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如五谷”——先秦儒家伦理的生活化品格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如五谷”——先秦儒家伦理的生活化品格解读.docx(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儒IDE谷一除解修野性尚!扁懒读学术鲁狮子翠公在翰林时,进讲罢,上问曰:“三教何者为贵?对曰:释如黄金,道如白蛰,儒如五谷。上日:“若然,则儒贱耶?对日:黄金、白璧,无亦何妨?五谷于世其可一日阙哉!”上大说。160%五谷相比,黄金和白璧是稀缺的、珍贵的,但却不是Fl常生活所必须的,因此对人们来说是可有可无的、非必要的。相反,五谷虽然平常之物、随处可见,但它却是百姓用以维系自己生命的生活必需品。“盖儒如五谷,一日不食则饿,数日则必死”280,人一天不吃饭会饿,持续多日不吃饭就会死亡。“儒如五谷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儒家思想的实用性和不可或缺性。道德是人的道德,是人们在Fl常生活中普遍遵守的准则
2、。因此,道德必须是生活化的,与人们的世俗生活保持密切的联系,才能被人们所普遍接受和运用。储家的伦理思想也确实洋溢着一种务实的实证精神,坚持从生活中来理解道德,以道德来为生活辩护。”3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在最初构建其伦理思想时就强调道不远人、道者人之所以道也”(荀子儒效)、“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先秦儒家从道德的实质出发,基于道德在人们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构建了生活化的伦理规范体系。一、基于人伦关系构建了消弭日常生活道德失范的伦理体系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民不聊生、道德大废、上下失序,“臣杀君,子杀父、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孟子离娄下)的情况时有发生。在先秦儒家看来,这种状
3、况是由“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政在大夫”(论语季氏)等僭越、破坏人伦等级次序关系的行为造成的,人伦秩序的混乱进而导致了社会秩序的混乱和道德的缺失。因此,厘清社会中人伦关系的基本状况,制定维护人伦尊卑等级的基本原则和具体规范是治理乱世、稳定社会秩序的前提。正如周人以尊尊、亲亲二义,上治祖祢,下治子孙,旁治昆弟”4257.即确立了“亲亲、尊尊”这一调整人伦秩序的基本原则,才使得西周社会和谐稳定。先秦儒家继承了“尊尊、亲亲原则,将当时社会主要的人伦关系概括为“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礼记中庸)五种,也称为“五达道”,阐释了中国社会最基础的社会伦理关系。在重新界定了伦理关系的前提下
4、,先秦儡家基于生活中人伦关系所表现出来的矛盾和冲突,从角色伦理出发,构建了系统的伦理道德规范体系。(一)从日常的、世俗生活的家庭伦理关系入手,构建了家庭伦理。首先,父子关系是家庭关系中具有血缘亲情的“天伦”关系,父子伦理的构建奠定了家庭伦理的基本价值取向。春秋战国时期,“亲亲”的和谐局面不复存在,子弑父、不顾父母之养的现象日盛一日。面对这种情况,先秦儒家提出“父慈、子孝”、“父子有亲,试图用“孝”、“慈”和“亲”这三种道德规范和原则来处理父子关系,即要求为人子者“孝”、为人父者“慈、父子之间“亲”,构建了双向、互动的父子伦理。礼记大学ET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同时,先秦儒家还提出了许
5、多处理父子关系具体行为的道德标准,例如,为人子者如何做到孝?做到无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三年无改于父道(论语学而)、养志也(孟子离娄上)就是孝。为人父母者如何做到“慈”?“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论语阳货)、“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慈”与“孝”反映了父母与子女的角色责任,“亲”则强调了父子关系的伦理属性。父母做到了“慈,子女做到了“孝,亲就可以实现了。其次,兄弟是家庭伦理关系中父子关系之外另一种有着浓厚的血缘亲情的天伦关系。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兄弟间常因比较而心生妒忌,也会因争夺权利、利益等发生冲突。尤其是在生产力低下、民生维艰的春秋战国之际,兄
6、弟间为了争夺物质利益相互残杀更是常见。兄弟伦理则可以有效地维持家族日常生活、生产的和谐有序。对此,先秦儒家提出“兄友、弟悌、长幼有序”,用“友”、“悌和序这三种道德规范来协调兄弟关系。“友”是为人兄长者应有的品德。荀子君道载:请问为人兄?日:慈爱而见友。即要求为人兄长者要像朋友一样慈爱、呵护弟幼。悌是为人弟者应有的品德。“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孟子梁惠王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孟子尽心上)都体现了人们对“悌”的重视。为人弟者要“敬诩而不荀”(荀子君道),敬重、善事兄长,做到入则孝,出则悌(孟子滕文公下)。“序”规定兄弟之间依据长幼
7、的区别在地位上有所不同,长子的地位高于次子,且兄长可代替父位,因此必须遵守长幼次序。当恪守长幼次序,兄长做到友,弟幼做到悌时,兄弟关系就和谐有“序”了。再次,夫妻关系是构建家庭关系的基础,夫妻伦理是世俗生活中每一个成年已婚男女维持两性关系和谐所必须的。孔子曰:“夫妇别,父子亲,君臣严。三者正,则庶物从之矣。”(礼记哀公问)在家庭生活中,夫妻关系影响着父子、兄弟关系。先秦儒家提出“夫义、妇听”、“夫妇有别、“夫妇敬爱”,用“别”、“义、听等道德规范来协调夫妻关系。礼记昏义曰:“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别是夫妻双方应遵守的首要的道德规范,夫妻双方要注意彼此在家庭内外所扮演的角色和分工的区别。正如寝
8、门之内,妇人治其业焉(国语鲁语)为人妻者的贲任就是相夫教子、打理家庭琐事。所谓“夫义、妇听,“夫文是“妇听”的前提条件,“妇听”则是“夫义”的目的。简单来说,“义”要求丈夫要在道义上为妻子做表率,要做至广致和而不流,致临而不辨(荀子君道)。出于对义这一仁道精神的重视,先秦俑家对为人夫者有“三不去的要求,即有所取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大戴礼记本命)。妇听”则要求为人妻者要听从、顺从丈夫以及父母长辈。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成之0: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孟子滕文公下)妇人的道德主要表现为听从、顺从。由此,夫“义,妇听,夫妇有
9、别”,夫唱妇随、相敬如宾的夫妻关系也就水到渠成。先秦儒家处理伦理关系的基本逻辑模式是“推: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作为家庭和社会的基元伦理,先秦儒家所构建的父子伦理、夫妻伦理、兄弟伦理可以据此进一步推出处置家庭生活之内以及家庭生活之外所有伦理关系的基本伦理规范,既包括家庭内部其它伦理规范,也包括家庭之外的职业伦理与公共伦理等。(二)基于家庭父子伦理,推论、界定了职业关系中的“君臣”伦理。汉代经学家赵歧所做的十三经疏对孟子关于孝的问题进行了注释,认为:“于礼有不孝者三
10、事,其中“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亦如曾子所言“家贫亲老,不择官而仕。(韩诗外传卷七)为人子者在“家贫亲老”的情况下,应没有任何选择地去入仕事君,以事君之俸禄孝养父母。可见,君臣关系的建立源于“父子”关系,君臣关系实质上是日常生活中人们为赡养父母所建立的一种职业关系。在君臣关系问题上,春秋时期,宗法制逐渐崩溃,“臣杀君、“诸侯征伐天子”的情况屡见不鲜,君臣之间的权利和利益冲突不断加深。先秦儒家认为“义”、仁”和忠作为道德规范可以很好地协调君臣关系。“忠”是为人臣者的道德,孔子要求“臣事君以忠”(论语八僧),“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学而)是为臣者翁每日自省的重要内容。荀子也曾说:“上忠
11、乎君,下爱百姓而不倦:是功臣者也”(荀子臣道),并提出“忠”君包括“忠言、忠说、忠事、忠谋、忠誉、思想(荀子致士)等内容。荀子还把忠分为大忠、次忠和下忠三种类型,以道复君而化之,大忠也;以德调君而辅之,次忠也;以是谏非而怒之,下忠也。”(荀子臣道)为臣者以“忠”事君,而为君者应以仁待臣。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论语八僧),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为臣者效忠君主,为君者仁爱臣下,君臣以义相待,才能关系稳定。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为人子者肩负着孝亲和忠君这两重使命,当面对思与孝难以两全的严重的道德冲突时,我们应做出
12、什么样的道德选择呢?先秦儒家认为“凡事君以为亲也(韩诗外传卷七),即忠君只是实现孝亲的一种手段,忠君的最终目的是孝亲。先“孝”后忠,移孝于忠”,忠是孝的延续。由此,先秦儒家伦理规范体系顺利地实现了由家庭伦理到职业伦理的推演。(三)从推己及人出发,为公共生活中的“朋友”关系制定了“信”伦理。“朋友”关系是基于人们公共生活中的各种社会交际活动而产生的社会人伦关系友”这一概念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但此时“友”或者“朋友”是指同族、同姓的兄弟,同时也指协调兄弟关系的伦理规范。先秦儒家所说的“朋友”是指没有宗族血缘关系,但在社会交往中志同道合、彼此欣赏的人。先秦儒家认为,朋友对个人的影响非常大,会影响到
13、学习工作、为人处世、道德修养等各方面。“得良友而友之,则所见者忠信敬让之行也,身Fl进于仁义而不自知、与不善人处,则所闻者欺诬诈伪也,所见者污漫、淫邪、贪利之行也,身且加于刑戮而不自知。”(荀子性恶)礼记学记也记载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其闻为了协调朋友关系,先秦儡家提出了“信这一道德规范,以“信”作为“交友”的道德规范和基本原则。“信”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和优秀的道德品质,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正所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祝,小车无机,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当我们选择朋友时,应当“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论语学而)相反,背叛之人,贤主弗内之于朝,君子不与交友。”“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
14、荀子大略),即不可与巧言令色、外恭内佞、妒忌背叛之人为友。当我们与朋友相处时,应“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但是有信、守信要以“义为原则和前提条件,正如孟子所强调的“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只有合乎道义的信才是交往中应当遵守的。先秦儒家从家庭伦理出发,关注人们日常的家庭生活、职业生活、公共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从人的道德需要出发,基于不同的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提出了“慈、孝、友、悌、顺、忠、信等具体道德规范,涵盖了Fl常生活中人伦秩序的方方面面,人们在Fl常生活的细枝末节都可以找到与之相对应的伦理规范。先秦儡家伦理“惟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显得不是外在于生活而就是
15、生活本身,极易践行5。二、基于生命活动为生活基本需要的解决提供了伦理范式“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672人的基本需要无非衣食住行,人生的基本问题主要为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先秦儒家基于人的生命活动和人生历程,为人生基本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伦理范式。具体来说,就是为人们世俗生活的各种道德行为和道德活动提供了以“礼”为表达方式的行为规范。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齐之以礼”是指要用“礼”来规范和约束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思想和行为。“褛”(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亶,要亦磬。”72最初,“礼”是原始社会的一种宗教祭祀仪式。西周的礼实际上是一种贵族之礼,是只在贵族阶级(士以上的阶层)内部通行的规范,在礼不下庶人”的严格规定下,“庶人”没有权利使用礼。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儡家在继承西周之礼的基础上,重新对礼”进行了阐发,把礼”视为走非善恶的判断标准和成就道德的外在规范,并提出礼”不是贵族特有的,而是社会中每个人都应遵守的普遍的道德规范,也是每个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正所谓“不知礼,无以立也(论语尧口),“礼下庶人”的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