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立德树人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立德树人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docx(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S?立德树人的,J学!德与蹄蜉实践所谓“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思想教育应是教育体系的开端与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推动教育事业实现本质回归。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想意志展现出极强的可塑性,加强道德与法治引导尤为重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作为学生获取法治知识,提升道德品质的主战场,理应肩负起立德树人教育任务。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落脚点,整合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更为丰富的体悟课堂。一、基于立德树人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意义立德树人理念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机融合,对加快教学模式转
2、型,提升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具有推动意义。具体而言,第一,在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的指导下,突出了德育的重要教育价值,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不再是单纯地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而是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置于课堂教学的首位,推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向素质教育转型,充分发挥课堂教育优势,加快素质教育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第二,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有效冲击了传统课堂组织模式,促使教师重新审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定位,对教学方式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索。随着素质教学方式的衍生和发展,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逐渐回归,摆脱了说教式引导,学生拥有更多的选择权与话语权,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升,促进道德品质
3、与法治观念的形成和发展。由此可见,小学道德与法治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是深化教育改革,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学效果呈现低效现象,立德树人教育任务并未得到有效落实。其问题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第一,重理论、轻实践倾向普遍存在。在应试教育观念余温尚存的当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更倾向于智育,对理论知识的关注远远高于思想品质培养,德育价值受到限制。在此教学理念的作用之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具有浓重的说教意味,并对学生的思想及心理造成冲击。导致小学生仅仅将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知识性课程,通过知识点的死记
4、硬背完成学习任务,欠缺深层次的认知与感悟,而对日常思想与行为并未起到实质性的引导作用。第二,教学方式运用不当。小学生正值感性思维的高峰时期,很容易引发思想认同,这为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并未围绕学生的成长特性组织课堂活动,而是以教师视角采取成人化的教学方式,形成了师生知识传递与接受的落差,不仅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而且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综上所述,教师领会立德树人教育精神,探索新时期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极具必要性。三、基于立德树人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一)注重学情分析,拉近师生关系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为德育的载体,与其他学科最显著的区别是不能通过分数进行量
5、化,更加强调情感的维系与思想的引领。高效课堂的组织构建需要以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实现亲其师而信其道,引发学生的内心认同感。以“校园生活真快乐”教学为例,对刚刚步入小学学习阶段的学生而言,知识渊博、富有亲和力的教师是促使学生快速融入小学生活,体会校园生活快乐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注重师生关系的建立与维护,以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秉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原则,进行严谨的学情分析。可以采取调查问卷、师生座谈、家长交流等方式收集相关信息,对学生基本情况建立清楚的认知。通过学情分析为后续的教学引导方向提供参考,促使教师的教学直抵学生内心,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尊重。其次,在教学
6、过程中,教师要转变居高临下的说教式教学,与学生平等交流、互动,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与尊重,进而向教师敞开心扉,实现有效的师生沟通。最后,教师做到严于律己,丰富学识素养,规范自身行为,成为学生学习与模仿的榜样,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与行为。通过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推动课堂教学的有序、高效实施,为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落实奠定基础。(二)挖掘生活素材,丰富育人视角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应遵循生活教育理论,挖掘生活素材,转变以往以教材为中心的课堂组织模式,引导学生在生活化活动中感悟道德真谛,提升道德品质。以“我们在公共场所”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采取唤醒生活、分享生活、分析生活
7、以及反思生活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以现实生活为背景,理解公共场所应该遵守的道德规则。首先,教师向学生播放关于社会生活真实场景的相关课件资料,唤醒学生的生活记忆,缩小学生认知与课本知识的距离,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欲望。其次,在生活情境的感染下,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可以是遵守社会规则的正面行为,也可以是扰乱社会公德秩序的不良行为,还可以是对公共生活的理解等。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思绪的目的。再次,教师根据学生所分享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针对扰乱公共秩序行为的产生原因以及后果展开分析、探讨,以鲜活的案例为基础,帮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性。最后,通过归纳与总结
8、,将学生的感性认知和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相结合,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高度。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以知识视角探讨如何有效杜绝不良行为的措施,促进知识的内化吸收。以生活素材作为讲授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载体,丰富育人视角与教育手段,使原本枯燥的德育课堂,变得鲜活、生动。(三)重视合作学习,深化思想认知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而言,以学生为中心打造探究式课堂是加快立德树人教育思想课堂快速融入,提升教学有效性的教学途径。因此,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丰富课堂体验,深化学生思想认知。以“小水滴的诉说”教学为例,此单元以了解水资源状况,培养学生珍惜水资源的良好品质为教学目标。随着环保教育的推
9、广,小学生对水资源的重要性普遍具有正确的认知,具备节约用水的基本意识。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扩充水资源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水资源的珍贵。首先,从理论知识着手,教师播放介绍我国水资源的影视资料让学生观看,设置探讨主题“关于水你知道哪些知识工组织学生分小组根据自身固有经验以及课件资料进行交流与归纳,并派出代表进行分享,实现知识的交互,拓展学生的认知视角。同时,让学生理解水的重要作用,了解我国水资源分布状况。其次,从行为实践着手,以图片形式向学生展示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并以口渴、停水等生活经历为切入点,给予学生感官刺激。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针对浪费水资源的危害以及怎样节约用
10、水进行探讨,以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升社会责任感,促使学生自觉规范自身行为。(四)组织实践活动,实现内外兼修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欲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打破课堂教学局限性,根据教学需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丰富多元的实践活动,实现内外兼修,达到行知合一的教学目的。以“我们生活的地方”教学为例,教师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会,近距离感知家乡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建设家乡的志向,实践保护家乡的行为。例如,在讲解家乡新变化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组织家乡调查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实施社会调查,明确调查方向、拟订调查计划、分配调查职责等,教
11、师作为辅助者,提供必要的帮助与指导,让学生通过观察、走访、查阅等方式收集展现家乡变化的信息资料,并以调查报告形式总结出来。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又能增强学生的归属感与自豪感。又如,在讲解“我爱家乡山和水”章节时,教师组织环境保护志愿者、尊老爱幼帮扶活动、美好家乡小画家、历史文化传承者等形式各样的社会公益服务活动,让学生在与家乡亲密接触的过程中,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打造体验式教学,并促使学生经过实践的锤炼,对道德与法治建立更深刻的理解。(五)借助情境教学,融入感恩教育在立德树人视角下,注重德育育人,其中感恩教育是重要的一环。在教学实
12、践中适度与合理地融入感恩教育,可以让学生心存感激,树立正确三观和情感观念。同时,感恩教育也能很好地塑造学生健康品格,影响学生将来发展。感恩教育囊括颇多,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对身边人的感恩,如父母、教师和同学,在小学生学习与生活中都会相互产生影响。但说教式的教育形式对感恩教育融入效果发挥的作用甚小,还需要道德与法治教师立足实践教学内容,借助良好的生活实例创设情境教学,通过情感交融的有效情境,实施和融入感恩教育才会收获良好的育人效果,才能借助感恩情境,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受到的关心与爱护,才会心存感恩,懂得珍惜与报答。例如,在讲解“我爱我家”这部分内容时,主要是与家庭有关的课程,从爱家和干点家务活等都能体
13、现家庭的温暖与温馨,教师可以借此机会,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感恩教育,如设计一些家庭情境,引导学生回忆思考父母为自己的关爱与呵护,或是与父母一起打扫卫生,展现家庭温馨的一面,然后引导学生分享自己与父母的家庭生活,表达父母是如何将无私的爱奉献给自己的。也可以针对留守儿童展开情境教学,播放一些外出父母辛苦打工情境,正面引导父母的付出是为了学生能很好地学习与生活,让学生感受父母的伟大和付出等,通过教学内容,适度合理融入感恩教育,可以让学生心智快速成长,懂得珍惜和感恩,体现来自父母无私的爱,从而塑造学生健康品质。(六)开展德育教学,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立国与民生发展的基础,是历史遗留给现代
14、青少年学习的高尚品质与智慧资源,更是立德树人背景下教师开展德育的优秀教学资源,需要教师去挖掘和渗透在教学中。从学科知识组成方面来讲,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选材也是基于德育思想展开的,教材中编排了很多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课程和案例,这也在学科教学时为教师提供了有力支持。优秀传统文化从来不缺少素材,一方面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提供了大量优质教学资源,可供教师根据自身教学需要进行选择,能为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开展新颖题材教学提供保障;但另一方面面对大量的教学资源,如何去筛选和选择编入教学中,也是考究教师个人执教水平的,只有所选内容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和实用性等特点,才能满足小学生学习心理和快速吸收知识的要求,
15、所以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理念,还需要道德与法治教师认真对待。例如,在讲解感受家乡文化,关系家乡发展内容时,教师可以很好地根据教材内容知识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从本地家乡文化底蕴和气息着手设计教学。比如,教师可以结合当地风俗、民间艺术和特有传统等开展乡土校本教学,首先将学生认知中关于家乡的民俗、民风和特有习俗带到课堂上,也可以是家乡特有的民间艺术或是活动项目等;可以是举手回答,也可以是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兴致,教师可以在预习环节让学生收集和阅读资料,从节日风俗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将本地不同节日的习俗,与我国其他地区习俗进行对比,如春节的习俗、端午的习俗或是中秋
16、节等;其次,从饮食、人文活动等方面进行合作讨论不同地区的风俗与民风,以及形式多样的民间艺术表现等,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以及风俗多样等,培养学生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这样开展教学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能展现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独特性,开阔学生的视野,既能丰富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学会传承与弘扬良好文化元素,也能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地区风俗,学会尊重文化差异和其他民族文化内涵,从多方面渗透和影响学生道德思想,完善和落实立德树人教学目标。四、结语总而言之,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而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仍然面临诸多的阻碍,需要教师积极领会新时期的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因地制宜地调整课堂组织策略,落实教育教学转型,为学生打造现代化、高效化的体验式课堂,促进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