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市“十三五”产业园区优化发展规划(2016-202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充市“十三五”产业园区优化发展规划(2016-2020).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项目名称:南充市“十三五”产业园区优化发展规划(20162020)中项网所属轻工纺织食品/石油化工医药行业地四川发布时间2017-10-11区一、规划背景()发展现状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目前我市工业园区正处于企业集聚、外延式发展向产业集聚、内生式发展调整过渡时期。截止“十二五”末,全市建成工业园区10个,工业园区建成面积94.6平方公里,基本形成“1+9”空间功能布局格局,即市经济开发区和9县(市、区)分别所辖的一个工业集中区。工业园区规上企业从“十一五”的366户到“十二五”末达到495户,工业总产值从“十一五”的718亿元到“十二五”末突破1700亿元,工业集中度达到78%,工业园区已经成为
2、支撑南充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二)存在问题内一是发展定位不清,产业特色不突出。二是综合承载力不强,服务保障不完善,容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和平台建设滞后。三是发展方式较为粗放,资源浪费比较严重,详投入产出效益低。四是体制机制不顺不活,职能职责交叉重叠,运行效率不高。五情是运营模式单一,市场化改革缓慢,发展动力不足。(三)面临形势1、发展机遇在国家深入推进产业梯度转移,“-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背景下,南充作为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成渝经济区成南遂发展带上重要节点城市,以达成、兰渝铁路和成南、南大梁高速公路以及嘉陵江航道等为纽带,全面加强与其他区域的经济交流和产业协作,为产业园区发展提供重要机
3、遇。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互联网+、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为产业园区发展提供了持续稳定的政策支撑。2、面临挑战世界经济增长模式的调整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地区矛盾激化进一步增加了全球经济风险。我国低成本优势开始减弱,外部市场加速调整,内部需求不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调结构、转方式难以在短期内见到大的成效。各地均将产业园区摆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位置,产业园区之间竞争十分激烈,后发地区产业园区面临的竞争压力尤为明显。内地产业园区依托行政区划布局,以传统产业集聚为主,新兴产业基础薄弱,产业低端特征明显,资源能源消耗集中,要素资源压力开始凸显
4、,环境约束日益增强,转型发展任重道远。3、发展趋势财政投入和行政干预等外力的作用进一步降低,产业园区发展逐步由低成本要素驱动逐渐向集群驱动、技术驱动、服务驱动转变。各类产业园区的界限、定位日益模糊,逐步由功能单一的产业区逐步向现代化综合功能区转型,综合配套功能越来越受重视,优质服务取代优惠政策成为产业园区竞争利器。产业园区的城区化进程进一步加速,园区经济与城市经济逐渐融合,从纯粹的生产区或科研区逐渐转变为产业社区、科技社区和创新社区,承担起更多的城区职能。产业园区开发将更加强调规划对未来发展的适应性,与此同时,园区开发商逐步转变为产业投资商,形成资本运作园区开发-产业集聚之间的良性循环,实现园
5、区土地价值的持续再生。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按照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充分发挥园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扎实推进“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市委“155”发展战略,引导产业园区“联动、升级、转型、优化”发展,加速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外延扩张向内涵增长转变、由政策导向向服务导向转变,进一步提升集聚、示范、辐射和带动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统一。(二)
6、基本原则优化布局。立足“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统筹全市产业布局,促进园区间配套互补和错位发展。根据园区产业结构、空间区位、资源禀赋等不同,分类引导不同类型的产业园区科学发展。改革创新。按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求,以体制机制改革为核心,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目标,积极推进园区开发、管理和服务机制创新,加快资源配置改革,更好地处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集聚集约。围绕产业集聚区建设,逐步撤并分散园区,有序推进园外企业搬迁改造工作,推进土地、能源、资本等资源的集约节约使用,不断提高园内企业投资强度和产出强度,充分发挥园区公共服务平台作用,降低企业和政府运营管理成本。绿色低碳。坚持经济效益、社
7、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强化污染防治,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互动融合。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相促进,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实现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相适应,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三)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市园区建成面积120平方公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达到2900亿元,入园规上企业800户,实现利税23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超过2%,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8%,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20%,单位工业增加值耗水量下降23%,单位土地面积产值和单位土地面积投资强度
8、分别达到200万元/亩、180万元/亩。至十三五,沫,园区党的建设体系基本完善。产城人融合发展取得进展,形成宜商宜居发展环境,社会治理更加完善,构建起政府、社会组织、中介机构和企业共同参与、相互促进的公共服务体系。园区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成为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增效益的主战场、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先行区。三、优化园区空间及产业布局全面落实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着力次级突破,积极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战略。按照“五大发展理念”和统筹优化、因地制宜、资源集约、特色突出的原则,尊重历史现实,坚持实事求是,优化调整全市产业园区空间布局和产业定位,加速形成特色突出、错位发展、功能互补的“
9、2+9”工业园区架构布局和“2+2+6”产业总体格局。(一)优化产业园区布局依托现有发展基础和特色资源,构建南充“2+9”工业园区架构,形成以南充经开区、南充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为核心,以顺庆、嘉陵、高坪、闿中、南部、西充、仪陇、蓬安、营山等9个县(市)园区为支撑的空间结构布局。(二)优化重点产业空间布局加快推动全市重点产业形成“2+2+6”产业布局,即: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油气化工产业2大特色主导产业;丝纺服装产业、农产品加工产业2大传统优势产业;新材料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节能环保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6大战略新兴产业,同时探索发展军民融合产业,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产业
10、空间布局格局,实现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围绕“155”发展战略的五大千亿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汽车汽配产业、油气化工产业、丝纺服装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产业,为“155”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坚强保障。1、特色主导产业的空间布局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按照“一核两区五片”的空间布局(嘉陵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一个核心基地,顺庆、高坪两个中心配套区,西充、南部、营山、蓬安、仪陇五个零部件配套片区),努力把汽车汽配产业培育成为带动力强、覆盖面广的千亿产业集群,加快把南充打造成为支撑川渝、引领西部、辐射全国的汽车汽配产业高地,打造打响“西部新能源车城”“西部汽配城”的城市名片。到2020年,完成“千亿百家”计划,年产整车规模
11、达到15万台(含专用车),新能源动力总成5万套,产业产值超1000亿元。油气化工产业。以石油化工、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为主链,以南充经开区为主要载体,承接四川石化下游产业,发展高附加值的化工新材料产业,努力打造省内一流、西部领先的千亿化工新材料基地。到2020年全市油气化工产业实现销售收入700亿元(石油化工450亿元、生物医药50亿元、新能源50亿元、新材料150亿元),到2023年实现100O亿元。2、传统优势产业的空间布局丝纺服装。坚持“优化存量、培育增量、提质量、挖变量”四轨并行,建成面向世界、影响全国、行业领先的丝纺服装千亿产业集群。加快建设高坪都京丝纺服装产业园、嘉陵工业集中区
12、丝纺服装产业园、仪陇光华制鞋产业园,规划建设南充化纤纺织园,形成千亿产业集群的四根台柱。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丝纺服装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到2025年实现销售收入800亿元,为丝纺服装全产业链实现总收入IoOo亿元,提供主要支撑。农产品加工。依托我市农业资源分布,优化产业布局,合理引导并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向资源富集、产业基础设施健全的区域集聚,实现农产品加工业集中、集约、连片发展,构建农产品加工产业“三基地五园区”发展格局。到2020年农产品加工产值实现215亿元,为现代农业千亿集群发展提供重要动力。3、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布局按照聚焦重点、创新突破、整合资源、集聚发展的要求,鼓励、引
13、导新兴产业企业向园区集中、集聚,推进新材料产业布局顺庆;新一带信息技术布局顺庆、高坪和南部;生物产业布局西充、间中;节能环保产业布局间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布局顺庆、西充;新能源产业布局嘉陵、蓬安。4、军民融合产业布局探索建设军民融合产业园,积极招引军工企业和涉军民营项目,加大涉军科技成果产业化民用化力度,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三)优化产业配套合作方向按照龙头带动、完善链条、抱团发展的理念,统筹整合全市工业园区主导产业,细分产业结构,加强产业协作,做强做大产业基础。打破地域限制,按照全市产业链条布局和各园区产业结构特点,确定市内和市外配套协作方向,充分体现差异发展、优势互补原则。1、南充经开区重
14、点依托彭州石化和仪陇龙岗气田提供的原料,发展油气化工产品,为闽中、顺庆新材料项目提供上游产品,加强与重庆长寿天然气化工、涪陵精细化工的对接,招引和承接聚乙烯、聚酯尼龙等石化下游深加工合成材料以及工业涂料、胶粘剂、电子化学品、医药中间体、表面活性剂、水处理化学品等精细化工项目,促进基础化工向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产业延伸,建设川东北油气化工基地。2、顺庆工业集中区对接两江“云”,引进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建设川东北“大数据”、“云计算”中心;以南充入选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和电信普遍服务补偿试点城市为契机,对接重庆加快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三网融合发展。对接西永“端”、南岸“网”,引进以信息终端、
15、物联网、3D打印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共同建设南渝无线城市。加强重庆双桥经开区塑料新材料重点企业的衔接,建设改性塑料、工程塑料、高分子材料、特种新材料等配套生产基地,打造新材料产业园。3、嘉陵工业集中区以新能源汽车项目为龙头,带动顺庆、南部、营山、蓬安相关配套产业发展。加强与成都、重庆、西安等汽车生产基地对接,加大项目招引力度,不断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在纯电动轻卡、纯电动客车、天然气发动机等方面开展与重庆新能源整车的协作配套,围绕动力、电路、制动、传动、车架、零部件等关键节点,实施差异化和优势互补发展战略,配套发展铸造、锻造、金切、焊接、热处理等基础加工业,构建新能源整车、零部件、动力电
16、池生产等完善的产业链,推进汽车汽配产业强势崛起,打造西部新能源汽车基地。4、高坪工业集中区加大与苏杭地区丝纺服装合作同时做好与重庆服装科技创意产业园、合川纺织工业园、三峡技术纺织品生产基地的联系,着力引进重庆纤维面料、高档印染面料、床上用品、装饰纺织品、纤维纺织品、高性能纺织复合材料等方面的优质企业布局落户都京丝纺服装园,建设“中国绸都”丝纺服装基地。主动与京津冀、东部沿海、以及成渝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对接,承接配套电子产品终端制造企业,培育发展新型电子元件研发生产企业,建设新型电子元件研发生产基地。5、间中市经开区充分利用内中旅游资源,不断引进和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制造,同时带动西充、仪陇、蓬安、营山等园区特色产品生产销售。聚焦重庆节能环保重点企业,配套发展节能建材、节能电器、节能监测仪器仪表及污染防治处置装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