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楚怀王的两大失误——楚王评传系列之楚怀王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楚怀王的两大失误——楚王评传系列之楚怀王研究.docx(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论楚怀王的两大失误楚王评传系列之楚怀王研究楚怀王的一生失误众多,其中给楚国带来巨大损失、导致楚国遽然衰落的失误概括起来主要有对待人才失误和对秦关系的失误两大方面。他的一系列失误不仅导致他本人最后客死秦国,而且直接导致楚国由大国强国垂直衰落为弱国。楚怀王;人才;对秦关系;失误在楚国走向衰落的过程中不得不提到楚怀王这个重要人物。楚怀王是在楚国最鼎盛的宣威时期的威王之后继位的国君。公元前328年楚威王之子熊槐即位为楚怀王。在刚刚继位时,楚国国力雄厚。1(P302)在前朝大臣的辅佐下,楚怀王基本没有什么失误,能够任用屈原等人,楚国仍然保持了大国、强国的地位,甚至一度成为世界第一大国和富国。公元前323
2、年,亚历山大大帝病逝,罗马帝国瓦解。在此后十余年,楚国是世界第一大国和第一富国。2(P302F304)楚怀王的失误是从他继位十多年以后开始出现的。由于中国古代的国君具有巨大权力,而且是终身制,因而楚怀王的失误不可能得到纠正或终止,导致楚怀王的失误越来越多。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对待人才的失误楚怀王对待人才失误包括对国内人才的失误和对外国人才的失误。对国内人才的失误表现为弃用贤人屈原、不采纳明智之臣陈轸、昭雎的正确意见等;对待外国人才的失误则体现在对待惠施、田忌和张仪这三个人上。这些都给楚国带来很大损失。(一)任用国内人才的失误楚怀王对待人才的失误首先就是对国内人才任用不当,主要是弃用屈原
3、等人。屈原刚步入政坛时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而受到楚怀王的信任和重用,官至左徒。他“入则与王图议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史记屈原列传)并进行变法改革,主张以法治国,颁布了一系列改革政治和立法的诏令,楚国吏治一度比较清明,屈原的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效,楚国国富民强,社会太平。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屈原主张对外连齐抗秦,这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益于楚国的巩固和发展。由于屈原改革触动了不贤而无能的楚国贵族的特权以及秦国的利害关系,遭到楚国贵族和秦国的阻挠,他们相互勾结,打击屈原。在楚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攻击下,楚怀王逐渐疏远屈原,导致屈原改革夭折,楚国又恢复到以前那种沉闷局面。楚怀
4、王后来还进一步流放了屈原。楚怀王最终弃用屈原是他任用国内人才失误的重要例子。楚怀王对待国内人才的失误还表现在不听陈轸、昭雎等贤臣的明智、正确的意见等。陈轸是楚怀王时期的一个有名大臣。他多次在关键时候都有正确的意见和建议,可惜楚怀王都没采纳,尤其是张仪游说楚怀王与齐绝交、答应献商於六百里之地给楚国的那一次。楚怀王在只得到张仪口头承诺、还没拿到六百里地时就兴高采烈地向群臣公布这个消息,其他朝臣都表示庆贺,唯独陈轸不贺。当楚怀王问其原因时,陈轸说:“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且先出地而后绝齐,秦计必弗为也;先绝齐后责地,且必受欺于张仪;受欺于张仪,王必惋之
5、,是西生患于秦,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战国策秦策二)这个分析很有道理,后来的事实也验证了陈轸分析的正确。但“楚(怀)王不听。”(战国策秦策二)在秦昭王邀楚怀王到武关会盟时,楚怀王还是有点怀疑,于是和群臣一起商议,昭雎认为秦“有并诸侯之心”,其言“不可信,劝怀王“发兵自守”、“毋行”,这个分析也很有道理,可楚怀王也不听;楚怀王的小儿子子兰认为不应“绝秦之欢心”,力“劝王行”时,楚怀王就听从了。结果楚怀王一去就被秦兵挟持到咸阳,秦昭王以“藩臣”礼节接待楚怀王,楚怀王最后客死秦国。这两次不采纳陈轸和昭雎的正确意见实际上是楚怀王对朝中贤臣不信任、不重用的表现,是用人失误之举,既害了楚怀王本人,也
6、给楚国带来巨大的损失和灾难。(二)对待外国人才的失误楚怀王对待外国人才也有失误,主要表现为对待惠施、田忌和张仪这三个著名人物取舍失误:该重用的惠施、ID忌没有重用,不该信任的张仪却又极度信任。楚国在楚怀王之前一向有善于任用外国人才的美誉,因此惠施、田忌这两个著名人物才在原所在国失意后来到楚国。结果却被楚怀王遣回或禁锢,不能发挥他们的才能为楚国服务。惠施是名家代表人物,在魏为相二十多年。公元前323年,秦国为了离散合纵,派张仪入魏。魏惠王因惠施的合纵策略无效,罢去惠施魏相一职,让张仪担任魏相,采用张仪的“以魏合于秦、韩而攻齐、楚”连横策略。惠施于是在公元前322年离开魏国,来到的楚国。但楚怀王为
7、取悦张仪不用惠施,送惠施回家乡。田忌是齐国大将,因受到齐相邹忌的排挤而于公元前319年离开齐国来到楚国。楚怀王受齐宣王及邹忌派出的说客的唆使而封田忌于江南,等于把田忌禁锢起来。这样,应该重用的惠施、田忌楚怀王都没有重用,不能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楚国服务。楚怀王没有重用应该重用的惠施和田忌,而对不该重用的张仪却言听计从。张仪是魏国人,在去秦国前于楚威王晚年来到楚国,但没得到重用。相反,在一次楚相宴会后,楚相的一块玉璧丢了,张仪被怀疑偷了那块玉璧,被抓去毒打一顿。张仪在做了秦相后给楚相文檄,表达了对这次事件终身记恨并伺机报复楚国的心愿。公元前313年秦惠文王派张仪到楚国离间楚齐联盟。楚怀王对张仪极
8、为钦佩,达到迷信程度,言听计从,结果被张仪欺骗得极惨。对此,史记张仪列传是这样记载的:“闻张仪来,(楚怀王)虚上舍而自馆之,日丁此僻陋之国,子何以教之?仪说楚王日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娶归嫁女,长为兄弟之国,此北弱齐而西益秦也,计无便此者。楚王大悦而许之。”张仪离开楚国回秦国,楚怀王一方面派一个将军作为使者跟随张仪去秦国办理六百里商於之地的交割手续,同时在还未得到商於六百里地之前先后两次派使者去和齐绝交,导致齐楚绝交。而张仪回秦后假借摔伤,不见楚国使者,暗地却派人使齐,建立齐秦联盟。然后出来见楚使,诈称是六里而不是六百里。这就是著名的张
9、仪报复楚国的“诈楚”事件。楚怀王一旦发觉受骗就大怒,不接受陈轸的建议,失去理智,发兵攻秦。公元前312年秦楚两国军队在丹阳发生大战,秦大胜,楚军大败,包括正副统帅在内的70多名将领被俘,8万人被杀。秦师乘胜夺取楚国六百里地的汉中郡。楚怀王怒不可遏,立即调动全国军队进行反功,以求报复。在蓝田楚秦军队再次发生大战,结果楚国军队先胜,但韩魏两国出兵偷袭楚,楚军只好回救,楚国最终失败,被迫割去两城,向秦请和。公元前311年,秦人想用容易攻取的汉中郡换靠近楚国的南半部、不易攻取的黔中郡,楚怀王徒逞意气,不要土地,只要秦国把张仪送到楚国就把黔中郡送给秦人。而张仪来到楚国后,由于受了贿赂的靳尚的作用,尤其是
10、身为秦王室女的郑袖的软缠硬磨,楚怀王并没有立即杀了张仪,而是先是软禁,后不仅解除软禁,还又和张仪一起喝酒。在酒席上,张仪的一番以战相威胁、以和相引诱的陈词后,楚怀王又变得没了主见,放走了张仪。从以上楚怀王与张仪打交道的表现可以看出楚怀王的多次失误。对于张仪早年在楚国不公正遭遇以及张仪给楚相的文檄之事,楚怀王应该知道,因此他在张仪来楚国时就应有戒备之心。我们从现有材料看到,楚怀王却没有戒备之心。此为失误之一。就算张仪真的给楚六百里商於之地,也可以采取陈轸的建议,先把土地拿到手后再与齐绝交不迟。可楚怀王却在六百里商於之地没到手的情况下就派使者与齐绝交。而且在张仪耍阴谋不见楚使时,楚怀王还以为张仪认
11、为楚与齐绝交不够,又派一名使者去齐朝廷骂齐王,使齐王极为震怒。这是连基本的外交礼仪都不懂的行为。结果是土地没得到,却与齐国绝交,且国际影响很坏。此为失误之二。受了张仪的欺骗,采用陈轸的建议,理智处理,从其他途径得到补偿,也是挽救的方法。可楚怀王偏偏不听陈轸明智之言,而是意气用事,大怒到失去理智,在楚国未做充分准备的情况下,仓促派兵攻打秦国,结果楚国一败于丹阳,损兵八万,折将七十,丢失南阳郡六百里土地;二败于蓝田,割去两城,最后被迫向秦请和。此为失误之三。在用黔中郡的土地换来张仪后,按理说,应该不听任何人之言(楚怀王曾多次不听他人言而自做决定)而立即杀掉张仪以解心头之恨。可事实却是楚怀王在花了极
12、大代价换来张仪后却又轻易让张仪溜走了。此为失误之四。对惠施和田忌的失误则导致再无优秀外国人才来到楚国,相反连楚国人才都跑到外国去了,如李斯都跑到秦国;而对待张仪的失误则带来巨大的灾难。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导致楚国在战国晚期的衰落。二、对秦关系的失误楚怀王另一重大失误就是对秦关系的失误。战国中后期,原本秦楚都有实力统一中国。但历史事实却是楚国不仅没有统一全国,相反自身最后也被秦国灭亡。原因当然很多,楚怀王对秦政策的失误是一个重要原因。楚怀王对秦关系的失误包括轻率地与秦决裂、对秦形成对楚的战略包围无动于衷、武关赴会决定的失误等。(一)对改变与秦战略关系决策的失误秦国与楚长期为姻亲之国,而且秦国曾对楚国
13、有大的帮助:公元前506年吴师入郢,秦国出兵协助楚国赶走了吴国军队。秦楚两国关系一直良好,因此,楚国除非万不得已不应该与秦决裂,更不用说轻率与秦决裂了。但楚怀王却于公元前318年轻率与秦决裂了。公元前318年,公孙衍发动魏赵韩燕楚五国和纵共同伐秦,由于楚国实力最强大,各国推楚怀王为纵约长,协调各国行动。秦师出函谷关后联军退却、溃散。秦国由此怨恨楚国。这是一个错误的决策。从两国关系和实际效果看,楚国最好不参加多国联军伐秦,楚怀王更不宜担任五国伐秦联军的总指挥。战国晚期各国争霸,楚秦两国经过几百年的经营,都由偏僻的蛮夷之国发展成为雄视天下诸侯的大国强国,都有实力统一中国。从某一国要统一天下来看,两
14、国迟早要决裂。如果楚怀王认识到这个问题,并在做了充分准备后同秦国决裂是完全正确的。但问题是,楚怀王并不是清醒、理智地认识到这个问题因而有准备、主动地和秦国决裂,而是受了合纵家公孙衍等人的游说,又受到其他国家的推举而担任纵长,是无意识、被动的行为。而且即便是清醒理智地认识到楚国迟早要和秦国决裂,但在什么时机、什么条件下决裂也是很有讲究的:认识上要经过充分的论证后,形成君臣上下的共识;政治、军事、物质等各个方面要充分准备。但从实际情况看,楚国君臣根本对与秦国决裂的后果认识不清,政治、军事、物质等各种准备缺乏。因此,楚怀王在认识不清、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参与伐秦联军并担任总指挥的行为就显得轻率和不考虑后
15、果,是错误的行为,是楚怀王对秦关系的第一个失误。结果,秦国对楚国的“背叛行为刻骨仇恨,有秦诅楚文为证。从此以后,秦国毫不留情、不遗余力地打击楚国,加速了楚国的衰落。(二)对秦形成对楚的战略包围无动于衷楚怀王对秦第二个失误就是对秦形成对楚的战略包围无动于衷。秦灭六国有一个过程,都是逐步进行的。其中灭楚肯定是最难的。因此,秦国做了长期的准备。对楚形成战略包围就是准备之一。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经过大臣充分廷辩后,决定采纳司马错的意见,派司马错率领秦军攻取了巴蜀,不仅增加土地、财富、兵员,增强了国力;而且巴蜀在长江上游,是楚国的后背,攻取巴蜀就抄了楚国的后背。此前,楚在西北面与秦接壤,秦对楚的压力
16、主要来自西北方。占领巴蜀后,从战略上来说,秦就从西面对楚形成包围,巴蜀的秦军可以顺江而下,宜抵楚都城郢都。秦占领巴蜀后,“楚国失去了物产丰富、地理形势险要的西南后方,秦国则可就地取材练兵,顺江而下,对楚国构成严重威胁J3(P27374)但楚怀王对此认识不足,竟对秦国攻取巴蜀无动于衷,没采取任何措施,更没派兵去攻打、争夺。因此,又是一次对秦的失误。“楚与秦角逐,最大的失策就是听任秦取巴蜀而有之。”2(P302;P304)公元前311年,秦人想用汉中郡的南半部分换取黔中郡。秦人的意图十分明确,就是用容易攻占的汉中郡换不易攻占的黔中郡,以便从西南方向对楚形成战略包围。但楚怀王不仅没有意识到秦国的意图,相反,徒逞意气声称不要土地,只要张仪。只要秦国人把张仪送到楚国,楚国不要汉中郡的南半部分就把黔中郡送给秦人。结果,张仪在做了充分准备后来到楚国后又溜走了,秦国则得到很难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