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训练:黄宗羲《原君》节选(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阅读训练:黄宗羲《原君》节选(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文言文阅读训练:黄宗羲原君节选(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已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故古之人君,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岂古之人有所异哉?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后之为人君者不然。必为为T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为T之利尽归于D必为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
2、私为天下之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伊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华术,固其所也。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而妄传伯夷、叔齐无稽之事,视兆人万姓崩溃之血肉,茸不异夫腐鼠。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是故武王,圣人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后世之君,欲
3、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爬伺者,皆不便于其言,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节选自黄宗羲原君)材料二:齐宣王问日:“汤放桀,武王伐纣,有餐?”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日:“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在答题卡方框内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应的字母。(3分)以为天下A利害之权B皆出于我C我以天下D之利E尽归于己F以天下之害G尽归于人H亦无不可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仲,文中指弟兄中排行第二,这与伯仲叔季中
4、的“仲”词义相同。B.独夫,文中指残暴无道的统治者,与材料二中“闻诛一夫纣矣”的“一夫”所指一致。C.曾,文中意为竟然,与赤壁赋中“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的“曾”词义相同。D.诸,文中相当于“之乎”,与“君子求诸己”中的“诸”意义和用法完全一样。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第一段从公私、利害、劳作等几个方面简洁明快地阐明了为君的职责,提出了君主的真正职责是为天下人兴利除害。B.材料一第二段“始而惭焉,久而安焉”,反映出后世君主的心理变化过程,刘邦“某业所就,孰与仲多”的自白,更是后世君主追名逐利的真实写照。C.材料一第三段中作者痛斥后世小儒的谬论,认为小儒
5、漠视民众大义,妄传伯夷、叔齐无稽之事,这是不可取的。D.材料一多用对比论证,对君主之来源、职分以及古今民众对君主之态度作了全面的探讨和论述,体现了对封建专制王朝的维护之意。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4分)译文:(2)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4分)译文:14.对于“汤放桀,武王伐纣”这件事,小儒和孟子有不同的看法,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分析。(3分)【答案解析】10. CFH11. D(“君子求诸己”中的“诸”在句中,意为“之于”12. D(“体现了对封建专制王朝的维护”错,应该是对封建专制王朝的批判。
6、)13. (1)世上有公共的利益却没有人去兴办它,有公共的祸害却没有人去革除它。(得分点:莫或、兴、除,句意各1分)(2)难道偌大的天地之间,在千千万万天下人中,唯独(应当)偏爱君主一人一家吗?(定语后置、兆人万姓、私、句意各1分)14. 小儒认为尽管桀纣是暴君,但是从君臣之义的角度看,汤武不应当诛之。孟子认为商汤流放桀、周武王伐纣,是讨伐不仁不义之君,不能称之为弑君。(1点1分,2点3分)【参考译文】材料一:自有人类的那一天,人们就各人只管自己的私事,只谋自己的利益。世上有公共的利益却没有人去兴办;有公共的祸害却没有人去革除。有这样一个人出来,不把个人的私利看作利益,而是使天下人都得到利益;
7、不把个人的害处看作害处,而是使天下人都免除害处。这个人的辛勤劳作,必相当于一般天下人的千万倍。付出千万倍的辛劳,而自己却又得不到利益,就天下人的本性来说,必然不愿意处在那个地位。所以,在古代,人的君主这个位置,考虑了而不愿意就位的,有许由、务光这些人;就位而又离去的,有尧、舜这些人;当初不愿就位,而终于无法离去的,有禹这个人。难道古人有什么特异之处吗?好逸恶劳,也和普通人的本性一样啊。后世做人君的却不是这样。他们以为分派天下利害的权力都出于我自己,我把天下的利益都归于自己,把天下的害处都归于他人,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他们)使天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而把我的私利作为天下的公利;开始还感到惭愧
8、,时间一久就心安理得了,把天下看作自己再大不过的产业,传给子孙,享受无穷。汉高祖说“我所创下的家业,与我家老二相比,谁多”,他追逐私利的心情不觉在言语中充分流露出来。(注:刘邦家的老二勤劳经商,家产不少,很受刘父赏识;刘邦游手好闲,为刘父不齿。刘邦打下江山后,遂有此言)。这没有别的(原因),古时把天下人放在主要位置,君主放在从属位置,凡君主毕生经营的一切,都是天下人的。现在把君主放在主要位置,把天下人放在从属位置,所有使天下没有一个地方得到安宁的原因,都在于有了君主。古时候,天下人爱戴自己的君主,把他们比作父亲,把他们比作天,实在不算过分。现在天下人怨恨、憎恶自己的君主,把他们看作仇敌,称他们
9、为独夫,这原是他们应当得到的。可是那些眼光短浅的读书人,却拘谨地认为,君臣之间的伦理关系无法逃脱于天地之间,甚至对于桀、纣那样的暴君,也认为汤、武不应当去讨伐他们,因而虚妄地传说伯夷、叔齐那些无可查考的故事,看待千千万万百姓的血肉崩溃的躯体,竟然和腐臭的老鼠一样。难道偌大的天地之间,在千千万万天下人中,唯独(应当)偏爱君主一人一家吗?因此(讨伐纣王的)武王是圣人;孟子(肯定武王伐纣)的言论,是圣人的言论。后世的君主,想要用自己“如父如天”一类的空名来禁绝他人暗中看机会夺取君位,都感到孟子的话对自己不利,甚至废除孟子的祭祀,这根由不是从眼光短浅的读书人那里来的吗?材料二:齐宣王问道:“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商纣,有这些事吗?“孟子回答道:“文献上有这样的记载。”宣王问:“臣子杀他的君主,可以吗?”孟子说:“败坏仁的人叫贼,败坏义的人叫残,残、贼这样的人叫独夫。我只听说杀了独夫纣罢了,没听说臣杀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