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丧葬习俗及其文化内涵研究——以河西宝卷与凉州贤孝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西走廊丧葬习俗及其文化内涵研究——以河西宝卷与凉州贤孝为例.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河西走翩璘习俗及其文化内涵研究一以河西宝卷与凉州贤河西走廊地处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咽喉要道,历史悠久,文化多元,加之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独特的民俗风情、宗教文化和民间信仰。流传于河西走廊的民间口头说唱艺术一河西宝卷与凉州贤孝,是中国古代社会形态与河西地区独特地域文化的结合,堪称河西走廊的“民间百科全书”。它们原生态地记录了河西地区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民风民俗等多方面内容,成为中国古代民俗的有机组成部分。河西宝卷与凉州贤孝唱词对河西地区多样化的民俗文化都有记载,尤其对人生仪礼的记述更为详尽。人生仪礼既表现了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也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反映。河西宝卷与凉州贤孝以大量的篇幅对河
2、西地区的诞生礼、婚礼都进行了详细的描绘,而对作为人生四大礼仪之一的丧葬礼俗的记述却比较简洁。但就是这简洁的记述,却将河西民间丧葬的重要仪程都很好地保留了下来,成为研究河西地区民间习俗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在古代中国,跟死了的人有关的事称为“丧”,处置死者遗体称为“葬:丧葬礼俗是指人死后,亲朋好友、邻里相亲处置死者时殓殡莫馔、拜送哭泣的礼俗,也就是古人所说的“以丧礼哀死亡”。杨树达先生将其定义为:“所谓丧葬礼俗可简称之为安葬、哀悼死者的特定的一系列的规范的礼仪活动。”1(P17)丧葬礼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是人类社会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生命礼仪,也是个民族文化的印记。它作为人生最后项礼仪活动,在一
3、定程度上集中反映了当地的文化传统、民间信仰、人情世故和风俗习惯等。一、河西民间的丧葬仪程河西宝卷与凉州贤孝唱词都记述了河西地区人们为死者举办丧事而遵循的各种礼俗,主要包括丧祭礼仪、殡葬礼仪和丧葬文书等几个方面。(一)丧祭礼仪1 .穿衣、停尸死者临终前,亲人们要为其擦身更衣,咽气之前要穿好寿衣(俗称“老衣”),这样做,一是怕死后尸体僵硬不好穿戴;二是认为,未更衣就咽气,是“光着身子走了”,到了阴间还是无衣,亲人们会感到遗憾与内疚。寿衣大都是及早准备好的,而且寿衣的制作和穿着有很多的讲究。“寿衣要在闰年闰月缝制,取功德润泽后人之意。寿衣袖子要长,能遮住手梢,忌讳袖短露手,否则后辈儿孙就衣不蔽体,伸
4、手讨饭。在寿衣件数上,要穿单不穿双,是避免凶事成双的意思。(P99)寿衣的颜色、布料等也都多有讲究,只穿棉、丝所织的衣服,不穿皮、毛之类的。停尸是指人落脉后,穿戴整齐,请邻里长者来落草,就是将尸体头朝内,脚朝外停放在铺设于地面的麦草上。用麦草放地上当铺,表示依赖于五谷,叶落归根。员外听了,哈哈一笑,年高之人,竟下气不接上气,一命亡故了。世享由二贵人陪着,穿好衣服,停正尸体,乂是一场大哭,直哭到五更天亮。(民乐宝卷精选黄氏女宝卷)2 .烧纸把死者尸体摆放停当后,全家举哀,放声恸哭,在大门外烧第一把纸,俗称“路纸”,有些地方又叫“倒头纸”。人们认为死者赴阴间的路上有许多小鬼挡道,烧“路纸是为死者的
5、灵魂付买路钱,让死者带上“盘缠”安然上路。停好尸,烧点纸,灵堂备整。(河西宝卷精粹(下卷)白长生逃难宝卷)3 .披麻戴孝人死后第三天,在殆棺时,孝子就要以礼成服,也就是子孙按辈分规定穿白戴孝,河西地区丧葬成服之礼虽没有古礼那么繁冗,但基本与古礼契合,大部分孝服以全、半来分。全孝又称麻孝,由子女、长孙承戴,穿粗白布缝制的不缉边的孝衫,腰束麻带。半孝又称白孝,也叫棉孝,由侄儿、侄女、女婿、外甥等承戴,不加麻。现在有些地方并不披麻戴孝,统一披由白布做的长孝,只在孝帽与长孝下端的麻穗上区别辈分及亲疏。三堂僧,两堂道,披麻戴孝把娘老子葬埋了。(凉州贤孝精选三姑娘拜寿)4 .设灵堂(设祭堂)“灵堂”是停尸
6、、放柩、供人们祭奠及孝子守丧的地方。2(P104)河西地区和其他地区一样,灵堂的设置大同小异。灵柩的停放很有讲究,若男性则停于上房内正对房门处,若女性则稍稍偏右,反映出男尊女卑之意。灵位下放置一小桌,上供死者遗像,摆满茶饭、果品等供品,桌子前面放置一香炉等祭器,供上香之用,同时点一盆长明灯或两支白蜡烛。桌子前端下方放置孝子盆,供孝子烧纸和亲友祭奠、吊喑时烧化纸钱。桌子两侧立纸制金银斗和童男女各一身,童男童女手捧盘荔面盆、酒杯或手巾之类,表示死者到阴间后有男女童侍奉,有金银财宝享用。这种习俗正是河西墓葬文化传统的继承。设祭堂,请僧道,超度发荧。(河西宝卷精粹烙碗计宝卷)5 .吊孝吊孝又称祭奠、英
7、亡、吊唁,是丧祭礼仪中最为隆重的一个环节。人死后,三日或七日开吊,亲友们纷纷前往死者家中祭奠死者,宾客吊喑时,在灵前神情肃穆地行跪拜礼、烧纸、磕头,孝子、孝女跪在灵堂的一侧,磕头致谢,并哀哭,哭的时候,不但要哭出声音,还要哭出调子,其内容多是诉说死者生前的种种好处和对死者的怀念,常哭得撕心裂肺,哀痛欲绝,声音嘶哑,直到有人劝慰才停止。人们一拨一拨地来,哭声一阵一阵地起。娘家的,男和女,也来吊孝,望乡台,看见了,不得相逢。(民乐宝卷精选黄氏女宝卷)(二)殡丧礼仪6 .入殓将死者穿戴整齐入棺,谓之入殓。入殓一般在出殡当天凌晨举行。棺木中铺好被褥,放入冥币(又称垫背钱),将死者仰面放入,上身盖被子。
8、死者身体周围要用松柏枝(俗称柏香)塞满,以免起棺下葬时尸体歪斜。入殓是生者与死者永别,也是丧葬中最悲痛的时刻,亲人们把死者生前最喜爱的东西悉数放入棺内,但忌眼泪流入。凡是死者生前从身上脱落下来的东西,都放入棺内,如年老时脱落的牙齿、大把剪下的头发等。入殓时,要将死者的脚蹬在棺材下部,意为脚踏实地。为国家,想尽忠,反受大难,老家人,忍悲痛,备棺入殓。(民乐宝卷精选二度梅宝卷)7 .殡葬(1)出殡。把灵柩从家里抬到墓地的过程称为出殡,乂称起灵。出殡前孝子先请男父“验钉”(检查将棺木与棺体钉在起的木质楔钉)后,长子抬头,亲友帮忙,将棺材抬出大门外,置于两条长髡上,在灵柩两侧绑上椽作为抬杠。一切准备就
9、绪,孝子跪地烧纸起灵,灵柩抬起时,道士将倒头碗摔碎,吹鼓手吹嗔呐敲鼓奏哀乐开道,长孙扛1引魂幡”紧随其后,事先请好的816位成年男子则抬棺材两侧,轮流换肩抬往墓地,俗称“八抬大轿,灵柩出村时所经过路边人家,都在门前点堆火,则为“路祭;二则为“避邪”。灵柩过处,要路撒纸钱,所有路口都要烧纸,遇到桥墩要压纸钱,意为买路钱,让死者一路畅通。(2)下葬。灵柩到达墓地,下葬前先将文房四宝、金木水火土五行放入墓穴,再在棺材头上放置做好的弓箭,意为死者在前往阴间的路上,用弓箭开道,让自己早日投胎转世,文房四宝则是为了给后人带来文脉和家道兴旺。下葬时,亲友用大绳托起棺材,众人拽若绳索徐徐平稔地放入墓穴,然后用
10、酒祭奠,在棺木上撒上五谷,意为丰足而不缺吃。掩埋时,道士先添前三锹土,然后由长子再添三锹,随后亲人、朋友起添土,隆起坟头,讲究越大越好,意思为发达、旺盛,保佑子孙后代兴旺。坟攒好后,在坟头压白色纸,插上“引魂幡”,意为引导灵魂不至于迷路。同时,在坟前烧奠用纸糊的楼房、电视、花圈、金银斗、童男女等冥器,意为死者可以在阴间有房住,有人陪,有钱花。最后燃放鞭炮,以告知天地并图吉利。一家大小自是啼哭不止,兄弟两个商议,请了僧道,作齐垒七,超度亡灵,把老两口送入坟至,殡葬完毕,呼啦啦就过去几个月。(民乐宝卷精选烙碗计宝卷)8 .“过三过七”“过三”又称为“攒三”,即在死者安葬后的第三天,家人及近亲准备烧
11、纸、祭品,拿上“献饭”,到墓地第次上坟祭奠,添加坟土,修理墓冢,平整坟院。“过三一是给死者在阴宅安锅,死者从此有了自己的生活;二是添补因取穴而造成的上不旺,让后人能够兴旺发达。“过七”又称祭七,从死者去世的那天算起,每逢七天到坟上或者家中祭奠一次,直到过七个“七”,即四十九天后,“过七”结束。有些地方也有只过“五七”,即三十五天的。“过七”以后,至“百日”大祭一次,然后到周年大祭。此后归于正常,只在每年的清明节、农历二月十五、农历七月十五、十月初一、除夕等到坟上进行烧纸祭拜,以表达子女的孝心。河西宝卷有多处写至过三”“过七”,也有写“过五”“过七”的。暂停在,堂屋里,过三祭七,等孩儿,回来了,
12、再葬你身。(民乐宝卷精选黄氏女宝卷)请僧延道,扎纸念经,置存衣,做材房,守灵坐草,过三过七,花了大把大把的钱。(河西宝卷精粹红江记宝卷)只好按当地的习俗来,延僧请道,设场念经,过五过七,超度亡灵。(河西宝卷精粹黄马宝卷)(三)丧葬文书丧葬文书,全国大同小异,并非河西地区所特有。常见的丧葬文书主要有挽联、悼词、祭文等,其中挽联和悼词的内容常与死者身份、性别、经历有一定的联系,一般是概括死者生平,赞扬死者品行,表哀痛之情的。3(P230)祭文是为祭奠死者而写的哀惊文章,是供祭祀时诵读的,有韵文和散文两种体裁。旧时祭文,多为套语,一般用通俗、整齐的五言短语或四六句式的骈体文写成,现在很多地方多以悼词
13、代替。黑老鸦,在灵前,宣读祭文,野鸽子,和麻雀,一起念经。(民乐宝卷精选鹦哥宝卷)二、丧葬习俗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河西地区的丧葬习俗是河西走廊多元文化、生产实践、风俗习惯、自然地理条件等综合因素形成的,它是河西民间各种民俗活动中最讲究,也最隆重的一项仪礼,其繁绸的礼仪背后蕴涵了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一)“孝道”观念丧葬风俗是中国孝文化的具体表现和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居丧、墓葬、祭祀等方面的风俗礼仪,它反映着不同民族、地区的伦理道德、宗教观念和亲族、家族意识。4(P301)河西宝卷与凉州贤孝一个鲜明的主题就是宣扬孝道,强调“孝”的教化功能,因此,丧葬礼仪便成为其表达孝道思想的一个第要途径。河西宝卷与
14、凉州贤孝中所反映的河西地区的丧葬习俗更多地承袭了中国古代诸多礼俗,其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对孝文化非常讲究,成为中国孝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整个丧葬仪程中,孝观念是贯穿其中的核心要素。儒家文化的核心就是“孝文化”,“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语学而)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说到:“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自是没错。5(P307)“礼”是“孝”重要的表现方法,儒家奉行孝”的重要方式便是葬礼。儒家认为丧葬是在世亲属对已亡故亲人在人世间所做的最后一件事,也是生者对亡者最后种尽孝的形式。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16(P190)所以,在丧葬仪程中以礼葬之,以礼祭之,就是为了表现孝
15、子贤孙对祖辈的孝敬之情。从临终穿衣到停尸,从设灵堂到披麻戴孝、吊孝,从出殡到下葬,以至到丧葬之后的“过三”“过七”,丧礼中间请僧延道为死者诵经祈福,每一个仪程都有很多讲究与仪程,每一个仪程无一不寄托生者对死者的尊敬、孝心与哀思。生者“对,死人的孝,从本质意义上来说,就是重视丧葬和丧葬质量7所以,丧葬礼仪总是按孝道的思路设计,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来表达孝观念。“发送”(即吊奠)作为河西地区丧葬习俗中的聿要环节,更为突出地体现了融合于其中的孝道思想。在吊奠当天,女儿、女婿的“摆祭”是最隆重的仪式。“摆祭1时用全羊、全鸡、肉方(猪肉)三牲作祭品,还有纸扎的鹿、马、羊、象、鹤吉祥物和楼房、电视、再加上20
16、个供养(用面做的大馍馍,上面贴满蛙紫嫣红的花朵),20个面桃,13种干果,还要请吹鼓手从半路上就吹着呗呐前来祭奠。用如此盛大的排场来祭奠亲人,一是向死者致敬,二是表明自己恪行孝道。在吊喑时烧纸钱、菜肴,在灵位前面摆放纸制的童男童女,也是为了让死者在另一个世界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领羊”仪式是河西民间相沿已久的习俗,子孙们跪一边,执事者将一活羯羊拉到孝子孝孙的中间,由执事者向死者交代归宗路线,并让一只羊为他带路,带死者回到祖先的坟地,然后将羊身上浇入凉水,羊全身发抖,抖尽身上的水,就是“领”了,然后将羊屠宰。3(P228)这一习俗虽有迷信色彩,但却反映了人们的亲情意识,是活着的人尽孝思想的一种表达。发丧的最后一个仪式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