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文化》主观题答题必备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与文化》主观题答题必备知识.docx(1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哲学与文化主观题答题必备知识核心概念1: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基本派别1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应卷定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内容: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2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3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古代朴素
2、唯物主义:它把物朦心姥为具体的物质形态(金、木、水、火、土、气)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微粒、粒子、元竟)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物质=客观实在)a.基本观点: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b.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它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c.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4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我、吾、人、心、感觉、感知、知觉)客观唯心(上帝、神、理、理性、绝对精神)5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以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3、6 .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核心概念2: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中国化7 .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社会科学前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2)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它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
4、向。(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实践观点(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理论品质。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概念3:唯物论1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作用原理)人能够能动
5、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能动的指导人们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推动作用;错误的思想意识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往往起阻碍作用。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2、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具有普遍性,事物变化发展都有其固有的规律。要鲜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把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尊重客
6、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意识的能动性受客观规律的制约。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的;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4、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络A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垂塞重视和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重视精
7、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5、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核心概念4:联系观1.联系的普遍性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客观
8、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3 .联系的多样性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4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整体和部分相互区别,相互联系。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0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频垃全局观念,立足整体,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功能。必及重廨B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
9、推动整体的发展。5 .系统优化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的结构的优化趋向。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勾应当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要立足整体,把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6 心概念5:发展观1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普遍性)物质世界处于永恒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2 .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发展的状态或形式)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
10、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侬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质变创造条件。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要果断抓彳搅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飞跃。3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事物发展的途径)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要对未来充满信心,支持保护新事物的成长。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4 .否定之否定规律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积极合理的因素,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
11、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核心概念6:矛盾观1 .矛盾的对立统一(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两种基本属性。同一以斗争和差别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当中,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2 .矛盾的普遍性(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I我们要敢于承认矛霜,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3 .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12、。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中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美正掇以次第扬的塞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主确解决矛盾的关键。、4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是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要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
13、一。5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力事馈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主、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釐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6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每一个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看邀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7 心概念7:认识论1 .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14、。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3 .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O在同一条件下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脱离历史条件照搬认识,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说明,真理和谬误是相伴而行的。4、认识的
15、过程(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从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5、实践的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6、认识的含义、形式或阶段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形式或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a.感性认识:慈陛以次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16、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b.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核心概念8:社会历史观1、社会历史的本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2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