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家族从崇文到重武的转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赵匡胤家族从崇文到重武的转变.docx(2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赵国皤族从熬到!武睇髅在战乱不休、混乱不堪的五代时期,赵匡胤之父赵弘殷,在河北的涿州地带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年少的时候,就力大骁勇,善于骑射。据说,他就算纵马驰骋于旷野之上,也能在马背上弯弓搭箭,瞄准目标,并且百发百中。加入军队后,由于他英勇非凡,更是受到晋王李存勖的赏识,从而走上了一条光明坦途。而赵弘殷重武的特质,很明显地遗传并影响到儿子赵匡胤。赵匡胤也是从军营中成长起来,然后一步步走向权力巅峰,最终赢得天下,成为一代帝王的。但其实,赵匡胤家族原来并非武人出身,而是崇尚文治的官宦之家。赵氏家族祖籍在涿州,因为涿州隶属于幽州的节度使管辖,所以赵匡胤有时也自称幽州人。赵匡胤的祖上,按照宋朝最
2、权威的官修史书宋会要的说法,可以上溯到西汉宣帝时的著名清官赵广汉。离赵匡胤近一点的祖先,就是高祖父赵胱、曾祖父赵理、祖父赵敬和父亲赵弘殷。宋朝建立之后,宋太祖分别追尊赵为僖祖,赵理为顺祖,赵敬为翼祖,赵弘殷为宣祖。他们都是大唐的官宦出身,赵腓“以儒学显”,当过幽州下辖的永清、文安和幽都三个县的县令。晚唐五代时的社会风气是崇尚暴力、蔑视文化,在幽州一带,尚武薄文的观念非常浓厚。赵家却反其道而行之,族人大都爱读书。赵挺是晚唐时期一名忠诚的文官,在幽州镇“历藩镇从事兼御史中丞:他怀揣着儒家思想所传承的“以文韬而治天下”的忠君保国思想,祈求李唐江山能够中兴。然而,地方割据势力争夺地盘,皇帝昏庸无能,不
3、能对割据势力用兵,百姓在战争中流离失所。特别是唐朝“安史之乱”后,幽州人深受北方骑射民族的影响,封武力崇尚,君臣尊卑观念十分淡薄。据载,幽州一百五十多年间,竟然换了29位节度使,除去极少数朝廷召回、自请致仕和卒于任上者之外,大多为军乱所废黜或诛杀。晚唐名相李德裕曾教训幽州人:“旬月之内,移易三人,不可谓师有纪律矣;不俟朝旨,专自树置,不可谓人怀义心矣。”在这样的地方,崇尚文治的赵氏家族,什么时候才会有出头之日?因此,赵理就把年岁已及弱冠的儿子赵敬送到了军队,希望他练成一身好武艺,能遇到一位中兴之主,好驰骋疆场,报效祖国。赵敬没有辜负父亲的希望,勤练武艺,少时就胸怀大志。在唐末和后梁时代,他曾历
4、任营州、蓟州和涿州各镇刺使。到了赵弘殷这一代,赵家文治的荣耀不再,下降到了一个完全依靠骑马射箭博取功名的河朔武人之家了。关于赵弘殷,史书上记载不多。但他确实子承父业,勇武过人。在父亲赵敬死后,赵弘殷开始寻找出路。宋史太祖本纪中记载,说赵弘殷早年投靠王铭,在后唐、后汉、后周都有任职。其实王铭并不是一个明智的依靠对象。他是回鹘阿布思部落人的后裔,王家一直骁勇好战、孔武多勇,到了王铭这辈,就彻底汉化。史书上说他“为人仁而不武”,性格优柔寡断,处处讲究排场,而且,还任用宦官管理政事。不过,赵弘殷的英勇善战,还是得到了王铭的注意,受到重用。在柏乡之战中,王铭派遣赵弘殷率领五百骑驰援大将李存勖。这次战役,
5、赵弘殷立下战功,更重要的是他还得到了李存勖的赏识,东都事略中载,“庄宗嘉其勇敢,因留之命掌禁军,为飞捷指挥使。柏乡一战,成了赵弘殷事业上的重大转折点,他不仅被任命为飞捷指挥使,还从此有了可以依靠的人物一李存勖。朱温曾慨叹称赞李存勖“生子当如李亚子”,跟着这样的英雄,赵弘殷信心十足,相信自己一定能创出一片新天地。赵弘殷成为新兴的后唐王朝的开国功臣,并驻军都城洛阳。同光四年(公元926年)四月,李存勖在兵变中被杀,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登上皇位。李嗣源是一个非常低调的皇帝,但是在位7年却创造了后唐时代唯一的“小阑之治。后唐明宗天成二年(公元927年)二月十六日,在洛阳夹马营的一个军人家庭里,赵匡胤诞生了,后来他一步步成长起来,驰骋疆场,再经“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成为北宋的开国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