬体系制度,基层治理队伍得到明显加强。夯实基本保障,探索建立稳定的社区运转经费保障机制,严格落实每个社区工作经费10万元和服务群众专项经费10万元标准要求;通过新建、扩建、调剂等方式,高质量建设了社
12、区党组织活动场所,*个社区面积达到100O平米以上,*个社区面积达到500平米以上,社区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三)着力强化服务能力。聚焦组织建设、网格管理、为民解忧三方面,“三抓三促”做好优化衔接,提升社区治理水平。一是狠抓组织建设,促规范运行有“力度”。近年来各社区把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党的基层根基贯穿社区发展全过程。以社区党支部为核心,以“党员亮身份,工作亮标准,服务亮承诺”活动为载体,充分利用党员先锋岗、党员志愿服务、“双报到”单位进社区等,发挥社区“大支部”“党建联盟”作用、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四议两公开、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稳步推进社区党建工作正常运转
13、,为社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保驾护航。二是狠抓网格管理,促基层治理有“广度”。各社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服务居民、造福居民作为社区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网格化治理工作和抓基层党建工作一体推进落实,根据街路巷、人口分布情况,进一步优化网格设置,形成了乡镇总网格一社区分网格一街巷支网格一片区组网格(300户左右)一十户联治微网格(20户左右)5级网格体系,选优配强网格员,实现居民全覆盖,服务无死角。三是狠抓为民解忧,促精细服务有“温度”。各社区聚焦“一站式”服务,将党建、民政、残协、民调、劳动保障、医疗保险、社区综合等事项纳入便民服务内容,让群众办事更加便捷高效。建立定期风险研判机制,全面开展“七必访五必询”“困难群众蹲点服务”等活动,发现存在问题,及时消除隐患。充分发挥“两会一队”作用,围绕居民反映强烈的物业服务、乱停乱放、设施修缮等诉求,现场回应、现场安排、快速解决,切实增强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