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认识角》评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认识角》评课稿.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认识角评课稿听了邓老师和王老师同课异构课认识角。两位老师都从直观形象的事物入手,重视让学生亲自感知。在课堂上两位老师都是以学生已经学过的图形为铺垫,从长方形、圆形、三角形等熟悉的知识,过度到新的图形角。但从引课来看,邓老师是从一个动画视频,让学生找出图形的特点。王老师的引课是利用四个平面图形,让学生通过分类感知图形的特点。从引出角的认识,相比之下可能邓老师的引课更为新颖有趣。两位老师在对角的感知中,都利用了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例如五角星、钟面等等,把生活中的原型抽象成数学概念,在通过对教的认识寻找周围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中去。注重找准学生知
2、识的起点。在让学生体验和操作的环节中,两位老师在课堂上多处让学生亲自感受、体会。例如新授前先让学生观察实物中的角,抽象出角的图形后,让学生在生活中找角,通过这样不同层次的感知,初步加深了学生对角的认识。总的来说,两节课堂教学重点、难点突出,教学过程层次清晰。相同点之一:毋庸质疑,两节课学生的活动是充分的。特别是邓老师的前后两次画角”自由画、规范画”;王老师的两次找角,学生画角和“动手做角”等等,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更加重要的是丰富了学生的体验,为学生的后续学习积累了活动经验。相同点之二:活动落到了实处。两位老师在安排这些活动时,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确保学生都完成的情况下
3、再组织展开交流。每次活动都指向每一位学生,活动任务有布置,以项目学习在全部进行展示,更有利于学生对角的认识达到深度学习。认识角同课异构,展现了两位老师的教学理念与的教学技艺,带给听者的是思维的碰撞,思想的提升。如果邓老师的课是清新明丽,那么王老师的课则是令人充满想象,各有千秋,呈现了不一样课堂的精彩。认识角一课目的是让学生能结合生活中的实物,抽象出角的概念,初步认识角,并且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了解角的大小与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两位老师给我们呈现出不一样的课堂效果:一、导入过程中,利用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贴近,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邓老师用先进的多媒体手段,通过动画演示,更能吸引
4、眼球。王老师能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先认识以学图形中的角。然后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角,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为后面学习角打下伏笔。二、教学设计中,动眼、动口、动手的学习氛围整个教学过程,两位老师都通过让学生找一找一一折一折一一做一做一一画一画等活动,让学生能够有动手、动脑、动口、全员参与的机会,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学习、乐于参与的心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直观上感知、认识角。然后自然的过度到角的特征上,说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直直的边构成的。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掌握了。三、体现了教材特点,又创造性地运用了教材。本课教学的设计,两位教师都能站在数学知识的角度上
5、,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以及今后要以此为基础学习的角度,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添加,让教学知识与学生今后的学习衔接更为紧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做好了铺垫。总之,孩子们都能在问题中实践,在实践中体会角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有效的培养学生数学学科素养。以核心素养为背景的今天,我们每一节课堂都以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前提。那我们在课堂设计之前一定都得对课题做充分的前期提炼核心知识,然后再聚焦核心知识设计核心问题也就是提出问题;通过问题实践引导学生去分析问题,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必须以项目式的研究做深度的理解知识本位,最终通达核心素养的培养。北师大二年级认识角这节课在邓
6、碧玉老师和王歌老师的精彩演绎下,给我带来了诸多思考。两节课都以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促进新知识的成长;以实践为载体,让学习发生;以生活为原型,建构数学模型。提出问题邓老师通过视频,引出对角的感知;王老师以实际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进行分类来进行引入。两个老师以不同的情境达到异曲同工之妙。为了一个目的那就是把问题抛出给学生。那么如何更精准的提问,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是我们每个老师、每节课堂、每个问题所要琢磨的。邓老师说:摸一摸四周,你有什么感觉,王老师说摸一摸你有什么感受。此问题的提出无疑是引导学生对角的初步感知。那么我们的问题如何设计更能够准确的表达我们的用意,并能够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呢?分
7、析问题当学生以生活中的原型材料对角有了初步体验过后,更进一步的就是如何从直观数学知识抽象出数学空间观念。对角的本质概念进行深度的分析,达到高阶思维的培养呢?那我们得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以及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去有机的把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结合在一起。邓老师让学生在教室里找一找角汪老师让学生通过五角星、三角尺抽象出来的角来认一认。这一些问题的设计都合理的将显性知识内化为自我认知。解决问题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解决问题为驱动,那必须建立在数学思想方法的前提下,才能够更好的进行深度学习,从而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纵观这两节课的成果能够感受到邓老师和王老师前期对待课堂的充分准备。邓
8、老师让学生通过自己身体寻找角;王老师准备学具,让学生创造角。前者以自主学习,后者以合作学习作为课堂教学方法。然后两位老师紧接着都让孩子们独立画角。每一个环节教师都给予了充分的指导,然后班级评价。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再去实践于生活。无疑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两节课的真实发生。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从数学教育的特点出发,提出了“数学现实的教育原则。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够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引入数学学习,让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就会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用数学发现的眼光去自主探究。但在课堂的实际应用中我们不能只知道这个教育原则,更重要的是如何真正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建立起
9、从生活现象到数学知识的桥梁。2021年5月21日工作室的两位老师进行了北师版小学数学二下认识角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两位老师在教学设计上都非常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在导入部分都基于学生在一年级学习的图形的认识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出本节课研究的主题认识角。在学生对角有了初步感知后,两位老师都让学生在教室里找一找哪里有角?孩子们已有的生活经验被调动起来,于是桌角、墙角、黑板的角都被学生指了出来。在课堂中的这个环节看似学生把生活中的角与数学中的角联系起来了,但仔细看看学生在指角时头脑中并没有老师所说的数学中的角,他们还停留在生活中那个立体的桌角、墙角、黑板的角上。而教师在此处也忽略了学生的深层
10、思维,孩子们只是用手指了一下桌角的顶点,教师就问同学们他指的对吗?同学异口同声的说对教师在此处没有继续追问就继续让下一个学生指另一个生活中的角。生活中的角怎样和数学中的角联系起来,这个指角的活动就是个关键,但很显然教师在这个活动的处理上没有起到联系起生活中的角与数学中的角的作用。学生经验中生活中的角都是立体的,他们指的角也还是原来他们认识的那个角:如果老师在此处提出疑问,老师只看到这位同学指了一个点,我怎么没看到角呢?你能再指一指吗?学生就会思考指角是要指给别人看哪些部分?学生就会联系前面认识的数学中的角,建立生活中的角与数学中的角的联系。逐步明晰角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数学中的角是一个平面图形
11、,它只是桌角一个面上的两条相交的边组成的图形。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像这样动手指一指、摸一摸引发动作性思维,对角的概念建立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正是由于课堂中这个环节的数学活动没有真正联系起生活与数学知识的关系,所以学生在动手摆角时才会有学生摆出了三角形和正方形,他们的认知中没有把角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加以认识,还是停留在角是其他图形的一部分的原有认知上。可见虽然教师有通过学生生活经验学习数学新知的理念和做法,但如果没有真正把学生生活中的角与数学中的角联系起来,学生的认知就没有得到提升。在评课时我不仅对老师们提出了这个疑问生活中的角到数学中的角有多远?”。这个距离可能就在老师不经意”的一个追问中拉近,让生活与数学真正的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