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稿:记得住乡愁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120431 上传时间:2024-04-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讲稿:记得住乡愁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讲稿:记得住乡愁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讲稿:记得住乡愁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讲稿:记得住乡愁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讲稿:记得住乡愁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讲稿:记得住乡愁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讲稿:记得住乡愁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讲稿:记得住乡愁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讲稿:记得住乡愁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讲稿:记得住乡愁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讲稿:记得住乡愁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讲稿:记得住乡愁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docx(1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讲稿:记得住乡愁,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摘要探索有效的乡村振兴路径,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从实践层面看,既有的乡村振兴模式具有很强的现代性取向,表现为更加注重乡村向城市现代生活的转换,尤其侧重于物质层面的迭代更新,无形中忽视了乡村生活的自然生态属性和历史文化面向。云南大理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将“记得住乡愁”作为平衡传统与现代的基本尺度,逐渐形成了一条以乡村生态环境整治为基础,以乡愁文化保护与开发并举为主线,将乡愁文化与生态和谐、产业发展、文化传承、乡村善治有机结合的创新型乡村振兴道路。大理的实践表明,乡愁文化是构建乡村发展主体性的有效资源,党政引领和农民参与是激活乡愁文化促进乡村振兴的基础动力

2、,“记得住乡愁”理应成为确立乡村振兴路径与走向的重要依据和标识O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愁文化;记得住乡愁;乡村发展一、问题的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推进乡村振兴,既需要从战略上统筹谋划,也需要从路径上探索深入。2020年以来,随着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我国“三农”工作的重心已经转移到乡村振兴领域,如何推进乡村振兴成为各级地方政府亟待破解的重大现实课题Q梳理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及结合笔者的实地调查,当前地方政府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上大体有三条主要路径,并形成相应的乡村振兴模式。第一种路径是以统筹城乡关系为导向的城镇化路径。当前,

3、我国正经历着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的巨大转型。在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农村城镇化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策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城镇化也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对此,有学者明确主张持续推进“以城带乡”,通过新型城镇化引领乡村振兴发展。基于农村城镇化路径的乡村振兴有一个潜在预设,即乡村振兴的出路和方向是城市,通过新型城镇化实现农村向城市现代生活的转换,从而达成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通过城镇化带动乡村振兴的另一重逻辑在于,农村城镇化本身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力,从而形成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双轮驱动的格局。第二种路径是以发展乡村经济为导向的产业化路径。这一路径着眼于乡村自身产

4、业的发展,试图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将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产业化路径通常采取引入外部资本或者政府投入方式,发掘培育地方特色产业,尤其强调产业的规模化经营。在一些产业基础较好的地区,开始呈现从单一的规模化经营向专业化、品牌化方向转型的趋势。产业化路径从内在逻辑看,是以发展乡村经济和提高农民收入为出发点的,这无疑把握住了乡村振兴的要义,但从实践来看,产业化路径也存在盲目发展、政绩导向等问题,小农户在与市场的对接过程同样面临诸多挑战。第三种路径是以巩固脱贫成果为导向的兜底式路径。2020年后,我国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胜利,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但很多地区仍存在经济基础较为薄弱、低收

5、入人口偏多等问题。为此,国家设立了五年过渡期,并推动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主张兜底式路径的学者认为,我国现阶段刚刚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条件并不具备,不应对乡村振兴寄予过高期望,重点应放在“保底”上。兜底式路径以解决农村人口的基本生活保障为出发点,尤其关注脱贫地区人口的生活条件改善问题。相对于城镇化路径和产业化路径,兜底式路径是一种更为保守的乡村振兴路径。城镇化路径、产业化路径和兜底式路径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在很多地方施政中常常交织在一起。从实际效果看,三条路径也不同程度地推动了乡村的发展,实现了乡村振兴的诸多目标。但需要注意到,既有的乡村振兴路径也存在一些不

6、足。其中,较为突出的一点是,无论是城镇化路径、产业化路径,抑或兜底式路径,都是以现代化为基本取向的,这一取向更加注重乡村向城市现代生活的转换,尤其侧重于物质层面的迭代更新,无形中忽视了乡村生活的自然生态属性和历史文化面向Q基于现代化的乡村振兴路径无疑将带来乡村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但也可能忽视了乡村特有的功能和价值,乡村面临被“连根拔起”的潜在风险。我们需要乡村的现代化,但在这一过程中应如何对待乡村的自然生态风貌和历史文化传统?乡村的精神和价值又应何处安放?这是摆在实践工作者和学者面前的共同课题。针对这一问题,云南大理将“乡愁文化”作为平衡现代和传统的基本尺度,逐步形成了一条以“记得

7、住乡愁”为核心理念的乡村振兴道路,为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提供了新的思考进路,具有较强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二、记得住乡愁:乡村振兴的大理实践大理白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中部偏西,是全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截至2020年末,大理总人口364万,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超过一半,下辖1市11县。大理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要素,为乡愁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载体,也使“记得住乡愁”成为可能。乡愁最初来源于人们对故乡的思念和留恋,是内心深处一种对家乡、对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的记忆、怀念与向往,是内心深处一份柔软的情感和精神需求。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当下“乡愁”的内涵逐渐扩展到对乡村自然生态的追求

8、、对传统乡土文化的依恋和对乡村生活方式的怀念等不同维度,进而使乡愁文化的重要性凸显出来。乡愁属于情感认同的范畴,但这种情感必须通过“具象”的要素来承载和表现。只有通过这些承载物,才能够激发人们的乡愁意识,并寻得心灵的慰藉。从这个角度看,乡愁既需要保和传承,也需要发掘和建构。近年来,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大理极为重视乡愁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并逐步探索形成了一条以“记得住乡愁”为核心理念的乡村振兴道路。具体来看,乡村振兴的“大理实践”可以概括为:以乡村生态环境整治为基础,以乡愁文化保护与开发并举为主线,将乡愁文化与生态和谐、产业发展、文化传承、乡村善治有机结合的一种创新型乡村振兴道路。(一)

9、在生态和谐中守住乡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乡愁的重要内涵,只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乡村的自然生态特色充分释放出来,才能守住“乡愁”的根。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大理高度重视自然生态和人居环境问题,通过构筑村庄生态屏障、强化洱海水域保护、提升村级人居环境等方式,建设生活环境整洁优美、生态系统稳定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一是构筑村庄生态屏障。只有看得见绿水青山,才能守得住乡愁。近年来,大理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思路,突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恢复,持续巩固村庄生态环境安全屏障,夯实乡村绿色发展的基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例如,凤羽镇振兴

10、村位于洱海的源头,该村积极构建村庄生态屏障,通过推进绿色生态和智慧农业建设,实现大蒜零种植和禁售禁用含氮磷化肥、高毒高残留农药,重点培育无公害蔬菜生产和绿色瓜果种植,并构筑起主要入湖河流两侧生态隔离带、截污沟、湿地库塘等多重保障,动员组织村民自发开挖生化处理池,实现对全村所有农户污水做到全覆盖全收集,入湖河流水质得到持续改善。二是强化洱海水域保护。乡愁具有普遍性,每个地方都有属于它的乡愁;同时,乡愁也具有特殊性,每个地方的乡愁又有其各自特征Q对于大理而言,洱海不仅是生态保护的重中之重,也是当地乡愁的独特载体。近年来,大理着力打造洱海生态廊道,实现了洱海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双促进、洱海与乡愁相交相

11、融,提升了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在这一过程中,村民更加认同洱海保护,也积极参与到洱海保护的过程中来,使守住乡愁成为全体大理人的共同行动。例如,湾桥镇古生村将洱海水域保护作为村庄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先后建设环湖截污工程管网11公里,通过设立五级河长制,实施阳溪综合治理,完成河道核心区106亩土地流转,治理入湖沟渠3.2公里,并且在完成“绿线”范围内53户农户、6112.5平方米拆除的基础上,恢复新建湿地3000平方米,使得古生村水更干净了,洱海更美了,乡愁也更浓了。三是改善村级人居环境。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是守住乡愁的重要方式,也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近年来,大理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聚焦聚力村

12、庄规划编制与实施管理、农村建房整治、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和长效管护机制建立等重点工作,层层压实责任,狠抓工作落实,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例如,刘厂镇王家庄社区以创建美丽庭院、美丽村庄为目的,以整治农村人居环境为抓手,以实施“两违整治”、“清四乱”、河长制、农户门前“三包”、农村厕所革命以及农村污水处理为载体,做到入户教育常态化、清洁卫生常态化、村貌整洁常态化,形成了“户户比清洁、家家讲卫生”的良好风气,营造了乡愁的良好氛围,使得王家庄社区的美丽庭院成为了当地乡愁的有效载体。(二)在文化传承中活化乡愁优秀的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内核,也是乡村文化振

13、兴的内在要求。近年来,大理在推进乡村振兴时注重保护传统村落、传承乡村民俗民风民情和注重现代要素与乡愁文化相结合,不断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在文化传承中活化乡愁。一是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原有风貌。传统村落是指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较高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传统村落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承载乡愁情思的重要载体,同时,传统村落的发展需要将乡愁记忆作为内在推动力。大理作为云南乃至全国传统村落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共有130个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其传统村落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厚重,民族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是乡愁文化的天然标本。近年来,大理高度重视传统

14、村落保护工作,将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纳入各级各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以极大力度推动大理的中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工作。例如,沙溪镇华龙村在与村民充分沟通的基础上,通过实施沙溪镇华龙村棚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将水泥路改造成青石板、红砂石板路面,同步实施电网改造,将部分架空线路改为电缆入地,进一步完善了传统村落基础设施,改善了村内管网基础设施,实现了污水集中处理,这不仅改善了村民原有的居住环境,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还有效恢复保护了传统古村落风貌。二是注重传承乡村民俗民风民情。民风民俗是传统乡土文化最为生动的表现形式,也是最容易勾起人们乡愁情思的催化剂,传承乡村优秀民风民俗对当地的文化传承以及精神文明

15、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大理作为一个多种少数民族聚居、古村落丰富的地区,其乡村民俗丰富,形态各有不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象。近年来,大理注重保护乡村民俗,支持社会各界举办各种民俗活动,传承各种包括民俗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此来丰富村民的生活,推动大理的乡风文明建设。例如,苍山西镇光明村是以彝族为主要居民的少数民族村庄,其依托鸡茨坪彝族文化广场,以大理漾潺核桃节、彝族火把节、奔龙会等为载体,通过开展各类庆祝活动,拓展乡愁形式,并且不断尝试挖掘传承本地传统民族歌舞,积极引进彝族大刀舞、路噜啧、白族霸王鞭等歌舞,丰富民族歌舞内容,培育壮大民族文艺队伍,挖掘、整理、传播如阿查阿红等故事,

16、以故事吸引人,以乡愁留住人。三是注重现代要素与乡愁文化相结合。文化传承不仅要注重传统文化的廖续,还需要吸收利用现代要素,实现现代要素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满足对文化的多样性需求,从而进一步激发乡愁的文化价值。近年来,大理鼓励各地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探索形成具有现代特色的地方文化,在以传统文化留住乡愁的同时,进一步塑造新的乡愁文化,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文化企业、产品和品牌,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基础上,打造特色文化城镇和乡村。例如,凤羽镇佛堂村根据自身已有资源优势,回引银行行长陈代章返乡创业,成立了千宿文旅有限公司,吸引了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封新城、黎瑞刚、于丹、李健等知名人士长期或不定期入驻佛堂村开展艺术创作,打造了一批具有佛堂村特色的“空中稻田剧场”文化、“退步堂”文化,给佛堂村带来全新的理念,打造了具有佛堂村特色的现代“名人文化”,不仅推动了佛堂村乡村文化振兴,也让佛堂村吸引了源源不断的游客慕名前来。(三)在产业发展中留住乡愁乡村要振兴,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历史 > 民俗传统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