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首钢地区演艺新业态布局的难点与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新首钢地区演艺新业态布局的难点与对策.docx(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北京新首钢地区演艺新业态布局的难点与对策在北京冬奥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重大活动的牵引下,北京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简称新首钢地区)知名度不断提升,已成为一个集工业文化、旅游娱乐于一体的工业旅游“打卡地二用文艺擦亮新首钢地区的文化底色,是新首钢地区推进城市复兴新地标建设的重要任务。要高标准保护和利用工业文化遗产和奥运文化遗产,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场景优势,加快推进新首钢文化业态布局实施,推动重点文化项目落地,优化演艺业态布局。一、新首钢地区布局演艺新业态的现实意义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演出院团的创新发展,沉浸式演艺异军突起,演艺空间不断拓展和涌现。商业综合体内沉浸式/环境式剧场、现场音乐
2、场所(LiVeHoUSe)演艺音乐空间、商圈展演一体多功能空间、文创园区、文化场馆、户外演艺新空间、酒吧、咖啡厅等场所,成为适合举行特色演艺活动的公共文化空间,是在演艺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业态。其“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形式上打破了传统观演模式中的“第四堵墙”1,从常规的视听观演转变为全身心体验的观演方式,更注重游戏性、体验性、互动性、参与性。二是空间上突破了传统镜框式演出舞台,与博物馆、酒吧、餐厅及各类新型文化空间融合,创新艺术表达与体验形式,呈现娱乐化、集聚化发展态势。三是功能上摆脱了单一文化服务,更广泛地与旅游、展览、科技、商业等领域融合,衍生出了旅游演艺、剧本杀、数字演艺2等
3、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新属性,拓展文化消费边界。(一)有助于擦亮新首钢文化名片引入演艺新业态,不仅有助于补齐文化业态短板、强化文商旅融合发展,还有助于发挥客流量优势,彰显文化独特价值,增强文化吸引力和辐射力,加快文化复兴地标建设。目前新首钢地区初步形成了“体育+”“科技+”两大板块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但在文化业态布局方面才刚刚起步。紧紧围绕首钢工业文化、冬奥文化、冰雪文化资源优势,发展演艺新业态,布局文化新场景,建设地标性文化活动品牌,不仅是带动区域夜间经济和文旅产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打响新首钢文化新名片的必经之路。(二)有助于探索“大戏看北京”演艺新空间发展演艺新业态,拓展演艺新空间,有助于
4、引领沉浸式、环境式、游乐式演艺发展新潮流,释放剧场溢出效应,有助于加速推进新首钢地区活力复兴。当前北京推出“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富有城市文化特色的演艺新空间、特色文化空间不断涌现,沉浸式、互动式、游乐式等演艺新业态不断演化出新。自从2019年上海演出行业协会正式出台首个“演艺新空间营运标准”后,到2021年底,经认定的各具特色的演艺新空间达到100个。其中50个活跃度较高的演艺新空间演出场次占总场次的64%3,已经成为上海演出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文化旅游新地标的新首钢地区,引入演艺新业态,打造一批文化演艺与商业、旅游深度融合的特色演艺新空间,是推进新首钢地区活力复兴的应有之义。(三)有助
5、于加快文旅资源融合推动区域振兴新首钢地区是带动京西产业转型示范、引领京西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区域。京西地区人文资源丰富,工业遗存、古村古道、门头沟小院等资源和品牌优势突出。现有工业遗存、古道古村、门头沟小院等资源市场化开发不足,通达性较差,尚未形成品牌优势,跨区域资源联动较少,难以满足市民高品质文化旅游休闲需求。引入演艺新业态,有助于发挥客流量优势,丰富拓展文旅消费规模,带动文旅资源特色化、精品化整合,有助于推动京西文旅资源整合,实现特色化精品化发展,提升京西文旅服务品质。二、新首钢地区发展演艺新业态的机遇与挑战(一)发展机遇新首钢地区充分利用工业遗存资源禀赋和冬奥场馆空间,围绕“体育+”和“
6、科技+”构建相关产业发展生态,科幻、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等特色产业方兴未艾,服贸会、科幻大会等重大节庆会展活动逐步显现集聚效应,沉浸式文商旅融合发展业态正在加速孕育。从整体上看,现有文化业态布局偏少,偏重数字文化娱乐等“硬科技”场景,缺少彰显文化底蕴的文化艺术“样式”,展现文化名片。演艺新业态作为城市夜间经济的重要成长点,拥有丰富的内容、层出不穷的样式表达、复合的功能和文化融合等优势,必将成为城市文化的一张“名片二1 .商圈消费活力不断激发。演艺新空间具有“第三地”和“城市客厅”场所的典型特征,通常设在客流密集的核心区域,以满足人们多元化休闲娱乐需求。2022年,首钢园举办各类首
7、发首秀活动40余场,入园客流较2021年提升约七倍。2023年春节总入园人流量达20.6万人次,总销售额超800万元。日均客流量达到3万人次,远远高于平日6000-8000人次的客流量,具有较强假日经济特点。游客消费需求旺盛,消费生态更加完备。2022年被列入十大“夜京城”特色消费地标之一。目前,首钢园已形成包括餐饮、酒店、零售、展览、体验等多元场景在内的特色消费生态,为布局演艺新空间提供了良好的消费生态环境。2 .数字娱乐生态逐步培育成型。新首钢在数字娱乐消费方面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展示体验、VR电竞、全息酒吧等相关业态。随着一批重点项目的落地和重点企业的入驻,新首钢被贴上“时尚潮”“科技核
8、”的标签,为演艺新空间的布局营造出更加年轻化、现代化的活力形象,与“文化芯”相得益彰。在场景方面,北京元宇宙前沿科技展示体验中心、Sc)ReaI超体空间”、以数字艺术展为特色的瞭仓艺术馆等,不断丰富和拓展着新首钢地区数字娱乐消费地标的新形象。3 .科幻产业加速催化演艺创新。新首钢作为北京市科幻产业集聚区和中国科幻大会的举办地,围绕科幻内容创作、科幻技术研发、科幻场景搭建、科幻知识产权(IP)转化等领域,发挥中关村科幻产业创新中心平台作用。优质的科幻产业IP,不仅可以丰富内容供给,还有助于促进演艺新业态内容创新和表演创新,为演艺新空间赋予更多想象。(二)存在的挑战1 .演艺新空间运营能力亟待提升
9、。演艺新空间运营模式尚未成熟,通常是依托传统院团孵化的优质演艺剧目IP,在政府引导资助、场地补贴等支持下,通过小规模低成本制作进一步提升盈利能力。但从长期来看,数字演艺的兴起和多艺术门类融合创新的发展,要求稳定的投入、高品质审美能力和强大的文化融合创新本领,需要资本、剧场、院团、人才等多方共同努力,让演艺新空间不断提升文化生产能力,完善自我造血能力,逐步实现市场化运营。顺应文化内涵与审美情趣的要求,演出市场开始强化“技”与“艺”跨界融合,从“秀”向“剧”转变,突出故事主线,呈现出强叙事、强抒情、强逻辑的特点。通过吸收与融合其他艺术门类,将传统艺术表演融合到当下潮流前沿的舞美科技、视觉艺术之中,
10、将舞蹈、太极、极限运动、戏剧表演融会贯通,将传统文化之美与现代时尚之美合二为一。此外,以新场景新技术驱动表演形式创新,吸收与融合其他艺术门类,正加快向智慧演艺发展转型与跨界融合。把握最新数字技术应用潮流,要求与时俱进将数字技术融入文艺演出的创作、表演、传播等环节,精心打磨音乐、灯光、服饰、道具等舞美设计。2 .首都演艺新空间体系有待完善。引入演艺新空间新业态需要参与到演艺空间合作体系中,在联盟合作与空间分工中探寻特色定位。目前北京演出市场中,话剧、脱口秀、音乐剧、儿童剧、音乐会、戏曲为热门主流门类。大剧场“文化动脉”与专业小剧场、LiveHouse.驻场沉浸演艺等演艺新空间之间尚未形成鲜明的分
11、工与合作。反观伦敦西区与纽约百老汇的戏剧产业,在空间布局上都呈现“中心-外围”层级梯度结构,核心集聚区周边圈层的“外百老汇”“外西区”也被称为“边缘剧院”,上演剧目通常具有实验性质,承担着市场试验田的作用。这种演艺空间体系的分工还体现在是否受政府资助,是否是商业性剧院,是否承担社会教育功能。此外,新首钢地区文化创新创造刚刚起步,文化生态存在短板,亟待统筹周边文化人才、机构、院团等资源,理顺市场逻辑和文化价值逻辑,形成文化生产合力。对新首钢地区而言,演艺新空间要形成长期的内容生产能力,将产业链向上延伸,面临一定难度。3 .缺乏高品质旅游演艺供给。旅游演艺是北京演出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
12、北京旅游演出场次8391场,占总演出场次的36.8%,观演人数304.7万人次,占总观众数量的29.3%,而票房收入仅为2.26亿元,占总票房收入的13%o演出内容包含京剧、杂技、武术、歌舞、曲艺和老北京风情等。北京梨园剧场、长安大戏院等戏曲品牌,中国杂技团、朝阳剧场等杂技品牌,德云社、老舍茶馆等曲艺品牌,什刹海剧场、红剧场等中国功夫品牌的票房吸引力不断上升。与上海、西安乃至国外的伦敦、纽约等地区相比4,北京旅游演艺还停留在以量取胜的粗放发展阶段,尚未完全形成彰显首都文化底蕴的特色化竞争优势。沉浸式旅游演艺品牌有限,尚未形成整合体现北京地域特色的旅游演艺品牌,文化内涵丰富、艺术水平精湛、社会效
13、益和经济效益良好的旅游演艺项目稀少。三、新首钢地区发展演艺新业态的建议充分发挥冬奥遗产和工业遗产资源优势,推动新首钢地区演艺新业态布局,加快重大项目落地实施,需从以下四个方面统筹把握。(一)把握站位“高”度,突出示范引领高起点谋划和高标准建设新首钢地区是城市交往与文化展示的重要窗口,演艺业态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区域放大效应。在重大演艺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尤其要坚持高起点谋划和高标准建设,着重突出“三个示范引领”,即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上示范引领,在国内演艺产业高质量发展上示范引领,在京西文旅生态圈上发挥示范引领。坚持高点定位,坚持高质量发展,牢牢把握示范引领要求,以工业遗产和奥运遗产的保护为前提
14、,统筹资源要素配置,完善特色化政策体系,着力推动开发建设,培育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夯实文化底蕴,打造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二)提升文化“浓”度,把握“求新求变”要求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演艺新空间建设,培育品牌剧目,打造沉浸式演艺新业态、一站式体验文旅消费新场景,打造行业标杆性项目。突破传统剧场空间载体局限,探索打造可融合戏剧、文化、消费、社交等多种形式的复合型演艺新空间,保留不同类型文化项目更新潜力,提升戏剧、脱口秀、杂技等演艺内容空间包容能力。引入综合影响力较大的精品演艺资源5,以“技,“艺”跨界融合引领艺术样式创新,体现本土文化、国潮元素、国际先进技术、数字媒介等融合和智慧演
15、艺升级。充分发挥北京市电子竞技产业品牌中心、北京市游戏创新体验区等软硬件优势,探索运用5G直播和动捕技术实现异地联动直播虚拟偶像演出,探索VR游戏电影、全景视频游戏(FMV)、剧情向现实交互类游戏(ARG)等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科幻元宇宙应用场景。促进IP舞台、影视、网综之间互联深度开发,与旅游、展览、科技、商业等领域相结合,拉动文化消费升级。(三)夯实“厚”度,做好“形神兼备”大文章新首钢文化地标作为一种独特的景观,不但对文化创意、文化旅游产生催化作用,还将重塑京西地区的城市文化生态。深入挖掘新首钢深厚工业文化资源和冬奥品牌优势,把奥运基因和竞技血统做“厚”做“深”,在演艺产品
16、和服务上彰显新时代首钢精神和勇于拼搏的奥运精神,凝聚成具有全国示范性、首都特色化的艺术内核。将工业文化、冬奥文化等基因注入现代演艺理念和运营,打造彰显城市品格、时代气息和国际气质的文化项目,打造具有地域特色、承载工业记忆的演艺品牌,折射出新首钢地区的城市品质、活力和人文魅力。(四)提振消费“热”度,加强业态互补统筹演艺新空间与周边商业氛围、配套服务、城市环境等因素息息相关。充分发挥演艺新空间的溢出效应6,有效拓展周边空间功能,依托餐饮、购物、住宿、网络直播、知识分享等模式,放大票房对其他消费业态的拉动作用。发挥演艺新空间的客流辐射力和影响力,加强周边文旅资源合作,带动跨区域“吃、住、行、游、购、娱”相关业态串联发展。如演艺空间可以与周边酒店合作,与相邻特色文旅景点合作开发精品线路,以文旅套票的形式打包出售,进一步激活本地及周边旅游消费市场。与科技场景、商业娱乐、运动休闲、康养旅游等业态融合,发挥流量优势,带动工业遗存活化利用,推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