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工作总结和工作安排情况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工作总结和工作安排情况报告.docx(1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工作总结和工作安排情况报告2024年,在省生态环境厅党组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生态环境局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围绕全市高质量发展目标,纵深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攻坚工作,推动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定改善。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由探索实践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成效。一、2024年工作成效2024年,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以“水改善、气改善、海洋首次达标”为主要标志的新成效。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4个市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2、;9个国省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其中7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71.4%、超额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内河涌消除劣V类比例80.3%;10条镇级黑臭水体有9条基本消除黑臭,53条农村黑臭水体基本消除黑臭;2个近岸海域国控点无机氮浓度均值同比改善7.43%,是“十四五”实施考核以来首次达到省下达目标要求。空气质量稳中有进,2024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88.8%,同比改善8.8个百分点,改善幅度全省排名第1;6项大气污染物中,03、No2、CO分别同比改善IL1%、3.8%20%,S02同比持平,PM2.5浓度21微克/立方米,全省排名并列第10,持续达世卫组织第二阶段目标;全年无重度污染天气。
3、土壤质量保持平稳,全市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地下水2个环境质量区域点位水质V类比例为0,均达到省下达目标要求。“无废城市”建设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56项指标均完成2024年目标,其中绿色工厂建设、绿色金融贷款和债券等30个指标已达到或超额完成2025年目标;“无废城市”建设框架体系基本建立,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能力逐步提升。二、主要亮点做法2024年,市生态环境局紧紧围绕全市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推动环境污染治理从大规模建设环境基础设施为主的“战时全面攻坚”,逐步转入加快治污设施建设查漏补缺、规范管理和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常态化运维管控”,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
4、战,全面加强治污设施能力、监测监管体系、队伍专业能力建设,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助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主要做法可归结为六个+4坚持“重点攻坚+协同治理”,推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一是深入打好碧水攻坚战。紧抓污水设施建设查漏补缺和规范管理,112月全市新建污水管长度约465公里,整改管网问题2838个,全市近70%管网已完成“一张网”接管运营;出台雨污分流巩固推进方案,明确未来三年雨污分流效能目标和实施路径,新增1056个地块完成雨污分流改造,全市1.3万个地块雨污分流完成率提升至71%;在建的13项污水新扩建项目有1项已投产、3项已竣工开展设备调试工作,7项完成主体工程建设,2项加快建
5、设;完成全市2025年以后污水处理能力缺口评估,系统谋划新一批污水处理设施工程以补齐缺口。对49家进水浓度较低的污水厂开展“一厂一策”提质增效,全市污水处理厂全年BoD进水浓度达94.39毫克/升,与去年相比提升6.44毫克/升,BoD进水浓度100毫克/升以上的污水处理厂规模占比达54.69%;污水收集率达81%。创新出台东莞市美丽河湖评定指引,评定茅洲河、华阳湖、松木山水库等8个全市首批美丽河湖,华阳湖入选第二批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全年完成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项目53个,按照“应查尽查、不留死角”组织完成99个湖库无人机航拍,初步排查出入河排口810个。加强入海河流及入海排口整治,推动全市
6、9条入海河流总氮浓度均同比下降,全市54个河汉沟渠类入海排口约90.7%消劣。二是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实施工业源、移动源、生活面源等重点领域治理,核查发现“散乱污”企业877家,完成燃气锅炉提标改造1054台,推进汽修镇喷共享车间项目2个;新增新能源出租车、环卫车、公务车和客运车14430辆,淘汰国HI柴油车12833辆,国一及以下排放标准的工程机械基本淘汰,排气检测发现不合格机动车3407辆,检测柴油车和非道机械油品1269个;发出建筑工地问题整改通知1339份,查处露天焚烧和烧烤786起。落实更精细管控措施,实施涉VOCs企业A/B/C分级评价制度和差异化管控,对A库企业实施应急天气豁免,
7、推动环境治理精准性极大提升。加强大气监测预警,运用好“46+2+442+10+2”大气自动监测网络,强化污染天气预警研判,共启动96次污染天气应对,全市轻度以上污染天气同比减少32天。三是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印发实施东莞市2024年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东莞市地下水环境质量考核点位水质达标或保持方案,持续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联动监管,督促28家重点监管单位完成土壤和地下水采样自行监测,完成93个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报告备案,保障全市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加强全市17个优先监管地块重点监测和风险管控,推进全市31个重点污染源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编制东莞市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
8、区划定方案,确保我市地下水环境质量考核点位水质稳定达标。坚持“能力提升+体系构建,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市生态环境局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协同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安全处置,推动“无废城市”建设取得扎实进展。一是系统谋划推进固废处置能力建设。完成3家造纸企业固废焚烧炉建设,加快推进市污泥集中处理处置项目。建成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填埋场,可填埋螯合固化飞灰193.6万吨,满足东莞未来11年处理需求。建成铝灰渣资源化利用项目,铝灰渣市内利用处置能力实现从“零处理”到“全处理”的突破。新增5家危废经营企业,危险废物收集处理处置能力提升至40个大类429个小类共124.78万吨/年,基本满足全市
9、危险废物处理处置需求,有效降低企业危废处置成本。二是大力构建全链条处理和管理体系。持续推进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全链条收处、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建筑垃圾标准技术体系和规范化收运、生活垃圾市镇两级垃圾分类示范、动物诊疗废弃物及病死禽畜无害化处理等5个领域体系建设,松山湖和水乡新城园区通过循环化改造验收,粤海产业园、虎门港、滨海湾等3个园区积极推进循环化改造,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量L76万吨/日、综合利用率达90.5%,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47.3%。三是着力打造东莞特色建设亮点。初步打造松山湖绿色园区、海心沙资源循环利用基地、生活垃圾分类“四个链条”、中堂造纸产业基地、麻涌豪丰产业园等5个东莞特色建设
10、工作亮点。谋划丰富“无废”生态圈,完善“无废细胞”创建及配套评价指南,创建“无废细胞”示范点,打造典型性强的“无废机关”“无废酒店”“无废景区”等首批精品细胞,初步建成161个“无废细胞”。坚持“立法有序+执法有力”,持续完善环境保护法治体系。一是系统谋划推进环境立法。持续推动立法进度,东莞市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条例东莞市扬尘污染防治规定已列入2024年预备项目;提前研究谋划噪声污染防治条例、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条例和生态环境教育条例等3个“十五五”期间立法项目,立足地方实情加快完善环境法规体系。二是深入落实包容审慎执法。重点严查恶意排污和环境犯罪行为,全年查处案件795宗,罚款金额约L35亿元,
11、同比分别下降66.01%、59.81%o刚柔并济落实“双随机、一公开”、正面清单和减免罚制度,全年累计减轻处罚、不予处罚、免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案件1525宗、涉及金额约1.63亿元,切实为企业减负。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提升办案质量,全市生态环境行政处罚案件维持率取得较大增长,复议诉讼总量、复议诉讼案件纠错率、办案超期率大幅下降。三是深化环境损害赔偿工作实践。2024年共计37宗案件启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程序,其中32宗已磋商结案;启动全市首个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替代性修复示范点,探索积累工作经验;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成立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专家库,力争解决环境评估鉴定流程复杂、时间冗长、费用高昂等痛点难点
12、问题。坚持“审批服务+智慧管控”,不断提高环境综合管理水平。一是增强审批管理服务软实力。加强环评审批和排污许可证办理,做好重大项目服务,全年共核发建设项目环评文件6935份,完成重大项目环评审批261个,共办理排污许可证业务20252份次,核发排污许可证3895张。推动“两证合一”试点落地见效,顺利核发2家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及11家共性工厂项目排污许可证。二是增强绿色产业发展推动力。推进排污权交易,2024年共实施排污权交易233宗、有偿使用848宗,合计缴款金额约13203万元,有效调动企业主动减排积极性。推进清洁生产审核创新,东莞市工业固体废物专项清洁生产简易流程创新试点项目纳入国家第二批
13、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项目。全面完成洗水行业企业调研,提出行业转型升级政策建议。三是增强信息化监管应用力。深化“1+2+3+4+N”生态环境大数据监管体系建设,2024年指挥调度平台累计接入异常预警任务7.241万个,通过四级联动管控机制处置7.107万个,处置率达98.15%。加强市级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启动并持续推进市级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筹建工作。全年生态环境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得到省生态环境厅和市相关部门肯定,东莞市生态环境局“一网统管”生态环境专题入选广东省生态环境数字政府建设优秀应用案例和东莞市“十佳”污染防治攻坚战典型案例,市生态环境局被评为2024年数字政府建设和网络安全工作的优秀单位。四
14、是增强生态环境安全管控力。探明东江南、北干流及其支流可用于突发水污染事件环境应急的空间与设施共167个,制定东莞市东江南、北干流“南阳实践”环境应急响应方案,绘制完成东江干流环境安全应急处置“一张图”。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检验我市水环境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水平。建立全市368家有5类重点环保设施的企业的台账清单,推动其中320家企业完成安全风险评估,正在持续推动剩余企业完成风险评估。组建14支环境应急现场救援队伍,邀请69名专家加入第二届环境应急专家库。对全市安全生产重点单位和安全风险重点行业开展13次专项排查,消除安全隐患862个。启动低效挥发性有机物治理设施淘汰工作,降低大
15、气污染防治设施火灾隐患。2024年全市未发生较大级别及以上的突发环境事件,生态安全总体平稳。五是增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战斗力。强化环评审批和辐射安全许可证核发,全年共办理输变电建设项目环评文件33份次,核发辐射安全许可证203张。实现全市478家核技术利用单位的全覆盖检查,检查相关单位1000多家次,发现辐射安全问题近200处。完成生态环境部变电工程排污许可试点,对15个典型变电工程核发排污许可证,开展证后监管。坚持“正面宣教+反面整改”,着力提升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和满意度。强化生态环保宣传引导,在中国环境、中国环境监察网、南方日报及东莞日报、东莞电视台等国家、省、市主流媒体上刊发东莞生态环境原
16、创新闻稿超过1239篇次,“东莞生态环境”官媒“两微一抖一号”原创推文作品超过826篇次,浏览量超438万,不断提升舆论影响力。深化绿色低碳行动实践,举办首个全国生态日活动,深入推进“日常小行动,降碳大作为”全民行动,常态化向公众开放全市36个环境教育设施,成立“东莞市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联盟”,共吸纳38家志愿服务团队,开展线上、线下宣教活动超过2000场次,辐射公众逾百万人次,逐步形成全社会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生产方式的新风尚。有序推进央督事项整改,二轮央督涉东莞整改事项共14项,目前3项已完成、1项基本完成、10项正加紧推进;交办我市293宗举报案件均已上报办结,并通过“回头看”督导不断巩固整改成效。加强日常信访举报案件办理,全年处置各类环境信访案件7608宗;受理有奖举报线索27条,查实线索24条、发放奖金100万元。坚持“党建引领+干部培养”,推动干事创业氛围不断向好。推进党建业务融合发展,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严格落实市委“两个维护”十项制度机制,持续开展生态先锋助企服务,组织“生态先锋”党建品牌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