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关于当下文学的意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媒关于当下文学的意义.docx(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传媒关于当下文学的意义摘要:传媒是文学活动发生发展必不可缺的要素,是文学研究尤其是当下文学研究必不可少的角度。传媒一方面解构当下文学,让传统文学秩序土崩瓦解;另一方面又在建构当下文学,让当下文学呈现出崭新的特点。关键词:传媒;当下文学;解构;建构一、传媒是当下文学研究的重要视角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确发生了巨大变化,文学期刊苟延残喘,文学读者急剧流失,文学作品每况愈下。如何来看待这些变化?这是摆在研究者面前的一个躲不过的迫切而重要的论题。可喜的是,国内许多学人对此论题展开了热烈的研究,“90年代文学”、“新世纪文学”、“文学消亡”、“文学泛化”、“文学边缘化”、“娱乐文学”、“消费文
2、学”、“快餐文学”、“全球化时代的文学”、“数字时代的文学”、“技术时代的文学”等都成为当下文学研究的关键词,而这些关键词都涉及到当下文学的变化发展问题。学者们对当下文学的剧变大致有三种阐释:“文学消亡论”、“文学边缘化论”、“文学泛化论”。这几种论述虽各有其侧重点,但都不否认这两点:L文学衰落了;2.衰落的原因与大众文化、消费社会或全球化浪潮密切相关。诚然,这些论述有其或多或少的合理之处,但它们都没有对影响文学发展的关键要素一一传媒给予应有的高度重视。笔者以为,传媒是影响文学发展的关键因素,大众文化、消费社会、全球化浪潮以及文学的剧变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魔力无穷、无远弗届的传播媒介发展的一种结果
3、。我们只有从传媒的视角去分析当下文学的变化,才能找到真正令人信服的答案。把传媒和文化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在欧美学界源远流长。在欧洲,法兰克福学派的一些学者较早对传媒和文化倾注了较大的热情。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卢卡契的“物化意识”理论,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工具理性批判”理论、“文化工业”理论,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技术论”,马尔库塞的“单面人”理论,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等都注意到传媒和技术的巨大影响力,对传媒和技术所造成的社会和文化的异化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在他们充满政治意味的批判话语里,传媒和技术本身都不是清白的,都是具备意识形态色彩的异化力量。而兴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英国文化研究
4、学派则从文化、权力、意识形态等角度切入来探讨各类社会现象,尤其是以传媒为中心来研究大众文化现象。其杰出代表是斯图亚特霍尔,他的电视话语的制码解码一文强调了受众对传媒文化解码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文化和传媒研究从法兰克福学派的消极色彩中走了出来。在法国,有一批关注过或还在关注传媒与文化的著名学者,包括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后现代理论家让鲍德里亚、后现代文化传播理论家布希亚德,他们的理论至今都在影响世界多门学科的发展。在美国,传媒与文化相结合的研究更是学术热门。从早期的米尔斯、罗森伯格到中期的阿特休尔、H席勒,再到现在的巴格迪肯、道格拉斯凯尔纳、罗杰菲德勒等,直接或间接研究此论题的学者接踵产生,而著作和
5、文章更是成批出现。另外,还有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加拿大的著名传媒研究专家麦克卢汉、英国学者汤林森、英国社会学家斯特里纳蒂、“后工业社会”理论的提出者丹尼尔贝尔、当代美国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后现代文化逻辑研究的出色代表杰姆逊、活跃于当今欧美文学批评理论界的希利斯米勒等人都对传媒与文化给予了程度不同的研究。但是,在西方,除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后现代主义理论家以及德里达、希利斯米勒等人的零星提及,把传媒和文学结合起来的专门研究者和著作文章,都缺乏典型的代表。在国内,传媒与文化相结合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涌现出一些学者和教授,表现出把传媒和文学结合起来的浓厚兴趣,典型代表
6、有黄鸣奋、欧阳友权、金惠敏、杜书赢、余虹、陈霖、周宪、张荣翼、陶东风教授等。但令笔者感到遗憾的是,虽然这些学者对传媒时代的文学发展和变化这个论题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和阐释,但他们要么把这个论题扩大为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研究,要么只着眼于一种传媒、一种文学样式、一种文学现象进行研究,缺乏从传媒这一关键要素出发对文学发展作出的具体阐释,更缺乏从传媒角度对当下文学变局的系统性分析。二、传媒对当下文学的解构文学传播依赖于传媒,但传媒对于文学来说又不止是“一种工具”、“一种技术”那样简单。实际上,正如哈贝马斯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所分析的,在媒介时代尤其是大众传媒时代,媒介和技术已升格为一种权利,具备意识形态性。
7、马歇尔麦克卢汉也研究出了震惊世界的结论一一“媒介即讯息”1,哈贝马斯和麦克卢汉的观点告诉我们两点:L传媒并不仅仅是冰冷的技术,它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具有主体的控制力。2.传媒与讯息并不是能随意分离的,传媒与讯息往往浑然一体,制造出惊人的影响力。显然,仅仅把媒介理解为一种工具与技术,那是肤浅的;媒介同时是改变某些事实与格局的决定性原因。实际上,从来不是“传媒适应文学”,而是“文学适应传媒”,或者说是“传媒逼着文学走上变化之途”。综合考察传媒影响文学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这样几个规律:L传媒的发展与革命必然影响到文学传播的变化,进而影响文学的发展和变化。2.传媒会促成旧的文学形式的衰落和新的文学形
8、式的诞生。3.在特定的时代,传媒的特点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这一时代文学的特点2。具体来说,传媒对当下文学首先有一种解构作用,即因为传媒的革新,文学传播既定秩序土崩瓦解,而传媒又不仅仅作为一种工具或载体在影响着文学的发展,它嵌入到文学活动的内部,对文学的诸多要素产生巨大的影响。纸媒文学一统天下的格局已经被打破,文学传播路径空前多元化。而每一种传播路径都对应诞生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口头文学、书刊文学、广播文学、电影文学、电视文学、网络文学、手机文学等繁复多姿的文学样式共同制造了当下文学绚烂的景观。正是在这样一种变化中,许多人感受到似乎“文学衰落了二其实他们感受到的只是“纸媒文学”的衰落。在传媒的作用下
9、,文学意味和文学性在分化和蔓延。“文学的魂灵从文学中消失了,但在其它的文化类型中显灵。文学给自身留下了一副皮囊,却成了幽灵,附着于各种新生的文化样式中”3。文学的幽灵真是无处不在,新闻节目、广场演出、综艺晚会、广告设计、网络聊天、报纸专栏、电子游戏甚至度假村等都随处可见文学的影子,这是一个真正的文学的潜能得到了极大释放的时代,文学意味(文学性)如雪花一样漫天飞舞,慢慢淹没整个大地。作家的身份在裂变。少数人才能成为作家的时代一去不返,在这样一个多元传媒和互动媒体盛行的时代,似乎人人都可以成为作家。而一向神圣的“作家”头衔,正被“写手”、“撰稿”、“码字儿的”、“卖字儿的”、“文案”、“枪手”、“
10、文字策划”、“文稿统筹师”、“文学师”、“编剧”、“词作者”、“文字客,、“网虫,、“博客,、“大虾,等千奇百怪的称呼所代替。三、传媒对当下文学的建构在解构的同时,传媒的革新对当下文学还有一种建构作用。旧有格局的打破意味着新格局的诞生,原有传统的改变意味着新特色的形成。一方面,纸媒文学风光不再,文学样式繁复多彩,文学意味无边蔓延,作家似乎变成平民。另一方面,影视文学、网络文学、手机文学等新的文学样式破茧而出,成为时代新宠;文学聚集在强势传媒的麾下,呈现出种种新的特征。作家们纷纷“触电”和“触网”,热衷于将纸媒文学改编成影视文学,作家们纷纷以自己的小说有几部被拍成电影电视作为骄傲的资本,甚至在小
11、说创作之初就考虑怎么去迎合影视改编的问题。为了在网络上抢占到地盘,一向坚持“白纸黑字”写作方式的作家纷纷丢掉了钢笔和信笺,与键盘和网络进行亲密接触。比如当下文学桂军人气最旺的几位作家,如东西、凡一平、鬼子、李冯等,无一不是“触电”“触网”的作家。因为影视等强势传媒的作用,当下文学作品还呈现出图像化的趋势。而这一趋势从广义上看来至少涉及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文学作品的图像化包装,现在的文学书籍出版热衷于插图版、漫画版等图像化版本;二是文学作品的影视转换,许多作家把作品的影视化转换作为写作动力;三是文学作品语言的图像化趋向,作家们深受图像时代的影响,在小说的文本中充斥着影视化叙事、剧本化情节。而在娱
12、乐化的影视、网络等强势传媒的作用下,文学的审美价值渐渐暗淡,文学的娱乐价值变得坚挺无比。更多的读者接触文学是想找乐子,是想寻求某种刺激,是想满足某种世俗的欲望,深刻的读者渐渐变成肤浅的读者,审美的读者慢慢被娱乐的读者所取代。大众传媒开始对文学的传播和评判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并且开始根据传媒运作的商业特征物色自己的批评家”4o传媒将读者的目光汇集在自己的麾下,将生硬的学术文字变成灵动的及时文本,将长篇巨制变为微言大义,将冷僻的概念术语替换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通俗言说,将索要成千上万的论文版面费变为回馈作者一笔不菲的稿费。经由传媒的左右与控制,学院批评本来有限的读者群急剧萎缩,学院批评本来就有的艰深晦涩、自我陶醉、极端功利等缺点越发致命,以至渐渐失语。参考文献:1(加)马歇尔麦克卢汉何道宽译,理解媒介一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张经武.传媒视域下的文学发展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9(6).3陈晓明.文学的消失或幽灵化J.记忆,2002(创刊号).4南帆.批评抛下文学享清福去了N.新华文摘,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