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小国史——申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周小国史——申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西周小国史申国原创2023-10-1111:32历史长河边的磨坊#古籍里的历史#历史上的中国有三个;一支是从夏商以来作为方国而存在于陕西境内,史称西申;另一支是西周中后期,周宣王为防御楚国而在南阳一带新封的申国,史称南申;最后一支在今信阳地区,史称东申。历史学家一般承认三支申国之间是有“血缘”关系的,有先后继承关系,但到底是谁“继承”谁,这是“申国”争论中最大分歧。所以下文只是一家之论,大家看看就好。申国源头姜姓源于羌人,上古炎帝部族的后裔,生活在陕甘之间,后慢慢向东迁移。这里的“羌”并不是“民族”意义上的“羌”,更多指生活习惯,“羌人”以游牧为主。如国语言;“齐、许、申、吕由大姜。”且“四国
2、皆姜姓,四岳之后。大姜之家也。大姜,大王之妃也,王季之母也。”四岳即“高山”,季节交替之际,牛羊都要上山放牧。齐、许、申、吕四姓皆姜姓。且史记大齐世家介绍时说;“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於吕,或封於申,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接苗裔也。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日吕尚。”姜姓祖先佐大禹治水有功,在夏朝受封,或者封于申地(国),或为吕地(国),姜子牙就是吕国的苗裔,不过中国首封何地,却是一个谜。而且历史上姜姓与姬姓一直是极为友好的盟友部落,二部经常性通婚。比如“大姜”,指的是周朝先祖古公亶父的正妃,周王季历的母亲,周文王的祖母;还有后面的周厉王与申女,
3、周幽王与申女(周平王之母),再到后面的齐鲁通婚等等。因为姬姜二部落有通婚的传统,二者相距应该不会太过遥远。waE甲骨文金文小篆姜姓中的“申”部,以字形而论,它是来自雷雨时对天空闪电的崇拜。古人缺乏科学知识,对自然界的现象有神秘感,看到闪电于天,即认为神之为,当做天神崇拜。并作为自己的图腾、骄傲和自己部族的称号。西周时期的西申西周初年,作为同盟的姜姓相继被分封,比如齐国与许国,还有一些姜姓族人留在了原地一一“周成王时西申国献凤,留中国,因氏焉。”这一支没有远迁的姜姓部落被称为西申,在周成王之前活动在遥远的陕甘地区,周成王时期才进入周朝王畿范围内。西申国也被周王室分封,爵位为侯爵,具体封邑应当在镐
4、京以西,为周人镇守西边的边界。而且申国国君多在周王朝内任职,且十分得历代周王的信任。西周第八位君王周孝王期间,发生了一件事,史记记载的下文。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济渭之闲,马大蕃息。孝王欲以为大骆适嗣。申侯之女为大骆妻,生子成为适。申侯乃言孝王日:“昔我先郦山之女,为戎胥轩妻,生中滴,以亲故归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今我复与大骆妻,生适子成。申骆重婚,西戎皆服,所以为王。王其图之。”于是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亦不废申侯之女子为骆适者,以和西戎。秦国的祖
5、先大骆,大骆生非子。非子极擅于养马,周孝王十分看好非子,就想让非子继承大骆的家业。但申侯不同意,因为申侯之女嫁给了大骆,并生下儿子子成,所以申侯想让自己的外孙子成继承大骆的家业。然后申侯就对周孝王一顿劝说。周孝王算比较聪明,看出后来的利益关系,但又不想得罪申侯。就下令让申侯女之子为大骆的继承者,用以“和西戎”,由此可见申侯与西戎关系不一般。然后另外划出一块地给非子,让非子世代为周王室养马,并将非子一支升级为“附庸”。所谓“附庸”即附属于大国的小国,就是没有诸侯国政治身份的小国。且周孝王给的这块地名“秦”,这是赢秦的由来。南申国周厉王时期,申国在西周的地位就更高了。其中周厉王的妻子为申姜(申国女
6、子),且申国申侯又在西周作卿士“候右”。周宣王时期,申国又有一位人物,称为申伯,他是周宣王的舅舅。申伯南征北战,为西周立下赫赫战功,又恰逢周王室南面出了问题。周宣王为表彰舅舅的功劳,也为安定南土,便让申伯在南阳建立另一申国,称为南申国。周宣王让召伯(召公后代)亲自为申国选址,为此大臣尹右甫作了一首诗剧高,被收入诗经中。感高载;“王遣申伯,路车乘马。我图尔居,莫如南土。锡尔介圭,以作尔宝。往近王舅,南土是保。”周宣王派申伯去南土的目的很明显一一“南土是保”,为守卫西周南面的边界。周宣王虽封申伯为南阳一带,但架不住西周衰弱太快。据后汉书西羌传载;“及宣王立四年,使秦仲伐戎,为戎所杀。王乃召秦仲子庄
7、公,与兵七千人伐戎,破之,由是少却。后二十七年,王遣兵伐太原戎,不克。后五年,王伐条戎、奔戎,王师败绩。后二年,晋人败北戎于汾隰,戎人灭姜侯之邑。明年,王征申戎,破之:”申伯分封到南阳一带后,西边的防备出了问题。之后周王室兵败太原戎狄,再五年,王师再败(西申可能也随之灭国,被迁移)。这一系列的战败消耗了周王室与诸侯国大量的军力,史记载;“宣王既亡南国之师,乃料民於太原。仲山甫谏日:“民不可料也。”宣王不听,卒料民。”周宣王兵败,想要做一次大规模“人口统计”,大臣反对。大臣反对的原因可不是“民不可料”,而是周朝本就是一个“军阀(小王国)集合体”,各诸侯国均有自己的小算盘,经常性为保全实力,对周王
8、的征召出工不力,不可能将自己的准确信息提供给你,这也是“料民卒”的原因。也是周王室对诸侯国掌控力衰弱的一种表现。再之后就是大家熟悉的周幽王。周幽王王后是申女,这是其父周宣王为拉近与申伯之间的关系而定的,申女生下太子宜臼。周幽王又想另立新太子,结果太子宜臼奔向申国,向外公申侯求助(申伯受封南申后,不久升级为侯爵)。于是,申国联合缗国和犬戎进攻周幽王,西周灭亡。又经过一系列的斗争,如“二王并立”等等,众诸侯国总算是“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即周平王。随后开始“平王东迁”,由镐京迁到洛邑。从西周末期到东周初期,申国可以算是一个强国,不光可以在杀幽王后没引起众诸侯的报复,还有余力立周平王。不过,自周平王
9、死后,南申国也开始衰弱,且在南方势力楚国持续的攻击下,灭国,史载;“商末,大彭氏失国,子孙处申,楚文王伐申,取彭仲爽以归,使为令尹,相楚有功,能灭申、息以为郡县,广楚封畛,至于汝水,而陈、蔡之君皆入朝、故仲爽家世为大夫。”东申国东申国在今信阳一带,关于东申国,也有二种说法;其一,南申国是一个很大的国家,其领土触及到今天的信阳,其申伯的都城就在谢地,今信阳市平桥区平昌关镇北的古城。楚文王攻灭南申国后,南申后势力退守信阳一带,称为东申国。其二,楚国攻灭南申国后,对南申国进行了迁封,地点就在今天河南信阳市。申国在东迁后虽然成为楚国附庸,但仍作为诸侯国而存在,一直坚持到春秋晚期。无论是那种结果,申国都
10、灭于楚国之手。之后,申国与邻居息国成为楚国实力最强的两个县,春秋左氏传.成公七年载;“楚围宋之役,师还,子重请取于申、吕以为赏田,王许之。申公巫臣曰:“不可。此申、吕所以邑也,是以为赋,以御北方。若取之,是无申、吕也。晋、郑必至于汉。”王乃止。”大意是;子重有大功,向楚国要申吕二地为赏田,大臣巫臣劝阻了,因为申、吕为防备北方的重镇,不能轻易分封出去,没有申吕二地,晋国与郑国便可长驱直入楚国。可见申地对于楚的人重要性。时间到了战国后期,楚王将黄歇封回其老家信阳潢川,封号为春申君。公元241年,春申君封地迁封为江东吴国(今苏州以东),春申君在此精细治理,留下了不少文化符号,包括今天上海的简称“申”。