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美国护理敏感指标与儿科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美国护理敏感指标与儿科应用.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2024美国护理敏感指标与儿科应用关于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的定义,最科学、引用最频繁的是美国医疗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的定义,即护理质量评价指标是对护理质量的量化测定,是用来评价护理质量及护理活动的工具,也是进行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01、护理敏感指标的起源与发展科学测量护理质量可以追溯到19世纪50年代南丁格尔用统计方法分析护士的工作与患者结局的关系。美国学者Donabedian于1966年首次提出通过测量结构-过程-结果三个维度的质量指标,对医疗服务质量进行评价后,护理敏感性质量指标广泛运用于监测护理质量。1998年,美国护士协会建立起国家护理质量数据库(NDNQI),采集护理敏感性指标的信息,
2、并以此为抓手构建护理质量相关的知识库。02、护理敏感指标的应用在一个区域内,如果区域内的医疗机构都按统一口径汇集敏感性指标,那么,通过测量各个指标平均值和变异度来衡量这个区域总体的护理质量情况。在医院层面,可以利用敏感性指标进行护理单元之间、同一单元不同时期之间质量的比较,其目的同样是为了发现异常问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在ANA研究的基础上,美国建立的国家护理质量指标数据库利用信息系统进行全国性的护理质量数据收集与监控。03、J科护理敏感指标儿科患者慢性病和并发症的发生率较成人低,住院时间较成人短。这些特点不仅对儿科护理工作提出了特殊要求,如适龄性照顾、患儿安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等,也给确定
3、和验证儿科护理敏感性指标带来了挑战。2006年有学者通过文献检索、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和预实验,确定在效度、敏感度、可信度和可行性等方面都能接受的儿科护理敏感性质量指标是外周静脉外渗和疼痛管理。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急救用药及供给营养的重要途径,80%以上的患儿在住院期间接受静脉输液治疗。静脉输液可能会造成静脉外渗,且在J科患者中非常普遍,给患儿造成身体上和经济上的负担。由此可见,静脉外渗在儿科护理敏感性指标中的重要性。静脉外渗是一项结果指标,可发生于儿科所有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其计算公式:渗出发生数量*1000=渗出率新生J屏口/或儿黄中外周置管总天数渗出发生数量*100=渗出率新生J次口/或
4、儿黄中外周导管总数改善标准即指标或例次下降。管咏梅等人曾对住院患儿进行过静脉外渗的调查,结果发现在调查的102名患儿中,有62名发生不同程度的静脉外渗,发生率为60.78%液体或药物从血管内漏出到外周组织,可引起皮肤红、水泡、溃疡,或迟发性皮肤损伤。因此,改善J闲静脉外渗这个护理敏感性指标、保证儿科安全输液显得十分重要。04、如何改善儿科静脉外渗?保证儿科安全输液最为重要的是建立静脉输液护理实践标准。2016年INS输液治疗实践标准对新生儿及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提出了专门的输液建议。如对于新生儿、儿童患者应考虑使用22-24G导管,以使穿刺伤害降到最低。MichaelD.S.等的研究对比了Tefl
5、on和Vialon导管在新生儿静脉输液治疗中发生外渗的风险,结果发现Teflon引起的输液外渗中,如果换作Vialon导管将可避免18%的外渗。这次研究中,将NICU的时间计算在内,使用Vialon导管留置时间平均可以延长9个小时。对于儿童患者选用最可能在规定的全程治疗中都保留的静脉位置,考虑手部、前臂及肘窝以下的部位的静脉,避免失败率较高的肘前区域。对于婴幼儿可考虑头皮静脉,如果尚未学会走路,也可用脚部静脉。对于穿刺点的评估,新生儿和儿童应做到每小时评估。另外,选择合适材质的留置针也可以保护儿童血管以降低静脉外渗的发生率。临床工作中应选择以下材质的导管:导管材质表面更加光滑可以减少血栓的形成降低堵管发生;导管在进入血管后有软化功能而使其在血管内处于漂浮状态,从而减少对血管的刺激;导管具有良好的弹性功能即使出现弯折也可以快速恢复,以保持稳定的流量。总之,以患者为中心是护理质量管理的宗旨。而改善护理敏感性指标应该是以循证护理为中心,以实践需求为导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