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课程 大融合:城市化进程背景下提升队员间心理悦纳的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课程 大融合:城市化进程背景下提升队员间心理悦纳的策略.docx(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小课程大融合:城市化进程背景下提升队员间心理悦纳的策略一、缘起我校是一所城郊小学,随着城市化的急剧发展,校园里队员结构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区外的队员在中队里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以504中队为例,40位少先队员中有27位来自区外,占总数的67.5%!作为中队辅导员,应该思考中队在组织结构、精神面貌、行为习惯、交往模式等方面的变化。(一)区内队员与区外队员缺乏融合外地生相对来说缺乏自信,或许因自己的户籍而有所自卑7因为这种微妙的心理,导致本地生和外地生之间有了隔阂。(二)区外队员对家乡缺乏认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区外的少先队员向往城市生活,而对自己的家乡却可能因为经济的相对落后、生活的相对不便,而产
2、生嫌弃、轻视心理,忽视了家乡独特的文化气息对自己心灵的涵养。因此,我们希望通过“中队民俗德育课程”的建构和实施,让队员们了解各地优秀的民俗文化,培养他们对各地民俗文化的认同和喜爱、理解和接纳,激发他们的地域自豪感和自信心,促进不同地域队员心理上的相互悦纳和融合。二、内容和措施(一)开发中队民俗德育课程我们的课程建构遵循自上而下一自下而上一上下合一的模式梯度进行,课程每块内容每个专题单元的开发都经历了“主题呈现,目标设置”一“实践活动,采集信息”一“信息整合,形成课程”几个过程。如卜图:辅导员引导架构整体框架师生合作形A ,百地百家民俗课程,t.二J队员实践U1挖一适资源1.辅导员引导,架构整体
3、框架中队民俗德育课程的开发注重顶层设计。围绕“精华”“激发自豪”等关键词,我们确定了四个单元主题,分别为“百地百家民谚歌谣”“百地百家民俗风情”“百地百家名山秀水”“百地百家名人轶事”。期望从这四方面打开学生认识、了解家乡的大门,引领队员在对家乡的民俗文化资源进行探究和展示中获得自豪感和认同感。具体见下表:单元主单元内容单元目标-,r*民破歌送I.民谴民诋2Jt方戏Ift了解家乡独有的民谑尺谒、胸之等.知道它们在家乡人IS生话中的作川二、百地仃家民俗风情1饮食习俗2节日习俗广解家乡的饮食和DH习俗.从富的节日和独由的饮食习俗中咯受宗乡人用的智0三、百地百家名山秀水1 .名胜古遵2 .特色物产第
4、家乡的名胜占递刖色物产油候升的起时家乡的热爱之精四、仃地仃家名人帙小IJ万出故小2.名人故W了解宗学的历史和文化外人.知避家乡的发展支化,激发对家乡文化的建交情林“百地百家民谚歌谣”:民俗语言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著名作家王蒙说过:一种语言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而且是一种文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群,是一种生活的韵味,是一种奇妙的风光,是自然风光,也是人文景观。本主题活动目的就是引领学生从民谚民谣、地方戏曲两方面感受家乡语言的魅力。“百地百家民俗风情”:“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民风民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本主题活动从饮食习俗、节日习俗两方面引导学生了解各个不同地方的不
5、同习俗,从而呈现多元的地方习俗,让学生通过对家乡民俗的了解与研究,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开阔视野。“百地百家名山秀水”:我国幅员辽阔,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标志性景观和厚重的文化背景。此主题活动目的在引导学生了解家乡有哪些名胜古迹、特色物产等,在了解中激发学生的自豪感。“百地百家名人轶事”: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涌现了很多有当地色彩的传说故事。我国的传说故事属于民间口头叙事文学,它由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地方风物有关的故事组成。此主题活动目的在引导学生从历史故事和名人故事等方面去搜集和了解各地有地域特色的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让学生得到独特的地域文化的滋养。2.队员实践,挖掘合适资
6、源在课程的整体框架架构完善后制定了相应单元主题的调查表,分别是“家乡的语言我知道”“家乡的习俗我知道”“我是家乡小导游”“我是家乡百事通”。这份调查表既是对全班不同地域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分析,又是引领学生聚焦自己的家乡,聚焦家乡的民俗文化,以炽热的情感对话生养自己的故土的过程。“我是家乡小导游”调查表示例:我是家乡小导游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在每个人心目中,家乡都是最美的。亲爱的同学们,你对自己的家乡熟悉吗?请你认真完成下面这份调查表,可以上网查找相关资料,也可以询问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看谁了解的最多。1 .我的家乡有很多名胜古迹呢,我来介绍给你听吧!名胜古迹具体介绍2 .我的家
7、乡物产丰富,人民勤劳,特产可多了,让我为你详细介绍吧!特产介绍3 .师生合作,形成特色课程学生的调查是五花八门、形形色色的,在给予充分交流、展示的基础上,我们针对课程的整体框架对内容再进行分类筛选,把适合本中队的民俗文化教育资源进行分类统整、梳理、拣选、提炼,形成具有班级特色的百地百家民俗德育校本课程。示例:“名山秀水”课程之名胜古迹我们的大家庭:湖北麻城3人;贵州岑巩县1人;重庆1人;安徽(淮南、安庆、颍上)5人;江苏赣榆1人;湖南东安县1人;山东哪城1人;浙江松阳、温岭、江山、衢州、武义、余杭7人,萧山区20人。课程内容:课程资源库内容家乡的名胜古迹。湖北:麻姑仙洞、鄂豫皖红四军组建遗址、
8、三台八景等;岑巩县:龙鳌河省级风景名胜区、鳌山寺遗址、思州文笔塔等;重庆:朝天门、解放碑、洪崖洞等;安徽:天柱山、八公山、舜耕山等;江苏:夹谷山、连云港抗日山风景区等;浙江:江郎山、磐寮原始林、延庆寺塔、西湖等。课时安排:共5课时。第一课时:学生自主了解、搜集和自己家乡名胜古迹的资料,制作成精美的PPTo第二课时:利用班队课,开展,赞一赞家乡的风景名胜,主题活动。第三课时:借助拓展课程“小小旅行家”,为家乡设计旅游攻略。第四课时:编写“家乡海报”。第五课时:总结评比交流。(二)践行中队民俗德育课程1 .浸润式环境渲染,营造浓郁的民俗文化氛围各地民俗文化博大精深,要触碰其深厚的思想内核,激活队员
9、心中的民族文化基因,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浸润式”渗透,是最佳的教育方式。中队的墙壁会“说话”我们学校文化长廊有一块“百家姓”文化墙。根据姓氏人数的多少排出了我们学校的百家姓,着重对人数前十名的姓氏和罕见的姓氏的渊源和姓氏名人进行了整理,一共13块,图文并茂地呈现在校园教学楼的墙壁上。队员们对此非常感兴趣,于是我们在教室两边的墙壁上开辟了一块“中队百家姓”文化墙。相同姓氏学生组合成一个小队进行资料搜集,了解自己的姓氏文化,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小报张贴展示。同时,为了营造氛围,我们在教室墙壁一角还设计了“我们的大中国”文化墙,把队员们家乡所在地各省名字由来、省花、省树、名人、民族等情况罗列出来。这一
10、平台,一方面让更多的队员认识了解了各地各民族的文化,另一方面也让外来的队员感受到自己家乡、自己民族的文化气息,有助于其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中队的上空“飘民歌”民歌,是起源或流传于一个地区老百姓中间并成为他们独特文化的一部分的歌曲,是当地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相传的一种民间文学形式,表达了当地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意志和愿望,传递着当地的历史、文明。我们把队员整理出来的家乡民歌搜集出来,在每天中午进行滚动式播放,让队员们欣赏,如江苏民歌茉莉花、福建民歌采茶扑蝶、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2 .植入式学科整合,亲近民俗文化内容刘魁立教授说:如何对待文化遗产,不仅是一个文化问题,还是一个关系民族的命运与走向的
11、问题。随着整个社会愈来愈重视民俗文化,道德与法治、语文等教材中均涉及民俗文化的内容,为此,我们把民俗文化教育纳入教学活动之中。例如,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主题是“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学完课文后,我们抓住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先开展了一次“家乡的风俗我知道”活动课,发动队员查阅资料、问长辈,深入了解这种风俗,并做好记录。3 .体验式主题实践,品味民俗文化情韵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罗尔吉利根强调:道德的价值在于触动情感,促发道德体验。大量事实证明,学生获得了切身体验的东西,才能入脑入心,珍藏久远,对人生的成长与发展起到巨大的导引作用。只有引导队员亲身经历,学生在情感上才会产生强烈的震动。
12、于是结合“中队民俗德育课程”,我们在少先队活动课中开展了“亲近民俗文化,传承民族精神”为主题的德育实践活动。在主题活动中,队员们带着心灵中的单纯与感动,去倾听沧桑往事,体验家乡淳朴的民风民情,去亲近这些存在于我们生活中却被渐渐淡忘的民俗。姓氏文化说一说:利用班级“百家姓”文化墙,开展“百家姓讲坛”。队员们在前期调查了解并制作了精美小报的基础上再上台说说自己姓氏的文化,在介绍中培养自豪感,在聆听中拉近彼此的距离。传统节日过一过:我们开展了“小手牵大手,共沐节日习俗”主题活动,在每个传统节日来临之前,我们都会设计相关节日的活动,要求队员们在家长的带领下有选择地完成相应项目的体验活动。家乡特色荐一荐
13、:区外的少先队员从小就跟随父母背井离乡来到这里生活,大多数人对家乡缺乏了解,有的甚至因自卑羞于提及自己的家乡。我们通过开展“我是家乡小导游”活动,让队员大胆、大方地在同学、教师面前介绍、展示自己的家乡。这个活动不仅增进了队员对家乡的了解和认识,还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在这些活动的开展中,大家通过上网查找资料、询问家长、查阅书籍等方式挖掘心目中家乡最值得展示的地方,用精美的PPT、手抄报等形式呈现给大家。三、初步成效一年来,依托中队“民俗德育课程”的实施,中队面貌发生了崭新的变化,队员们以一种包容、欣赏的心态拥抱“你我一家”的美好。学区内外队员间的关系悄然发生了变化学区内本地少先队员对学区外少先队员
14、的态度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学会了用欣赏、包容的心态去看待身边的学区外的同学,彼此亲密无间。学区外队员原来那种“寄人篱下”的自卑逐渐消失,他们能自信地和本地生和谐相处,也能自信地展示自己家乡的特色和自己的特长。队员们的民俗文化知识潜移默化得到了增长我们通过课程的实施,充分挖掘少先队员所在地地域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让课程回归队员的生活,使队员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实践者。在这个过程中,队员了解家乡文化,热爱家乡,成为宣传自己家乡文化的文化继承人和文化使者,促进了自信、包容、悦纳等品质的发展。中队民俗德育课程实施一年,有效地建立了队员对家乡文化的经验认知,有效地促进了区外队员与本地区队员的互相理解、互相认可、互相包容,有效地提升了少先队员基于乡土文化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