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部编版必修下册1-2《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130714 上传时间:2024-04-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4.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2024学年部编版必修下册1-2《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3-2024学年部编版必修下册1-2《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3-2024学年部编版必修下册1-2《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23-2024学年部编版必修下册1-2《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23-2024学年部编版必修下册1-2《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2023-2024学年部编版必修下册1-2《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2023-2024学年部编版必修下册1-2《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2023-2024学年部编版必修下册1-2《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2023-2024学年部编版必修下册1-2《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2023-2024学年部编版必修下册1-2《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3-2024学年部编版必修下册1-2《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2024学年部编版必修下册1-2《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为探寻理想社会,取譬设喻妙劝导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读通文意,2 .理清思路,3 .知人论世,梳理文言知识。体会论辩艺术。了解孟子思想。教学重点:同1教学难点:同2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思想领域曾经历过一个辉煌的时代,真正地做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后任何一个时代,我们在思想领域的变革都没有当时那么巨大,形式都没有当时那么多样,内容都没有那么自由。而任何一种哲学,都会创立自己的理想世界。比起道家的小国寡民、佛家的因果报应来说,儒家的集大成思想家孟子的理想世界则诱人得多。孟子提出的君民同乐、仁义并施的王道乐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图景至今令人津津乐道。(二)任务

2、一:通读全文,梳理文意与文言知识【提问】请四位同学(一人读一面)全文,梳理文中基本文言知识。【明确如下】(一)文化知识1 .衅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2 .海内:古人认为中国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以内为海内,也就是天下。3 .商贾(g):古人以贩卖货物者为商,藏货待卖者为贾,故有“行商坐贾”之说。4 .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5 .孝悌: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二)通假字1 .无以,则王乎:“以”同已,停止。2 .王说:“说”同悦,高兴。3 .为长者折枝:“枝”同肢,肢体。一说“折枝”指弯腰行礼,另一说“折枝”即折取树枝。4 .刑于寡妻:“刑”同型,典范、

3、榜样,这里用作动词,做榜样。5 .盖亦反其本矣:“盖”同盍,何不;“反”同返,回到。6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同途,道路。7 .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采”同彩。8 .是罔民也:“罔”同网,用作动词,张网捕捉,比喻陷害。9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同矣,表示确定语气。10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斑(三)古今异义1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古义:吝惜,舍不得今义: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爱惜,爱护;喜欢。2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古义:痛惜,哀怜今义:隐藏不露;潜伏的,藏在深处的。3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4 .莅中国而抚四

4、夷也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5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古义:用来推广到今义:连接并列的词或词组。(四)文言句式1 .判断句是乃仁术也。(“也”,表判断)是诚不能也。(”也”,表判断)2 .省略句有牵牛而过堂下者。【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将以衅钟。【将以(之)蚌钟】将以求吾所大欲也。【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明以教我。【明以(之)教我】及陷于罪。【及(之)陷于罪】必使仰足以事父母。【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3 .倒装句(1)宾语前置句臣未之闻也(臣未闻之也,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之”作代词)莫之能御也(莫能御之也,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何由知吾可也(由何知吾可也,疑问句中代词作宾

5、语)牛何之(牛之何,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之”作动词,去)然则一羽之不举(然则不举一羽,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舆薪之不见(不见舆薪,用“之”作宾语前置标志助词)未之有也(未有之也,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之”作代词,这种情况)【区别】用“之”作宾语前置标志助词,不翻译:孔子云:”何陋之有?“(有何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2)状语后置句王坐于堂上。(王于堂上坐)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王无于百姓之以王为爱异也)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我非爱其财而以羊易之也)构怨于诸侯。(于诸侯构怨)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使天下仕者皆欲于王之朝立)树之以桑。(以桑树之)(3)主谓倒装句宜乎

6、百姓之谓我爱也。(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若是其甚与。(其甚若是与)4 .被动句: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提问】古汉语中的“之”字常用的有8种,本文中出现了5种,请分别找出例句。【明确】1.作代词“他、她、它(们)、这样、这、此“: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2 .作结构助词“的”:齐宣王问日: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3 .作“往,到去”:牛何之。然后驱而之善。4 .宾语前置的标志: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5 .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取消句子独立性:君子之于禽兽也。(三)任务二:梳理劝说思路,体会论辩艺术【提问】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政论家和散文家,除此之外他还

7、是著名的雄辩家。下面让我们将从齐桓晋文之事章一文中,来探讨孟子的雄辩技巧。齐桓晋文之事章记录孟子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齐国在威王(宣王之父)时曾经两次打败魏军,宣王时又破燕国的国都,雄踞东方,威震诸侯。齐宣王早就有以战求霸,君临天下之志。因此,当孟子到齐国后,他就请孟子谈谈齐桓公晋文公在春秋时候建立霸业的事迹。孟子就利用这一机会,巧妙地阐述了行仁政而王天下的主张和具体措施。面对一个主张霸道的君王,孟子是如何一步步让齐宜王接受自己的王道观点的呢?【明确】主要分三步:1.抓住齐宣王的企图,开始话题一一行王道,也可实现霸道。齐宣王:“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这一句话看似平常,实际却包藏着齐宣王巨大的企

8、图,也就是希望能够效仿齐桓公、晋文公,通过武力的征伐,结盟诸侯,号令天下,成为“莫之能御”的霸主。孟子应对不愿与宣王谈“霸道”政治,(第一步)借“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回绝这个问题。孟子撒了谎,实际上孔子谈过桓文之事,如论语宪问中,“子日:晋文公濡(狡诈)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谪”;“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等。【补充材料】孔子曾多次与弟子谈论齐桓、晋文,论及齐桓公就有4次,论及晋文公有1次,论及桓公股肱之臣管仲的也有11次。孟子中也多处记录了孟子关于齐桓、晋文事的言论。孟子“说谎”的原因或许有以下两点。其一,孔子的大一统和尊王攘夷政治理想。孔子基于所处的时代,称道管仲桓

9、文之徒是在于维护诸夏之团结与中国之稳定。孔子心中的理想政治可以分几个层次:第一层次:三王之道完美的圣君第二层次:商汤,周文、周武仁义的贤君第三层次:齐桓、晋文(晋文又次于齐桓)尊王攘夷但骄傲的诸侯第四层次:五霸中的其他霸主表面尊王但不听指挥的诸侯第五层次及以下:其他诸侯都是目无天子的垃圾孔子在文化上是崇周的,认为周是集上古文化之大成。而在政治上,是尊三王的,其次是商汤和文武,他们的特点是国家权力集中于天子,天子既是名义上又是事实上的领袖。齐桓、晋文虽然表面上尊敬周天子,但作为诸侯,势力过大难免骄横,春秋中有几处记载了齐桓、晋文对周天子不敬。孔子觉得他们尊王摆夷的功绩值得肯定,但这种臣大于君的模

10、式并不可行。所以“齐桓、晋文之事”恰好是孔子眼中“世衰道微”的表现。其二,孟子的拨乱反正政治理想。孟子的时代,诸侯纷纷称王,而周天子的力量已经微不足道。当时各诸侯王向往桓文称霸,想的已不是团结诸夏,维护中国的“王道”,而是攻城掠她,扩大自己的地盘,致使征战连绵,民不聊生。齐宣王也想以武力服人称霸天下。而孟子周游列国则为推行“王道”崇尚和推行仁政,以德服人,使天下人民心悦诚服地归顺。所以孟子不但不称道桓文、管晏之徒,甚至以相提并论为可耻。因此,孔孟谈“齐桓、晋文事”时,也是采用“拿来主义”,只取符合儒家“王道仁政”的精华,剔除“霸道”的糟粕。(第二步)把话题转移到“王道”,顺着齐宣王想称霸天下的

11、心理,说行王道也可以统一天下。所以一下子引起齐宣王的兴趣,他问:“德行如何,才可以称王?”于是孟子顺势说:“安民养民,就可以称王”,并强调“没有人可以抵御他称王”。2 .抓住齐宣王的虚荣心,巩固话题齐宣王具有王道之心。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点爱慕虚荣,这种虚荣心有时表现在对表扬或赞美的渴求上。孟子利用了齐宣王这种心理,进一步巩固话题。好奇心,是对新奇事物和现象产生注意和爱好的心理倾向,它发自内心而不可抑制,往往成为人们对某一事物、事理进行探索研究的一种原动力。因为有开场的铺垫,所以齐宣王问:“像我这样的人,也可以做到安民养民吗?”孟子果断地答到:“可。”回答斩钉截铁,毫不迟疑,第一时间给了齐宣王一

12、颗定心丸。接着,孟子同宣王拉起家常,说起宣王过去的一件曾经被全国老百姓议论的小事以牛易羊。“以牛易羊”一事,齐宣王面临两难尴尬:一方面孟子认为自己“以羊易之”是一种仁善之心;另一方面百姓认为自己不忍心牛死,而忍羊死,是一种吝啬的表现。所以齐宣王问:“是诚何心哉?”可见,这件事曾使宣王大为头痛,孟子别具慧眼,说齐宣王“见牛未见羊”才使百姓不理解他。孟子进一步安慰他没有关系,他感慨地说“以羊易牛”不是吝啬,本质是仁道(行仁政),是最可宝贵的仁慈心肠,是人性的闪光点,是君子行为,简直就是当今的活佛转世。至此,孟子一番知痛知热的辩解和高度的评价,使这个好大喜功的君王喜出望外,就像猪八戒吃了人参果,三万

13、六千个毛孔无一不舒服,内心不由赞叹“知我者,孟老夫子也”。从而缩短了双方的心理距离。在孟子反复的表扬赞美之下,齐宣王逐渐对王道产生了认同感,感觉王道并不是高不可及的理想,自己竟然也具备实现王道的基础。所以齐宣王很有感触地说:“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先生说的,在我心中有同感),才进一步有兴趣地问:“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为话题的推进作铺垫。【小结】列举齐宣王“以牛易羊”的事情,说明齐宣王是一个具备仁德之心的君王,并加上一句“是心足以王矣”,暗示齐宣王,以他的品德来推行王道,应该绰绰有余。3抓住齐宣王的好奇心,推进话题一一想行王道,就行能王道。取得别人的信任只是说服对方的第一步,还不到

14、终极目标。因为在一个主张霸道君王的心理,他信奉的真理是“尊严只在剑锋之上,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刀枪是开疆拓的唯一工具”,而仁政是否具有可行性还难以断定。而且对于了使惯了武力的君主,突然要他放下屠刀,能立地成佛吗?齐宣王心存疑惑。对此,在齐宣王心中,是一个“能不能做”的问题,而孟子转换成了“愿不愿做”的问题。首先,孟子给齐宣王挖了一个坑:您同意那种能举百钧却不能举起一根羽毛的人吗?您认同那种能明察秋毫却看见一整车柴草的人吗?(比喻说理,有能力做却不愿做的人)如此通俗易懂,齐宣王自然不认同。孟子提前设一个大前提,让齐宣王不认同有能力做却不愿做的人。接着,孟子用“挟泰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

15、”形象对比,“挟泰山以超北海”是能力达不到,属于能力问题;而“为长者折枝”是愿不愿做,属于意愿问题。进一步比喻,“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言外之意,推行仁政不过是举手之劳,简单易行。说得具体一点,行仁政就是推恩于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一番论述,一方面使齐宣王不再担心自己的能力不足,条件不够;另一方面使齐宣王陷于不得不同意推行仁政的逻辑陷阱(齐宣王你既然不认同有能力做却不愿做的人,换言之,有能力却不愿做,是不对的,而且行仁政就属于愿不愿做的事,那么从理论上,齐宣王你自然也要认同行仁政)【小结】王道与霸道虽然不同,但行王道属于愿不愿的问题,只要想行王道,就能行王道。3 抓住齐宣王的进取心,落实话题一一霸道如缘木求鱼,行王道以王天下。承接前面所讲,齐宣王您有仁爱之心,既然对禽兽有仁爱之心,对百姓也可以行仁政。同时提醒齐宣王,禽兽与百姓,孰轻孰重,“王请度之”!并且反问齐宣王,发动战争,让将士陷于危境,与诸侯结怨,能让你高兴?齐宣王赶紧解释:“打仗,只是求得我想要的东西。”对此,孟子故意问:“那么你想要什么呢?”齐宣王不好意思说打仗是为了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