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篇)2024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案例的交流发言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篇)2024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案例的交流发言稿.docx(2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七篇)2024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案例的交流发言稿第1篇,共7篇扎实推劭乡忖全面撅兴取得新城展2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怎样学习运用好“千万工程”经验?如何结合各地实际,贯彻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的部署和要求?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就此采访多位三农领域权威专家。一、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专门提出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其中有何深意?“文件提出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一方面,乡村振兴不是某一
2、个方面的振兴,而应该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等方面全面推进;另一方面,随着三农工作重心的转移,我们在一些重点难点问题上要有实质性进展,需要采取更加有力有效的措施。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一条主线,基本框架是文件提出的两确保三提升两强化。”“两确保”就是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是底线任务,也是做好三农工作的基础;“三提升”就是要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这是接下来三农工作的重点;“两强化”就是要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这回答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动力源从何而来的问题。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明确为了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
3、”经验,要在三农工作中更加自觉站稳人民立场,始终坚持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站在农民立场想问题、办事情,切实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尊重农民民主权利,让广大农民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二、量质并重、提升单产,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关系国家前途命运,关系人民健康幸福。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做出了一系列具体安排。“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和地方抓粮两个积极性,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杨春华认为,文件聚焦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和粮食安全支持保护政策,粮食安全制度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健全。包括适当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合理确定稻谷最低收
4、购价,加大产粮大县支持力度,高标准农田建设取消对产粮大县资金配套要求,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等,释放了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的鲜明信号。三、因地制宜、因时就势,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涉及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各个方面。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并针对一些新的趋势性问题作出进一步部署。“农民增收致富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但农民增收难度在不断加大,所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从文件的具体措施来看,我理解就是多措并举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其中最核心、最关键的举措是因地
5、制宜发展壮大乡村富民产业,强化产业发展联农带农作用,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这是关系农民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综合性措施。其次要鼓励支持农村创新创业,通过实现就近就地就业,扩大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目前我国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占比还比较低,大约只有不到3%,因此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激活农村各类资源,实现资源变资本、变财富,拓宽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来源。近年来,一系列由农民唱主角的富有农趣农味的乡村文体活动大放异彩,“村BA”、村超、村晚等鲜活实践被写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和美乡村强调乡村建设既要见物,也要见人,既重物质文明,也重精神文明,既重乡村颜值,也重乡村气质,也就是实现
6、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杨春华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能就乡村论乡村。既要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也要尊重乡村与城镇和而不同,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保护好传统村落,传承好农耕文化,努力实现城镇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人们更向往,做到城镇与乡村各美其美、协调发展。第2篇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对推进现代化美好省份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打造“三地一区”、建设“七个强省”的战略目标,其中一个重要目标
7、是建设高质高效的农业强省,强调要高质量起步、高水平推进“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加快建设彰显我省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召开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市委关于实施“千万工程”开展“百村行动”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决定,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走在全省前列。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有关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一、以更高站位领悟“千万工程”重大意义“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20年间,“千万工程”范围不断延展、内涵日益丰富,深刻改变了浙江农村的面貌,探索出一条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
8、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的科学路径。我们要深刻领悟实施“千万工程”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首先,党中央有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千万工程”作出重要批示指示,要求总结提炼、宣传推广“千万工程”好经验好做法。党的二十大对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出战略部署。这些都为我们实施“千万工程”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其次,现实有需要。现代化建设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我市曾有5个国家级贫困县、67.6万贫困人口,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后,推动乡村振兴任务艰巨。乡村振兴是全方位的振兴,涉及面广,可量化、可具象化、可考核的抓手就是“千万工程”。我们把“千万工程”作
9、为推进乡村振兴的“牛鼻子”来抓,作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纲”,抓纲带目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最后,工作有基础。我市作为农业大市,自2012年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来,累计建设省级以上中心村891个、美丽宜居自然村953个,农村环境面貌显著改善。在今年召开的全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现场会上,我市有3个县(市)作典型经验交流、占全省的1/3。我们已具备良好的工作基础,以及进一步坚定实施“千万工程”的信心和决心。二、以更高标准确立“千万工程”工作目标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千万工程”决策部署,结合我市实际,既体现“跳起来摘桃子”的争先意识,也确保具备实现可能,我们提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走在全省前
10、列的总体目标。决定从2023年开始,实施“千万工程”、开展“百村行动”,即每年建设100个左右重点示范村,其中省级中心村80个左右、省级精品示范村20个左右,同步建设一批市级中心村。着眼未来五年,提出“四个一批”工作目标:建成一批高水平的省级中心村和精品示范村。在已建成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的基础上,到2027年,省级中心村总数达到1200个以上,建成省级精品示范村100个左右,力争建成省级和美乡村示范县3个以上。打造一批高颜值的和美乡村示范带。高标准规划建设彰显生态风光的大别山和美乡村示范带、彰显皖江风韵的滨江环湖和美乡村示范带、彰显龙山凤水本色的环大宜城和美乡村示范带,到2027年,建成和美乡
11、村风景片(线)20个左右。培育一批高能级的特色产业集群。每个县(市、区)培育12个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到2027年,形成若干百亿级产业集群,涌现一批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单打冠军”。创造一批高质量的和美乡村建设典型经验。在乡村规划建设、管理运营、产业融合、要素集聚、社会治理及发动群众和社会力量参与等方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经验做法、路径模式。三、以更实举措推进“千万工程”重点任务对标全省“千万工程”五大行动,重点实施“五大工程”。一是实施环境美村工程。我市“六分山水三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自然生态本底良好。要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改善农村环境,让良好生态成
12、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坚持“村要自然、镇当城建、县城现代”理念,因地制宜编制实施“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高标准编制或修编精品示范村规划,推动乡镇政府驻地开发模式全面升级,提升乡村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实施大整治、微改造、精提升,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让乡村更加美丽、更有颜值。大力实施“摇钱树”工程,发挥党员干部带头示范作用,每年集中开展乡村振兴定点帮扶单位“送树下乡”活动,全面发动农村居民利用房前屋后和庭院栽种银杏、薄壳山核桃、香棍等高效经济苗木,既美化庭院、绿化村庄,又促进农民增收,更有益于培育农业主导产业。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特别是实施好农村公路提质改造工程,提高农村公路黑色化率,
13、加快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让群众出行更加顺畅便捷;开展农村供水问题专项整治,加快实现农村自来水全覆盖,让农民喝上更安全健康的水。二是实施产业强村工程。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旅则旅,做足“土特产”文章,提升“种养加”水平。做优做强高效生态农业,怀宁蓝莓种植面积已达8.5万亩,成为长三角地区最大的县级蓝莓种植区,宿松油茶基地发展到17万亩,是国家油茶发展重点县,要加快发展“一县一业”“一县一特”,支持岳西高山蔬菜、望江黄鳍等产业打造全省乃至全国“单打冠军”。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系统整合“好看、好玩、好吃、好住、好购”等旅游元素,推出一
14、批“宜字号”精品线路,策划一批“宜字号”文创产品,打造一批“宜字号”节庆赛事活动,加快建设长三角最受欢迎的休闲度假旅游康养目的地。大力发展民宿产业,推广潜山“皖美潜宿”、岳西“一宅两院”等模式,鼓励在外老乡回乡改造老宅、建设民宿,支持农房统一经营、公开招租、盘活利用,打造环天柱山、环花亭湖、岳西石关和鹤落坪、宜秀龙山凤水、桐城嬉子湖等高端民宿集群。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行整乡镇组建强村富民公司,探索建立村干部报酬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效益挂钩机制,推动村均集体经营性年收入稳居全省前列。三是实施人才兴村工程。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深化人才归乡行动,坚持“内搭平台、外联老乡”路径,鼓励和支持大学毕
15、业生、能人、农民工、企业家、退休干部等返乡创业,引导各路人才带回资金、技术、新观念,积极投身和美乡村建设,让乡村人气旺起来、发展快起来。加强乡村人才引育,大力培育乡村生产经营人才、科技人才、公共服务人才“三支队伍”,发掘培养更多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新农人。完善人才服务乡村激励机制,落实乡村人才振兴有关政策,开展乡村振兴人才职称评审,组建市下乡返乡人才协会,让各类人才安得下心、扎得下根,在农村的广阔天地大显身手、建功立业。四是实施文化润村工程。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我市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素有“安徽之源、禅宗之祖、文化之邦、国粹之乡”美誉。要强化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让文化基因和美好品德传承弘扬、物质
16、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创新发展特色文化,加强皖江文化、桐城文化、戏曲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的研究、保护和发展,高质量办好黄梅戏艺术节及展演周、“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等活动,举办全国性戏曲票友会,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戏曲名城。传承保护乡土文化,加强望江挑花、潜山痘姆古陶制作技艺和岳西高腔、宿松文南词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实施乡村记忆工程,形成一批具有我市标识的文化品牌。完善乡村公共文化供给,加快建设覆盖全市的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网络,组织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庆祝活动、映山红旅游文化月、望江油菜花赏游等活动,每年轮流举办全市性“村晚”示范演出活动,切实增强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五是实施治理安村工程。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近年来,我市一些地方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出“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三孝调解工作法”等一批基层善治品牌,产生了积极影响。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坚持“有没有发展、有没有非访、有没有腐败”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