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工业上楼”设计指引(试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市“工业上楼”设计指引(试行).docx(2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苏州市“工业上楼”设计指引(试行)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苏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2024年1月为全面贯彻国家、省关于提升土地综合利用水平的工作部署,落实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工业用地提质增效的实施意见(试行)要求,探索推进以“工业上楼”开拓发展新空间,提高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在全面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做法、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订本指引。本指引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总则;第二章产业引导;第三章规划设计;第四章建筑设计;第五章结构设计;第六章建筑设备;第七章绿色建筑;附录起草说明。本指引由启迪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负责起草编写,充分吸收深圳市生物医药产业“工业上楼”设计指引、
2、上海市智造空间设计指引等编制团队专家以及相关行业企业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各地在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反馈至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设计处(地址:姑苏区锦帆路239号,电子邮箱:szzjjghc)。第一章总则1第二章产业引导21.1 设计要素及其分级21.2 产业引导2第三章规划设计43. 1选址43.1 总平面43.2 出入口53.3 园区道路53.4 流线规划53.5 卸货场地5第四章建筑设计74. 1平面设计74.1 层高、层数及垂直交通设置84.2 室内环境94.3 外立面10第五章结构设计H1.1 结构形式111.2 楼面荷载111.3 减振措施11第六章建筑设备136. 1给水13
3、6.1 排水136.2 采暖、通风及空调146.3 电气设计146.4 智能化15第七章绿色建筑167. 1建筑节能167.1 新能源利用167.2 新材料利用167.3 新工艺运用167.4 装配式建造16附:起草说明18第一章总则1.1.1. 根据苏州市鼓励“工业上楼”工作试点方案等相关要求,结合苏州市产业基础及发展实际,编制本设计指引。1.1.2. 本设计指引属于苏州市新建、扩建和改建类“工业上楼”建筑设计的技术指导文件,其设计依据应以审批文件为准。1.1.3.“工业上楼”建筑除符合本指引外,还应符合其它现行国家、地方及行业标准的相关规定。第二章产业引导2.1. 设计要素及其分级2.1.
4、1, “工业上楼”应考虑:产业类别、环保安全、工艺条件、设备载重、垂直交通等设计要素。2.1.2, 设计要素分级1 .根据重要性等级,将设计要素划分为第一层级要素和第二层级要素两类。2 .第一层级要素:产业类别、环保安全;第二层级要素为工艺条件、设备载重和垂直交通及其相关的细分因素(如减振隔振)。3 .应根据设计要素综合评估涉及的产业及其生产工艺是否适宜建筑结构空间条件技术要求。图1”工业上楼”设计要素判别示意图3.2. 产业引导3.2.1. 根据国家现行产业政策、行业准入条件,结合苏州市产业发展导向目录,将“工业上楼”划分为重点鼓励上楼、有条件上楼、不建议上楼三类。3.2.2. 重点鼓励上楼
5、类产业:1.电子信息产业,主要有新一代通信设备、集成电路、超高清视频显示、智能终端、新材料、工业软件和物联网等细分产业;2.生物医药产业,主要有生物制药和高端医疗器械产业:3.智能装备制造产业,主要有轻型智能成套装备、智能传感器、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等细分产业;4.节能环保产业,主要有安全节能环保、仪器仪表制造、精密仪器等细分产业;5.纺织服装产业,主要有轻型纺织生产、服饰工艺设计、现代时尚等细分产业;6.其他适合上楼的产业。3.2.3. 2.3,符合规划容积率要求和工业建筑设计规范的工业用地开发建设项目,鼓励建设4层及以上多、高层厂房,提高土地利用率。3.2.4. 鼓励多种资本合作、推动老旧产
6、业园转型打造多、高层厂房;鼓励国资引导开发新建产业园整体打造多高层厂房:鼓励社会资本主导的单个工业园项目打造多高层厂房。3.2.5. 5.鼓励在高规划的科技新城、传统工业转型区域、各行政区毗临地带、新建工业用地等实施“工业上楼”。3.2.6. 26高层厂房在建筑形态、光伏应用、创意设计、厂房环境等方面应注重体现现代元素,符合城市风貌规划,符合安全、环保、消防等要求。2.2. 7.鼓励“工业上楼”项目采用新型建筑工业化技术,实现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智能化建造、一体化装修和信息化管理,提升建筑品质、提高建设效率、控制建设成本,实现节能减排,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第三章规划设计3.1
7、. 选址3.1.1, 选址宜满足产业发展体量规模化、区域成片化的要求,符合区域产业准入要求。3.1.2, 遵循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原则,统筹兼顾特殊性,用地规划设计符合苏州市相关政策文件要求。3.1. 3.用地规模不宜低于1.5公顷。3.1.4. 厂区位置应选择工程地质及水文条件良好、供电供水充沛稳定的区域,并经技术经济方案比较后确定。3.1. 5.厂区应临近交通枢纽,依托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设施,满足入园企业安全便捷、生产绿色环保、较低运输成本等需求,保证企业供应链畅通,为园区生产工作和居民生活提供高质量的交通服务保障。3.2. 总平面3.2.1. “工业上楼”应与城市发展规划相适应,符合
8、苏州城市风貌的要求,根据工业用地的功能及空间特点进行规划,注重景观的艺术性和实用性。3.2.2. 根据产业定位和发展规划,合理规划土地的不同功能区域,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效益的最大化。3.2.3. 3.应充分考虑当地主导风向,避免产生废气、噪音、粉尘等污染物对周边环境的影响。3.2.4. 注重品质提升,园区规划宜建设仓储物流、公共服务及其他专业性生产配套服务,打造高标准硬设施和高水平软服务的“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产业生态体系。使“工业上楼”体现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3.2.5. 5.关注使用成木,“工业上楼”应该把产业链相关企业集中在特定区域,引导产业发展布局,实现产业聚集。从而降低合
9、作成本,提升经济效益。3.2.6. 厂区总平面设计应体现产业定位清晰、功能分区明确、人物分流、注重环境质量的原则。厂区的门卫设置宜考虑访客、快递及防疫设施。3.2.7. 7.厂区总平面设计应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厂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等建筑布局应有利于组织生产和交通衔接。3.2.8. 据项目选址的地形地貌和生产内容及规模大小,厂区宜集中或分散设置动力和辅助设施:热源站、危险品库(甲、乙类火灾危险品)以及废水处理设施宜分别集中设置,变配电所、消防水泵房及控制室、冷源站宜集中设置,纯水站、空压站、气体站设施等可与生产装置合并设置,并为生产工艺的变更预留相应的空间和位置。3.3. 出入口3.3.1.车
10、行、人行宜分开设置,因用地条件限制可集中设置并进行有效分隔。3.3.2.主要人行出入口地段宜设置公共广场,与城市其他部分衔接并提供景观贡献。3.3.3.入口及周边界面宜重点处理,面向主要干道的,其建筑外观宜符合较高建筑设计标准,打造重点城市界面。3.4. 园区道路3. 4.1.园区道路宽度应根据产业定位合理、分级设置。主要道路宽度宜设置为912米,不应小于6米,次要道路宽度宜设置为67米,不应小于4米。4. 4.2.园区道路转弯半径应根据货车尺寸和道路宽度合理设置,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关于消防车通行、转弯和停靠的相关要求。5. 4.3.针对货流、人流流量、游客与园
11、区内外工作人员上下班出行方式分析,合理规划厂区内部道路设计,形成功能清晰、级配合理的交通网络。园区中不同区域可采用不同道路结构,以满足各类交通要求。3.5. 流线规划3.5.1.合理组织交通流线,园区宜做到人车分流、人货分流,尽量不重合交叉,避免互相之间干扰,生产组团流线靠近周边交通加快货流疏导。3.5.2,根据园区的规模及需求,合理规划停车位的数量跟布局。机动车停车位宜以地下停车为主,减少地面停车,提升园区品质。3.6.卸货场地3.6.1.卸货场地宜靠近主要交通干道和仓储,便于货物运输和储存。3.6.2.卸货货场地宜邻近货梯设置,保证卸货效率。采取防护措施,保证货物的完整性及安全性。3.6.
12、3.根据园区规模和日常卸货量确定卸货区大小。确保卸货区可容纳预计的货物量,并国有适当的操作空间。3.6.4.卸货场地货车车位设计尺寸建议为13米X3.5米。3.6.5.卸货场地须做好货物流线、装卸、垂直运输组织,保证货运简单便捷。3.6.6.首层设置装卸货区域,宜临近货梯设置至少12个货物升降平台,方便货物高效运输。鼓励标准层考虑设计物料及产品临时堆放等缓冲空间。第四章建筑设计4.1. 平面设计4.1.1, 标准层面积1 .鼓励根据产业定位和地块条件,设置多元化标准层面积的厂房,标准层面积宜不小于100Omso2 .“工业上楼”平面应考虑“柔性”设计,以适应产业发展、工艺变化的需求,除配电房、
13、工具间等辅助房间外;各分隔单元应符合消防疏散的相关规定。4.1. 2.平面设计1 .平面宜方正规整,满足生产工艺需求。主体结构宜采用大空间及大跨度柱网,以保证建筑平面和空间布局的灵活性。2 .优先考虑端部布置,楼梯、电梯、卫生间、设备、管井等辅助用房宜靠外墙边布置。3 .平面设计宜采用“一字型”布局和“L型”布局,以“一字型”布局为主,以“L型”布局为辅。4 .考虑标准化厂房的弹性和前瞻性,除生产单元、交通过道、配套空间之外,鼓励设计公共阳台、露台等提升舒适度的空间。4.1. 3,建筑柱距1 .应考虑工业园区特点,综合产研商住、交通停车、厂房的通用性与经济型合理性,采用模数化取值。2 .柱距宜
14、不小于8.4m,以保证生产的灵活性。(见图2)8.4m 8.4m交通及炯空间3 .针对设备或产品体积较大的产业,最短柱距宜设置在9-11米区间内。鼓励采用“8.4mX10.5m”柱网结构,以满足生产工艺的通用性和造价成本的经济型。4 .柱距宜减少剪力墙数量,以利于生产线布置5 .1.4.设备管井平面设计时宜充分考虑标准化厂房对不同生产工艺的适应性,生产区域每500-1000nV预留一处不少于1-2m,的专门为生产工艺服务的综合管井。4.2. 层高、层数及垂直交通设置4. 2.1.建筑层高1 .首层层高宜不低于6米,2至4层层高宜不低于5米,4层以上层高宜不低于4.5米。2 .根据生产工艺流程的
15、需要,可进行专题论证后申请其他层高方案。4. 2.2.建筑层数1. “工业上楼”建筑应符合城市规划限高要求。2. “工业上楼”建筑层数不应低于4层。因生产工艺需要对厂房建筑有特殊层数要求的,经特别申报及专题论证并经产业主管部门确认后,可突破层数不应低于4层的限制性要求。4. 2.3.垂直交通1 .做好货物流线,装卸、垂直运输组织,保证货运简单便捷,电梯设置宜客货分离。2 .货梯数量与承重标准,建议与产业类型、生产要求、厂房规模相匹配,每个标准层宜配置不少于2台载重2T及以上的货梯。鼓励按实际生产需求,提高货梯建造数量和标准。3 .客梯按需设置,建议每个标准层配备不少于1台教重1.35T及以上的客梯。对于层高10层及以上的“工业上楼”建筑,货梯宜区分高低区。4.2.4, 吊装平台与吊装口1 .“工业上楼”项目设计应根据生产及成品的需求设置大型设备和货物运输吊装口。2 .吊装口工程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先行规范的相关规定。3 .吊装口宽度不宜小于4米,且高度不宜小于3.5米,为设备调试、安装及搬运提供条件。4 .鼓励每层厂房预留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